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姚鼐的政治思想──纪念姚鼐逝世180周年周中明“他们的思想基本上是和统治者一鼻孔出气的。①”当今对姚鼐等桐城派的作家政治思想的这个权威评价,难道经得起客观实际的检验么?姚鼐作为我国历史上流传时间最长、参加入数最多、影响最大的桐城文派的集大成者,如今...  相似文献   

2.
方东树(1772—1856)字植之,别署副墨子,安徽桐城人。诸生。晚年取蘧伯玉五十知非、卫武公耄而好学之意,以“仪卫”名轩,人称仪卫先生。曾祖名泽,乾隆时的贡生,以诗名於世,为姚鼐之师,其墓志铭亦出姚鼐之手。祖名训,父名绩,字展卿,县学生,皆以诗名。方东树及其父方展卿,又转从姚鼐问学。他上上承家学,又师事姚鼐。  相似文献   

3.
桐城派与清代化、政治的关系问题是目前学术界争议较大的一个问题,从总体上来看,又以持否定意见的居多,如认为桐城派“基本上是和统治阶级一个鼻孔出气的”是“从属清朝政治,维护清朝政治的”,或认为他们是清王朝的“御用人”,他们的论是“以清廷的统治思想为依据,以清廷的化政策为准绳”的等等。我们认为,对于桐城派这样一个历时二百余年,前后共有作家六百余人,影响波及大半个中国的学流派,(刘声木《桐城派学渊源撰述考》)不能简单地予以肯定或否定,而应该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下面,我们拟从三个方面来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并就教于各位专家。  相似文献   

4.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23,(1):F0002-F0002
姚鼐(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桐城派三祖”之一,清代极具代表性的文坛领袖。《姚鼐师友门人往还信札汇编》辑录姚鼐与师友门人往还信札516通,其中姚鼐信札476通(与朱孝纯一书有目无文),他人与姚鼐信札40通(朱孝纯与姚鼐一书有目无文),附录诗文214题255首(篇)。旨在通过书信往还等材料,反映姚鼐与师友门人的文学批评和学术交往。  相似文献   

5.
传统服饰与近代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官员传统的服饰特点,是身着长袍马褂,顶戴花翎,脑后蓄留发辫。19世纪60年代,清廷官员走出国门,开始与西方国家发生外交关系时,传统服饰却给他们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和羞辱,既不利于外交活动的顺利开展,又有损国家形象。改变传统服饰,服装西化,势在必行。清驻外使臣首先向清廷提出“请定外交公服”奏请。与此同时,国内的其他进步人士也纷纷提出“剪辫易服”的主张。20世纪初,清廷驻外使臣及国内的军、警、学、政各界,都有相当多的人改穿“新制短衣”。传统服饰的改变,既是中国与世界外交礼仪从冲突到趋同的进步过程,同时又是中国半殖民地不断深化的屈辱过程。  相似文献   

6.
论莲池书院的办学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莲池书院(也有人称之为“直隶书院”、“保定书院”),坐落在保定古莲花池园林的西北角。它地处畿辅的首善之区,为清廷重臣直隶总督直接掌握,又先后延聘海内多位大儒名师掌学,因此,地位辉煌,成就亦辉煌,颇得时人赞誉。  相似文献   

7.
1910年11月4日,清廷颁布上谕,宣布缩改预备立宪的时间。那么,清廷由原定的九年到底缩改为几年,现人撰著史书记述不一。有说“清廷宣布把原定九年的预备期缩为三年”。又有说清廷“宣布预备立宪期限由九年缩短为五年”。其它专著如《近代中国史稿》,也有清廷“迫不得已允许缩短预备立宪期,将九年改为五年”的同样记述。以上两种记述均有误。清廷曾于1908年8月27日(光绪三十四年八月初一日)颁谕:“自本年起,务在九年内将各项筹备事宜一律  相似文献   

8.
姚鼐与汉学     
本文试对姚鼐的学术思想作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姚鼐对汉学有批判有吸收;姚鼐与戴震的关系既有"交相师"的一面,也有学术交锋、敌对诋毁的一面;姚鼐中年告退的深层原因是为了捍卫所守之道,为了心中所安.  相似文献   

9.
由于越南“藩夷”地位的变化,中法战争前后中越边务经理方式及规制有很大差别。由防“藩夷”到防“敌国”,其中反映的是时人对于中越边务认知的转变以及经理方式的反思。但战后清廷力求“撙节”及对海防善后的重视,直接影响了滇粤边吏战后“建阃”筹划。如何能够妥为“建阃”,又能照顾清廷“撙节”之意,此难题最终畀以沿边疆吏,中越边地之新格局亦从此开始。  相似文献   

10.
满族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成为中华的统治者,在潜意识下,更注重追求清统治下各少数民族对其“中国”正统身份的认同,并竭力消除“夷夏”差别。因此在康乾盛世时代,清廷更注重“中国”作为统一国家而不仅仅是传统的“天下”中心身份的认定。其中清廷对蒙古各部司法治理的加强就是其加强从传统“中华”到“中国”身份转化的一项重要政策。该政策不仅巩固了相对统一的中国疆域,而且促进了蒙古地区经济发展和与内地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1.
清代禁毁图书,又叫做“字狱”,指的是清雍正、乾隆两朝,特别是乾隆三十九年(1744)以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清查上缴、抽毁销毁清廷认为是“违碍”、“悖逆”的图书,岭南地区以对金堡、屈大均两人的作禁毁最为严厉,  相似文献   

12.
《贵阳文史》2013,(5):12-15
基础教育 西学冲击,清廷放弃了传统的科举教育制度,引进了西洋的新式教育。清廷原先的重点放在大学教育上,以为有了新式大学便可代替传统的科举制度。岂知大学以中学为基础,中学又以小学为基础,必须有一完整的体系,故仍不能不做周密的规划。唯新式学堂初起,并无成规可循,多方参考,决定借重日本经验。日本的学制从小学、中学而大学,小学的六年是基本教育。清廷仿效,小学分为初小四年、高小二年两个阶段,自此成为定制。清廷建立的“四二”制以前四年为义务教育,惟不待付诸实行,辛亥革命爆发,清廷被推翻,帝制时代的义务教育,止于讨论,并未付诸实行。  相似文献   

13.
清政权为弥合满汉文化差异、协调民族冲突而采取的文化策略,在国家政治、学术导向、治(统)道(统)同体等方面都有体现,其根本目的在于建设社会礼制、复兴儒家伦理。清廷通过创制礼制、扶持“三礼”学的文化政策,奠定了礼仪伦理建设的思想基础,完成了其在制度上对礼的抉择历程。这是清初以来,统治者对思想界倡礼之风的积极回应,它不仅引发了知识界对“三礼”研究的热潮,而且还对“以礼代理”的学术潮流的形成起了催发作用。  相似文献   

14.
论晚清"裁厘统捐"与"裁厘认捐"的尝试及夭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华山 《史学月刊》2004,5(2):57-63
厘金在晚清财政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因多次征收而导致的税率过高使多方极为不满,也造成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矛盾。《辛丑条约》签订后,为了预备“裁厘加税”,清政府决定对厘金进行改革,实施“裁厘统捐”。随着立宪运动的展开,商民势力较大的江浙等省发起“裁厘认捐”,以抵制清廷的“裁厘统捐”。由于厘金问题事涉中央、地方、商民等多方利益与矛盾,加之清廷措置失当,短时期内难以顺利调适,博弈的结果是官方的“裁厘统捐”和商民的“裁厘认捐”均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15.
义和团运动失败后,清廷在教案问题上,完全采取了媚教卖国,严厉镇压人民一切“仇教”活动的方针与政策。它要求各级官吏对教士、教会更加着意保护,严禁官吏纵民仇教或者同情民众闹教。同时把闹教列为与土匪、叛逆同罪,一概用“火速剿灭”,“务绝根株”的残酷手段对待。在这种情况下,各级官吏与士绅对群众的闹教的态度如何,具体表现怎样,是一个有待讨论弄清的问题。有的论者似乎认为,义和团运动失败后,由于清廷已成为“洋  相似文献   

16.
甲午战争后,李鸿章失去了他往日显赫的权势。然而在1900年,他又“夺回”了失去的政柄,再次成为左右清朝政局的关键性人物。何以致此?1900年所发生的庚子事变,当是重要环节。一甲午战后的李鸿章,“虽身存而名己丧”。直到1899年底,除充任清廷头等出使大臣赴俄贺沙皇加冕外,大部分时间养闲京国,“几有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之势”。1899年12月9日,清廷任命李鸿章署理两广总督。这是李鸿章在1900年能“夺回”权力的先决条件。李南任粤督之因何在?以往论者认为有二:与后党要镇压康有为、梁启超有关;李本人曾要求清廷授予他封疆大吏之权。笔者认为,还有另外两个原因:  相似文献   

17.
光绪二十一年(189),青海循化地区伊斯兰教花寺门定新老派之间发生教派争执,清廷派员查办,捕杀老教派头目及群众十余人,并“枭城头”,从而激怒教民。老教派群众一轰而起,联合新派及循化、河州一带的其他各门定教徒,爆发了声震西北的河湟回民反清起义。清廷闻报惊恐,便星夜调集兵勇。对义军进行“株连捕杀”、“抄没财产”的大屠杀。起义惨遭失败。义军中有一部分是青海海晏握中上五庄的“托茂”人,他们信仰伊斯兰教,为哲赫林耶和虎非耶两大门宦的教民,起义失败后,他们同其他回民义军一起在哲赫林耶“老人家”(大阿匐)马骥和…  相似文献   

18.
为了有效地控制蒙古各旗,清廷实施了以奖赏为主、惩罚为辅的驭藩之策。本文从显爵重赏、威压怀柔、劝诫惩罚、监督处理四个方面对清廷的这一政策进行了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19.
国内外要闻     
1日中德青岛海关协定成立,德国交还青岛海关。 3日班掸喇嘛受英人威追到印度。 3日清政府撤回驻韩使臣曾广铨,改置总领事。 4日清廷谕奕劻选派宗室出洋,学习武备。 4日清廷命各省仿照直隶设立法律学堂仕学速成馆。 4日留日宏文学院学生为反对日本“取缔规则”停课,并函劝各校响应。 4日中日第11次会议召开,商定在东三省未收回之前,中国不于该路附近筑平行线。  相似文献   

20.
姚鼐在乾隆年间参与编纂《四库全书》,所撰提要拟稿后经刊行成《惜抱轩书录》。长久以来,学界都是通过此书来研究姚鼐与四库提要之间的关系。国家图书馆所藏的《惜抱轩四库馆校录书题》在篇数、字句等方面都与《惜抱轩书录》有所差别,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对此书的研究,可以为认识姚鼐在四库馆时的思想和活动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