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9年4月宝鸡县上王公社强家庄大队一竖穴土圹墓中,出土西周时期铜器三件。墓葬形制已破坏。三件器物介绍如下: 爵(图一) 通高19.5、腹深9.3、流至尾长8.1厘米。锥足稍向外侈,突底,伞状柱在流折内,柱上饰圆涡纹,宽流,尾部上翘,内侧有鋬。腹部饰饕餮纹,间以云雷纹衬地。鋬内有铭文三字"凤父丁"(图二)。觶(图三) 通高13.9、腹深11.7厘米,  相似文献   

2.
在集安博物馆院内,堆放了十余件石臼。笔者在参观之余对石臼作了简单的记录。1号臼,平面呈圆角方形,是用灰黄色水成岩制成。长约50、宽50、窝径20、深20厘米,窝壁光滑(图一:1)。2号臼,灰白色中带黑褐色,水成岩制成。平面呈不规则形。长约60、厚30、窝径20、深20厘米(图一:2)。3  相似文献   

3.
楚铜贝是春秋战国时期,南方楚国铸行的一种铜质流通货币。这种楚铜贝一端稍大,另一端较小但有孔,形状近似椭园形,正面凸起并有阴纹字。背面平夷。根据出土实物可知,这种铜贝正面有“口口一八”(图1)、“各六朱”(图2)、“君”(图3)、“金”(图4)等不同字,其中有一种模铸的是阴“行”字(图5),但其出土数量较少。  相似文献   

4.
2003年10月,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在配合(?)河东岸中窑村住宅楼的基建中,清理一座西周墓,编号为C3M575。该墓位于中窑村北,西距(?)河约500米(图一)。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一墓葬形制该墓为竖穴土坑墓,长约3、宽约1.8米,墓底距现地表深4.2米,方向355°,墓内填土为花土,经夯打。人骨头朝北,严重朽乱,葬式不明。从葬具朽痕看,为单棺,长约2.4、宽约1.3米。随葬器物置于棺内,多在墓主头后两侧(图二)。二随葬器物随葬器物共11件,其中铜器7件,陶器1件,玉器2件,海贝1件。铜爵1件(C3M575:3)。器体稍长,圜底。流较宽,下有一对对称的乳钉纹,流与器口之间有两个伞状柱,柱顶刻有云纹。尖尾。兽首鋬,鋬两侧有两对对称的乳钉纹,与鋬相对的另一侧也有一兽首(图七:3、4)。器壁靠近鋬下部有一周凸棱,器底有三个刀形足。鋬内的器壁上有铭文“□父丙”(图七:1)。流至尾长18.6、腹深11、高24.3厘米(图三、八:1)。铜觯1件(C3M575:2)。椭圆形,敞口,束颈,垂腹,腹壁稍斜直,高圈足,圈足上有两个对称的乳钉纹。内底有铭文“父戊□”(图七:2),并有一修补的疤痕(图五)。口长径8.3、短径6.7、底长径7.3、短径5.8、高13.2厘米(图四、八:2)。铜戈1件(C3M575:4)。援残。胡无穿,有銎,銎呈椭圆管状,其上有4个方孔,上下有阑,内末上角呈钝角,下有一缺角。残长11.6厘  相似文献   

5.
1994年11月,泰州市西郊苏北电机厂仓库工地挖柱础基槽时,在一2米见方,深约1米的土坑中发现鸡头壶、盘口壶、双唇罐、莲瓣纹盖罐、碗等16件南朝青瓷器(图一)。这是泰州地区首次出土数量较多的成组南朝青瓷器。现将器物分述如下。鸡头壶 1件。高26.6、口径10.4、腹径18.2、底径12.8厘米。盘口,长颈,溜肩,鼓腹,下腹稍敛,近底处外撇,平底。肩一侧堆塑实心鸡头状流,鸡冠已断;与之相对的一侧装弧形把,上与口沿相连,下与肩部相接;肩左  相似文献   

6.
1979年4月,平泉县南五十家子乡杨杖子村农民在喇嘛坟后山取土时,发现铜盉、铜筒形器各1件,送交县文管所。文管所即派人前去调查,发现是一座汉墓。此墓为土坑竖穴木椁墓(图一),南部有斜坡式墓道,长3.5、宽2.1米。墓圹口大底小,南北长5.6、东西宽3.2、深2.7米,四壁稍内收。墓底有两条南北纵向排水沟,沟宽0.3—0.36、深0.16米。墓室南部并置两具木棺,相距30厘米。东侧一棺边缘清楚,长2.1、宽0.75米。骨架保存基本完好,头向北偏西4度。死者身上覆盖着五层织物,均粗平纹,疑为绢。西侧棺宽0.88米,长度  相似文献   

7.
下平望村位于侯马市晋都新田遗址的西北方向,村东有面积约二十万平方米的东周墓地。1975年6月,下平望村村民在村东平田整地时,挖出一批铜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征集了这批文物。据调查,这批铜器皆出自墓葬中,现简介如下: 鼎 2件,均残,形制纹饰相同。钵形盖,上置3个扁环形钮,钮顶平齐。子母口稍敛,承接盖。长方形附耳,深腹,圜底,蹄形足。盖、腹皆饰勾联云纹,腹中部有凸弦纹一周。鼎耳正反两面饰“S”形夔龙纹,侧饰两道綯索纹。口径24.4厘米,残高14厘米(图一, 1)。 盘 1件,底残。宽斜唇,浅腹,蹄形足,附耳外撇,腹饰蟠螭纹。口径31厘米,残高 6.5厘米(图一,2)。 舟 1件。椭圆形口微侈,束颈近直,深腹内收,圜底,矮圈足,腹侧各附一环形耳。颈饰两周綯索纹作界,圈足与环形耳饰斜角云纹。整体花纹精美,制作规范。通高7.8厘米,口径长16厘米,宽13.5厘米,圈足高 1.4厘米(图一,5)。  相似文献   

8.
1985年5月2日,永城县条河乡鱼山村农民邵则勤在挖土时发现窖藏铜钱100余枚。这批窖藏铜钱为平首、平肩、方足布,长10.5、最宽处4厘米,重30—38克不等。体形狭长,腰部稍内凹,首部有一较大的孔。钱面模铸“殊布当釿”背铸“十货”(图一)。铸文有两种字体,一种笔画细,字体长,重33克左右(图二);一种笔画稍粗,字体较短(图三),重35克左右。该钱也有人释为“旆钱而釿”,是战国  相似文献   

9.
<正>1993年春,邳州市博物馆发掘了九女墩三号墩,墓中出土铜盘5件[1]。其中一件铜盘(M3∶34)在修复过程中发现内底刻有铭文。铜盘口沿方折,颈略收,肩稍斜,弧腹,平底。颈部、上腹部饰蟠虺纹,下腹部饰两周内填蟠虺纹的三角纹,三组纹饰间以两周绳纹(图一、二)。铭文4行共21字,含重文1字(图三)。现将铭文  相似文献   

10.
1984年,江苏泰州南门外基建施工时出土2件黑釉盏,都是剪纸贴花纹样,一为云龙图案,一为朵梅图案,现介绍如下。云龙盏唇口微外卷,颈部稍内凹,深斜腹微鼓,矮圈足。口径12、高5.3、底径4厘米。胎质较粗,色灰白。外壁刷棕红色化妆土,上施黑釉不及底,圈足露胎,无化妆土。内壁施黑釉,饰剪纸贴花云龙图,两龙相对,头部硕大,身短小弯曲,尾起翘。其间饰3朵浮云(图一)。制作手法似为先把剪好的花纹蘸窑变釉贴到胎上,上釉后再揭去  相似文献   

11.
山东邹县春秋邾国故城附近发现一件铜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东邹县峄山之阳有春秋邾国故城,现在尚有残存的城墙遗迹,地面上陶片甚多,城址内及其附近曾多次发现青铜器。 1972年夏天,大雨之后冲出了铜鼎一件(图一)。鼎高26、口径25、耳高5、腹深12.5厘米。圆腹,口微敛,耳在鼎沿上,足呈马蹄形,腹下部饰以象首纹,上部和耳饰以窃曲纹(图二:2、3、4)。腹内有铭文十七字:(图二:1)  相似文献   

12.
湖北省当阳县玉泉寺内有一隋代大铁镬,(图一)现置于寺内大雄宝殿前面的方砖地面上,除口沿稍有缺损外,保存基本完好,原为玉泉寺"镇山八宝"之一。镬通高87.5、口径157、腹深60、最大腹围413厘米。底部由四个裸体力士顶托,腹上有凸出弦纹三道,在上部两道弦纹之间,阳刻铭文四十四字:"隋大业十一年岁次乙亥十一月十八日当阳县治下李慧达建造镬一口用铁今秤三千斤永充玉泉道场供养。"(图二)据《玉泉志》载:  相似文献   

13.
商和西周的青铜器被奴隶主贵族们所独用,鼎是当时社会用以“别上下,明贵贱”的典型重器。新乡市博物馆收藏有不少商周时代的青铜鼎,现介绍于下: 1、饕餮纹鼎:二里岗期,河南省辉县出土。鼎高18.4、口径14.9厘米。方唇,折沿,立耳,深腹。颈下饰饕餮纹和联珠纹,空锥足(封二:1;图一:1,图二:1)。 2、水波纹鼎:商代,河南省辉县出土。鼎高38.2、口径33.5厘米。颈饰一周水波纹,鼓腹,空锥足,型制特殊(封二:2,图二:2)。  相似文献   

14.
河南临汝北刘庄遗址发掘报告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北刘庄遗址位于临汝县城北0.6公里,北刘庄村西北的梨园化工厂院内。遗址东部有一条宽约1.5—_2、深约1米的近代排水沟,南部与煤山遗址相连。遗址东西长约200、南北宽约400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图一)。  相似文献   

15.
董寨村位于郑州市西北部 ,陇海铁路以北 ,桐柏路以西。在 2 0世纪 50年代 ,这里曾发现有西周时期的陶窑和房基① 。现在这里已为城区。 2 0 0 0年初 ,在配合郑州市中原区董寨村委会住宅楼工程中 ,于董寨村西北、郑州工程机械厂东南墙外 1 0 0米处 ,(图一 )发现西周时期灰坑 3个 ,编号0 0ZDH1—H3,出土一批陶器。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图一 郑州市董寨遗址位置图 (1∶4 810 0 )一、遗 迹仅有灰坑 3个。由于地表被扰严重 ,H2、H3仅存灰坑底部。灰坑形制分为圆形(H2、H3)、长方形 (H1 )两种。H2 ,圆形 ,圜底 ,口径 3 5米 ,深 2米…  相似文献   

16.
河南信阳市平桥春秋墓发掘简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78年2月,在信阳市五星公社平西大队南山咀台地顶部出土铜盘、铜匜各一件。经有关部门调查,发现两座古代墓葬(图一),并进行了发掘清理。现将这两座墓葬的情况简报如下: 这两座墓都是土圹竖穴墓,平面呈长方形,并列在一起。M2破坏了M1的北壁(图二)。 M1土圹长4.4、宽3.4、深5.2米。方向北偏东85°。四壁垂直,南壁有高40厘  相似文献   

17.
《文物》1961,(7)
1960年5月在莒州古城东南七十华里的马鬐山北山脚下莒县中楼人民公社刘家峪生产队,社员在锄地时发现了五件铁制文物,计有:(1)六耳生铁锅一件(图1)。通高34.5、口径51、厚2.5厘米,最大腹径53.5厘米,重63斤。除口部有带状纹四条外,全身是素面。底部呈黑色,是当时使用时经火烧过的痕迹。全部完整无缺。(2)双耳三足平底生铁炉一件(图 2)。通高19、口径38、厚1厘米,足高9.5、耳高5厘米,炉深4.5厘米,重11  相似文献   

18.
徐州发现东汉建初二年五十湅钢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物》1979,(7)
1978年1月,徐州铜山县潘圹公社段山大队社员,在驼龙山南坡发现一座小型汉代砖室墓(图一)。经我馆派人清理,在骨架左侧出士一把刻有错金铭文的建初二年五十湅钢剑(图二)。钢剑锋部稍残,无首。通长109厘米。剑身长88.5、宽1.1—3.1、脊厚0.3—0.8厘米;剑把长20.5、宽1.2—1.7、厚0.6—0、9厘米(图三),把上有麻织物痕迹。剑原有  相似文献   

19.
<正>我们在开展"湖南出土珠饰研究"项目时,在湖南省澧县博物馆发现并整理出两套罕见的元代玉带,均为20世纪80年代发掘出土。澧县双龙乡花庙村出土玉带澧县双龙乡花庙村出土的一套玉带共7件带饰,分三种形制:第一种是带饰略呈圆形,器下有一椭圆形扁环。共2件,均长4.9、宽4、厚0.8厘米。1件完整(图一),1件背面稍有缺损(图二)。青白色玉,光洁润泽。正面浅浮雕雕六瓣花卉纹,侧面有略呈长方形的横向  相似文献   

20.
登封阳城遗址出土的一批陶量,是研究战国量制极为重要的器物。可惜大多已残损,较完整的仅存三件:1.廪陶量:出自战国阳城建筑遗址方蓄水池内。量高11、2、口径15.5、底径15.2厘米(图一),容积1670毫升。器鼓腹、敛口、平底、口沿上平而有翟”阴文(图二)印三方,其中一方稍残。2.阳城陶量:(编号:冶T2、H11:2)高10.9、口径16.7、底径16.6厘米,容积1690毫升。器直腹平底,周身饰暗弦纹,口沿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