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北平 《沧桑》2014,(3):44-4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由一流国家沦为二流国家,经济受到沉重打击。战后英国政府积极摆脱战争对自身的影响,在经济、政治上做出了一系列的改革。而战后上台的丘吉尔政府为英国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形成了战后长期的共识政治(经济)的局面。丘吉尔政府时期英国失业率降低,通货膨胀得到抑制,国际收支平衡改善,经济迅速恢复与发展,并且为保守党政府连续执政13年奠定了良好基础。国内学术界战后英国的经济史只是简单的介绍,并未有详尽的研究,因此把国外学术界对此时期的经济历史介绍到国内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欧洲联合的思想源远流长,二战后整个欧洲百废待兴,欧洲联合也提上了各国的议事日程,各国的政治家纷纷根据本国利益提出不同的欧洲联合方案,这其中,丘吉尔提出的大西洋路线是最具影响力之一的计划,虽然这一设想最终没能成行,但丘吉尔无疑为战后欧洲的联合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张勇 《文史天地》2010,(6):78-83
<正>丘吉尔是一个全才。因此,他的人生确实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精彩!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1874年11月30日凌晨1时30分出生于英国牛津市布伦海姆宫,1965年1月24日因病逝世,享年91岁;二战英国战时首相,集政治家、画家、演说家、作家多重身份于一身,英国最伟大的  相似文献   

4.
5.
英帝国向英联邦的转型,经历了较漫长的渐进过程。二战后,丘吉尔政府继续推行非殖民化政策,继续推动英帝国向英联邦的转型。其政策原则和目标是在英联邦的框架内逐步实现殖民地的自治。导致这场转型的因素有:第一,民族主义运动对英国的殖民统治造成巨大的冲击;第二,英国国家利益是决策的基础;第三,冷战的新形势促使英国调整其政策;第四,反殖民主义运动成为世界潮流;第五,英国的资源和力量已经难以维持庞大的帝国体系。就丘吉尔个人因素而言,还在于:其一,丘吉尔将英国国家利益置于政府决策的优先位置之上;其二,丘吉尔在冷战中的立场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其三,丘吉尔将维持英美特殊关系视为对外关系的基石。总之,丘吉尔在相当程度上顺应了非殖民化的潮流,实际上违心地成为了大英帝国的掘墓人之一。因此,丘吉尔政府的非殖民化政策对英帝国向英联邦的转型的继续和完成,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近代早期的英国处于由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此时的英国商人是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群体,他们是践行英国重商主义理论的主体,在英国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何跃 《民族译丛》2005,(6):27-36
二战末期,英国重新占领缅甸,颁布对缅白皮书,其中规定山区由英国总督直接管辖,企图以山区民族来对抗缅甸本部,以达到长期统治缅甸的目的。由于缅甸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采取积极的民族和解政策,并提出脱离英联邦而独立的主张,英国政府被迫调整对缅甸山区民族的政策,企图使缅甸留在英联邦内。与此同时,英国殖民政府暗中操纵民族分离主义,以制衡缅甸的民族独立运动,从而给独立后的缅甸留下诸多难以弥合的民族冲突和难以消除的民族分离主义祸根。  相似文献   

8.
探讨英国国际形象塑造的动因,对把握国际形象变动的一般规律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本文从国家实力、国际政治格局、认同和文化建构、构建结构和大众传媒等不同角度分析了英国国际形象塑造的动因。  相似文献   

9.
佑承 《广西文史》2005,(4):82-84
还是在中学时代,我就听老师讲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德国法西斯向欧洲国家发动了侵略战争。许多欧洲国家的贵族们纷纷逃到国外去避难,而英国国王乔治六世和王室其他成员却留守在英国本土,同人民共患难,与祖国共存亡,坚持抵抗法西斯的侵略。那时,国王十几岁的大女儿伊丽莎白公主和二女儿玛格丽特公主,与她们的父母一道,共同经历了战火的洗礼。  相似文献   

10.
王虎 《民族译丛》2005,(2):52-58
19世纪,英国的外来移民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为免遭迫害而来的俄国和波兰的犹太人,二是为摆脱贫穷而来的爱尔兰人,三是因贸易而来的印度人和华人。  相似文献   

11.
福建与台湾一水之隔,有着密切的历史文化关系。闽、台两地这种的文化关系是怎样形成的,它在形成过程中有什么特点,在历史上起过什么作用,本文拟对上述问题作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2.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德两国进行的莫斯科会战对二战的进程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它使希特勒在二战中的战略计划彻底破产,使希特勒德国陷入长期面临两线作战的局面,扭转了苏联战场的形势。它的胜利,增强了苏联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胜利的信心,促进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联盟的形成,为二战的尽快结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莫斯科会战的胜利也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本转折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德两国进行的莫斯科会战对二战的进程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它使希特勒在二战中的战略计划彻底破产,使希特勒德国陷入长期面临两线作战的局面,扭转了苏联战场的形势。它的胜利,增强了苏联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胜利的信心,促进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联盟的形成,为二战的尽快结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莫斯科会战的胜利也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本转折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艾登备忘录》是英国政府1943年制定的对藏政策。其内容延续了英国一贯主张的“宗主权”理论,并以“西藏自治”来要挟中国政府。古德使团依照此政策在拉萨鼓动西藏自治之后,英国外交部又决定反思其西藏政策,但遭到印度政府和印度事务部的反对。从总体来看,无论《艾登备忘录》的提出,还是英国对藏政策的波动,都是出于英国对华总政策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对于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大贡献,亲历二次大战的一些政治家如罗斯福和斯大林都曾经给予高度的评价。罗斯福在1945年1月6日致国会的国情咨文中说:“美国忘不了中国人民在七年多的长时间里怎样顶住了日本人的野蛮进攻和在亚洲大陆广大地区牵制住大量的敌军。”①1951年9月2日,斯大林在给毛泽东的电报中也盛赞中国人民:“在消灭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事业中起了极大的作用。中国人民及其解放军的斗争,大大便利了击溃日本侵略力量的事业。”②日本历史学家伊豆公夫也说:“日本帝国主义的失败和投降,是有很多原因的,其中绵延14年的中国人民的民…  相似文献   

16.
倪学德 《史学集刊》2007,(6):51-55,90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由于国际格局的变迁,英国工党的外交政策发生了很大变化。理想主义是战前工党外交政策的主调,在国际问题的处理上它信奉集体安全政策,主张发挥国际联盟的作用,反对重整军备。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工党逐渐接受了丘吉尔战时政府的现实主义外交原则,战后初期工党执政后,在外交政策方面摒弃了过去的理想主义,把现实的国家利益作为外交政策的重点。工党政府推动美国参加欧洲防务,借助美国的力量建立起欧洲均势,满足了国家安全的现实需要。在非殖民化问题上,工党政府同样从现实主义出发,撤出了印度和巴勒斯坦。从战前的理想主义到战后的现实主义,工党外交理念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一时期英国外交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7.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浩劫、巨大损毁的同时,也极大地改变着整个世界的政治格局和历史进程,无论对当时或后世的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化和国际关系都产生了巨大且深远的影响。本即拟以位居中国内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曾为中华民国战时首都的重庆为例,从战前战后的对比研究中来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对重庆历史进程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史家探索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分别由陆、海丝绸之路而来的说法,往往强调陆上传来的作用,而忽视海上传来为先的巨大作用;虽然清末学者梁启超在《佛教之初输入》一文中,早就明言“佛教之来非由陆路而由海,其最初根据地不在京洛而在江淮。”[1]其论渐渐为史家所接纳,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乃至本世纪初,诸如杜继文、魏道儒之《佛教史》[2]列举详细史实予以肯定,吴廷、郑彭年著文《佛教海上传入中国之研究》[3]重新作出具体的论证:然而,如何列举广东、广州有关佛教史实和文物状况,对佛教先传入广州的历史作用加以专题论证则鲜为有之:  相似文献   

19.
本文集中探讨了二战爆发初期错综复杂的英苏关系,认为:从1939年9月1日二战全面爆发至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英苏关系的演变可划分为张伯伦时期和丘吉尔时期两个不同的时期;前一时期的主流是紧张,后一时期的基调是缓和;综观整个二战爆发初期,英苏关系一直处于极不稳定状态,始终未能得到真正改善;英、苏对此局面的形成均难辞其咎。  相似文献   

20.
英国的工会是世界上最强大和最活跃的工会之一。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英国的历史舞台上,工会扮演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工会成员日益增加,形成了一股很强的社会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