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艾晨 《中华遗产》2012,(8):19-21
关于那场逝去的战争,故去的人,总有些离奇的故事在流传。最离奇的,要数曾国藩称帝的传闻。  相似文献   

2.
熊峰 《贵阳文史》2007,(5):29-31
曾氏兄弟5人,除曾国藩文才武略,对于近代中国的影响深远外,四弟曾国荃的功名要高于其他3人,不仅对于清朝功不可没,对曾国藩的帮助也最大。  相似文献   

3.
提起湘军,人们自然会想起曾国藩,但他并不是湘军的全部。其实,新宁楚军才是湘军的鼻祖和滥觞。然而,有很多人以为,新宁楚军隶属于曾国藩统帅的湘军,这不符合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4.
清朝道光年间,一位途经湘乡的相士,发现此处农人多有将相之貌。数年之后,在湘乡人曾国藩的领导下,湘军崛起,也因此造就了一大批将领,应验了相士所相。湘军湘人的集体爆发,是前世注定,还是后天写成?为了寻找答案,我来到了他们的源头——湖南湘乡。在这里,可读懂湘军。  相似文献   

5.
去年夏天的湘乡之行,我印象最深的是刘锦棠故居。刘锦棠曾追随左宗棠收复新疆。且不说其故居的残破不堪,斑驳的墙壁上,还被一层又一层地刷上了“文革”标语和宣传画。他的坟冢也未能幸免。据同行的湘军研究学者左都建说,“文革”时当地人将其定为“破坏革命的罪人”,掘开他的坟墓,抛尸荒野。唏嘘之余,我想到了这百余年,湘军和他的敌人太平军的历史地位的浮沉。  相似文献   

6.
鲍超是曾国藩手下的一员悍将,他与清军名将多隆阿被并称为“多龙超虎”,据记载,鲍超作战勇猛,一生参加过500场以上战役,身体受伤多达108处,太平天国名将陈玉成就曾说过:“官军名将堪为敌者,一鲍二李而已。”(一鲍,则指鲍超,二李,即李孟群、李续宾)由于战功卓著,堪称湘军第一猛将的鲍超先是被赐号“壮勇巴图鲁”,因病逝世后又被清廷谥以“忠壮”,追赠太子少保,立专祠,国史馆立传,在其人生历程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7.
清代同治、光绪年间,贵州科甲鼎盛,人才辈出,贵阳陈灿、陈田、陈矩兄弟连袂而起,在华夏政坛、文苑大放异彩,被人誉为“陈氏三杰”。  相似文献   

8.
"牛氏三杰"即牛文良、牛文仓、牛文常三兄弟,任丘县天宫村(今三杰村)人,均为中共党员,中共保属特委重要成员,在1931年至1936年河北省中部地区的革命斗争中,做出了突出贡献。本文介绍了与他们相关的一些文物,并回顾了他们短暂而辉煌的革命生涯。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40年代初,爱国实业家赵雁秋先生收藏了清末重臣曾国藩、左宗棠等人致署皖南道姚体备的一批信札,其书写时间为咸丰十年十二月中旬至同治元年三月(1861年1月-1862年4月),时值湘军、太平军"安庆之战"及皖南拉锯战的关键时期,札中多涉湘军在皖南的军事部署、军饷筹措及安庆战况密报等机密,其书写大多纵横急就、妙契自然,寓性情、襟度、风格于楮墨之中,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40年代初,爱国实业家赵雁秋先生收藏了清末重臣曾国藩、左宗棠等人致署皖南道姚体备的一批信札,其书写时间为咸丰十年十二月至同治元年三月(1861年1月—1862年4月),时值湘军、太平军"安庆之战"及皖南拉锯战的关键时期,札中多涉湘军在皖南的军事部署、军饷筹措及安庆战况密报等机密。其书写大多纵横急就、妙契自然,寓性情、襟度、风格于楮墨之中,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运用象数符号概念,从考古学、天文学、古文字学等多维视角对中国上古岩画中的网格图案进行初步探析,可以推测象数符号是文字符号产生之前,上古时代人们记录天文历法知识的特殊符号形式。  相似文献   

12.
晚清湘、淮系集团势力的构成要素,最关键的可以归纳为"两个结合":一是"政缘性"与"地缘性"的有机结合;二是"军"与"政"的有机结合。在这两大方面的具体表现上,湘、淮两者既在基本面上类同,也有程度不同的若干差异之处。对此予以论说和解析,便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相似文献   

13.
唐人诗文常言及"蜀",诸家多解其地域为今之"巴蜀"。其实在唐人观念中,"蜀"除为历史名词外,尚作为界域有别于"巴蜀"的感觉文化区存在。考唐人所称之"蜀",其境仅在剑南一道,东界于山南,北、西、南三面分别以大巴山、西山与大渡河为限。  相似文献   

14.
唐宣宗大中元年,宣宗、牛党等利用吴湘案判决中的小失误为吴湘翻案,说李德裕、李绅挟私报复,吴湘之案是一大冤案,而实际上翻案的目的不过是为迫害李德裕、李绅等找一个借口罢了,吴湘因贪赃和强娶而被杀,并不冤枉。  相似文献   

15.
16.
《翰香馆法书》共计十二卷。其中《翰香馆法书》十卷,为清初刘光旸刻,刻成于康熙十六年(1677);《寄苑十帖》二卷,为清初虞世璎临刻。“翰香馆”是刘光旸的书斋名。刘光旸,字雨若,安徽宛陵人。博古善书,精鉴赏,尤其擅长篆刻。顺治时诏人内廷授以鸿胪官职,遂得观御府珍藏的历代名家墨宝。他将历代法书慎重鉴定,计有三国魏钟繇;东晋王羲之、王徽之、王献之、司马炎、王洽、王询、王珉、  相似文献   

17.
元朝末年,当西系红巾军明玉珍部从湖北举兵入川,占领重庆不久,东系红巾军的一支余部,也在李喜喜的带领下进入蜀境,史称“青巾军”,或“青军”。本文依据历史文献和明玉珍陵墓中发现的《玄宫之碑》,考证出青巾军入蜀的时间,不是旧籍所载的至正十八年,而是十七年;明玉珍在至正十八年、十九年出兵攻打的对象,不是元朝官军,而是青巾军。弄清青巾军入蜀后的踪迹及表现,有助于揭开明玉珍据蜀称帝前一段鲜为人知的经历,澄清长期混沌的元末四川政治军事格局。  相似文献   

18.
商代卜辞中,战争材料尤为丰富,有关军事制度的内容。向为学所关注,甲骨透露出,殷商时代的族是军事组织;行是步兵作战时的行阵,旃为演兵之法;而共人则是征集步兵,那种共人即征兵的笼统说法应予修正。  相似文献   

19.
“辽人”是明代东北地区的汉族区域群体,因长期的边塞生活而具有边疆特点的社会性格。后金进入辽东后,“辽人”有抗、殉、降、逃等不同的表现,反映出他们的复杂心态。清太祖晚年民族矛盾激化,“辽人”奋起抵抗,组成“岛兵”与“关宁辽军”两大军事集团,“辽军”遂成为抗金(清)主力。清太宗即位后,明、清双方展开了对“辽人”与“辽军”的争夺。清太宗调整民族政策,改善汉族待遇,并以军事胜利为后盾,重用、“思养”汉宫为政治号召,积极争取“辽军”,效果显,终于化顽敌为羽翼,大批“辽人”加入清军,为清朝开国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皖南事变时期的中间党派--关于中间势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间党派是中间势力的代表力量,它的政治选择曾对中国现代社会产生过深刻影响。皖南事变前夕与事变爆发初期,中间党派基于团结抗战的民族利益,旗帜鲜明地表示了反对态度,从而加强了中共的政治主动权。但是在善后阶段,中间党派同样出于维护团结统一的愿望,力图在国共之间寻找一条双方可以接受的折衷途径,却由于中共的不妥协态度而劳而无功。于是,他们的中间立场虽未改变,对中共的做法则产生了失望情绪。这种情绪在参政会上蔓延,并影响到当时的一般舆论,从而一定程度上给中共在大后方的形象带来损害。鉴于中间势力对社会的这一客观影响,也考虑到国际形势的种种变化,这年11月中旬中共在最低条件仍未被国民党接受的情况下.还是出席了二届二次参政会。这一事实,证明在两头小中间大的中国社会里,“如果不能争取中间阶级的群众,并按其情况使之各得其所,是不能解决中国问题的”。因此,无论中间党派如何动摇,理解其立场,尊重其愿望,照顾其利益,都是现实政治所必须认真对待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