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0年初秋,在上海外语学院任教的中国比较法专家、名律师裘劭恒接到“火速进京”的通知。第二天上午,裘劭恒飞往北京,他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报到时,被告知已内定任命为全国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要他与邹瑜(曾任司法部长、中华全国法学会会长)一起,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外进行解答“两案”的一些法律问题。当时的工作,主要是翻阅由公安部调查取证、预审后送来的一迭迭有关林、江集团案的材料。每天上午8时前由公安部派专车、专人,将有关档案放在裘的办公桌上,下午5时准时来收回,如在翻阅的档案材料里发觉有疑点,可另夹…  相似文献   

2.
35年夏,22岁的裘劭恒荣获东吴大学法律、中立两学士学位。抗战初期.他在上海当律师,接受世交傅雷(按:已故的著名翻译家)重托,闯人瑞士驻上海总领事馆(按:今淮海中路1469号即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内,在瑞士领事法庭上与瑞土商人打官司,居然官司打赢了,因之他名声鹊起。他的人品、气质,特别是不买外国人账的精神,深受他的导师刘世芳(按:留德法学博士,德国民法专家,曾任东吴大学法科研究所主任、上海高等法院民庭庭长。这时在圆明园路45号开办着秉公律师事务所。)教授的器重。国际法庭的检察官1946年初,南京国民政府指派梅…  相似文献   

3.
何奇 《文史月刊》2006,(7):22-28
胡仁奎,字梅亭,1901年出生于山西省定襄县蒋村一个小商业资本兼小地主的家里。1919年中学毕业后,胡仁奎在本县第二高小任教。其间,他联络十几个同学成立了“共勉学社”,从上海购买新书,彼此传阅。假期,在北京上大学的同乡给他带来《共产党宣言》等书,他开始接触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1925年夏,胡仁奎考入北大,叉研读了一些马列主义的书。1926年秋,胡仁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4.
陈锦华 《百年潮》2008,(11):10-12
《中外书摘》2008年第9期刊登的《审判“四人帮”上海余党马天水、徐景贤、王秀珍》一文介绍称:“据我所在的法庭所知,‘四人帮’被粉碎第二天,马天水就被中央通知去北京‘开会’,从此再未到上海。‘四人帮’在上海的余党中,只有他一个人是在北京被捕的。这是马天水做梦也没有想到的事。”原文摘自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王文正口述、沈国凡整理的《以共和国名义判决》一书。  相似文献   

5.
韩府 《文史月刊》2004,(12):26-28
著名的文史学家、红学家、民俗学家邓云乡先生博闻强记,著作等身,北京人要为他自豪,因为他在北京长大,他写的民俗类文章多半是关于北京风土人情的;上海人要为他自豪,因为他在上海工作生活了近50年,一个人一生有几个50年?何况,他的骨灰最后也埋葬到上海的土地上;我们山西人更应该为他自豪,  相似文献   

6.
1946年,远东国际法庭组建时,裘劭恒作为中国检察官向哲浚的首任秘书,肩负着搜寻证据的任务。1946年3月到4月,向哲浚和裘劭恒频繁回国,前往过去的敌占区和遭受过侵略迫害的难民中寻找人证与物证。但由于战争期间中国方面没有注意搜集和保留证据,日本方面又严守军事秘密,投降后又销毁了大量犯罪证据,让中国检察官向哲浚的工作困难重重。  相似文献   

7.
一、早年在画坛 尽显风流 伍蠡甫(1900-1992)是我国著名的艺术理论家。画家和翻译家,他出生在上海,幼年时代随父亲、著名的翻译家伍光建辗转于北京和上海,在北京的汇文附小和上海的圣约翰大学附中受到了良好的学校教育。他很早就对绘画产生了特殊的兴趣,在中学时代每次上图画课,他总是细心临摹,特别追求形似。先是学西洋画,后来渐渐对国画产生兴趣,于是疯狂地买书,像邓秋枚主编的《神州国画集》、狄平子主编的《中国名画集》等许多单本画册,几乎搜罗殆尽。后来他在近代著名的国画大师黄宾虹的指导下学习国画,他的绘画…  相似文献   

8.
见到李敖是去年9月,在上海新天地的记者见面会现场。那时,李敖正在大陆及香港展开他为期10天的“神州文化之旅”,上海是继北京后的第二站。在记者招待会上,李敖特意对自己的初恋作了澄清,此前破媒体披露的小学同学张敏英是他的初恋情人的消息并不属实。他只是在上小学的时候喜欢长得漂亮的张敏英,并且  相似文献   

9.
正抗战胜利后第二年,即1946年,姚雪垠经郭沫若推荐,到上海武训学校讲课。他从重庆出发,于8月初到上海,赶上学校开学典礼。校长李士钊当众宣布他为文学专科主任。开学后不久,姚的父亲在河南老家去世,他从上海赶回老家奔丧,料理后事,又于10月回上海,在武训学校讲授语文课,直至第二年6月学校被迫停办。在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结识了同在学校讲课的一批文化界人士,如臧克家、田仲济、孙起孟、孟秋江、景德、金仲华、陈白尘  相似文献   

10.
寻找杨明斋     
《百年潮》2021,(2)
正杨明斋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著名的革命活动家。1920年4月,他作为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派往中国的特使维经斯基的翻译和助手来到中国,来往于北京、上海、济南等地,会见李大钊、陈独秀,推动并帮助各地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他参与建立并加入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和中国共产党发起组,参与创建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担任俄华通讯社负责人、外国语学社社长,与张太雷一起赴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汇报工作,参加共产国际三大,是中共二大代表之一。1925年10月他率第二批学生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后留校负责总务工作。  相似文献   

11.
华强 《广西文史》2008,(2):39-42
史学大师罗尔纲以96岁高龄辞世,给后人留下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罗尔纲大半生在北京度过,在他青年时代,曾经在上海求学,前后度过了约3年半时光。1925年2月到7月,罗尔纲在上海浦东中学读特别班1个学期,其后因病回贵县。1926年6月,罗尔纲第二次到上海,在上海大学读书半年。  相似文献   

12.
邵建 《炎黄春秋》2008,(1):10-16
1925年10月10日,“五卅”过去几个月了,胡适从武汉讲演后,同到北京,旋又南下上海。三天后,上海亚东图书馆的汪原放在日记中记道:“晚八时,仲翁来,……听见适之兄到了,非常高兴欢喜,坐谈了很久,约定明天午后四时和适之兄会谈。”第二天下午四点,胡适到了,陈独秀晚了一小时才来。两位老朋友见了面自然欣喜,  相似文献   

13.
正无线电专家刘瀚是中国第一座无线广播电台的创建人。刘瀚,字东樵,1891年生于河北通县。他从小聪敏好学,喜欢动脑筋。1916年他在北京无线电传习所学习,在校期间,他曾研究编出一套汉字注音字母电码本。毕业后,他在上海、北京等地从事无线电报工作,后来又到北京无线电教练所任教,讲授"无线电报"课程。由于他学习勤奋,通晓  相似文献   

14.
周幼非是台湾专门采写政治新闻的名记者。在他主编的1998年9月号的《人权论坛》杂志上,他发表了“追记朱基北京中外记者会”一文,客观报道了去年北京的全国人大九届一次会议,在台湾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尤其是他对朱基真实的叙述和评价,使台湾民众对朱基的政治魄力和为人处世有了一定的了解。周幼非先生与朱基的认识是在1988年的4月,当时他是第一次到大陆采访,准备到北京采访第七届人大会。那天,他乘坐的飞机在上海降落时,已是晚上十点左右,他原想转搭飞往北京的飞机因误点而停飞了。周幼非先生又是第一次到大陆上海,不知何去何从,在不…  相似文献   

15.
<正>武汉是座英雄的城市。在英雄榜上,瞿秋白占据显耀的位置。1927年3月下旬他第二次来到汉口,住在汉口辅义里27号,9月下旬,离开武汉去上海。在武汉的6个月里,他担任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局成员、宣传部委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主持八七会议,担任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总负责),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任最高领导人。瞿秋白在武汉的6个月,是他政治生命最辉煌的时段。他在风云巨变的革命实践中,  相似文献   

16.
清代初年的《聊斋志异》是一部伟大的作品。蒲松龄倾注毕生精力的这部“孤愤”之书,二百余年间,能识揭其蕴底者要数贵州的但明伦了,号称“但批聊斋”。但评可算是贵卅柏b一大誉事。但现在贵州,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位评论家。北京、上海、南京、天津、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市文学评论界均有著文肯定但明伦评点《聊斋》独占鳌头,认为他是位颇具慧眼的评论家。北京、上海、山东亦出版但批聊斋,在1994年山东齐鲁书社重新整理再版的《但明伦批评聊斋志异》2100O册,据说书一出被一抢而空。时值我到贵阳图书贸易公司一走,发现案几有一…  相似文献   

17.
1966年8月18日,毛主席在天安门第一次接见红卫兵。其中有少数从长沙、哈尔滨等地来的学生,被请上天安门,并安排在大会上讲了话。这就揭开了红卫兵大串连的序幕。 毛泽东认为学生串连是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形式。他在8月31日第二次接见红卫兵时,表明了支持大串连的态度。消息一见报,刚成立的北京“红卫兵二司”立刻决定派三四千人到全国各重要地方,特别是上海、新疆等地串连,就地发动群众,开展“文化大革命”。紧接着,全国各地的学生,首先是离北京近的交通方便的大中城市的学生涌入北京,一天就有几万人。北京各大中小…  相似文献   

18.
笑星李金斗     
一位鼻梁挺耸得有些高傲、眼睛深凹得有些忧伤、沈密的黑发卷曲得使人心醉的男士,一位经常是妙语如珠、幽默得令人忍俊不禁、曲终人散仍使人百般思索的艺术明星,他总是步履匆匆,从北京到长白山、到上海、广洲、香港、新加坡、东南亚……他又常常来到我们中间──在各大体育馆场、在千家万户的电视荧光屏上……  相似文献   

19.
胶南市第二届国际琅琊文化暨徐福研讨会综述王敦田由山东省胶南市琅琊(邪)暨徐福研究会组织召开的“胶南市第二届国际琅琊文化暨徐福研讨会”,于1997年7月28日至30日,在胶南市召开。参加研讨会的有北京、上海、江苏、河北、山东等地和日本、韩国学者六十余人...  相似文献   

20.
1894年10月,孙中山由上海经日本去檀香山,这大概是他首次到日本。他最后一次到日本,则是1924年11月北上天津、北京途中。在前后这三十年中,孙中山一次又一次来到日本,并曾多次较长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