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珙县悬棺岩画,主要集中在洛表乡麻塘坝,分布在麻塘坝东西两侧长约5公里的山崖上,岩画大部份以朱砂作颜料,画面呈朱红色,少数系白色和黑色颜料绘成,共有各种图像200多个。内容非常丰富,有各式各样的人物和动物画,以及一些图案符号等。岩画大部份绘于悬棺周围的岩壁上和岩洞内,虽经长期风雨浸蚀,仍色彩鲜艳,清晰可见,其画面古朴,形象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关于岩画与悬棺的关系,1974年,四川省博物馆从邓家岩、白马洞两处崖壁上取下10具棺  相似文献   

2.
僰人悬棺的维修和加固曾中懋悬棺葬是我国南方的一种古代少数民族的葬式。人悬棺位于四川南部,现存的以四川省珙县洛表乡麻塘坝一带为最多。它为民族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人悬棺所处的地区属于石灰岩地层,大小天然溶洞比比皆是。一...  相似文献   

3.
《文物》1980,(6)
四川宜宾地区珙县的"僰人"悬棺葬,是古代川南地区少数民族的遗存。1954年。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进行了普查。省人民委员会于1956年正式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了研究川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历史,弄清悬棺葬的时代和族属问题,1974年的7月下旬至9月中旬,四川省博物馆和珙县文化馆共同将该县洛表公社麻塘坝的"僰人"悬  相似文献   

4.
林向 《四川文物》2010,(1):82-84,95
盐津豆沙关的"僰人悬棺",科学上应正名为"崖洞式崖葬"。它与川南珙县麻塘坝及贵州的同类遗存最为接近,故其年代也应相近,即相当于明代中期以前,早不过宋代。  相似文献   

5.
资讯·国内     
《大众考古》2022,(6):10-11
<正>宁夏石嘴山:贺兰山古岩画点石嘴山市博物馆在贺兰山深处发现了30余幅以马和鹿图案为主的新岩画点。群马图组合令人惊叹,制作手法有磨刻和凿刻,证明远古时期的贺兰山脉植被茂盛、动物群集。山西襄汾:陶寺北墓地近期,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陶寺北墓地新发现一座春秋晚期的女性贵族墓葬,墓主怀有身孕,应为大夫的夫人。墓中出土各类器物134件(组),以铜器居多。  相似文献   

6.
《文物》1980年第6期刊发了四川省博物馆、珙县文化馆所写《四川珙县洛表公社十具"僰人"悬棺清理简报》(以下简称《简报》),其中关于悬棺主人属于何族的问题,又见于他们所写的《四川珙县"僰人"悬棺及岩画调查记》(见《文物资料丛刊》1978年第2辑)。两文的基本论点:悬棺可能"属于土僚晚期的明代‘都掌蛮’的墓葬";"都掌蛮"或"九丝蛮","都是以地名称谓的","并非一个民族的族称,而是僰、羿、苗、倮的统称";"羿可能是明清时代对土僚的异名";"珙县悬棺葬的‘僰人’,  相似文献   

7.
兴文县出土铜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3年10月,兴文县大坝区义和公社德应2队社员王宏甫修建住房挖掘房基时,在离地面1米深的土层中发现铜鼓一面。铜鼓呈紫色,面径54.6厘米,高36.7厘米,腰略小,左右两侧各有双耳,鼓面中心为12条太阳芒的圆形阴纹图案,其它各部花纹均极细致。型制和珙县、兴县文县过去收藏的铜鼓相同,都属于麻江型。虽埋藏多年仍保存基本完好。(图) 宜宾地区叙南一带,自古为少数民族聚居之地。兴文为“叙南六属”之一,是悬棺葬集中的地区。义和公社位于兴文县城东南14公里,其所在的大坝区一带,据史籍记载为都掌人  相似文献   

8.
正曼德拉岩画曼德拉岩画分布于阿拉善右旗曼德拉苏木呼德呼都格嘎查境内的曼德拉山中,雕刻精湛,图案逼真,形象生动,被誉为"美术世界的活化石"。阿拉善右旗是岩画比较密集的地区之一,现已登记在册的岩画点达52处,岩画数量达3万余幅,布布手印岩画堪称为中国艺术之最,距今3万多年。岩画的内容以各类动物图案居多,此外还有庞大的祭  相似文献   

9.
浙江安吉上马山墓地曾出土一面小铜鼓,为国内首见。经比较可知,该小铜鼓属东山文化器物,由越南北部输入。随葬小铜鼓的M10约为西汉中期墓,墓主生前可能到过越南北部的交趾郡和九真郡一带,在当地获得小铜鼓并带回家乡。这一发现与百越内部的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无关,反映的是汉帝国大一统历史背景下岭南地区与内地间的密切联系及相关的人员往来情况。  相似文献   

10.
本世纪以来,以河南具茨山为中心的河南中原地区发现了数量巨大的岩画.岩画主题百分之九十以上均为圆形凹穴,其次有线性沟槽、棋盘式方格图案等.岩画的制作大多以石器磨刻方式为主;也有一部分(尤其是棋盘式方格图案)为金属工具凿刻而成.凹穴图案大小不一,深浅各异.排列方式也有多种,有的为单独不规则排列、有的呈六个一排的双排排列,有的则呈梅花状或玉璧状排列.目前已经在上万块岩石表面发现了岩画,这些岩石有的是自然形成的基岩,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刻凿以岩画的岩石应归类为巨石遗迹,如石棚、立石、石坛等.凹穴岩画和巨石在中原地区似乎是一种结构性情景,这将有助于我们对其文化性质、内涵及其时代进行认定.根据目前交叉断代研究来看,中原地区的凹穴岩画与巨石的时代从新石器时代晚期一直延续到青铜时代,其文化内涵与中国历史上的通天思想有关.  相似文献   

11.
《洋县志》(1996年版)所载位于今洋县戚氏镇太师坟村一带的王承宣使墓(又称太师坟)墓主为王师德(又称王德)。今据该村所出两方墓志推断,此墓墓主应为南宋初抗金名将吴玠部属、长期仕宦于汉中洋县一带、卒后获赠"镇西军承宣使"的王俊。太师坟村一带为王俊家族祖茔所在,因年代久远,该墓墓主身份渐湮没无闻,乡民惟见其高大,故而称作"大(太)坟",后讹作"太师坟",今村名即由此而来  相似文献   

12.
藏宝洞左上“犬·船岩画”辨识藏宝洞进入口之处有一面嵌夹在两巨石之间,即在进洞左上处有一不引人注目的岩面上刻有一个犬、船相间的图案,这就是宝镜湾七幅岩画之一的“犬·船岩画”。1、犬·船岩画技法分析犬·船岩画的图案极易为人争论。一是此幅岩画与东壁、西壁岩画不是一个时代,不是一个时期的作品。从画面稚拙之态看,认为早于东、西壁岩画。二是认为不是一个部族所为。这两个观点初看似可成立,笔者经实地反复揣摩端详,从内容、形式上反复比较琢磨,特提出如下观点:1)犬、船图案从刻划的方位、角度、手法、内容上分析,实质…  相似文献   

13.
朱磊 《中原文物》2013,(1):46-51
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墓,出土仰韶文化时期以蚌壳堆塑的龙、虎及北斗图案。其所表现当为星象,但是在墓中布置出星象的意义值得反思。由于墓葬的宗教功能在于实现对死者的"终极关怀",墓中的蚌塑星图之意义既是用来标明墓主死后的归宿,同时又希望得到龙神、虎神和北斗神的帮助,接引墓主之亡魂升天。墓中另外三具"人殉",实为祭祀龙神、虎神和北斗神的供品。  相似文献   

14.
广西西林县普驮铜鼓墓葬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72年7月,广西西林县八达公社普合大队普驮粮站在开辟晒场时,发现一处用铜鼓作葬具的"二次葬"古墓,出土了一批珍贵文物(图一)。西林县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地处云贵高原的边缘,峰峦重迭,(马犬)娘江自西向东流过。在(马犬)娘江西南岸的一处山坡上发现了这座墓葬。墓的形制非常特殊,墓坑略作圆形,造作不规整,直径1.5—1.7米不等,深2米;在地表之下深约0.6米处有一块圆形石板盖住墓口,石板下面并排放着十二块大小不等的石条。石条下面就是铜鼓。石板和  相似文献   

15.
南京象山8号、9号、10号墓发掘简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3座墓均为东晋王氏家族墓。此前,南京市博物馆曾在象山王氏墓地发掘过7座墓葬。 3座墓都出土了砖刻或石刻墓志,8号墓墓主为丹杨令骑都尉王(人山)之;9号墓墓主为振威将军、鄱阳太守王建之及其妻刘媚子;10号墓墓志残损,墓主身份不明。两方石墓志刻工精美,书体隶中带篆意;两方砖墓志刻工较潦草,书作为隶书中带有楷风。  相似文献   

16.
靳薇 《人文地理》1993,8(1):30-33
僰人是曾经活跃于川南宜宾地区和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部落组织,以渔猎为主,兼作农业和林业。
僰人悬棺是一组悬挂在陡峭涧崖上的木棺。在悬棺的悬崖峭壁上还发现大量岩画,多描绘先民生产、生活情景。
凡此峡谷地貌地区,北至中国长江流域,南至印尼群岛,西达青藏高原,东括太平洋岛屿,均有悬棺存在,形成一条广阔的悬棺葬地带。
明万历年间,僰人在官兵的血腥镇压下,全军覆没,从此销声匿迹。  相似文献   

17.
凹穴岩画的分期与断代--中国史前艺术研究之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凹穴”是指岩刻画中(petroglyphs)以研磨法制作于岩石表面上的坑状杯形(cups)图案。这种图案大小不一.一般在2~20cm之间;深浅各异,一般在2~6cm,其横剖面大抵为锅底形。这是一个世界性的岩画主题,而且是世界性早期岩画的主题,特别是在亚、欧、美三个州  相似文献   

18.
2002年在西安發掘的康文通墓,葬於神功元年(697)。墓主康文通作爲處士,卻采用雙室磚墓,隨葬描金彩繪三彩天王俑、鎮墓獸和文武官俑等高等級墓葬的喪葬元素。在系統梳理唐墓中出土的描金(貼金)彩繪(三彩)器物的基礎上,結合隋末唐初渭北地區的政治動向,推定出土描金(貼金)彩繪(三彩)器物的墓主多是李唐宗室外戚、唐初建國元從及其後裔,以及武周至玄宗時期的墓主。康文通家族作爲地方豪族,可能在義寧初歸附李唐。正是在"首膺義旗"、"地方勢力"、"武周時期"多重因素的角力中,呈現出隨葬描金彩繪三彩天王俑、鎮墓獸和武官俑,且以雙室磚墓下葬的面貌,可以説康文通墓是李唐武周百年政治的縮影。  相似文献   

19.
武令璋石椁为唐代石椁中最高等级的庑殿式结构,迄今唯在皇亲国戚或高官宠臣墓中出土过。石椁线刻的技艺精湛、题材丰富,有琵琶、吹箫、歌妓、胡腾乐舞、侍女以及卷草花叶等图案。乐舞内容占比例较大,作者推测其表现的是墓主生前的私家乐舞场景。墓志载墓主于天宝十三载葬于"统万城南二十里高原",如此,墓志资料也为统万城历史沿革的考证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20.
连云港将军崖岩画遗迹调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连云港市郊西南九公里锦屏山马耳峰南麓的将军崖发现一处岩画遗迹(图一)。岩画刻于海拔20米处。在长22、宽15米的平整光亮的黑色岩石上,分布为三组,内容有人面、农作物、鸟兽、星云等图案以及各种符号。第一组(A组),在将军崖岩画遗址的西侧,全长4、高2.8米,以人面和农作物图案为主(图版伍:1)。人面头向为88度,多用阴线刻成,刻痕断面呈"V"形,面壁光滑。一般深度为1厘米,最浅者为0.4厘米,宽度则在2至3厘米之间。线条粗率劲直,笔触与四川珙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