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山海经》记载了约40个邦国,550座山和300条水道。汉朝刘歆认为《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禹别九州岛……而伯益……著山海经。赵晔在《吴越春秋》中也说:禹“巡行四渎,与益夔共谋,行列名山大泽,召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名曰《山海经》。袁珂认为:整部山海经,可说是一部神话性质的地理书。这是有道理的。既然是地理书,所记必有所据,只是由于岁月流逝,地名变换,语言文字的  相似文献   

2.
《山海经》记载了约40个邦国,550座山和300条水道。汉朝刘歆认为《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禹别九州岛……而伯益……著山海经。赵晔在《吴越春秋》中也说:禹“巡行四渎,与益夔共谋,行列名山大泽,召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名日《山海经》。袁珂认为:整部山海经,可说是一部神话性质的地理书。这是有道理的。既然是地理书,所记必有所据,只是由于岁月流逝,地名变换,语言文字的  相似文献   

3.
《山海经》是一部内容非常古老的书。司马迁写《史记》时说:“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可见早在汉代,像太史公这样的大学问家,也已看不懂《山海经》了。关于《山海经》的成书年代,说法不一,有人主张为禹,益所作。刘歆上《山海经》表云:“《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王充:“禹主治水,益主记异物,海外山表,无远不至,以所闻见,作《山海经》。”《吴越春秋》:“禹……巡行四渎,与益夔共谋。行到名山大川,召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金玉所有,  相似文献   

4.
()公(盨)与《禹贡》成书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盨是西周中期偏晚时的一件礼器.铭文开篇即言 "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迺差地设征……"与<禹贡>开篇"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及<书序>:"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据此,结合其他文献及考古资料推断,<禹贡>篇主体的制作时代应在西周中期.  相似文献   

5.
《山海经》是上古社会的一部地理书,也是一部神话集。在这部书中,描写了很多的英雄人物,他们为了不同的目的而抗争命运;而他们抗争的结果却往往以失败而告终,甚至导致了抗争主体生命的直接毁灭,他们是失败的英雄,他们的结局充满了悲壮色彩。因此,可以这样说:《山海经》也是一部悲剧。  相似文献   

6.
冯志来 《古今谈》2006,(1):59-59
《山海经》记载了约40个邦国,550座山,300条水道。有专家指出:“整部山海经,可说是一部神话性质的地理书。”既然是地理书,所记必有所据,只是由于岁月的流逝,地名的变换,语言文字的不同,今人读之就有不知所云的感觉。我认为《山海经》中的“南次二经”主要写的是今浙江的古地理。南次二经共记17座山、13条水,所记山基本有方位,水有流向,这就给解读古山水以科学的依据。我们用越中土话去读古山水,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相似文献   

7.
一般以《周官》《禹贡》《山海经》为方志主要的源头之作,但是《周官》只是官制汇编,在体例、内容等方面并未对方志的形成产生实际影响。作为地理书的《禹贡》《山海经》对方志编纂均有影响,但《山海经》较之《禹贡》,内容更丰富,产生的时代更古老,《山海经》才是方志之源。而《山海经》为蜀人或巴蜀人所著,因此四川应为方志发源地。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山海经·南山经>中旋龟"可以为底"之底不应读为"疧"训病或读为"胝"训足茧,而应读为砥训磨刀石.而柢山之鱼"鯥",其音如留牛,不当训"留牛"为犁牛,"留牛"当是"鯥"之缓读,此鱼其鸣自呼."竹箭"一词在<山海经>中出现9次,袁珂先生除一处连读外,其馀均读断.其实"竹箭"就是"箭竹",虽可单称"箭",但8例"竹箭"不应读断.  相似文献   

9.
崔恒升 《文献》1998,(1):183-190
我国史籍最早记载"大别"的是<禹贡>和<左传>,记载"小别"的是<左传>.它们的成书年代大约都在战国时期.由于当时没有发明纸张和印刷术,文字记载比较简略,加之著者的地理知识受其时代的局限,不可能对全中国的地理都弄得很清楚.而以后的学者又认为"经书"为圣人所著,是千真万确的,如其中有某些地方不合乎实际情况,总是想方设法进行解释,各抒己见,因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大别"、"小别"便是一例.  相似文献   

10.
九鼎是古代中国特有的器物,寓有神圣之意.有关九鼎的记载最早出自<史记>,据载:"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