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雅鲁藏布江南岸的密林深处,有一个珞巴人聚居的地区,这就是米林县的南伊珞巴民族乡。7月的南伊沟,万物竞翠,生机勃发。我来到这里采访,乡长达嘎一见面,就用一口流利而标准的普通话高兴地告诉我:“现在珞巴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今非昔比。”随后,他又领我走东家,看西家,到学校,进电站,娓娓道来。珞巴,藏文有两种写法,两个词意:一是“野蛮人”;二是“南方人”。前者是旧西藏统治阶级对培巴人的侮辱称谓,后者是当地藏族人对珞巴人的习惯称呼。1965年8月,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止式承认居住、生活在西藏高原的“珞巴…  相似文献   

2.
珞巴人的弓箭与狩猎王国兴珞巴人是聚居于西藏东南部洛瑜地区的少数民族。信仰原始宗教,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是他们全部精神文化和习俗文化的主导和精魂。弓和箭是他们生产生活及抗暴防兽的重要工具,狩猎是他们的主要生产方式。男子的终身"伴侣"--竹弓竹...  相似文献   

3.
50年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家长奴隶制阶段的珞巴族,从原始森林中走出来,进入中华民族大家庭。如今,他们呈现出与中国其他地方人们一样生机勃勃的发展景象。珞巴人说,他们50年来的变迁,相当于人类社会2000年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据史料记载,珞巴族是青藏高原东南部一带的古老群体中的一支或数支蕃衍而来的。峡谷处的米古巴部落主要由波觉和嘎窝两个氏族组成。传说他们是从波密迁来的。 又据索朗平措讲,峡谷处的珞巴人是从山洞里出来的。  相似文献   

5.
和藏族、门巴族一样,珞巴族也是世居西藏高原的古老民族之一。从遥远的古代起,他们就生息于喜马似雅山东南,现中国西藏境内以米林、墨脱、察隅、隆子、朗县等县最为集中。千百年来,珞巴人始终保持荷与门巴族、藏族、汉族等多个民族的相处及交融,  相似文献   

6.
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东端南麓的墨脱,山高林密地形复杂,雅鲁藏布江和丹巴河流经境内,峡谷地带四季皆春,景色宜人。境内盛产木材、药材及热带作物。生活在这高山峡谷里的珞巴人由于交通不便,远离现代生活,仍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保持着自己那独有的习俗。  相似文献   

7.
珞巴族是指生活在西藏高原南部喜玛拉雅山麓原始森林中的一个民族。 一、珞巴族人口及其分布 珞巴族人口大约不到二十万。其中大部分居住在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南的珞瑜地区。目前居住在墨脱县境内的大约三百余户,一千六百余人;居住在米林县境内的约有三百六十户左右;还有少数居住在察隅县及山南地区的隆子县和朗县。 笔者于1998年5月前往隆子县的斗玉乡调查,根据该乡党支部书记次仁占堆介绍:斗玉乡建于1962  相似文献   

8.
朗迦巴瓦峰下的达木珞巴人王立旻公元1950年8月15日,藏历铁虎年七月二日,位于朗迦巴瓦山下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的墨脱宗(县)友生了8.6级强烈地震。宁静的山谷倾刻之间山崩地陷,江水阻塞。密林中的山寨尢如惊涛骇浪中的小舟,有的瞬间被深埋于地下,有的从山...  相似文献   

9.
读书     
正莲花遗梦简介《莲花遗梦》是一本口述记录,口述者冀文正是20世纪50年代我国首位徒步穿越世界第一大峡谷最艰险地段的汉人,其足迹遍及"麦克马洪线"以南如今仍被印度非法占领的大峡谷地段,是大动荡年代亲身见证我国墨脱县珞巴族、门巴族历史和文化演变的枢纽人物。冀文正最早搜集、整理和提出珞渝文化这个概念,多次的考察探险经历都拍摄了照片,与口述记录、游记手稿相互参照,触摸历史,给人以强烈的新鲜感。  相似文献   

10.
追述100年前的西姆拉会议的经过、"麦克马洪线"的由来及其实质,阐述1947年前后英印侵占麦克马洪线以南中国领土与国民政府的处置,分析"麦克马洪线"给中印造成的无穷后患、现状,讲述中印为解决边界问题的努力,以及中缅边界中"麦克马洪线"的问题及其解决,探索相邻大国友好相处之道。  相似文献   

11.
速写墨脱     
脱又名白马岗,是西藏最具神秘性的地方之一。西藏著名的宗教经典称:“佛之净士白马岗,圣地之中最殊胜。”这些受到信徒顶礼膜拜的圣地,给众多西藏人的心灵播下无限的诱惑,墨脱的门巴人、珞巴人说他们居住的地方叫“白隅欠布白马岗”,意思是“隐藏着的像莲花那样的圣...  相似文献   

12.
对大峡谷探秘40年,深居大峡谷16载,徒步翻越飞机都不易逾越的喜马拉雅山三大山口,进出墨脱28次。他就是原18军老战士、被尊称为"珞瑜文化第一人"的冀文正先生。  相似文献   

13.
中缅边界中的"麦克马洪线"问题及其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缅边界中的"麦克马洪线"问题是英国在中国西南边疆进行殖民扩张的产物.中缅双方通过友好协商,本着互谅互让的精神,在1961年全面解决了包括"麦克马洪线"问题在内的中缅边界问题.中缅成功解决"麦克马洪线"问题的经验,对中印边界问题的解决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对英印政府来说,"麦克马洪线"是根据"分水岭"原则勘定的一条"定制"边界,似乎是已经约定不变、"合理"、"完美无缺"的一条"界线"。但事实上,所谓"麦克马洪线",是英国出于侵略利益、自身情况,根据国际情势以及我国西藏地方的局势而随时可以更变的"边界线"。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英印无法顺利进入"麦克马洪线"地区,英国政府内部对此线的认定,产生很大争议和政策分歧。  相似文献   

15.
对巴人起源于清江说若干问题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华 《四川文物》2001,(1):15-25
尽管献史籍中对巴人起源的记载处在较模糊的状态之中,但对巴人起源于清江以及“廪君”是巴人始祖的观点似乎已被学术界公认。而据近20余年来地下考古发现资料,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时期的巴人遗址多密集地分布在长江西陵峡及西陵峡出口一带的宜都、枝江、当阳一带。清江中上游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长阳“香炉石巴人遗址”,最早也只能追溯到夏代。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空白,并且夏商时期的巴人遗址发现很少。因此,巴人起源于清江观点不能成立,清江中上游地区的早期巴人应是由清江出口处一带逐渐向中上游地区开发的。  相似文献   

16.
珞巴族为居住在中国西藏地方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南部的珞瑜地区。其余散居在米林、墨脱、隆子一带。珞巴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珞语支,没有自己的文字,基本使用藏文。  相似文献   

17.
巴人是先秦时期华夏边缘的一支族群,由于在华夏记述视野之外,早期的历史与地望都十分模糊。文章结合考古资料与文献的记载,认为巴人是古东夷族西迁鄂西北融合当地土著居民而形成,在夏及商前期活动在豫西南鄂西北的丹阳地区。在商代中晚期,由于受到商人的压迫而西迁至汉水上游地区,形成了宝山文化。在商周之际,巴人流散,一部随同蜀人北迁至宝鸡,建立了■国,并参与了武王伐纣。武王见巴人勇猛,在巴人故地封建了自己的宗亲,建立了姬姓巴国。  相似文献   

18.
古代巴人之世系,见于记载者推《山海经》与《路史》。《山海经·海内经》曰:“西南有巴国,太昊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与《山海经》此语类似,《路史·后记》曰:“伏羲生咸鸟,咸鸟生乘厘,是司水土,生后照,后照生顾相,(降)处于巴,是生巴人。”稍有不同的是,《路史》将《山海经》中的“大昊”改成了“伏羲”,并又在“后照”之后加进一“顾相”,认为“顾相时始为巴人”。《路史》对巴人世系的记载明显系祖述《山海经》之说,故本文对巴人世系的考证,其实也就是对《山海经》巴人世系的考证。由于《…  相似文献   

19.
正巴人,作为曾活跃在今陕南、川东、重庆、鄂西、湘西、黔北等地的重要族群。自20世纪三四十年代,吴致华、顾颉刚、徐中舒、童书业等前辈学人开启巴人研究以来,经过80余年的发展,巴人研究在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等领域都有长足的发展。但诸如"巴"的字义、巴人起源及迁徙、巴国疆域及都城变迁等基本问题,仍存在较大的分歧。朱圣钟教授新著《族群空间与地域环境:中国古代巴人的历史  相似文献   

20.
赵冬菊 《四川文物》2005,227(6):45-52
考古工作者在三峡地区发现了大量与巴人和巴文化相关的遗物,同时也发现了不少反映当时生态环境的重要材料.巴人所处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与三峡地质地貌紧密相关.生态环境对巴人的生活、居住、信仰、文化等多个方面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