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突厥在历史上曾经建立了三个国家,即突厥汗国、东突厥汗国、后突厥汗国。这些国家在内蒙古草原和蒙古国境内有大量的遗存,形成了特殊的突厥考古文化。本文首先介绍了内蒙古境内和蒙古国境内的突厥文化遗存,然后分析了突厥墓葬的特点,最后阐述了突厥文化和其它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正武德年间,东突厥屡次南下扰边,威胁唐北部边境。629年11月,唐太宗为解决北部边境问题,派兵反击,最终攻灭以颉利可汗为首的东突厥。经过长达4年的战略准备和部署,以突厥进攻河西为借口,命李靖为主帅,分五路大军分别出击,进攻突厥。唐军主帅李靖接连奇袭定襄、阴山,战争持续4个多月,唐军最终攻灭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唐灭东突厥,使隋末以来北方突厥对中原的袭扰得到了有效遏制,并为征伐薛延陀、回纥、吐谷浑、高昌以及西突厥打下了重要的战略基础。同时,唐太宗恩威并施,采取了非常成功的民族政策,获得"天可汗"的称号。  相似文献   

3.
后东突厥汗国的建立是单于都护府治下突厥分裂势力直接付诸行动的历史产物,与唐王朝的内忧外患和羁縻府州制的局限性有直接的联系。后东突厥汗国对漠北的占领迫使安北都护府南迁同城,改变了唐代北部边疆两大都护府的布局及性质。  相似文献   

4.
唐初,东突厥是唐朝边疆经略的重点。由唐对东突厥册封与授官的四次转化,可以看出双方关系的变化。唐高祖时期东突厥强势,唐与东突厥从无封授发展到虚封;唐太宗灭亡东突厥汗国后,将虚封突厥转化为实职授官,这是唐与东突厥封授关系的重大转变;将突厥回迁后,为了提高其首领威望,唐太宗又将授官转化为册封;贞观末年突厥余众叛乱后,册封被迫转化为授官,突厥首领思摩被正式纳入唐朝中央官制系统。在这四次转化过程中,封与授、封授级别、封授性质、封授目的、封授后的结果都不相同。封授是衡量唐与东突厥关系发展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5.
论说所谓“土耳其斯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突厥的历史论证突厥只是中国的一个古代部族的名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突厥诸部向西迁徙,遍布于中亚西亚的广大地区。他们在不同的国度各有不同的名称,不再统一称为突厥,突厥成为一个语系的名称,在世界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突厥族。突厥斯坦是一个地名,过去误译为土耳其斯坦。由于突厥部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分布的地区不同,因而突厥斯坦的地域范围也不一样。到公元11世纪以后,今中亚地区才可算是突厥斯坦。东突厥斯坦一名是19世纪初期由俄国人杜撰的,从未被中国接受。1924年以后,苏联也不再使用突厥斯坦这个地名。有些人坚持使用东土耳其斯坦一名,是别有用心的,是为了进行分裂中国的活动。坚持使用东突厥斯坦一名的人还企图把新疆说成是突厥族一个民族的地方,这也是说不通的。本文以各民族共同开发建设新疆的事实论证了新疆属于新疆各民族,属于中国。任何分裂中国的图谋都是不能得逞的  相似文献   

6.
张冠凯 《沧桑》2014,(4):12-13
在《通典》中,关于赐姓方面的材料只有三条,分别是武德年间、贞观年间、开元年间,而根据这三条材料恰恰可以整理出此时期中原王朝与突厥不同阶段的关系特点。本文即以这三条材料为线索,对于这一时期中原王朝和突厥的关系进行初步的整理。  相似文献   

7.
突厥民族的历史意识兴起于第二汗国建国时期。由于唐朝将突厥降附部众与其它不同民族安置于河曲地区,彼此之间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文化差异,促使突厥民族族群意识的形成与民族认同感的提升。阿史那骨咄禄起兵反唐时的重要谋臣阿史德元珍曾入侍于唐,深受汉文化影响,了解"历史"对于一个民族的形成与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在骨咄禄复国期间,利用突厥民族共同的祖源记忆以及东突厥覆亡于唐的历史教训,不仅强化了突厥人民的凝聚力量,同时亦促使突厥民族产生出强烈的历史意识。  相似文献   

8.
史善应墓志近年出土于西安,墓志描述了一位在历史上几乎湮没的东突厥王族人物的真实人生,同时为深入了解隋唐之际中原王朝和突厥的关系提供了最真实的资料。史善应作为突厥沙钵略可汗的孙子,其墓志对突厥世系的记载补正了文献中的许多讹误。史善应生长在中原,前后参加了隋炀帝出征高丽、流亡江都、随唐太宗征讨王世充等事件,成为初唐政治史上重要的胡族人物。其墓志中对中国历史上族际流动乃至族群凝聚和国家认同的描写值得注意,志文体现出对英雄祖先和华夏认同既统一又相背离的印记,这种民族血统和文化授受上的矛盾性,构成了墓志在历史记忆和情节诠释上的特色。只有把握个人在家国转折中的命运,才能理解在墓志文字背后隐藏的真实历史片段,从而真正进入墓志书写的世界。  相似文献   

9.
##正##所谓"东突",即"东突厥斯坦"的简称。这个名词的来源,是6—8世纪活跃在亚洲北部草原上的一个古代民族——"突厥"。其初属柔然,6世纪中叶并铁勒部、灭柔然,建突厥汗国。6世纪末,突厥分裂成东、西两部,至8世纪回鹘政权灭后突厥汗国,作为古代民族的"突厥"随即退出历史舞台,不复存在。突厥只是个语言学概念"突厥"虽已消失,但把它的名字留给了亚洲北部草原上那些语言与突  相似文献   

10.
后东突厥汗国复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述东突厥汗国复国的历程 ,将其分作重建、强盛、中兴、衰败四个阶段。第二部分分析汗国复兴的内外原因。第三部分论述汗国复兴对唐朝军政制度的重大影响 :导致边疆都护府体制的破坏和变化 ;促使军镇、监牧、屯田三位一体边防体制的破坏 ;引起镇戍、行军制度的破坏和变化 ,包括“城”的作用凸显 ;促使征兵制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袁媛  伍彬  古叶恒 《人文地理》2015,30(1):70-77
中国城市社会经济转型与重构背景下,城市贫困空间特征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本文以西部城市重庆为例,探讨贫困空间的分布、演变和影响因素,并兼论与东部城市的异同。研究显示,在重庆市层面,贫困空间分布差异扩大,都市区得到较大程度改善,渝东北偏远县城则逐渐恶化。在都市区层面,贫困空间分布非均衡性较强,与老城区、工业及其配套居住区耦合。这种特征受到"体制"和"市场"因素的系统作用,体制因素是历史空间继承、早期住房政策与分配制度、城市规划对保障住房的布局引导;市场因素体现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房地产开发和内城选择性更新等。根据西部城市的贫困特征,反贫困政策应该重点促进都市区局部地区和偏远辖县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10世纪前的中国西北边疆经历了开拓、稳定和演变等过程,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发展阶段,边疆发展的各种形态与主要特点尽皆呈现。南农北牧既是西北边疆的基本经济形态,也是历史上中原农业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角逐态势延伸的主要依据;在作为边疆主体的中原或内地王朝、客体的西域地区和旁体的北方游牧民族等三个主要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西北边疆的政治地理范围时有伸缩,而多种统治体制并存、边疆问题与民族问题一体化等特点也贯穿于这一时期西北边疆发展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中南部地区现今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多分布太行山东麓的低山河谷地带及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区,东部平原发现的则很少,这一分布特点的形成极可能是平原地区深厚的黄土淤积及考古踏查的局限性造成的,广袤的河北平原也应是新石器时代人类的主要活动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4.
我国乡村转型发展时空分异格局与影响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转型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揭示我国乡村转型发展时空格局及驱动力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现实意义.以我国省域单元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对乡村转型发展内涵特征解读,从人口—土地—产业—社会维度上构建乡村转型发展评价体系,综合运用投影寻踪模型、ESDA模型、时空跃迁分析及GWR模型等方法研究我国乡村转型发展时空格局及其...  相似文献   

15.
匈奴人刘渊建立的汉是北疆民族在中原地区建立的第一个政权。本文认为汉政权的出现既是匈奴人长期和汉族保持密切关系的结果,同时也是匈奴人认同“中国”,并进而主动进入中华民族形成历程的标志。汉政权的出现对中国古代疆域形成的影响是巨大的,不仅促进亍北疆民族之间的融合,推动了中国传统治边思想和方式的发展,而且也是边疆民族主动进入中华民族形成历程的开始,由此也奠定了北疆和中原地区融为一体的牢固基础。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of a so-called asylum 'buffer zone' around the eastern frontiers of the west European region as a result of the Schengen, EU and EFTA member states' introduction of more restrictive asylum policies during the first half of the 1990s. Restrictive policies in western Europe are forcing central and east European states into a 'buffer role', obliging them to absorb asylum-seekers who fail to gain entry into western Europe and/or restrict asylum-seekers' access to the borders of potential 'receiving' states. In addition to examining the mechanisms by which this 'buffer zone' is developing and questioning what it might mean for future asylum trends and policies in Europe, the paper considers the wider questions raised by this development in relation to the changing geopolitical landscape of Europe, particularly in relation to the changing political and security relations between wester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and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相似文献   

17.
How sensitive are country ranks to the aggregation function used in index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tests whether different aggregation functions come to different results in regard to the ranking of countries. Indices within the field of immigration and integration policy are analyzed, yet, the results pertain to index building across the social sciences. The paper discusses three aggregation methods: the arithmetic mean, the geometric mean, and a noncompensatory/non‐linear aggregation function based on the Condorcet method. In the empirical part, these three aggregation functions are applied to the family indicators for the year 2010 of the Immigration Policies in Comparison (IMPIC) dataset, a new dataset which measures immigration policies’ restrictiveness, as well as to the eight policy strands of the Migrant Integration Policy Index for the year 2014.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thods react differently to extreme values and thus result in different rank orders in the middle range. In the politicized field of immigration and integration policies, country ranks play a crucial role and this is shown to have profound real‐world implications. The paper thus urges researchers to be reflective of the assumptions of different aggregation functions, as these lead to different results.  相似文献   

18.
李晖达 《东南文化》2011,(3):112-117
浙江汉代土墩遗存与先秦江南土墩墓有着紧密的内在关系,它同时也是两汉时期浙江北部地区一种以汉墓为埋葬主体的考古学文化遗存。其文化特征既包含了大一统王朝所共有的诸多文化要素,又充分体现了古会稽郡文化圈内不同于中原王朝主流文化的地方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东麓吐蕃时期佛教摩崖造像的发现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次一藏东地区考古发现的佛教造像遗存二大日如来信仰在藏东地区的传播三唐蕃文化交流背景下的吐蕃佛教遗存青藏高原东麓,是指青海、西藏以及四川三省区交界的广大地域。从历史上看,这个区域既是吐蕃王国向外扩张的重要通道,也是吐蕃王国势力最为强盛时期的东部疆界,学术界一般习惯于将其简称为藏东地区。今天西藏以外的藏族聚居区无论是甘南藏区、青海藏区、四川藏区,还是滇西北藏区都处在这一区域之内,这不仅能够说明这个区域历史上与中部藏区(卫藏)之间的密切联系,这个格局也正是从吐蕃以来逐渐形成的。  相似文献   

20.
古代治边观念的研究内容与主要特点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对古代治边观念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特点进行了探讨。认为古代治边观念是中国古代逐步形成的关于边疆、历史疆域形成与管辖及相关问题的处理,在态度、方略和措施方面的一系列认识。其研究内容十分丰富,大体上包括古代边疆观、古代治边观以及对其他边疆有关问题的认识观三个主要方面。治边观念的特点主要有对历代边疆施治产生了深刻影响;与国势兴衰相关联;中原王朝与边疆政权的治边观念有一定差异;经历了发展演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