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根据乔志强教授摘录的山西乡绅刘大鹏的《退想斋日记》进行了一些研究,现在山西省图书馆收藏的稿本《退想斋日记》将全部影印出版.该稿本原有200余册,既是刘大鹏效仿曾国藩的日记书写的"道德日记",也是他对身边生活世界的记述和其生活哲学的表达.自号"梦醒子"的清遗民刘大鹏将自己内心拒斥却不得不生活其中的新世界视为梦境,日记中对生活世界的记录也就不得不被同时视为对刘大鹏梦境的记录.当人们利用日记展示的多是历史上的官场、世风、制度兴废和事变的时候,不能忽略日记这一个体化文类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2.
任青、马忠文整理的《张荫桓日记》为学界所称誉,然而其甲午年七月份的日记存在疑点,当是七、八两月日记的合成。由于判断失误,整理者将部分内容当成七月的内容并错误改动干支,这一点应当予以订正。  相似文献   

3.
《张舜徽壮议轩日记》是张舜徽先生1942年9月24日——1947年1月7日日记,分为“居湘编”、《入陇编》两部分.《日记》以学术为中心,探索古今,议论纵横,显示出先生学术思想形成的历史渊源和人生轨迹.  相似文献   

4.
《张舜徽壮议轩日记》自2010年11月由国家图书馆影印出版,距今已有10年。《壮议轩日记》记载了先生的日常生活细节,学术交往情况,家国情怀以及特定时期背景下对社会的思考。其内涵广博,不仅可以作为先生个人编年史、日常生活史、学术史、文化史的重要参考史料,同时也是历史文献学科体制建构的重要记录。目前学界对《日记》的研究屈指可数,梳理近十年相关研究,从先生的读书方法与治学思想;学术师承与湖湘情怀;居湘入陇任教期间学术交往与学术成就;经世致用学术追求与具体实践;清人文集考述与清代学术思想;艺术观与书法实践等几个方面,了解研究进展与不足,提出新的研究思路,以期发掘《日记》最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李家桥 《文献》2021,(2):152-166
1908至1910年,王国维曾先后抄录、批校过三种版本的《录鬼簿》,所涉底本有明抄本、清尤贞起钞本和清《楝亭十二种》刻本。而自上世纪四十年代以后,由于前两种抄本在大陆已不可获见,故关于王国维抄校《录鬼簿》及《录鬼簿》版本相关的研究均未能细论其详。本文结合前人对王国维校勘《楝亭十二种》本《录鬼簿》的研究成果,另将台湾傅斯年图书馆所藏的明抄本、尤抄本及国家图书馆藏影抄尤本、日本东洋文库藏王国维据明抄本所作的过录本四种纳入综合考察,在对王国维抄校《录鬼簿》的始末进行细致梳理过程中,发现王氏起初措意于抄校的目的乃是为其正在编纂的戏曲著作《曲录》作参考。但王氏在得到影抄尤本后虽收齐了三种版本《录鬼簿》,却最终放弃当初的刊刻打算,乃是因为刘世珩主持的《暖红室汇刻传奇》计划中早已纳入《录鬼簿》。藉此不仅可明晰王国维早年戏曲研究脉路,而且对《录鬼簿》的版本研究亦可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王振忠 《古籍研究》2002,(2):74-75,78
徽商的日记帐册,有的称作“便登”(如同治五年歙县上丰宋氏盐商的一册日记,即称为《便登》)。结合抄本的内容来看,《习登日记》一册,可能是指徽州学徒的日记。该书封面除书名外,另有“方业远”的字样。日记从某年二月二十二日至翌年六月十六日,仅留下断断续续的记载。反映的具体年代不详,只能大致判定为晚清或民国时期。关于抄本的作者应是方业远,可能也就是书中的“方光洪”。  相似文献   

7.
王宁 《文献》2022,(3):41-56
《诗本义》是欧阳修最具代表性的经学著作之一,学者研究的注意力多集中于熟知的《四部丛刊》影宋本、《通志堂经解》本等,对明抄本尚缺乏足够的重视。通过对典藏于山东省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的两部明抄本《毛诗本义》的探究发现:一、两部明抄本内容极其接近,其中山图本面貌更为原始,上图本乃据山图本传抄。二、明抄本底本是早已失传的南宋开禧三年(1207)四川永康军张爟刻本。三、张爟本在《诗本义》原文基础上兼刻《毛诗》传笺,其依据的《毛诗》文本属孟蜀石经之遗绪。四、《诗本义》传世宋本、明刻本、通志堂本等《驺虞》篇阙文177字,明抄本完整且非后人赝作,可据以补全通行本之阙。同时,基于对明抄本《毛诗本义》独特学术价值的重新审视与澄清,也为认识刻本时代的抄本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8.
李佳奇 《文献》2024,(2):172-191
刘锡鸿是晚清首任驻英国副公使,著有出使日记《英轺日记》,记录他赴英一年多的考察心得,是研究其洋务观转变的一手文献。但刘锡鸿不通西文,他的日记又与使团翻译官张德彝所著《四述奇》多有雷同,故其书真伪在学界饱存争议。以19世纪英文档案、报刊等史料互证可知:刘锡鸿是在外籍翻译官而非张德彝的辅佐下出访考察并写作日记的。二人日记雷同实由张德彝抄改刘锡鸿日记所致。除了补充自著《四述奇》记录的不足之外,张德彝在抄改过程中还虚构种种场景,将非自身亲历之事也归于本人名下,并假言他国病弊以影射本国政治。张德彝有意推广洋务,他重视刘锡鸿的考察见闻,又以其政治遭遇为鉴,故采用此方式延续并发挥《英轺日记》内外兼治的自强观。  相似文献   

9.
本刊 《民国档案》2004,(3):26-34
这是中国人以亲历、亲见、亲闻记录下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日记。日记的作程瑞芳女士,系当时南京国际安全区第四区(金陵女大难民所)卫生组组长。日记时间自1937年12月8日至1938年3月1日,逐日记录下了作亲眼所见的日军对金陵女大安全区烧杀奸抢的暴行,以及她在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的心路历程。程瑞芳亲历南京大屠杀之日记,与名的《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及《东史郎日记》可以互相印证,堪称揭露日军南京大屠杀罪行的又一重要铁证。题目为编拟定。  相似文献   

10.
清抄本《新疆垦荒奏稿》同1984年问世的林则徐《乙巳日记》对照,在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上完全吻合,证实了这个抄本的真实性。根据《乙巳日记》和其他资料提供的线索发现,《新疆垦荒奏稿》收进林则徐佚著达5篇之多。林则徐佚著及其奏稿对研究林则徐和新疆近代史,都具有颇为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1.
孔祥吉先生曾据日本史学界新发现的宇都宫太郎日记撰文,提出张之洞庚子年在内心深处存在独立称王的思想,并为此作了一系列论证:第一,张之洞背着朝廷派出了一个由自己长子张权为首的军事考察团赴日活动,并聘请日本军事专家,购买枪支弹药,加紧训练新式军队,作为其建立新政府的坚强的武力后盾;第二,张之洞还曾与亲信幕僚密谋策划;第三,张之洞一直容忍自立军在自己的辖区内活动,直到得知慈禧太后政权稳定,才迅速斩杀唐才常与自立军。证之史实,孔先生对于有关史料的引证与解读多有破绽,其所作各项论证均根本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2.
《叶山嘉树日记》历时14年之久,体系庞大,内容纷杂。《叶山嘉树日记》主要包含三部分:叶山本人从昭和7年1月1日至昭和20年1月2日为止的日记、昭和7年版《新文艺日记》1册与17册的叶山大学笔记以及大正12年6月27日至10月5日的《狱中记》。本文将《叶山嘉树日记》按照不同时期政治立场或战争倾向进行了归类,并作出了相关诠释。作为战时一代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对叶山受战争影响、在"转向"与人道主义之间摇摆不定的精神轨迹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藏档案文件中有一批抗战时期寄存于天津麦加利银行被大水浸淹的中国营造学社重要图文资料,其中有一份《工作日记》,主要记录了1939年12月29日至1940年3月31日期间参与修复“水残文件”的工作人员及其工作内容、方法和工作量,同时作为当时发放劳动报酬的查照依据。《工作日记》中还有朱启钤察视修复情况的7次记录,反映了朱启钤对抢救保护这批凝聚着学社成员数年心血而积累起来的学术资料的急迫心情和保护行动上的鼎力支持,客观上也大致勾勒出了这次关系到学社文脉存续的抢救保护过程的工作实况。  相似文献   

14.
《文史天地》2002,(11):61-61
伪造的书,自古有之。近代出版史上,有三大伪书曾在当时引起轰动。一是《当代名人轶事大观》,署名吴研人著。内容是把当时每个有名的人物,写几百字的小文字,记述其风趣的故事。但仔细一读,便知是假的。因为这本书发生在吴研人逝世以后,和吴研人的文风相差甚远。但究竟出自何人之手,至今考证未果。二是《石达开日记》。据《石达开日记》记载,石达开在大渡河畔被川军唐友耕俘虏后,在狱中曾写有4本日记,这4本日记后来下落不明。当时的世界书局却称找到日记真迹,印了出来。其实这些日记是常州人许指严伪作。三是《足本浮生六记》。包…  相似文献   

15.
1927年8月12日,因宁汉合流、北伐失利等事,蒋介石不得不下野,辞去北伐总司令一职.返乡后,蒋介石仍未停歇,不断接见党内人士,并赴日游历,拜访日本朝野要人,尤其与日本总理大臣田中义一的会谈,最为重要.透过《蒋介石日记》《事略稿本》《外务省记录》等资料的比对,可纠正过去对1927年蒋介石游历日本的误解,并理解蒋介石坚持北伐、回避满蒙问题的做法,实出于中日力量悬殊的现实.  相似文献   

16.
1609—1615年长江下游地区梅雨特征的重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明代李日华的《味水轩日记》和项鼎铉的《呼桓日记》中有关浙江嘉兴地区的夏季天气、感应记录,重建了1609-1615年夏季嘉兴地区的降水序列,并确定其梅雨期的入梅和出梅时间。据此,对上述年份梅雨进行了分类,其降水在雨期开始、结束日期和持续时间等特征上与现代浙江北部地区的梅雨特征均存在一定差异。进而根据地方志中的旱涝灾害情况,分析了梅雨特征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的关系,二者虽然有密切关系,但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契合,甚至有些年份完全相反。这对于了解小冰期前期的梅雨活动和特征以及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状况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作为相关历史问题的基础史料,根据史迪威日记、家书和评论性文字所编辑而成的中文出版品《史迪威日记》,其深远的影响绵延至今。其英文母本《史迪威文件》于1948年即已出版,在同年就有选编的中译本问世。自2005年起,斯坦福大学胡佛档案馆根据史迪威个人档案中的日记本原件进行整理输入,陆续刊布史迪威日记的电子誊抄版。本文旨在对不同中译本《史迪威日记》与胡佛档案馆藏史迪威日记稿进行比较研究,从史料学角度阐释两者的异同与各自具有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张颖 《黑龙江史志》2014,(5):175-176
朴趾源是18世纪朝鲜实学派的杰出代表,倡导"利用厚生"学说,主张北学中国。1780年,他随朝鲜使团来到中国,所撰写的游记——《热河日记》记录了其关于清朝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见闻、感悟。作为一个外国人,朴趾源观察中国社会的视角常常是中国人所容易忽略的。通过《热河日记》考察朴趾源的中国观,有助于我们了解同处于东亚文化圈的朝鲜知识分子是如何理解中国的。  相似文献   

19.
戚端 《民国档案》2017,(2):138-143
《张舜徽壮议轩日记》记录1942年9月24日至1947年1月7日之间张舜徽的日常生活和学术轨迹。本文试图通过解读《张舜徽壮议轩日记》,梳理张舜徽学术历程,厘清张舜徽学术思想的脉络。  相似文献   

20.
前几年,写过《张家旧事》、《最后的闺秀》的张允和先生曾在语文出版社出版过一本《昆曲日记》,当时只印了1000册,现在已经很难找到了。这是一本体裁很特别的书,与其说是日记,不如说是一部记录北京昆曲研习社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