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收藏家》2017,(4)
<正>荷包,又称香囊、香荷包、香袋、香包、锦囊、雄黄袋、茄袋、顺袋等,指佩于腰间的一些囊、带或装饰小品,可盛储随身使用的小物件和香料、烟料等,如钱荷包、香荷包(又称香囊或香筒子)、针线荷包、烟荷包、扇袋、眼镜袋、搬指盒、钥匙袋、手帕带及其它刺绣佩饰等。《楚辞·离骚》中称"帏",《礼记·内则》中称"容臭",汉代文献称"滕",因有香味,故又雅称"麋滕"。魏、晋、南北朝以及唐、宋以降的历代典籍诗文中,通俗地把它叫做"香  相似文献   

2.
殷安妮 《收藏家》2011,(1):43-50
针黹"活计"是中国古代对妇女刺绣、缝纫一类女红及其作品的统称。这类作品一般用于传统服装的佩饰,或是卧室幔帐内悬挂用品,以荷包、香囊类最为常见。清代宫廷针黹活计用途广泛,从服装配饰到日常用品、掌中把玩,甚至在一些重要的礼仪场合可以承载皇帝的主观意志和政治意图。虽长宽不盈掌心,但集织造工艺、刺绣工艺、  相似文献   

3.
白族穿旗装     
又凡 《中华遗产》2011,(4):12-13
这是和主流白族服饰大桕径庭的装扮,以黑色为主,搭配上粉红、粉蓝、大红和翠绿这些颜色,对比鲜明,又庄重沉稳。以深色缎料为底,装饰刺绣的宽花边,或者整件衣服都满绣图案。  相似文献   

4.
针黹“活计”是中国古代对妇女刺绣、缝纫一类女红及其作品的统称。这类作品一般用于传统服装的佩饰,或作为卧室幔帐内的悬挂用品,以荷包、香囊类最为常见。在清早期,受北方草原自然环境的限制,织绣面料匮乏,服饰乃至随身佩囊多以动物皮子为之,或是用锦缎匹料的零头缝制,朴素实用。清入关之初,服装佩饰尚沿袭旧制,有一定实用性。在忠孝带、吉服带、行服带上都有荷包、火镰套、匕首等实用佩饰,清康熙时期的忠孝带并无过多的装饰物,等级符合《大清会典.舆服制》的规定,实用美观,显示出皇家气派(图一、二)。清康熙时期的行服带,简洁朴素,既符合…  相似文献   

5.
<正>土族生活的地区被誉为“彩虹的故乡”,这样的美称与土族颜色鲜艳的服饰密不可分,而土族服饰中最具民族特色的就是装饰在领口、袖口、腰带等部位的精美刺绣,青海土族刺绣是中华民族刺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土族刺绣纹样清晰、针法多变、颜色对比强烈,表现出了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土族人民热情奔放、  相似文献   

6.
火镰     
正火镰,又名火刀,因其弯曲的镰刀形状和与火石撞击能产生火星而得名。主要由一块光滑的铁条和一个皮革等材料制成的荷包组成,荷包内存放火石和火绒。除皮革外,荷包还有铜和木等不同材质。荷包面上刻饰有流云纹、动物、花卉等装饰图案。干百年来,火镰一直是藏族人民使用最频繁的日常生活器具之一。后来随着时代发展,火柴的普遍使用,火镰渐渐失去了实用功能,而演变为装饰品。因为火镰都是手  相似文献   

7.
李茹 《丝绸之路》2010,(10):23-27
敦煌藏经洞文物除了4~14世纪初的5万余件文献之外,还有一部分珍贵的艺术品,如丝织品、纸画、木版画、剪纸、粉本等。其中精美的刺绣丝织品是藏经洞出土的一种佛教装饰艺术品。刺绣丝织品因为材料的相似性、特异性以及不可分割性,使其具备了作为纺织、印染、刺绣工艺独立的研究价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敦煌刺绣丝织品艺术与敦煌石窟壁画一样是敦煌佛教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满族剪纸,是古老的满族民间文化之一。它凝聚着满族人民深厚的感情和心理意识。 满族民间剪纸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那山林狩猎、庭院祭祀、花轿迎娶、日暮樵归……都散放着泥土的芬芳,满族民间剪纸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剪出的人物都是满族的装束、服饰,男人的长辫子,女人的大拉翅、旗袍、马挂,以及头戴“苇莲头”(草帽)、手持长烟袋的典型满族人物形象,画面上刻划的花轿、房屋、供桌等都表现了满族的习俗。(见封三)满族剪纸的应用面广,它不仅作为民间流行的一种室内装饰,而且是民间小品刺绣的花样,如枕头花、鞋花、肚兜花、童帽花和荷包花等,都是以剪纸为底稿的。  相似文献   

9.
朴文英 《收藏家》2010,(1):9-14
辽宁省博物馆于2009年11月7日至2010年1月4日举办华采若英——中国古代缂丝刺绣精品展,展品共54件组,其中6件来自故宫博物院。展览按工艺分缂丝和刺绣两个部分,均为以书画为蓝本织绣的观赏性作品。此次展览力求全面系统地展示观赏性缂丝和刺绣的发展历程、时代特征、织绣工艺和装饰题材。  相似文献   

10.
宋会宇  康晓静 《吐鲁番学研究》2022,(2):120-127+155-156
本文以95MN1M3男墓主所着红色毛褐刺绣几何纹短靿毡靴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文献、测量记录、分析检测、复原实验等方法,详细观察和测量其物理参数、形制结构、色彩搭配、缝线工艺、刺绣装饰、缝制过程等基础信息;推定刺绣图案,辨别刺绣针法;解读织锦内涵。同时,采用红外光谱、超高液相色谱—质谱等技术方法检测分析了材质及染料。在全面研究的基础上,经由材料筛选,刺绣图案推定,色彩复原实验,形制推定,缝合成型等步骤,再现毡靴“原貌”,可以作为辅助展品,属于纺织品文物实体复原的有益尝试,对数字化复原及文物修复也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侯菲 《丝绸之路》2009,(23):30-31
每一个柯尔克孜族女性都是在母亲、姐妹们的绣品中熏陶长大的。儿时起,她们就开始学习刺绣,从简单的轮廓勾勒到层叠的填色创作,柯尔克孜族女性就这样在刺绣过程中磨炼出了温柔的性情和坚韧的品格。每一个柯尔克孜族人家都装饰得如婚房般华美、艳丽,而这一切,全靠女人们的一双巧手。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古代的观赏性织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向有“丝国”之称,是养蚕、缫丝、织绸的发祥地。我国织绣业的精湛技艺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声誉。尤其是纯供观赏性的织绣品,即织绣画,更是我国所独有的织绣工艺品种。 早在四五千年之前,我们的祖先已开始以刺绣技艺装饰服装和日用品了。三国时期孙吴赵夫人以刺绣作山川地形军阵之图,敦  相似文献   

13.
旅顺博物馆收藏的一批清代至民国时期的民间织绣品,包括男女常服、便服等服装以及绣边、云肩、佩饰等装饰物,尤以各种小件佩饰最具特色,包括荷包、褡裢、香囊、扇套、眼镜套等,种类丰富、绣法繁多、创意洒脱、题材活泼。本文以这些佩饰为例,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探讨清代民国民间佩饰的织绣技巧、种类、题材及时代特征等。  相似文献   

14.
<正>走进满族人家,当年的炕琴上都摞放着布枕头,近处细看,枕头的两头无不绣花纳朵,十分艳丽,满室生辉。这些枕头和枕头顶刺绣都出自新婚的媳妇之手,是娘家的陪送。可以说,枕头顶刺绣是满族民间刺绣中的最精彩部分,形式多样、题材丰富、针法繁多、绣工精湛。  相似文献   

15.
王琦 《收藏家》2011,(4):60-62
铁岭市博物馆于1989年初从市文物店收购到《黄庭坚诗书》刺绣一套。此诗书联为四条屏,皆缎本。  相似文献   

16.
上海天钥桥路汇南街清末墓葬中出土了一件扇套,其用色少、素、精,均折射出朴素化的融入,不乏为西方构图意识在中国刺绣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17.
甘丹寺藏十六罗汉刺绣唐卡为明初汉藏文化互动与交流的历史明证。本文通过对该套唐卡正面图像与背面题记的考察分析,释读出其正面图像与宋元江浙一带广为流传的十六罗汉底本一脉相承;背面题记主要由宗喀巴大师和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撰写的《文殊赞·赞颂云海》和《十六尊者恒住诗颂》构成,为17世纪中晚期之后所题写。此外,就目前学界已提出的该套唐卡为大慈法王第一次进京时永乐皇帝所赐这一观点,笔者综合《大慈法王传》等汉藏史料,对明代永乐、宣德帝赐赠大慈法王十六罗汉刺绣唐卡的事迹做了重新评估,并就史籍所载十六罗汉刺绣唐卡的赐赠、入藏事件等与现甘丹寺所藏的这套唐卡之关系作了初步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荷包考     
《收藏家》2019,(11)
<正>荷包,古人用来盛放小物件的小型口袋,外出时则将其系于腰带间上,亦称荷囊。清人汪汲《事物原会》称:"晋《舆服志》:文武皆有囊缀绶,八座尚书则荷紫,乃负荷之荷,非荷渠也。今谓之囊曰荷包本此。"早在商周时,荷包已在民间出现。时代不同、盛放物品不同,古代荷包亦有多种不同的称谓。同时,荷包在民间保持装随身小物件时,在官服中又成了身份的重要标志物。本文拟从荷包名称、造型、功能等方面综合论述荷包的演变,以期梳理出荷包的发展脉络。此外,笔者在查阅资料时,亦发现有学者将鱼袋也列入荷包之中,有的绘画  相似文献   

19.
阜阳剪纸     
正阜阳剪纸,是安徽阜阳一门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千百年来,一直与当地的民风民情、生活喜好、节日礼仪、服饰纹样、门窗装饰、雕刻刺绣密切相关,多以吉祥喜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年年有鱼(余)等民间题材为主。其作品有单色的、填色的、染色的,有粗  相似文献   

20.
《神州》2004,(9)
2004年4月28日,北京中华世纪坛东方厅又迎来了新一轮的艺术展--为期一周的姚建萍刺绣珍品展,有18件作品亮相,这些巧夺天工的刺绣让观众惊叹不已:没有想到苏绣会有这样的传人,能出这样的精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