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试论商周青铜器族徽文字不同于一般铭文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商周青铜器一般铭文相比,族徽文字具有象形性和标识性较强、美化装饰色彩明显、书法色彩浓厚、词位和句法不固定、章法布局不合文字排列常规等特点。深入了解这些特点,对于族徽文字的正确隶定、考释及其性质认识,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雒有仓 《文物世界》2010,(4):11-15,32
<正>商周考古常常发现青铜器上铸有族徽文字。这些材料由于具有较明确的时代和器物组合关系,是研究当时族氏关系的重要资料。从现有考古材料看,族徽文字所反映的族氏关系主要有三方面:(1)  相似文献   

3.
族徽文字在商周有铭铜器中占有较大比例,尤其以商末和周初数量居多,加之大部分象形程度较高而与汉字起源关系密切,对其含义及性质学术界长期以来意见分歧。自北宋吕大临编撰《考古图》以来,族徽文字研究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程,研究方法亦更趋多样化。下面,试就宋代以来族徽文字研究的有关成果,分为三个阶段择要加以叙述。  相似文献   

4.
金文族徽研究中新提出的"祭礼标志说""职衔称谓说",虽然对于部分族徽能言之成理,但不能用以解释所有族徽内涵。金文族徽作为族氏名号,代表着家族集体与祖先形象,承载着当时社会浓厚的祖先崇拜观念和家族情感。由于来源与构成复杂,金文族徽除表示族氏名号外,还有体现血缘关系、家族集体、身份地位以及表示族氏关系、民族认同等多种内涵。正确认识这些内涵,对于深入了解商周社会家族形态、社会结构、民族融合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冉宏林 《中原文物》2023,(6):106-112
菱形眼睛形象器物目前只见于古蜀地区,在三星堆遗址的祭祀用器中常见于祭司或神职人员的小腿部,所在位置较为固定,加之菱形眼睛形象与眼睛崇拜密切相关,且与“蜀”字含义高度吻合,据此可将菱形眼睛形象视为蜀族族徽。  相似文献   

6.
青铜器复合族徽的类型结构与甲骨文多字族名多有相似之处,但不见同名重合事例,说明作为族组织的复合族徽实际上不见于甲骨文记载,因而复合族徽应当不代表族组织实体,而是几个关系亲近的族氏共同作器的表示,其用法类似于甲骨文多字族名的连称。  相似文献   

7.
小双桥遗址出土陶器上朱书文字中,有一部分和青铜器上面的族徽属于同一性质,为族氏的标记。朱书数字和祭祀礼仪有关,极可能是祭祀活动时用以表示祭器陈列位序。  相似文献   

8.
王长丰 《中原文物》2008,3(2):92-95
本文综合论述了殷周金文研究的成果及现状,对目前所见的殷周金文族徽进行了数量统计,并就殷周金文族徽的阶段性成果加以述评,分析了现阶段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讨论了殷周金文族徽的性质以及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试论商周青铜器族徽文字独特的表现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自北宋吕大临编撰《考古图》,商周青铜器族徽文字始见著录。而后,族徽文字资料不断问世,其研究也渐趋精密。近千年来,历代如薛尚功、阮元、吴大澂、王国维、杨树达、郭沫若、于省吾、唐兰等殚思竭虑,孜孜求证,族徽文字的研究可谓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可是,如果将族徽文字研究与其他古文字研究相比,就会发现,族徽文字的辨认、考释却是古文字研究领域中一个用力甚勤而收  相似文献   

10.
商周家族墓地所见复合族徽铜器墓葬分为三类,墓葬形制均为长方形或近似长方形的竖穴土坑,均以木棺或棺椁为葬具,随葬有1套或2套青铜礼器,墓葬分布主要见于殷墟地区,墓葬位置大多位于所在墓区或墓组边缘,墓葬排列常见为男女"异穴并葬"。这些情况说明,复合族徽很可能是族氏分化或族氏联姻关系的反映,而不是通常所理解的族组织。  相似文献   

11.
试论商代金文的装饰图案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利娟 《华夏考古》2012,(1):81-90,152
商代金文特别是族徽文字表现形式独特,构形近同图画,与青铜器上的装饰图案十分接近,若混于装饰图案中,则难于分辨。附于文字左右的装饰图案主要有三类:兽面纹、夔龙纹及鸟纹,而易与文字混淆的的装饰图案主要有目雷纹、双目纹、龟纹、蝉纹、火纹等等。  相似文献   

12.
金文族徽由河南地区向陕西大量传播始于商末周初,这是当时政治中心由东向西转移的一种反映.西周早期,金文族徽分布主要以成周、宗周、岐周为中心.见于西土之地多分布在今陕西宝鸡、凤翔、陇县.东土之地多分布在今山东滕州、济阳、黄县.北土之地多分布在今北京房山琉璃河、顺义牛栏山,辽宁喀左.南土之地多分布在今湖北随州、蕲春、江陵等地...  相似文献   

13.
<正>见于商周青铜器上的族徽铭文,从宋代金石学兴起伊始即受到学人关注,搜集、著录、研究代不乏人。关于这类铭刻的性质,学界说法很多。氏族说、姓氏说、图画说、文字画说……不一而足。至1931年郭沫若发表《殷彝图形文字之一解》提出族徽说,倍受推崇,几成学界共识。然细究起来,其中仍有许多认识远未统一,例如这类铭刻究竟是不是文字,其含义是什么、都包含哪些内容,所谓复合族徽究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族徽的合署还是族氏分衍的反映等,都需  相似文献   

14.
何景成 《华夏考古》2007,(2):102-106
本文根据甲骨文、青铜器铭文中有关商代史族的记载,结合文献中薛国的记载,认为“史”应该是商代薛国的族氏铭文,山东前掌大墓地应该是薛国的贵族墓地。  相似文献   

15.
一墓多族徽是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铜器墓中常见的一种现象。本文认为可将一墓多族徽作为晚商时期非商文化分布区的商周分界界标;商文化墓葬及墓地的族徽构成较为"单纯",而西周时期非商文化多族徽墓葬的族徽构成呈现"多而杂"的特征;西周早期多族徽墓葬的分布地域远大于商代晚期的多族徽墓葬,这一现象应是与周初分封紧密联系的。  相似文献   

16.
江志伟 《江淮文史》2005,(5):167-171
连接“人间仙境”黄山市与“人间天堂”抗州市的徽杭高速公路,已经于2004年10月18日正式建成通车,宣布了国际旅游城市黄山市高速公路零的突破。而在徽杭高速公路开通之前的长达71年时间里,两地间的交通来往全靠1933年10月10日建成通车的老徽杭公路。  相似文献   

17.
读扶风县五郡村窖藏铜器铭文小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11月日,陕西扶风县五郡村窖藏出土青铜器27件组,其中6件有铭文。这些铭文对研究西周晚期文字、族徽、铜器形制、土地宗法制度都有重大意义。此述一孔之见,与相关学者讨论。一作父辛簋腹内底铭:“乍(作)父辛,戈。”亡父用日名辛,是殷或殷人后裔的习惯。簋为殷人或殷后裔器,与同出五年?生尊为周人器、仲衍钟为夷器不同,窖藏并非同一家族之器。戈为族徽。戈是臣服于商的方国、强族。《甲骨文合集》8397:“贞:惟黄令伐戈?”《合集》14915:“戊戌卜,争贞:惟王族令戈?”今所见戈族铜器或说有191件①,或说有230件②,出土于河南安阳、辉县、三…  相似文献   

18.
饶胜  王雪 《东方收藏》2020,(1):26-33
新乡市博物馆的前身是平原省博物馆,收藏着原平原省所辖华北平原南部五十多县市的出土、传世文物数万件(套)。辉县在殷商时期属于畿内之地,西周为共国,春秋时期属卫国,战国时期为魏国,在褚邱、琉璃阁等地都有着殷商时期的遗址和墓葬发掘。文章撷取馆藏辉县出土的青铜器进行整理,其中部分青铜器带有铭文,有着较强的象形性,研究者多称之为族徽文字,这些为研究辉县商代的族氏、社会结构以及地方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19.
绩溪人素以勤劳朴实、排除困难、负重前行、奋力进取著称,自喻为“绩溪牛”、“徽骆驼”。胡适曾题词“努力做徽骆驼!”给绩溪人颇多激励。在“徽骆驼”精神的熏陶下,绩溪自古以来无论从商的从文的,人才辈出。清乾隆《江南通志》有“新安之属,以县名者六,邑小士多,绩溪为最”的记述。在当代.著名编辑家、出版家、评论家、翻译家王子野就是其中一位杰出代表。王子野生于1916年,绩溪县瀛川乡仁里村人。  相似文献   

20.
本本文从古文字学的角度出发,对山东青州苏埠屯晚商墓地出土的所谓"亚乁"族徽进行分析并提出新解,该族徽应为"亚乁",为商代乁族之小宗。同时提出,商代晚期亚乁族所居的青州苏埠屯一带,应即春秋时期的移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