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邢湘臣 《湖南文史》2009,(11):64-65
朱元璋的“四菜一汤” 在朱元璋的故乡——安徽凤阳,流传着一首“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长治之安;小葱豆腐一清二白,太祖(即朱元璋)廉政万岁千秋。”  相似文献   

2.
牧惠 《文史天地》2002,(1):49-51
沦阶级成份,朱元璋可以归入“红五类”。出身贫苦的孤儿,放过牛,讨过饭,当过侍候大和尚的小和尚;但是,他不是纯正的贫雇农而是流民,有如土地改革时那种最先站出来斗打地主富农、狠挖浮财冲在最前面的“勇敢分子”。取得政权之前,对知识分子,他礼贤下士;当了皇帝之后,即马上来了一个180度大转弯。他建立了绝对专制制度,严密的特务网,蹂躏人权,特别仇恨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3.
正朱元璋建立明朝的过程并不能简单地说成是推翻元朝,恢复汉室。因为在朱元璋整个斗争的过程中,他的主要对手其实并不是元朝,而是张士诚和陈友谅两个与他同样为起义军首领的乱世英雄。公元1364年,朱元璋受元朝招安,获封吴王称号。与此同时,张士诚也获得了同样的封号。因此当时朱、张二人并称吴王,张士诚为东吴王,朱元璋为西吴王。当时在三个起义军首领之间,陈友谅是实力最强的一个,朱元璋是最弱的。  相似文献   

4.
周礼 《湖南文史》2013,(6):67-67
徐达是明朝的第一功臣,他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出生入死,立下汗马功劳,对明朝的建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被朱元璋赞誉为“万里长城”,官至大将军,中书右丞相,中山王(死后追封)。徐达不仅骁勇善战,为人恭谦,功高不矜,对朱元璋更是忠心耿耿,毫无二心。尽管如此,他还是无法回避朱元璋对他的猜忌。朱元璋的疑心很重,对开国功臣的屠杀堪称历代皇帝之首,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只要对他的政权构成了威胁,他宁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人,所以明朝的开国元勋很难幸免。对于手握兵权、功高盖主的徐达,朱元璋当然是一百个不放心,总想找个机会将之除掉。  相似文献   

5.
《文史博览》2007,(12):36
在江西,特别是在农村里,大家都是老表长,老表短的。老表,几乎成了农民的代名词。为何有此美称呢?据传,第一个喊老表的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元末,农民起义首领朱元璋,与占据汉口号称汉王的另一位起义军首领陈友谅,在江西鄱阳湖大战了18年。陈友谅出身渔民,兄弟众多,兵将骁勇,武艺高强,水上善战。把朱元璋的军队打得几乎全军覆没。朱元璋带着残兵败将,退到名叫康郎山的地方。朱元璋身中数箭,伤势很重,村民们把他藏在一个山洞中,请来郎中,每天给他敷药、喂饭,朱元璋很受感动。  相似文献   

6.
在历代帝王中,明太祖朱元璋存世画像较多,且一人拥有一正一异两种面孔,十分奇特。就朱元璋相貌变迁之政治文化动因而言,信奉相术的明成祖朱棣是其相貌的第一个"整容师",这是他试图用相学理论重新阐释开国历史的一部分,从而启动了朱元璋容貌变异的进程。其后,朱元璋的脸上被逐渐添加了黑子、奇骨、异形等一系列的神秘符号,他的形象与故事在传播中愈传愈奇。在明代中前期,朱元璋相貌已由"奇貌"发展为"奇骨",却还未化作一副"猪龙"之形;但到了嘉、万年间,已完成"龙形虬髯"的转化。在朱元璋新形象的构建过程中,官方与民间各自追求自己的"真实",并积极互动,从而在特定的叙事框架中形成一个奇异多变的朱元璋形象。  相似文献   

7.
朱元璋的偶像崇拜与政策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从朱元璋偏爱《汉书》看他对刘邦的崇拜明太祖朱元璋喜欢读史论史。他所读的主要是正史,如《史记》、《汉书》、《晋书》、《唐书》、《宋史》、《元史》、《春秋》、《通鉴》、《唐太宗帝范》等。他读得最多的是《汉书》,《明实录·太祖实录》直接记载的就有8次,与臣下讨论汉史的则有41次之多。朱元璋读《汉书》的时间很长,从元至正二十四年一直到洪武末年,可谓是活到老,读到老。他不仅自己读,还把它推荐给臣下。当元湖广行省平章政事郭云被擒后,朱元璋“观其状貌奇伟,命释之。时  相似文献   

8.
<正>方孝孺死难迄今已经620年了,我们为何还要缅怀他,纪念他?难道仅仅是因为他的惨烈而死、被诛灭十族?朱元璋出生于1328年的元末,他在群雄并起中脱颖而出,以南京为根据地,与陈友谅、张士诚等殊死较量,与蒙元激烈拼杀,最终建立了大一统的朱明王朝。朱元璋建立政权之后,如何治理天下?如何处理对待一些功勋大臣?如何看待、使用诸多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9.
论朱升的从政和退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元末群雄纷争中,朱元璋最后能打败陈友谅、张士诚、方围珍,推翻元朝,创建大明帝国,这不仅得力驰骋沙场的武将,而且也得助于运筹帷幄之中的谋臣。事实上决胜于千里之外,首先还在于运筹帷幄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谋臣的作用,是至为重要的。朱升便是朱元璋集团中的“启运之臣”,或称之“翼运之臣”。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大兵打下徽州,他所献呈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三策,成为朱元璋削平群雄,创业建国的战略方针,由此得到朱元璋的礼遇。他参预军政要务十余年,功绩卓著。然而,朱元璋建国不久,朱升便一再提  相似文献   

10.
韩国史学界朱元璋研究述评(韩)全淳东一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清史上一位重要人物,其历史作用历来备受人们关注。如何评价他在元末社会动荡中推翻元室、建立明朝的历史意义?他又如何巩固和强化了君主集权?这些都是史学界热心探讨的课题。韩国史学界对朱元璋的研究是从本世...  相似文献   

11.
靖江王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首批分封的十个藩王之一。受封为靖江王的人是他的侄孙朱守谦。按理侄孙是不可以分封为藩王的,但是朱守谦的祖父朱兴隆是朱元璋胞兄,已在洪武元年(1368年)被追封为南昌王,他的父亲朱文正在朱元璋为吴王时曾担任大都督府大都督、节制中外诸军事,  相似文献   

12.
朱元璋是一位从贫苦人家成长起来的开国皇帝,深知一米一粟来之不易.因此,他当了明朝的皇帝后,积极倡导勤俭节约的风尚,反对铺张浪费的奢侈行为. 朱元璋倡导节俭先是从自己开始.明朝的皇宫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由于当时朱元璋尚未称帝,所以明皇宫投资小,规模小,装修也不奇巧华丽.1368年,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大臣们建议朱元璋扩建皇宫,好好装修一下.朱元璋听罢当即拒绝了.他说:“现在的宫殿坚固耐用,已经很好了.装修再豪华,也只是一个办公场所呀!”朱元璋不仅没有扩建和装修宫殿,还让人在皇宫的墙上画了一些勤俭节约的图画,以此来提醒自己不要忘本.  相似文献   

13.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农民,由参加农民起义而成为农民起义领袖。帝王思想是他背叛农民革命,蜕化变质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的指导思想。本文就朱元璋帝王思想形成的原因试作简要论述。一朱元璋于元朝后期出生于濠州(今安徽凤阳)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的父亲朱世珍是一个老实本份的佃客,由于地主的租重,承佃退佃,举家搬迁了好几次,家境极为贫寒。1344年的上半年,朱元璋家乡发生瘟疫,一家五口,只剩下二哥和年方十七的朱元璋。家贫如冼,穷困潦倒的朱元璋兄弟竟找不到一块安葬父母兄弟的地方,更不用说备  相似文献   

14.
元朝末年.凭借农民起义争得天下的朱元璋。浙江成为他最早站稳脚跟的地区之一。大中通宝背浙钱,是朱元璋部下平定东南移师北上期间。在浙江铸造的纪地钱币。与朱元璋控制下的其他几个省份相比。浙江的铸钱相对比较丰富。但由于史书阙载,直到清前叶。大中背“浙”钱才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线。  相似文献   

15.
据不完全统计,建国以来先后出版(或再版)有关朱元璋的传记,系年要录、故事、专题论著计十余种,公开发表的文章计120余篇。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10个问题。(一)关于朱元璋的道路问题:明史专家吴晗对于朱元璋的道路问题深有研究,作过精辟的分析。《朱元璋传》是吴晗的代表作。吴晗写朱元璋传,从1932年起,前后经过20年,写了4次。他在1954年到1955年,写了《朱元璋传》第三稿。为慎重起见,这  相似文献   

16.
马军 《湖南文史》2012,(10):59-59
明王朝建立前,刘伯温还是块宝,待到朱元璋屁股坐稳后,就转眼间成了田间地头的蒺藜草。 可是,刘伯温功劳太大,本领太高,分量太重,无法一锄头将他铲除。不然,您“老先生”、“吾子房也”恭恭敬敬地刚刚喊过没几天。突然就翻脸不认人那不是太流氓了吗?于是,朱元璋专门为其量身订做了温水煮青蛙策略。  相似文献   

17.
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日,淮西游丐朱元璋登上了大明皇帝的宝座。朱元璋能够得天下,原因固然很多,而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善于用人。在长期武装夺取政权的斗争中,朱元璋求贤如渴,礼贤下士,延揽群英,知人善任,遂成一代帝业;在称帝后,他又通过各种渠道选拔录用各类人才,从而巩固了明王朝新政权。但是,朱元璋在晚年,使用严刑峻法,滥杀无辜,摧残了大批有用之才,其中包括许多开国功臣。朱元璋在用人方面,既留下许多有益的历史经验,同时也存在不少严重  相似文献   

18.
朱元璋之问     
正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一位皇帝,几百年来,他由乞丐登上皇位的传奇被人们津津乐道,他用严刑峻法惩治贪官污吏的历史更是被人们广为传诵,至今粉丝遍布华夏。然而,在朱元璋时代,贪官污吏却杀了一个,站起来一批,始终前赴后继、延绵不绝,以至于晚年朱元璋曾非常懊丧地说:"我欲除贪赃官吏,奈何朝杀而暮犯?"朱元璋这个问句在历史上相当有名,我们姑且称它为"朱元璋之问"。  相似文献   

19.
侯晓冉 《沧桑》2013,(1):33-35
中国悠久的古代治国实践证明礼法兼治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治国方针,礼治与法治是同等重要的统治手段,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关于朱元璋的礼法之治,学者们过多地关注于他严厉刑罚、重典治吏,而忽视了他发展礼治,重视教化,尤其重视文官集团在统治集团中作用的一面。贫民出身的朱元璋将礼治与法治相结合,对巩固新政权、稳定社会、发展经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朱元璋的教育思想与明初的教育发展万明明太祖朱元璋虽然出身贫寒,但他在有明之初即“谓天下可以马上得,不可以马上治,于是大兴文教,宠四方。”①他总结历朝封建统治的经验教训,建立起明代教育体制的整体架构。其教育思想,推动了明初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特色。一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