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尚书》是儒家六经之一。但从宋代吴棫、朱熹等学者怀疑传世本《古文尚书》为伪书以来,历代学者围绕这部《古文尚书》的真、伪问题一直聚讼纷纭。清代阎若璩作《古文尚书疏证》之后,经过四库馆臣及后世一些疑古派学者的大力推阐,阎氏把传世本《古文尚书》判定为伪书的观点几乎被清代与近现代学术界视为定谳。到上世纪末,随着我国学术界的思想解放和学术视野的开阔,随着郭店战国楚墓竹简的出土和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的问世,人们对传世本《古文尚书》的真伪问题进行了新的审视和研究。这些新的研究成果证明阎若璩论证传世本《古文尚书》为伪书的方法和结论在学理和逻辑上均存在漏洞和软肋,从而使阎氏的结论发生了动摇。虽然目前彻底推翻阎氏的结论为时尚早,但起码说明阎氏的结论远非定论,是可以继续探讨的。  相似文献   

2.
《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或简称《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今传本《孔子家语》共十卷四十四篇,魏王肃注,书后附有王肃序和《后序》。《后序》实际上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内容以孔安国语气所写,一般称之为《孔安国序》,后半部分内容为安国以后人所写,故称之为《后孔安国序》,其中收有孔安国的孙子孔衍关于《家语》的《奏言》。  相似文献   

3.
《孔子家语》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伪书。1973年河北定县西汉中山王墓出土了《儒家者言》一篇,内容与《家语》相关,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汉墓也出土了与《家语》有关的简牍。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家语》不伪。本文校勘了《家语》与《礼记》中相同的篇章,检视了《家语》与《礼记》的三种可能性,《礼记》与《家语》在文本上存在极大差异,绝不是王肃伪作了《家语》,也绝不会是《礼记》抄袭了《家语》,二者都是流传有本的。儒家文献都来自于原始的弟子笔记,对这些原始材料的编撰,形成单篇的儒家文献,这些单篇的文献分合不定,不同的人据以编订不同的集子,从而形成《礼记》《大戴礼记》。《家语》编撰者所据以编订《家语》的材料同《礼记》相同,而不是抄袭《礼记》。二者出现相同的部分也正是缘于此。《家语》是众多伪书中久成铁案的一部,对它的正名应当警醒我们对伪书的理解,反思什么是“伪”,怎样定义“伪”。  相似文献   

4.
5.
《孔子家语》“层累”形成说考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学术界逐渐摒弃<孔子家语>"伪书"说的同时,仍有学者认为<家语>是由<说苑>等文献经孔安国等人之手"层累"而造成的.通过对比分析<说苑>与<家语>两者互见的材料,将有助于我们对该问题的再认识.同时,此类研究方法混淆了后人主观作伪与客观整理之间的区别,应该启发我们对古籍研究方法的反思.  相似文献   

6.
受出土文献的推动,认为<孔子家语>是伪书的人越来越少,与此同时,人们对<家语>之价值的估计出现了争议,出现这种争议,与研究者分析异文的方法有极大的关系.文章分析了<家语>与<礼记>等典籍的三段异文,认为<家语>的某些篇章确实要比其它典籍文从字顺;虽然难以判断<家语>与<礼记>诸书的时间关系,但可以肯定书中的有些篇章存在...  相似文献   

7.
八角廊汉简《儒家者言》与《孔子家语》相关章次疏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比较八角廊汉简《儒家者言》与《孔子家语》对应的10章,可以看出历史上关于《孔子家语》一书的争论并没有因《儒家者言》的出土而全获解决。出土文献再次证明《孔子家语》确实存在很多后人整理、重组的痕迹,这一点《孔子家语》比传世的其它文献都要来得明显。《儒家者言》最能证明的其实是《说苑》一类古书的价值,而非《孔子家语》。《儒家者言》的性质应该是介乎《说苑》与《孔子家语》之间,具有一定的过渡性。  相似文献   

8.
敦煌写本《孔子家语》的“十”卷并非“七”卷之误,它说明早期《孔子家语》的分卷与方法与今本不同,很可能就是二十一卷。但就文字、内容及注文来看,敦煌写本与今本基本相同,差别并不大,这说明《孔子家语》在唐以后的流传形态是基本稳定的,并不存在结构性创伤,所谓“唐本”与“宋本”的区分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潘建安 《文史月刊》2011,(11):38-39
三国时,魏人王肃学问渊博,他冒充前人编写了好几部书,如托名孔鲋的《孔丛子》,托名孔安国的《孔子家语》和《古文尚书》,尤以最后这《古文尚书》影响最为深远。宋儒开始奉为座右铭的所谓“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淮精惟一,允执厥中”——就是来自《古文尚书》的《大禹谟》。直到清代,才有阎若璩等人先后站出来揭穿王肃。  相似文献   

10.
《历史研究》2007,(5):95-118
明朝中期,梅鷟著成系统考辨《古文尚书》的第一部专著《尚书考异》,逐一抉发晋以前文献中与《古文尚书》经文蹈袭雷同之处,但无法确证原创与抄袭。故考辨《古文尚书》的要点,并不在于发现多少蹈袭雷同的证据,而是需要为《古文尚书》辨伪确立一个有说服力的逻辑基点。有了这一逻辑基点,作伪举证方能显示其应有价值。《尚书考异》可能由梅鹗撰就,由梅鷟续成之。  相似文献   

11.
在早期文献的整理中,整理者往往会有两种不同的整理方式。从《说苑》与《家语》在对孔子有关记载的不同上来看,《说苑》整理者选取材料主要是为了说明材料背后所反映的事理,因此往往会尽可能保留该材料的原貌,其目的是在使这个材料所反映的精神得以传承。而《家语》则不同,整理者在收集材料上有一定的主观目的,或是引经据典来说明自己要阐发的道理,或是改变文献原来的章句顺序来彰显某个特定的主题,而这些都能反映出整理者在该材料的刻意处理。其目的不再是简单的传承原文献的精神,而是有自己要表达的观点包含其中。  相似文献   

12.
近代兴起的“辨伪学”曾经给中国史学的变革带来了极大动力,但也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出土文献的问世,人们开始在方法论层面对传统辨伪学进行质疑和检讨,使中国史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作为古代伪书“典型代表”的《孔子家语》,其“伪书”案也随着这一学术潮流的勃兴而得以“终结”。  相似文献   

13.
自南宋以来,学术界出现了一股疑古思潮,其中以清初阎若璩撰《尚书古文疏证》为典型代表。该书以128条论据证明古文《尚书》之"伪",历来受到热烈追捧。但笔者经过长期研究考查,发现其采用了八种不正当的辨伪方法,歪曲事实,欺骗读者。其所用二难推理、吹毛求疵、虚张声势、颠倒先后、厚今薄古等五种辨伪方法,笔者已撰文作了剖示。本文着重评析其第六种辨伪方法——主观武断。这种方法运用于各条论据的"疏证",其谬误与特点,本文一一进行摆事实,讲道理,予以详尽的辨别和考论。由此读者可以对阎氏所著该书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反思疑古思潮造成的负面影响,从中得到深刻的教益。  相似文献   

14.
晚出古文《尚书》及《孔传》的真伪问题是一桩传统的学术讼案,至今悬而未决.近三十年来,学者们对其真伪、流传、出现时间、作者、价值影响等具体问题都作了深入探讨,特别是借助于郭店楚简、上博竹书、清华简等出土文献,进行新的审视和研究,极大地推进了《尚书》研究的发展.在讨论中,如何科学客观的认识和研究古籍的流传、成书及真伪等问题,也引起了学界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5.
王肃所作《圣证论》一书,因久已亡佚而未能得到充分重视.清人马国翰辑本虽有错讹与疏漏,但从中仍可观《圣证论》体例之一端.从《圣证论》中王肃难郑多引经据典并辅以因情推理来看,此书并非王肃“伪作”《孔子家语》的衍生品.  相似文献   

16.
卢思冰 《神州》2012,(30):6-6
托老师的福,有幸与全班同学一起观赏了电影《孔子》,果不其然,震撼有之,疑惑有之。在我看来,孔子之所以伟大,就在於他于乱世之中仍然能岿然不动的坚持自己的道,尽管其道不能大行於世,受到种种阻挠,但他仍能焉了推广自己的道周游列国。与他相比,老庄之道是用来明哲保身,于乱世之中开辟一番心灵的净土供自己小憩;而儒家之道则是积极入世,以仁礼之制改变社会的动荡纷乱,继而实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礼制社会。  相似文献   

17.
《庄子》颇爱称引孔子故事。详考这些故事,对孔子的称呼分为"孔子"与"仲尼"两类,这隐然关联着故事叙述者对自身身份的认同和塑造——以孔子为先贤、利用孔子形象正面讲述道家思想时,两种称呼均可使用;而以儒家门徒身份戏拟儒家孔子记述时,则必然称孔子为"子"。了解这一现象有助于理解《庄子》讲述孔子故事的文化立场及对儒家贤者的态度,也有助于认识其他讲述孔子故事的传世及出土文献的性质与构成。  相似文献   

18.
“君子”最早是作为各级贵族的通称而出现的,后经儒家的极力推崇和宣扬,逐步由统治阶级的专称演变为“有才德的人”,成为社会各阶层共同信奉的道德人格的化身。上博简(二)《民之父母》中的“五至”与“三无”是孔子提倡的完美人生理论,充分表征了儒家的“君子”人格。儒家通过具体艺术对身心的培育与修养,最终形成的君子人格实际是内在完满的道德与外在形容举止相互统一的善美境界。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考察郑玄《周礼注》中使用“古文”和“故书”类术语的全部用例,总结了这两个术语的具体使用形式,区分了二者的职能。认为前者应当是指比郑玄所见古文经《周礼》文字更早的文字写法,属于历时沟通字际关系术语;后者则是郑玄使用的沟通《周礼》不同版本用字的术语。同时文章还分析了两个术语各自的来源。  相似文献   

20.
冯时 《考古》2012,(2):76-83,109
《郑子家丧》与《铎氏微》竹书《郑子家丧》是一篇战国时期的《春秋》学佚籍。全篇记述楚、晋邲之战的原因与经过,弘扬了楚庄王的霸业。其文本脱胎于《左传》,应属楚威王傅铎椒所作之《铎氏微》。此书见载于《汉书·艺文志》,久已失传,今复重见,具有重要的文献学价值。文中对竹书内容进行考释,并就其文本属于《铎氏微》提出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