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文明的起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杰出的考古学者夏鼐同志,6月19日在北京逝世。两年前的春天,夏鼐同志应邀在日本作过三次公开讲演,围绕中国文明起源问题,向日本人民扼要介绍了中国考古学的最新成果。三次讲演稿经日本学者翻译、作序跋、加注释、配图表,编为一集,在日本连续印行了三版;讲演集的中文版也将由文物出版社出版。本刊现在转载其中的第三章《中国文明的起源》,表示对夏鼐同志的深切悼念。鉴于讲演集中文版问世在即,转载时省略了书中的提要、插图、图版和注释。  相似文献   

2.
苏秉琦在1986年全面投入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与1985年中国考古学会第五次年会的召开、夏鼐的<中国文明的起源>一文在国内公开发表、晋文化研究会和仰韶文化学术讨论会的召开等四项学术活动有直接的联系.苏秉琦在1985年形成的"古文化古城古国"概念,阐明的中原文化与北方文化发展交往的形式与作用,以及陶寺文化形成的机制与意义,为他后来开展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奠定了学术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文明的起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最近几年以来,“中国文明的起源”———或与此类似的题目———成为中国考古学、古史学界热烈讨论的一个论题。开这个风气之先的是1985年在北京出版的夏鼐的《中国文明的起源》的中文版[1]。随着次年《光明日报》对辽宁牛河梁“女神庙”遗址发现的报道与这项发现将中国文明起源时代提早的评论,引起了近五年来中国考古学界、古史学界对什么是“文明”、中国最早的文明在何处起源以及中国文明到底是一元还是多元等等一系列老问题的争议。在“中国文明起源”这个题目下参加讨论的学者很多,1987年可举安志敏[2]、陈星灿[3]和邹衡[4]为例,1988年…  相似文献   

4.
陈伟驹 《考古学报》2021,(2):177-192
目 次 一 夏鼐对"中原中心论"的判断 二苏秉琦中国文化起源"多元说"初步形成 三 五批碳十四数据对"中原中心论"的冲击 四 夏鼐和苏秉琦的中国文化起源"多元说"最终形成 五 从世界史前考古背景看夏鼐和苏秉琦的贡献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考古学界对于中国文化起源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从"中原中心论"转变为"多元说"[1].对于这一转变,学术界多强调苏秉琦的贡献,其中公认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是其1981年发表的《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2],而夏鼐对这一研究的贡献目前强调得还不够[3].实际上,早在1977年夏鼐已认识到中国新石器文化起源的多元性[4].而夏鼐最早跳出"中原中心论"的框架,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文化认定为不同的文化类型的认识,更可追溯到1962年[5].  相似文献   

5.
<正>目次一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二主导考古学人才的培育三为考古研究引航掌舵四致力学科体系和严谨学风的建设五弘扬夏鼐精神,推进中国考古学发展2020年2月是夏鼐先生诞生一百一十周年,同年6月又是他逝世三十五周年。夏鼐于1985年6月19日去世后,党和国家领导人致送花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早期文明和国家的起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早期文明和国家的起源何兹全一、流行的中国国家起源说解放后几十年来,有权威的中国史学家们都把中国国家的起源定在夏,女范文澜先生和郭沫若先生都是如此说的。(参看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定本第一编第103一104页,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七次印刷。郭...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共同举办的《夏鼐日记》出版座谈会于2011年10月24日在考古研究所召开。该书由考古研究所组织整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精心编辑,于2011年8月作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全书440万字,分编为10卷,共计4400余页。  相似文献   

8.
1930年至1934年间,夏鼐治学方向经历了三次转向,从社会学转到中国近代史,进而转向考古学。夏鼐早年治学领域的三次转向,对其学术思想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夏鼐治学转向既有时代背景,亦有家族文化、永嘉区域文化的因素,同时这些因素形塑了夏鼐早年治学的学术风格。夏鼐早年治学思想,为其考古学研究奠定了学术基础,是其整体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张婷 《华夏考古》2019,(3):113-126
20世纪20~40年代,中国考古学中相继形成了"首次发现小地名法"和"特征命名法"两种主要的文化命名法。至1950年代,因为特征命名法的滥用,尹达、夏鼐等学者不断进行纠正。夏鼐在《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定名问题》一文,提出定名的三项原则,此后又写了《再论考古学上文化的定名问题》一文。经过尹达、夏鼐等人的不断努力,从1960年代起至今,尽管在考古学文化命名上仍有分歧,但夏鼐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定名原则,得到了考古学界的普遍认可。  相似文献   

10.
<正>2010年11月24日至27日,由中国考古学会主办、湖北省文物局和重庆市文物局协办、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湖北省博物馆承办的"中国考古学会第十三次年会——三峡地区考古发现与研究暨纪念夏鼐先生诞辰100周年"在武汉东湖宾馆召开。  相似文献   

11.
改版启事     
《中国史研究动态》2010,(12):F0003-F0003
本刊将从2011年第1期开始由原来的月刊改版为双月刊,版面由现在的32页增加到96页,总版面增加约三分之一。出版日期由原来的当月25日改为双月的20日。  相似文献   

12.
略论中国文明的起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一中国文明的起源是一个老问题,从考古学的角度进行探索也已有70年的历史。1921年中国地质调查所顾问安特生等人发掘河南渑池仰韶村等遗址,之后发表《中华远古之文化》;1930年至1931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吴金鼎等人发掘山东历城龙山镇(今属章丘县)城子崖遗址,之后发表《城子崖——山东龙山镇之黑陶文化遗存》,以及从1928年起对河南安阳殷墟连续15次的大规模发掘与研究,都曾着力于  相似文献   

13.
<正>夏鼐,字作铭,浙江温州人,生于1910年2月7日,1985年6月19日在北京逝世。1934年7月,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经济史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同年10月初考取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的考古学部门,后改到英国伦敦大学攻读考古学。按照校方的规定,凡是到伦敦大学学习考古学的留学生,必须有田野考古工作的经历。因此,夏鼐于1935年春前往安阳殷墟,参加梁思永主持的殷代王陵区的发掘。1935年夏,夏鼐远渡重洋抵达伦  相似文献   

14.
宋殷 《江汉考古》2020,(1):124-128
建立在准确的发掘资料、可靠的分析技术方法基础之上的“宏大叙事”是考古学家的普遍追求。然而,在组织“宏大叙事”的过程中,由于不同学者的研究路径和价值取向不同,研究的最终结果往往呈现出不同的图景。中国文明起源和中国早期国家形成这两个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和公众关注的热点,可以列举出的专著就包括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  相似文献   

15.
1928年发掘殷墟揭开了用考古资料探讨中国早期文明的序幕。但是探索中国文明起源主要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展开的,可以划分三个阶段:早期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研究的热潮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新进展与新问题阶段,2000-2011年。学术界已经形成共识,开展文明起源研究的主力军只能是考古学,田野考古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对国外考古学研究文明起源的成果缺乏深度了解也阻碍了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深入进行。目前已有学者自觉地认识到要主动开展多学科合作研究。探源工程,相对而言在专项研究上,容易得出新的认识,可是在宏观上做总结性的概括则有待不断地解读、探索。  相似文献   

16.
改版启事     
<正>本刊将从2011年第1期开始由原来的月刊改版为双月刊,版面由现在的32页增加到96页,总版面增加约三分之一。出版日期由原来的当月25日改为双月的20日。  相似文献   

17.
《文物》2004,(3)
该书收集了20世纪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全部论著,其中专著约20部,论文近千篇,内容包括对中国文明起源的宏观研究、理论探索、各种文明因素的产生与发展的考察、文明形成的道路、各个区域文明化进程、文明与国家形成的时间、地域、模式等,是当前及21世纪开展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重要参考书。文物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16开平装定价110元中国文明起源研究要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18.
何鸿 《南方文物》2001,18(2):32-41
两点说明:一、关于河姆渡文化系河姆渡文化系指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关于这三支文化之间的关系,学术界观点不一致。我之所以将这三支文化形态归结为一个系统,主要出于以下原因:(一)时空上的相同:这三支文化同在长江下游流域,同为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且绝大部分在浙江省境内。(二)文化形态上的相同或相似:这三支文化同属于稻作农业文化区,有相同或相似的文化特征,如有代表性的玉器、鼎器、纺织、漆器、陶器、纹饰等,而且,这三支文化共同开拓了“中国稻米之路”。(三)文化层的叠压关系:这三支文化有时空上的叠压关…  相似文献   

19.
从考古学角度研究中国古史,是苏秉琦晚年学术研究的主要奋斗目标,但明确提出考古学研究要直接面对中国古史,则是在他论述了重建中国史前史之后.1992年9月苏秉琦在<迎接中国考古学的新世纪>一文中全面阐发了构建中国古史框架的重要学术思想,提出了中国国家起源发展经历了"古国--方国--帝国"三个阶段和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与发展的宏观认识,肯定玉器的出现作为"上万年的文明启步",辽西地区由民族向国家发展的转折点的时间在距今七八千年,开始将红山文化"坛、庙、冢"等遗存的文化性质确定为早期城邦式原始国家,即古国,并将陶寺文化的社会定位于方国进而又改定为古国.  相似文献   

20.
《江汉考古》2021,(1):50-55
在约距今8200至7000年之间的裴李岗时代,黄河、长江和西辽河流域聚落和人口增多,物质文化显著发展,已出现较为先进和复杂的的思想观念、知识系统和社会形态,迈开了中国文明起源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