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初“思想界”解析——报刊媒介与读书人的生活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清 《近代史研究》2007,20(3):1-25
基于报刊媒介所营造的思想环境,及读书人由此展现的新的生活形态,以解析民国初年之"思想界",是本文的中心论旨。一方面试图说明报刊经历晚清的发展到民国时期有什么新的变化,但这里所说的变化,主要不是指量的变化,而是指传播媒介与思想、政治、社会之间的互动。通过这样的研究以检讨民初由报刊所营造的思想环境有怎样的特征;另一方面则试图结合读书人与报刊的互动,尤其是身处大学校园的读书人与报刊的关联,审视读书人的生活形态呈现出的新的特性。无论什么时候,读书人总有展现其身份意义的象征,民初读书人也不例外。透过报刊与大学及读书人的互动,或者可以更好说明民初的思想环境对读书人的塑造,也有助于对民初"思想界"更好的把握。  相似文献   

2.
<正>"新型传播媒介"对历史的塑造,近些年已得到中外史家的高度重视。所谓"新型媒介",不仅指印刷书刊,还包括影响信息传播的各项新型事物的出现与技术的进步。这些媒介的出现,不仅以古代世界难以想象的方式改变着"历史",还使近代世界的信息更为完整地保存下来。《申报》发刊50年之际曾编辑出版了《最近之五十年》一书,其中一篇文章即有如斯之言:"小小一新闻纸,五十年间,思想界、物质界之进化,于是乎见焉,人心风俗之厚薄,与夫社会生活程度之高下,于是乎征焉。"(李嵩生:《本报之沿革》,申报馆编:《最近之五十年——申报馆五十周年纪念刊》第三编,申报馆1923年版,第29页)张季鸾在《大公报》发行一万号之际所写下的纪念辞,也表达了这样的看法:"近代中国改革之先驱  相似文献   

3.
民国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时代。对民主与科学的崇尚,成为民国文化的时代之魂。这一时期,各个文化领域的发展中,无不渗透着民主化与科学化的精神追求。期刊作为民国公共领域中重要的一环,既是学人之间思想交锋、学问切磋的阵地,也是知识分子监督政府、启蒙民众的场所。民国时期出版期刊2万多种,涌现出了许多具有代表性和划时代意义的期刊,堪称期刊之"最",本文对此略作概述。  相似文献   

4.
正"结义",即本无亲缘关系的个人之间结拜为兄弟。这是一种古已有之的现象,到了晚清民国时期变得更加流行,在不同阶层当中都有表现,由此形成大量"金兰谱"、"拜帖",不少至今依然存留于世。近十余年来,民间文书的发掘、收藏趋于热门,历经沧桑存留下来的一些金兰谱受到关注。有的收藏爱好者将其藏品公开刊印出版,有的公立文博机构也收藏了一些这类文书。特别是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一些网络书商、电子商务网站  相似文献   

5.
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新兴民间宗教慈善组织。扶乩作为道院内部重要的宗教活动之一,既非当时新派激进人士所指斥的"迷信",又非与秘密教门之扶乩相类。道院的扶乩是对中国传统社会中扶乩之教化、劝善功能的继承和延续,从这一角度立论,不仅有利于探究道院之扶乩在当时的合理性和蕴含的积极社会意义,亦能深化对彼时传统文化的发展变迁脉络及社会上一般之扶乩活动的认知。  相似文献   

6.
章清 《近代史研究》2019,(6):102-122
20世纪初年以来,梁启超倡导的"新史学"的成长,不但影响近代中国史学观念的变化,还改变了"存史"的方式。因此,治中国近代史的学者面对的既是一个巨变的时代,也是史学观念与史学方法发生重大转变的时期。其带来的影响是,历史书写所揭示的"有",往往是基于"普遍历史"所昭示的"目的论"立说;而过于关注这样的"有",舍弃的很可能是更为重要的"无",况且"无"所呈现的实际是另外的"有"。关注历史中"无"的一面,既可以突破"有"的樊笼,也有裨于呈现"无"所包含的"有",重建近代中国的历史叙述。  相似文献   

7.
古琴、佩剑、书箱,是古代读书人的"三大件"。明代话本小说《喻世明言》中,但凡描写读书人,都离不开"琴剑书箱"之语,可见"琴剑书箱"是古代读书人"行走江湖"不离须臾的必备物什。罗贯中所著《残唐五代演义》中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初期,民国时期的农村调查研究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步入90年代,研究的视野逐渐拓宽;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一批包含民国时期农村调查的大型资料集和社会调查著作的相继出版,民国时期农村调查研究逐渐成为近代史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趋势逐渐向纵深方向发展,研究成果数量巨大。同时,民国时期农村调查研究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与调查内容相关学术领域的互动,为今后的民国经济、社会、城市、乡村等方面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形成中国化的风格,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相似文献   

9.
柯林武德生前在同时代的英国思想界并不彰显,其思想主要是随着遗稿《历史的观念》(1946)的出版才逐渐为世人认可。二战后的西方柯林武德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与战后英美史学理论的兴起相关,早期的柯林武德研究主要围绕历史哲学问题展开,探究其在整个历史哲学发展史中的贡献;与此阶段相交错,第二阶段的研究则进一步关注柯林武德的整体思想,重点批判和清理诺克斯的"彻底转变假设";随着柯林武德手稿的编辑出版,第三阶段的研究则更为深入,柯林武德多层次的思想面向也得到揭示,特别是作为哲学家的柯林武德受到英国本土思想界的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0.
9月28日,是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诞辰纪念日,今年适为孔夫子诞辰2560周年。一个月前,其家乡曲阜召开了"国际儒学大会",苏州、福州、东莞等地则举行了"读书节"、"读书月",其在表达当代读书人对孔夫子的追怀之情外,还在于引导世人珍视儒家经典,推广"全民阅读"。  相似文献   

11.
刘洁 《丝绸之路》2013,(16):43-44
孔子被尊称为"圣人",其道德修养为后世所称赞。《论语》较详细地反映了孔子的修身之道,既包含人际交往中的处世哲学,也涵盖个人自我修身的内容与方法。修身之道是孔子核心思想"仁"的具体表现,也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逝世所引起的舆论界关注为近代中国罕见。舆论反应重点有二:一是对孙中山其人其事进行评价,褒之者为舆论主流,肯定孙中山之功绩,对其为人处事、革命精神、道德品质等大加赞赏,誉之为一伟大杰出人物,贬之者作为"另类的声音",从与孙中山不同政治立场出发,述说孙中山自身弊病,揭露其错误,描绘其失败者形象,甚至有目孙中山为"罪人"者;二是报道孙中山逝世对未来政局发展的影响,于国民党既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于北京政府亦复如此,不过消极影响为舆论着力关注。所以欲达盖棺论定,只能强人所难,国民党经过一番努力与型塑,建构孙中山崇拜直到尊其为"国父",可算"盖棺论定",但亦不长久。  相似文献   

13.
张宝琦  李哲  车希尧 《神州》2013,(9):208-208
中国古典戏剧的审美特质中,由《周易》等哲学典籍衍生出的"太极美"的思想,尤为突出。其中包含太极图形所呈现的含蓄之美,中和之美和程式之美。本文重点分析中国古典戏剧中的"太极之美",试发掘它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博》2020,(4)
本文认为,目前"丝绸之路学"已经能够作为一门成熟的学科被提出,并应该得到强化建设。本文从"丝绸之路学"定义、研究对象、学科体系、研究方法、研究历程与展望诸方面进行阐释,指出"丝绸之路学"是以丝绸之路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一切与丝绸之路相关的研究内容皆是本学科的研究对象;其重在探讨丝绸之路的机制、作用、价值及东西方文明交流之成果;在时间上包含了先秦的早期丝绸之路、历史时期的丝绸之路及当今的"一带一路",在空间上包含沙漠、海上、西南、草原、高原等丝绸之路。同时,该学科的目标是复原古代丝绸之路之面貌,探索东西方文明交流之规律,服务人类文明未来之发展,既关注古代,同样也立足现代,更是一门理解未来的学科。  相似文献   

15.
<正>何谓"民国时期文献",目前无严格的书面定义。2011年5月16日在陕西西安召开的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座谈会上,多数与会专家认为",民国时期文献指的是形成于1911年至1949年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各种知识和信息的载体"。藏书是图书馆的一项极为重要工作,藏书其重要含义之一便是保护与修复。都安瑶族自治县高级中学(以下简称"都安高中")图书馆为了搞好藏书工作,对馆藏的民国时期文献进行了一次清  相似文献   

16.
正石岛纪之,长期担任日本茨城大学、菲莉斯女学院大学教职,是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1984年,其代表作《中国抗日战争史》由青木书店出版后,至今在日本印刷已达8次。该书中译本(1)面世后,因其视野开阔,注重"各个侧面、各党派、各种力量的全面研究",受到中国研究者的重视。(2)作者指出,研究中国的抗日战争应"按照事实描述抗战与中国的民众战争之关系",应关注"战争中民众的灾难与成长的状况",这是值得注意的研究动向。此前研究者关注到的民众形  相似文献   

17.
《文博》2014,(6)
囿于诸多原因,民国时期陕西文物保护与管理的相关信息或长期深锁冷宫而鲜为人知,或有意回避而鲜有提及,或刻意贬低而有违历史。实际上,民国陕西的文物保护与管理,既有作为,也有成绩,尤其是西京筹备委员会开展的相关工作还有诸多开创之举,绝非一些人所谓的"无人问津"或"无能为力"。本文对民国时期陕西文物保护与管理的概述虽然有助于今人对那段历史的初步了解,然文章之主旨或深意更在于通过问题的提出,希望引起更多的人对长期被忽视的民国时期陕西文物保护与管理的关注,以客观求实的态度进行深入研究,全面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8.
书讯     
正北平研究院北平庙宇调查资料汇编(内三区卷)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刘曙光等编著,文物出版社2016年3月出版,定价:310元。为"北平研究院北平庙宇调查资料汇编"系列丛书第三卷。该丛书收录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所藏民国时期国立北平研究院北平庙宇调查资料。调查时间为1930年至1932年,目的是为编纂《北平志》搜集资料。此次调查所谓庙宇,泛指寺庙、道观、坛庙、祠堂、清真寺、教堂等,按当时北平行政区划的分区进行。调查资料包含调查记录  相似文献   

19.
“少年中国”之理想,是李大钊在《少年中国》杂志创刊不久提出并加以论述的。它反映了五四时期一大批进步知识分子要求改造旧中国,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贫穷的美好社会的愿望。“少年中国”之理想所包含的“物心两面”改造中国的主张,成为当时思想界的众多社会改造方案中之一种。虽然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垦殖作为开发边疆的重要举措,关乎国安民利。抗战时期云南边地垦殖受到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的双向互动与博弈。而开蒙垦殖局的设立与发展,可谓是此种边疆开发过程中为实现化边疆为内地,"从新建设农业"的"新理想、新社会、新制度之创造与实验",具有浓厚的制度创新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