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在整个甲午战争中,清军打了不少硬仗,其中尤以章高元指挥的盖平之战最为人称道。“事后,东西各国记载斯役之战,博有优良之评判”。然而,由于史料之不足征,对于此役的研究颇难深入。当年日入所辑《日清战争实记》50编,其中对日军之进攻盖平做了详细报导,而涉及清军情况极为简略,甚至有不确之处。近阅某手抄本,检出《章高元禀》一件,乃章高元详述盖平之战的报告。捧读之余,不禁大喜过望。将章禀和日方记载相互印证,对盖平之役整个过程的情况便更加清楚了。兹特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黑龙 《清史研究》2007,215(1):104-109
康熙二十九年(1690)六月,清军与准噶尔军在内蒙古乌珠穆沁左翼旗境内的乌尔会河①发生了双方历史上的第一次大冲突,是役以清军的惨败告终,史称"乌尔会河之战"。这是一场极为重要的战役,对随后的乌兰布通之战及噶尔丹的败亡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史料原因,乌尔会河之战尚未被充分论述,也未见专文发表。笔者利用各种文献史料,考察此次战争的起因,战场的布局,双方的兵力、装备、战术、指挥等环节和战争的结果,以供研究者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太平天国金田起义,有"男妇老幼二万多人起首,能打仗的约有三千"(1),围攻的清军有九千余人。太平军到象州县中平,队伍扩充到三万余人,能战斗的有五千多人,清军增加到一万六千多人。太平军驻永安州城,有三万七千余人,能战斗的有七千多人,清军投入四万六千多人。太平军  相似文献   

4.
乌兰布通之战因何而起,战况及胜负如何,对后来的清准关系产生了哪些影响?这些问题虽然长期受到关注,但限于史料仍然存在不少扑朔迷离的环节。本文主要试图运用流传在日本的唐船风说书,结合清朝官书及其他史料,对历来占据主导地位的"清军大败噶尔丹"之说重新审视。总的来看,唐船风说书里所反映的乌兰布通之战,与清朝官方的口径多有不同,唐船商人普遍认为的"大清落败"、"大清未胜",与主张通过史料批判来澄清传统看法中某些误区的研究者在观点上能够彼此呼应。虽然我们还不能够就此而遽下论断,但是这些信息本身已经足以唤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后,迅速加快了向东方扩张的步伐。1853—1855年小刀会占领上海期间,以"贞德"号舰长辣厄尔为首的法国海军以保护租界为名与清军结成临时同盟,对起义军实施武力镇压,这是近代法国军事干预中国政局的开始。1855年1月6日,法军配合清军发动"北门之战",这是法国海军在近代中国的第一场热战。战后双方的照会往来,亦可视为清廷与西方列强的高级军官间首次旨在谋求"合作"而非"对抗"的直接记录,而这一"合作"成为日后清廷大规模"借师助剿"的前奏。在法国新发现的法方原始档案史料,生动地反映了华洋初交之际畸形的中法关系,同时有力地证明了法国这次军事行动对其远东战略和上海法租界扩张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档案为依据,叙述、考证了李秉衡在义和团运动中的表现。慈禧决定对列强宣战后,急切召李秉衡进京,京师的守旧势力嚣张一时,而希望李氏进京的均为顽固派官僚。李秉衡率部北上途中,攻毁教堂,入京后,迟迟未赴前线,先后五次被慈禧召见,并与义和团一起围攻使馆。本文引用清档,论证李秉衡陷害主和派,导致慈禧、徐桐、刚毅等顽固派,将许景澄、袁昶等杀害的重要事实。本文认为,李秉衡在义和团运动中的行为,与守旧派的愚昧排外政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肯定李秉衡在义和团运动中举动是爱国的,则又要面对如何评价支持、重用李秉衡的慈禧、徐桐、刚毅等人的难题。  相似文献   

7.
赣宁之役是民初的重要历史事件。本次公布的史料计2件:一为第十混成旅施从滨部战斗详报;二为第二军炮兵处阵中日记。不仅可补充已公布的赣宁之役有关史料之不足,对研究军阀混战及施从滨个人活动等问题也有裨益。  相似文献   

8.
肃卣铭文中的"■"当为"肃"字异体。"■"当为"择"字。"竞谏"的"竞"为"争言"之义。"静"当读为"诤"。"非命"义为"违命"。"称命"以为"用命"。"■汝"当为"償汝"。肃卣铭文的大意是:肃之兄伯氏赐肃仆六家,其行为违反王命。被赐之仆发动邑人向上谏诤,抗议伯氏之行为。王命■叔、爯父、父重新付给肃仆以补偿之。铭文反映出西周政治中有"正义"的观念,庶人有向上谏诤,纠正"害义"的政治行为的权利。  相似文献   

9.
七七事变后,曰本蓄意入侵华北挑起全面侵华战争。假以"廊坊事件"和"广安门事件",很快进攻驻守京津的国民政府陆军第二十九军,拉开全面侵华序幕。悲壮惨烈的南苑之战,就是其时关键一战,内情至今鲜为人知。《揭秘七七事变后的南苑之战》一文,通过多方搜集日军战史档案和国内稀少资料,真实还原了那段抗战痛史,史料珍贵,颇值一读。  相似文献   

10.
正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自缢煤山,大明中央王朝土崩瓦解。明军叛将吴三桂(明山海关总兵)引清兵入关,借追剿"流寇"之名,以锐不可当之势横扫中原。"流寇"李自成、张献忠分别建立的大顺、大西政权,亦无法抵御清军攻势,败退江南。而江南地区明朝宗室诸王又先后建立了弘光、隆武、绍武、永历政权,均以"正统"自居,力图恢复大明江山,史称"南明"。弘光、隆武、绍武政权在清军及叛将的围攻之中迅速覆灭,唯有永历政权坚持  相似文献   

11.
发生在1884年3月的北宁之役,是中法战争战火燃起后的第二场大战。由于清军在战斗中一败涂地,清政府怒斥前线指挥官,改组军机处(因是年系甲申年,史称“甲申易枢”);偾事或被褫职入狱,或仰药自尽,成为当时中国政坛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12.
正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3月出版,39.3万字,65元晚清重臣荣禄在甲午战争后重新崛起,在戊戌变法、己亥建储、庚子事变、清末新政等重大历史事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既往学界对他的研究和评价大多停留在策划戊戌政变、创办武卫军、围攻或“保护”使馆等具体问题上,对荣禄一生的事迹缺乏整体观照。由于史料过于分散,旧说先  相似文献   

13.
鸦片战争定海之战中张朝发因受伤而死,理应被视为为国捐躯。然而,他长期被看作有罪之身,没有获得应有的礼遇和评价。本文通过重新解读史料和学术史梳理,认为前人提到的张朝发所犯"罪行"主要有八项:其中,"通敌"一项纯属子虚乌有,"撤守"一项没有足够的证据可以证明。"事前不作准备"、"临事调度无方"两项确实存在,他也可能犯有"贪腐行为",这或多或少影响了清军的战斗力和战斗意志。至于"愎谏"、"临阵脱逃"和"丧师失城"三项,尚须作进一步讨论。张之所以拒绝其部下的建议,实是各守其责、不得已而做出的选择,而且其部下所提建议是基于"英军不能陆战"这一错误的判断之上。张在战斗中受伤,最后不治而亡,属于为国捐躯,与临阵脱逃有本质的区别。张对定海失守负有一定责任,但清军战败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单从技战术的角度而言,在定海之战中,清军与英军在知己知彼、军队人数和士兵素质、武器装备、战法等方面存在巨大差距,清军战败有着某种历史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4.
洪小夏 《近代史研究》2002,39(3):248-278
发生在解放战争末期的福建金门岛战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上罕见的一次全军覆没的失利之战。该役失利的主要原因,过去早有定论:是由解放军尤其是高级指挥员在战略追击的顺利形势下产生的“轻敌思想与急躁情绪”所致。但近40年之后,重要当事人肖锋将军却提出一个新的“说法”:当年三野副司令员粟裕对金门战斗有过一个“三不打”的指示,而十兵团领导人违背了粟的指示,这才是金门失利的真正原因。这一说法曾广为流布,传为事实;虽然缺乏献支持,却又难于否定。但是考证三野、十兵团、28军这三级相关单位的档案献和当事人的口述史料,并进行实践可行性分析判断,都应得出否定的结论,并且《肖锋日记》存在明显的事后修改痕迹,由此引申出当事人应如何为后人留下真实的史料以及研究应如何考证、辨别、使用史料这两个史料学问题。  相似文献   

15.
位于四川省小金县日尔乡木桠桥村的《袁国琏死事碑记》是清乾隆大小金川之役后清军将领袁国璜为表述对其兄袁国琏的哀思,而建的纪念碑,是清乾隆大小金川之役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16.
《建文朝野汇编》收录的建文忠臣亲族在"靖难之役"后遭受迫害的史料,极具价值。这些史料记事明确,包括被祸者间之亲属关系、姓名、家财变价解院及全家充军等情况,弥补了正史及其他史籍记事模糊、缺乏细节,从而引发争议的缺憾,证实了靖难后株连"九族"以至"十族"的迫害确实存在。这对于深入认识建文、永乐之交历史,尤其是"靖难之役",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北伐太平军据守高唐述论黎仁凯综观太平天国北伐全过程,太平军据守时间最长的两个城镇是直隶连镇和山东高唐州。林凤祥部在连镇坚守了整整10个月,笔者曾撰专文论述。①李开芳部仅以千余之兵力,在高唐州先后抗击了近2万清军的围攻,坚守了9个月又19天,使得清军损...  相似文献   

18.
围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华工招募及其引发的多方博弈,是观察北京政府外交及政治状况的一个重要面向。涉及这一主题,过去研究多从"以工代兵"之策论叙华工输出之事实,似在有意突出北京政府在整个事件过程中的主导地位。通过对北京政府外交部、津海关等机构的档案史料爬梳,发现以下史实:梁士诒在帝制案后退出政坛,北京政府尤其是梁曾任职的税务处对惠民公司的招工开始严格对待;地方政府出于对华工生命安全的担忧和利益考量,对中央政府的决策多所阻挠;外交部出于外交关系、国家利益的权衡,并存在着袁世凯时期招工交涉留下的"包袱"——合同业经批准,整个表现较为"软弱";除外交部外,国务院、内务部、农商部、税务处以及驻法使馆等部门均对侨工权益采取谨慎保护的态度;整个事件过程呈现了法国主导招募、中方公民自由应募、中国政府尽保护公民利益之责的客观情形。  相似文献   

19.
2005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位于北京朝阳区王四营乡的明代怀柔伯施聚、施鉴墓进行了发掘。两墓出土了三方墓志,志文合计2000余字,除记载志主的生平之外,尚涉及施氏家族谱系、明初军户政策、武职升迁制度、"世券"制度等诸多问题,同时与靖难之役、夺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相关,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20.
甲午之战是中国近代以来最大的耻辱,泱泱大国竟然败于"蕞尔小国"手中,个中原因令人深思,教训何其深刻。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晚清洋务运动紧锣密鼓地搞了30年,及至甲午战前,清军的军械装备得到了相当的提升。然而,清军在甲午战争中的表现,不仅让本国人大失所望,同样也让一些外国人大跌眼镜。"当中国和日本之间的战争可能爆发时,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