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蜀”字以及赵孟称谓之认识张崇宁太原南郊区全胜村251号大墓的发掘在全国是一件颇具影响的发现(见《文物》1989年9期,许多学者同仁对此十分重视。一九九0年十一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古文字研讨会上,我有幸看到一篇论文,题目为《赵简子戈考释》(以下简称“...  相似文献   

2.
邯郸出土的“蜀西工”造酒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70年代初,文物工作者先后发掘了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南郊张庄桥村北的两座砖拱多室墓(居南的一座编号为M1,居北的一座编号为M2)。墓葬虽遭多次盗扰,但仍出土了陶器、铜器、玉器、骨角器、铁器等文物160余件和5万多枚五铢钱。在出土铜器中,既有战国早期的铜鉴,又有东汉建武廿三年造酒樽托盘和“永元三年”、“永元四年”造铜鉴,还有带支架铜熨斗等。故关于张庄桥墓的年代,或说东汉,或说魏晋,目前学术界尚存不同看法。舍此不论,器物中确有东汉“蜀西工”造铜器。在M1出土了1件鎏金银铜酒樽;在M2出土了1  相似文献   

3.
泰安市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淳于右造”铜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9年4月,在泰山虎山东路拓宽工程中,发现了一处战国墓葬群,出土1件带铭文的铜戈。此戈援长而狭,胡上三穿。内微上翘,上有一穿,内末端及下侧有刃。通长27.2、援长18.6、宽2.5~2.9,内长8.3、宽2.9厘米。穿右侧自上而下铸有“淳于右造”1行4字铭文(图一~三)。从“淳于右造”戈的形制、铭文看,应属战国中晚期的遗物。铭文中的“右”,应是铸造兵器的“右库”之“右”。齐国当时在都城设有左右库冶造兵器,下属小诸侯国亦设兵器冶铸库。从目前所发现的铜戈铭文中,已有“淳于左造”、“淳于右造”可证明。铭文中的“造”字从“舟”则为齐国兵器铸…  相似文献   

4.
近时见有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十两重足色金锭彩色照片一帧,其锭铭共32字,凿刻字划深峻.颇为清晰。锭铭全中仅有人名与职务名各一字因有部分连笔或复笔.可能发生不同识读外,其余30字皆可确切辨识,故并不影响此锭全铭的诠释。  相似文献   

5.
“走”器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走”器小考张吟午所谓“走”器其实颇不具普遍性,仅见二例,一是曾侯乙墓出的三十五件“曾侯乙之走戈”;二是载於《三代吉金文存.卷一》的一件“自作其走钟”.初见曾侯乙走戈,因其短特征与“走”字现代含意的一致性而并未在意,后於《三代》上见到“走钟”,方觉有...  相似文献   

6.
"文物"1959年第12期博物馆藏品栏内载有高至喜同志的"楚公籇戈"一文,对"楚公籇戈"作了详细的介绍.据说这件戈是湖南省博物馆从废铜中拣选出来的,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据文中关于"楚公籇戈"的描叙以及所附的图片看来,我们认为,这实际上是一件赝品.其理由如下:一、这件所谓"楚公籇戈",其铭文"楚公籇秉戈"五字,自左而右,绕列于"内"上.其中"秉戈"二字,尤其是"戈"字,在纳柲之后,势必为夹柲所掩.凡戈类铭文的部位适当于纳柲处者,其铭文必伪无疑.例如,"周金文存"卷六第四十页之一的所谓"作?右戈",同卷第四十四页之二的所谓"陵右戈";又"三代吉金文存"卷十九第二十七页之二的所谓  相似文献   

7.
二年主父戈与王何立事戈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周金文集成》(以下简称“《集成》”)第17册11364号著录一件战国赵“二年戈” ,原器曾为清末陈介祺(斋)旧藏 ,今不知下落。笔者见过该戈的两件全形原拓本(图一)[1],内部刻铭可释为 :“二年 ,(主)父攻(工)正明(?)我□ ,左工师邬许 ,马重丹所为。”胡部铸铭可释为 :“□奔。”(图二)从拓本看 ,戈阑侧加宽加厚 ,这种特征见于战国中晚期。铭文“我”字之上一字不能确释 ,其下一字仅余残画 ,铭末“所”下之字也有残损 ,但还可以看出应是“为”字。赵国题铭常在铭末有“所为”二字[2],这是此戈国别当属赵国的证据之一。戈胡部的铭文可能是…  相似文献   

8.
澳门萧春源珍秦斋藏秦青铜戈一件,戈援狭窄微弯,中长胡三穿。内上有铭文3行14字,援近穿处有记号“三”字。铭“王八年”是秦惠文王更元八年(前317年);“内史”是京师行政长官,其地位仅次于丞相;“操”之名见于《史记·六国年表》,曾以庶长的身份平定义渠内乱。惠文王更元四年(前321年)操已任内史。“内史操左之造”极可能是内史操佐助丞相监造。此戈反映了秦兵器铸造制度的重大变化,极为珍贵。  相似文献   

9.
唐代女皇帝武则天认为自己的智慧、才能盖世无双,丰功伟绩无与伦比,应该享有至高无尚的权威。于是,她想给自己取一个能准确体现其才能、功业和权威的名字。她查阅了所有字典,总觉得古人所造的汉字不配作自己的名字,就造了一个“望”字作为自己的名。她认为“日”“月”下边一个“空”,表明日月当空,照临大地,足以令万方俯首,万民顶礼,还规定该字读“(照)”。所以,武则天又名“武”。无独有偶,现代文学家,语言学家刘半农也自出机抒造了表女性的第三人称的“她”字。这是他看到“五·四”以前及稍后的一些作品中男性、女性都称…  相似文献   

10.
刺戈“兹戈友十又二”为术数崇拜质疑高西省1964年洛阳北窑西周墓五发掘出土西周早期刺戈三件。均为长胡两穿,其中M5:35援身近阑处铸铭文一行六字“兹戈友十又二”。蔡运章先生在其《刺戈铭与术数崇拜》(《中国文物报》1992.6.16)一文中指出它是术数...  相似文献   

11.
“陇西郡戈”考刘占成1978年,宝鸡建河一座洞式秦墓里发现了一件铜戈①,戈援长16.8、内长9.5.阑长16.2厘米。内的两面均有刻铭,字体草率,纹道极浅,纤细如发。经李学勤先生辩识,对此戈铭文释读如下:"廿六年,栖守告(造),西工宰阉,工"。(背)...  相似文献   

12.
笔者读《史记》、《汉书》等古代文献时,经常对文中“金”与“千金”的理解感到很困惑。因为文献中的“金”往往是指铜,有时是指某种货币单位——钱,有时则指黄金,莫衷一是。长沙出土的泥质冥币——“金”钣,呈方形。质地疏松,手捏即碎。它与陶瓷的坚硬程度显然有别。故称泥质冥币。根据印文多少,大致可以分为四式:Ⅰ式:器号:64231。呈长方形,正面两个方格内分别印“金”字,长47mm,宽30mm(图1)。Ⅱ式:器号:56684:12。呈长方形,长57,宽55mm。正面有4个方格,每格各印一·42·“金”字。它与“两”字泥钣共存。1964年长沙左家塘窑厂M14也出土…  相似文献   

13.
有关“邙皮戈”铭的补议张德光(山西省博物馆)1992年本刊第三期发表了拙作《邙皮戈考》,引起有关学者关注。戈铭共有铭文一行15字,工师合文,曰:“廿三年,弋阝相邙皮,右库工师吏堂泽,执剂。”当时,由于对戈铭刻文纤细的“弋阝”字未曾细察,而以“邦”字考...  相似文献   

14.
论秦子簋盖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出现的一件簋盖,已经残缺,但盖内文字基本保存,系全铭的后半。由铭文释读知道,器主为秦子。盖捉手内的纹饰,与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大墓M2所出漆匣花纹相似。结合近期所见秦子钟、戈等考虑,秦子年代当定在东周初年,很可能是秦文公太子静公,他比文公早卒两年。这给推断大堡子山大墓的墓主提供了前所未知的线索。  相似文献   

15.
“挟纩”     
近读《北方文物》1986年第3期隗芾同志《在长春发现的毛泽东同志早期书信》一文,获益良多。唯感其对原信“三军之士,有如挟纩”的理解,似不甚贴切。毛泽东同志1936年11月28日给符定一先生复信的原句是:“随接复示,绒衣、食品,宜忌各事,三军之士,有如挟纩。”其中“三军之士,有如挟纩”,当是源于《左传》。《左传》宣公十二年:“冬,楚  相似文献   

16.
天津市文物管理处拣选、入藏秦戈一件,戈内刻铭文四行共十九字,文曰:十七年,丞相启、状造,郃阳嘉,丞兼、库(月隼)、工邪。郃阳。《文物》1986年第3期刊载田凤岭、陈雍同志《新发现的"十七年丞相启状"戈》一文,考证此戈铸于秦王政十七年。关于戈铭中的"丞相启",文章认为:"(秦始皇)十年至二十六年之间的丞相,《史记》失载。值得注意的是秦王政九年平定嫪毐的相国昌平君,《史记》未言何时免相,只说‘二十一年,……新郑反,昌平君徙于郢’  相似文献   

17.
在小方足布中有一种常见的戈邑布。这种布有周郭,正面中间有一道竖纹,“戈”字在左,“邑”字在右。戈字与周宅殷、楚帛书中的戈字极为相似,邑字传形。背文多数为“(?)”,少数则为“(?)”。通长4.9至5厘米,宽3厘米,重9.3至10.7克。布的形体较其他方足布厚大,铸造工整,且大小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8.
闽北苏区确曾铸造“红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闽北苏区“红洋”系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所铸银币的简称。其版式有两种:一种是正面为列宁侧面胸像,上下分别由“中国苏维埃造”字样和花环环绕;背面上、下沿为“闽浙赣苏维埃政府”和“一九三四年”字样,中间虚线圆圈内有“壹圆”两字,圈外左右各有一颗小五星。另一种正面中间为地球及镰刀、锤子交叉图案,四周环铸“粉粹敌人五次围攻决战临时军用币”;背面图文与前种相同。此两种银元究竟为何人所铸,钱币界尚有争议,有的认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闽浙赣省苏维埃闽北分区造币厂所铸,有的则断言是旧上海钱币商的臆造币。为了弄清这一史实,我们组织专题调  相似文献   

19.
“楚公(爫 家)”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半年来,湖南省博物館从廢銅中拣选出一批古代文物。多是两周时的鼎、鬲、壶、钟、鏡、戈、劍、带鈎等;其中特別重要的有"楚公(?)"銅戈,是以往青铜器图录中不見著录的。戈有援有内而无胡,形制甚古,戈面綠色近藍,内色黑,并有少数綠斑。戈面有黑色椭圓形斑块,大小不一,愈近鋒处愈小,海面有十四块。这种斑块,应是銀斑,因經久变黑。戈身非常光滑平整,质甚坚硬,刃尚鋒利。并現出了紫色銅。內呈长方形,长6.6、寬4.8、厚0.4厘米,中間有一梭形穿孔,长3.2厘米。近栏处有一圓孔,直徑1.8厘米。援长15.3厘米,稍带弧度。戈通长21.3厘米。内端有‘楚公(?)秉戈"銘文。"楚公(?)"三字与郭沫若著"两周全文辞大系图录"(四)177—178頁中所载"楚公(?)钟"上的文字相近。应是同时的制品。又該书(八)164頁釋"楚公(?)  相似文献   

20.
吉林大学藏汉墓砖铭曰:“罗妇张老(死土)也”。“也”上一字,王丹同志释作“(死土)”,认为是“葬”字的异体字,“丧”字的借用字,意为尸体。这些看法,非常正确。这里拟对王文作一点补充。砖铭“也”上一字,仔细辨识原拓片,确系从“死”从“土”,因该字讹变较甚,而不易辨认。此字上半部“死”字“一”上和“匕”,各羡一划;下半部“土”字,羡一点。这些部位出现羡笔,在汉魏文字里是比较常见的。今以汉简、汉碑、汉砖的“葬”字与吉林大学藏砖相比较(见下图),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