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秦郡不用灭国名"是王国维对秦郡命名规律的一项总结。然而随着"赵郡左田"、"齐中尉印"、"齐左尉印"三枚秦封泥的发现.这一规律遭学界普遍质疑。本文对三枚封泥重新辨析.指出"赵郡左田"乃"杨氏左田"的误释.而"齐中尉印"、"齐左尉印"两枚封泥的真伪尚有争议。三枚封泥并不能推翻"秦郡不用灭国名"的结论。就目前出土文献、文物所见秦郡名来看,"秦郡不用灭国名"仍具有合理性。此项秦郡命名规律对于指导秦郡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理应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2.
汉景帝阳陵近年出土1000余枚封泥,这些封泥虽然大多数残缺不全,并且大量的印文相同,但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封泥出土地点分别为帝陵陵园外藏坑[1]、罗经石遗址、东区陪葬墓、阳陵邑遗址,其中阳陵邑遗址出土数量最多,  相似文献   

3.
1998年夏天,定西县博物馆征集到一方汉代“颍阴丞印”封泥。它出土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定西县口镇汉代遗址。封泥印呈正方形,灰褐色;边长2.5厘米,四角抹圆,两下角略残缺;正面印文为篆书体“颍阴丞印”,背面留有绳索束扎过的痕迹;质地较坚硬。这枚封泥印为定西地区...  相似文献   

4.
秦封泥与河北古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晓陆  孙闻博 《文物春秋》2005,2(5):44-48,60
20世纪90年代,在陕西西安北郊汉长安城遗址内的“相家巷南地”出土了数千枚秦封泥,而其他各地亦曾有出土。秦封泥在职官和地理方面的记载颇为丰富,除推动我们对于秦中央官制的研究以外,对于秦统一前后地方郡县的历史研究也大有帮助。笔者结合相关秦封泥资料,对现今河北省境内秦代的郡县及职官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近年,陆续有几批数量较大的古封泥流落到北京古玩市场,面临被人们分散售出的危险。作家、收藏家梦斋先生目睹这批与以往所见汉代封泥面目迥异的文物,当机力断,全力收集,历时一年有余,共得到千余枚古封泥。 梦斋所购的此批封泥,整理后有近200个品种。经初步研究认为属同一时代的遗物,大致在秦统一直到二世时。从时代上看,这是一批很单纯的秦代封泥遗存,也是迄今为止秦封泥最多最集中的一次发现。梦斋先生急公好义,在我国考古、文物、博物馆学界老前辈们的关心支持下,在北京市文物局、东方收藏家学会的具体指导下,在热心公益的企业家大力援助下,决心将这批资料连同其收藏的黄河流域彩陶精品、东周秦汉瓦当精品,悉数转交东方文明博物馆公诸于众,以便让更多的关心者欣赏研究。  相似文献   

6.
徐州狮子山楚王陵的发掘,是近年来我国汉代考古的重要收获之一。所出印章200余枚,封泥80余枚,均属楚国官印,极为珍贵。截至目前,此批印章封泥发表的品种(字面不重复者)达41个,其中22个是群卿属官印,19个为地方立印。经学者初步研究,已经取得不少共识。本文拟在此基础上,继续作一点探索性工作。  相似文献   

7.
庞任隆 《文博》2009,(3):43-52,F0003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西安北郊汉长安城遗址先后发现和出土了大量的秦代封泥,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简称“书博”)收藏了其中的600多枚,谓之“品相好,种类多,反映内容最为完整,最具代表性。”经疏理有100余枚与秦郡县有关,这些封泥来自哪些郡县?对中国历史有何作用?其丸泥是否出自当地?名山封泥的出现与旅游的关系?等等。通过对其文字、质地、颜色等方面详细分析,进一步揭示了这批封泥的历史地理学意义,为深化秦封泥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博物馆所藏古代封泥,多系30年代出土于临淄,原山东省立图书馆收集。其时代上自战国,下迄两晋,尤以汉代地方官印最富,是研究秦汉时期政治、经济、地理以及书法篆刻艺术的宝贵资料。王献唐《临淄封泥文字叙目》已多有收录,然仍有未见公之于世者,现选取8枚予以介绍。"齐哀庙长"封泥灰褐色。略呈椭圆形,长径2.5、短径2.3厘米,背有绳痕。所钤印无边。印文为篆书"齐哀庙长"4字(图:1)。  相似文献   

9.
2010年,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洛阳邙山东汉陵区内征集到一枚封泥,形状为方形,封缄方式为方槽式检,背面有三道绳痕嵌入泥中,正面阳文篆书"原陵监丞"。通过与已发现的其它东汉时期的封泥形制、印文特征的比较,明确了该封泥的时代。"原陵"作为东汉的第一座陵园,目前具体位置并未确定;"监丞"为东汉陵园食官"食监"的副职,主要负责祭祀,因此,"原陵监丞"封泥的发现,对东汉帝陵的方位及陵园职官的研究有积极意义。本文还通过已发现的有关两汉时期的封泥、印章,结合文献记载,对汉代陵园职官的具体构成和分工进行了梳理。西汉时期,陵园周边具体的管理机构有陵庙、寝园、陵园,陵庙、寝园有令、丞、郎;陵园除令、丞、郎外,还有校长;食官有令(长)、丞。东汉时期,陵寝制度进行了一些改革,机构减省,不设陵庙、寝园,陵园兼有原来寝园的职能,陵园职官有令、丞及校长,食官有食监、监丞。  相似文献   

10.
予既作《史印新证举隅》,转忆汉封泥印中能证史志者亦夥,爰竭数日力,在吴氏《封泥考略》、先人《齐鲁封泥集存》、周氏《续封泥考略》及《再续封泥考略》四书中,取其得正史志之失者,集为一编,颜之曰《封泥证史录举隅》。此仅举一人耳目之所及,其所未知见者尚多,故曰举隅,冀当世博雅君子其有以正之也。辛酉夏日偻翁识。  相似文献   

11.
秦封泥再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陕西西安北郊出土大批秦封泥;除了一批论文面世,又有《历代印匋封泥风》(下简称《风》)披露了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所藏大部分秦封泥,可惜未作考释;又有《秦封泥集》(下简称《集》)面世,这是第一部讨论考释秦封泥的编著,可惜并未收全有关资料;  相似文献   

12.
秦封泥“□禁丞印”,文字经考证,应为“■禁丞印”。“■”同“玤”,地在秦汉时古渑池,春秋时期“玤宫”作为周王“离宫”,具备苑囿等可供游玩的职能。战国时期,秦国取得渑池后,将“玤宫”和苑囿提升到新高度,专门设立“玤禁”负责离宫和苑囿安全。随着秦朝灭亡,汉初革秦制,“玤宫”及附近苑囿最终被更名后的“渑池宫”替代了。四枚同文秦封泥的存在,是这段变革历史的见证。  相似文献   

13.
秦封泥“□禁丞印”,文字经考证,应为“■禁丞印”。“■”同“玤”,地在秦汉时古渑池,春秋时期“玤宫”作为周王“离宫”,具备苑囿等可供游玩的职能。战国时期,秦国取得渑池后,将“玤宫”和苑囿提升到新高度,专门设立“玤禁”负责离宫和苑囿安全。随着秦朝灭亡,汉初革秦制,“玤宫”及附近苑囿最终被更名后的“渑池宫”替代了。四枚同文秦封泥的存在,是这段变革历史的见证。  相似文献   

14.
以 1 996年 1 2月 2 6日西北大学举行秦封泥发现新闻发布会和学术讨论会为开始 ,几年来在秦封泥的公布、考释和研究方面已经发表了大量论文 ,引起学术界越来越高的重视。本文以索引的方式作一简单介绍 ,由于目力和涉猎所限 ,文中论文、著作以大陆为主 ,香港、澳门、台湾的著作可能并不完善 ,不足之处 ,祈请赐教为盼。一、秦封泥的公布1 996年底 ,在西北大学召开的秦封泥发现新闻发布会和学术讨论会上 ,路东之以抽印本的形式将收藏于北京古陶文明博物馆的秦封泥加以公布 (《秦封泥图例》 ,《西北大学学报》1 997年 1期 )。 1 997年初 ,周晓陆…  相似文献   

15.
王辉 《文物世界》2002,(2):26-28
古代书囊笥多加绳捆扎,在绳结处以胶泥加封,上盖玺印,谓之封泥。19世纪末,即有大量齐鲁封泥出土于山东。此后,在全国各地又出土了大量汉封泥。秦封泥出土数量极少。前人作如吴式芬、陈介祺《封泥考略》仅怀疑“参(三)川尉印”、“赵郡左田”、  相似文献   

16.
高蓊生 《丝绸之路》2012,(24):46-47
封泥是近代最重要的文字遗物考古发现之一,封泥文字有着其他出土资料无可替代的史料价值,同时也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古代对封泥的使用充分说明了它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7.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封泥考(上)吴镇烽我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任职陈列保管部部长期间,接触到该馆收藏的一批汉代封泥,颇感重要。于是,随手打印拓本、测量尺寸,并查阅了原始档案,得知这批封泥是原陕西省博物馆在五六十年代征集入藏的,大部分是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配...  相似文献   

18.
<正> 满城汉墓出土封泥两种,共五件。即一号墓(刘胜墓)出土的“中山御丞”封泥一件;二号墓(窦绾墓)出土的“中山祠祀”封泥四件。这两种封泥的内容和作用都很不相同。 “中山御丞”封泥 “御丞”是“御府令丞”的略称,是“少府”的属官。《汉书、百官公卿表》,“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共养。”属于宫廷内部服务官的性质,所谓“少府以养天子也。”宫廷服务内容庞杂,故属官也较多,如“中山谒者、黄门、钩盾、尚方、御府、永巷、内者、宦者八官令丞”等,各司其事。其中“御府”的职责据颜师古的注是“主天子衣服也。”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在陕西西安市北郊出土的秦封泥,包含了大量有关秦郡县的内容,本文将围绕这些封泥所反映的郡县的空间分布做进一步探讨,以求找出其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20.
被评为“’1995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徐州狮子山楚王墓,是西汉楚国的第二代或第三代楚王的陵墓,所跨越时间为公元前175~前154年,适值文景时期,是西汉经济发达、社会前进的重要时期之一。该墓凿山为葬,气势恢宏,结构独特。该墓虽早年被盗掘,仍出土了1500余件(套)各式文物,墓内出土的银、铜印章和封泥,为研究西汉诸侯方国的制度、疆域、军队建制有重要意义。该墓所出之近200枚印章,皆为官印,绝大部分在盗洞和扰乱土中清出,少部分散布于W4等室中,个别出于陪葬墓。显然,这些官印原来是放置在木(漆)质箱内置于W4,箱朽而无存,印章被盗墓者盗出,散弃于盗洞扰土中。80多枚封泥,分别出于内墓道两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