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汉学者赵岐著有《孟子章句》,该书收入《十三经注疏》,影响很大,常为学者引据。赵岐之名不少著作中写作赵歧,如《传统语言学辞典》有“赵歧”条,“孟子章句”条的解释中也作“赵歧”,《新型古代汉语》(巴蜀书社1993)148页、古代汉语》(黄河出版社1997)288页也都写作“赵歧”。在一些学术论著中也时见写作“赵歧”。歧、岐音同形近,必有一误,究竟何者为是?《后汉书·赵岐传》去:“赵岐,字■卿,京兆长陵(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人也。初名嘉,生于御史台,因字台卿。后避难,故自改名字,以示不忘本土也。”岐即…  相似文献   

2.
中华书局1962年版点校本12册《汉书》中的《韩彭英卢吴传》中有如下一段记载: “项籍入关,王诸侯,还归,越众万余人无所属。齐王田荣叛项王,汉乃使人赐越将军印,使下济阴以击楚”。这段记载“汉乃使人赐越将军印”一句中的“汉”字明显为衍文,当删。实际上授于彭越将军印的是齐王田荣而非汉王刘邦。谨按《史记·魏豹彭越列传》记载“项籍入关,王诸侯,还归,彭越  相似文献   

3.
《光明日报》离休干部殷毅,与我曾为同事,在70岁之际,学会了使用电脑,在键盘上一个字一个字地敲出了10余万字的《回首残阳已含山》一书,书中叙述了自己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这是一个老记者的故事,也是55万人的故事。而它的牵涉面,却广及55万个家庭及几百万亲友。这就  相似文献   

4.
说“口凡有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殷墟卜辞中屡见“■(即《甲骨文编》151页第6行以下所录之字)凡有疾”之语。“■”当从徐宝贵说释为“肩”,“凡”当从唐兰说释为“同”。“肩”字古可训为“克”。“肩同有疾”,意即能分担王疾,反映了古人认为尊贵者的祸咎能移给臣下的想法。卜辞中还有“克兴有疾”之语,应与“肩同有疾”同义。  相似文献   

5.
唐代以前,“茶”字还没出现,那时,茶的名称五花八门。《诗经》里有“荼”字,《尔雅》称茶为“槚”,《方言》称“蔎”,《晏子春秋》称“茗”,《凡将匾》称“荈”,《尚书·顾命篇》称“诧”。陆羽《茶经》总汇诸称:“茶,南方之嘉禾也……,其名一日荼、二日槚、三日蔎、四日茗、五日荈。”另外.还有一些别称,如水厄、酷奴等等。可惜没有一个字其原本含义是指茶的。  相似文献   

6.
上海博物馆藏竹简《缁衣》第十五简中有一个字形作雀,整理者隶定为“雀”,读为“爵”。此字在对应的郭店楚简《缁衣》篇中,字形为“雀”,雀、爵二字音近相通,《说文》:“雀……读与爵同。”读为爵是对的。但对此字如何隶定则值得讨论。对此字的隶定已有文论述,或说:  相似文献   

7.
疑尊、疑卣铭文开头人的名号应释为"中義子父",金文中偶尔有这种"伯"、"仲"、"叔"、"季"与"父"之间有二字的名号。疑尊器底铭文第一行"于"下的字应依李学勤先生释为"卜",其写法与甲骨文中部分"卜"字相同,这可能与器主是西周早期商遗民有关。"卜鄂侯于盩城",即通过占卜的方式让鄂侯到盩城建都。铭文第二行的■字,释读尚需进一步探讨。《记一件新见铭文铜戈》公布的齐国铜戈,铭文第一字当释为"栗"。"栗成"即"栗城",盖即秦汉时之栗;后世之"栗城",在今河南夏邑县。此地在前286年后数年间曾短暂属齐,此戈可能即此时齐国铸造。  相似文献   

8.
《中华文史论丛》2008年第2辑张旭东先生《(辽史)“海东青鹘三十连”》对“连”字进行解释,把“连”解释为“对”,这是正确的。大概“连”的这种用法实在罕见,释之必要。但张先生的论证还嫌粗略,有些提法也未必恰当。现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9.
本文详尽地考证了《中作父乙方鼎》铭文所载之西周昭王伐虎方时,赐中之埰邑“(?)土”之“(?)”字。铭文宋时出土,“(?)”字未识。今考证其字亦即“(?)”字,亦是甲骨文之“(?)”地,古书所载之“潛(鬵、灊)地”,地望在今湖北省孝感市附近,地近古灊水。“(?)((?)、灊)”(水)在今湖北省潜江县境,非今嘉陵江上游之古潜水、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境之古潜邑。  相似文献   

10.
许慎《说文解字》释“爵”字为“礼器也。象爵之形,中有鬯酒,又持之也。所以饮器象爵者,取其鸣节节足足也。”对于其中“象爵”之解,前人争论颇多,然并未解释透彻。详细考证甲骨文、金文“爵”字字形可知:早期的“爵”字为象形文字,是先人们根据青铜酒器“爵”的形象创造的,后经演变,“爵”字字形加入了分别表示手和酒的构件,变成了会意字,而古人造爵的设计灵感则是来源于雀的形体。  相似文献   

11.
连劭名 《文物春秋》2003,(5):20-20,77
<正> 一、释平甲骨文中的“平”原作“■”,字从臼从用从土,是一个会意字。完整的字形见于西周初期的《小臣(?)鼎》铭文,象人手持农具平土之形。“用”象征农具,可能是“(?)”,《诗经·臣工》云:“(?)乃钱(?)。”毛传:“(?),锄也。”《国语·齐语》云:“挟其抢刈耨(?)。”韦注:“(?),(?)也。”《释名·释用器》云:“(?)  相似文献   

12.
刘家和 《史学集刊》2001,(2):F002-F002
识字似乎不难,其实也很不易。这里就以《蛾术编》书名的读法和理解为例来作一些说明。清代学者王鸣盛所著《蛾术编》对于文史界的人来说并不生疏,这三个字也都不难认,甚至小孩都会读出来:ESHU BIAN。大家通常也这样读。有一次,和一位朋友谈起此书,他说:此书名应该读为:YI SHU BIAN,就是“蚁术编”。  相似文献   

13.
~~战国古玺文考释十三则(二)@徐宝贵$韶关学院中文系①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第120页.文物出版社.1998年5 月。 ②王万邦《姓氏词典》第148页,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 ③裘锡圭《也谈子犯编钟》。 ④膝壬生《楚系简帛文字编》638页,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 ⑤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战国文字声系》第672页,中华书局,1998年9月: ⑥汤余惠《略论战国文字形体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古文字研究》 第15辑.第50-51页,中华书局,1986年6月。 ⑦王辉、程学华《秦文字集证》.艺文印书馆.1999年1…  相似文献   

14.
甲骨文中的"帝"不仅涉及商代神灵信仰,而且涉及天命上帝等哲学命题,一直是学界十分感兴趣的问题。关于"帝"字的考释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天文学方面解释商周时期的信仰,是近年来西方学者常用到的方法,如艾兰等即曾经从天文星象解释"帝"字,郭静云的文章则更加形象地为甲骨文"帝"字提出了新解。郭静云《殷商的上帝信仰与"帝"字字形新解》一文认为商周时期"帝"是指自然界中,居于极高天位的崇拜对象,位居天中。如果从当前的天象看,自然界的天中必然相当于北辰。殷商时,北极天中没有可见的星星,离北极最近的一颗星即"帝"星。在帝星两侧,约相等距离的位置上有太子星(左)和庶子星(右),在北极另一侧有北斗柄上的天权、玉衡、开阳三星。如果从帝星到玉衡星、太子与天权、庶子与开阳之间也各画一条直线,则三条线的交会处,恰好正落在北极点上。在北极的左右有两颗较小的星星:右枢星和少尉星,将这两颗星连线,则与上述星星的连线构成帝字形状。在殷商时期如果要正确标示出北极的位置,可用骨、竹、树枝等简单的材料,制作一种"帝"字形的仪器,用以观察北极的仪器,这是一种既容易又不失准确的基本方法。由此推论,甲骨文中的"帝"字即由此而来。就这种天相形状看,由此释"帝"字有相当的可信性,但同其他用天象解释甲骨文的考证文章一样,缺陷都在于缺乏其他资料的支持,导致可信性难以确定。甲骨文字是一种成熟的文字,文字的形成和演变已经经历了很长时间。帝是最重要的神灵,"帝"字的出现应当也很早,即甲骨文中的"帝"字已经经过长期的擅变,已经距离其原义较远。文献称"帝立子生商"(《诗经·商颂·长发》),甲骨卜辞中帝则是命令和控制诸神的至上神,帝已经完全是一种人格化的神灵,而非某种具体的事物,即"帝"已经远离帝字的本义。所以,由甲骨文出发探求造字的本义,已经很难。虽然,"帝"字内涵已经超越了其本源,但探求"帝"字的本义,对于认识需要解决"帝"的人格化问题以及商周时期的宗教信仰,乃至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的天命观念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阳方中 《文史天地》2002,(11):49-49
不久前从报刊上看到署名文章《寿比南山的来历》使我大开眼界,增长了知识,得知这一成语源出青州城南的云门山,因山上的石刻“寿”字,仅其下“寸”字就比人身还高;人们到此与“寿”字比高,故曰“寿比南山”。据我所知,“寿比南山”的出处也还另有一些说法,特作几点补充意见:(一)这一成语在南方各地多用于祝寿的对联,即“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这里是把“不老松”的长青比喻长寿健康。(二)据经典的说法是出自《诗·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这里也是把“南…  相似文献   

16.
《左传》中“启”字多次出现,学者一般以“开启”等义来解释,但在一些句子里释为“开启”则扦格不通。杨树达先生曾指出,金文中的“启”字可训为“助”。本文对《左传》中68例“启”字的用法加以全面考查,认为其中9例若训为“助佑”.则文义畅达,较旧释为胜,也证明杨先生的观点可从。  相似文献   

17.
在清末上海文化界,蔡尔康也算是颇有影响的人物。曾先后服务《申报》、《字林沪报》、《新闻报》、《万国公报》四大报,编撰著译不下数百万言。笔调之间,指评时政,倡言维新,尤以襄助广学会教士,传播西学功绩为最。后世对他的关注多半限于报业领域,且浅尝辄止,实则可探之处  相似文献   

18.
正明末小说家凌蒙初编著的《初刻拍案惊奇》总结"看颜值"的历史现象说:"如何铁石,打成心性,却为花柔?君看项籍(项羽)并刘季(刘邦),一怒使人愁。只因撞着,虞姬戚氏,豪杰都休。"——刘邦看颜值,项羽看颜值,圣人孔夫子也看颜值!据《史记》记载:春秋时,鲁国有个名叫澹台灭明(字子羽)的。他容貌丑陋,想拜孔子为师,孔子一看见他,第一印象就不好了,心里嘀咕他资质应该不好。勉强拜师后,子  相似文献   

19.
1973年9月15日,中共上海市委写作组(亦即罗思鼎)直接控制的《学习与批判》创刊,上海市委写作组以石仑的笔名在该刊创刊号上发表《论尊儒反法》一文。这标志着上海市委写作组为“四人帮”大造舆论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20.
上博简《诗论》"樛木之时"素为学者重视,"时"字之义,亦各有所论,或云"持",或云"待",或云"天时",或云"时运"。文章以为"时"当为"时宜","樛木之时"即谓君子得福禄合乎时宜,据此分析《樛木》之诗义,可知其为祝福君子的祝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