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国是一个多山之国,山地面积占到国土总面积的百分之三十以上,自古以来山地便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条件,人与山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韩诗外传》曰:"仁者何以乐山,山者万物之所瞻仰也,草木生焉,万物殖焉,飞鸟集焉,走兽休焉,吐生万物而不私焉,出  相似文献   

2.
感恩谷雨     
纪红 《贵阳文史》2013,(3):79-79
雨润大地生慈悲仁厚,泽万物生,万物亦知恩。春至此,结局。草木们,要到万物皆长大的立夏,开始奔跑。没有哪个节气像谷雨这样让我联想起感恩。《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通纬》记:"雨生百谷清净明洁也。’《群芳谱》曰:"谷雨,谷得雨而生也。"古代解语为"雨生百谷"。  相似文献   

3.
王皓 《神州》2014,(3):99-99
<正>孔子理论中统摄一切的仁,开创了中和的诗教审美文化。而以老庄为代表道家思想是古代诗教课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思想注重心灵自由境界的开掘,呈现出更为空灵超越的审美境界。崇尚自然,天人合一,是老庄思想的基本观点。老子的主要思想体现在《道德经》一书中。纵览《道德经》一书,全在于统摄一切的至高无上的道统一贯之。《道德经》四十二章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即道生成和决定了宇宙和世间万物。道的作用不仅在于产生万物,而且决定天地万物的生存发展。而道又通过无和有的境界透显。老子对于道的"无为而无不为"、"常有"与"常无"规律的揭示,对于"世之皆  相似文献   

4.
悦读     
《旅游》2012,(5):96
《万物有灵且美》作者:吉米·哈利出版社:中国城市出版社内容简介:本书讲述"活泼的生命完全无须借助魔法,便能对我们述说至美至真的故事。大自然的真实面貌,比起诗人所能描摹的境界,更要美上千百倍。"年轻的乡村兽医哈利,每天开着一辆冒黑烟的老爷车  相似文献   

5.
李淑琴 《收藏家》2004,(2):47-50
我国远古宗教信仰的观念认为“万物有灵”。这些精灵和诸神,是以自然现象或动植物为原型,有的成为各原始氏族部落的图腾崇拜物。如:四川东部的巴蜀之国,“巴”是蛇,而蛇正是“巴人”的图腾神物。又如:商武丁王卜辞中的“虎方”可能就源于原始社会时期虎图腾氏族。从这些被用作神来崇拜的物象标志来看,都是以自然界物体为对象的多神崇拜。在诸神之间不分主次及隶属关系,都是被用作祖神及神秘力量的图腾象征物。下面以天津市艺术博物馆馆藏玉虎及其它地方出土的玉虎为例,来探讨我国历史上虎文化中的宗教信仰及神话学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6.
从考古发现谈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的古代文明是在自己的国土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有着明显的个性、风格和特征,基础深厚,光辉灿烂,对全人类的文明作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文”一词,在古文献中最早见于《易经·文言》:“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孔颖达疏:“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研究中国古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人对于红色的偏爱,有着浓厚的文化内涵。烈日如火,其色赤红,红色是源于太阳的颜色,因此古人认为"日为德,月为刑,月归而万物死,日至而万物生"(《淮南子·天文训》)。阳光下的万物生机勃勃,令人振奋,出于对太阳的依恋和崇拜,象征太阳的红色  相似文献   

8.
自然歌唱     
《山茶》2009,(6):34-34
万物有象.万物更有灵.透过影像引发我们的情感共鸣。仔细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它们会给你带来美妙的交响乐,抓住它们灵动的瞬间,感受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古人造字,"生"乃"人"与"土"之交叉结合。"人"为生命,在"土"之上,"土"为基础,能生万物之"土",称为环境。故环境诞生生命,生命不离环境,二者相依相存为"生"。  相似文献   

10.
相对说     
世间无论大小事情,都有相对的关系。例如生死,生了要死,死了要生;再如祸福,是祸也可能因祸得福,福报也会隐藏祸患,所谓"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其中自有因果安排。以下兹就相对的关系,列举数则一说。一、有与无:世间上的人总认为,有的不是无,无的不是有。但事实上,有的也会无,无的也会有。你本来没有钱,忽然捡到一块钻石,或是家园后方发现一块油田,你不就发财了吗?有财有势的人,忽然遭遇了一场横祸,财富一夜之间荡然无存,什么也没有了。因此,假如有慧眼的人,能彻底认识世间,就会知道,有的非真有,无的非真无;有的是有限有量,无的是无穷无尽。无反而更大、更多。  相似文献   

11.
苗族与蜡染工艺探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崇信万物有灵 ,万物皆有生命 ,大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 ,相互依存 ,世界才能美妙。泰勒的《万物有灵论》则阐明了宗教和艺术的本质联系。没有掌握科学知识的少数民族 ,他们在原始的劳动中 ,同样也产生巫术 ,利用巫术的幻想 ,来达到自己在生活中难以实现的某些欲望。因而创作了许多超越现实的艺术境界。苗族蜡染 ,最早是巫术礼仪 :蝴蝶妈妈生下12个蛋的其中1个孵化成苗族祖先———姜央 ,智慧勤劳的姜央为祭祀缅怀先祖 ,预示繁衍后代 ,而用树脂模仿蝴蝶于女人的背和腹。这就是从巫术到艺术的启蒙。“蚩尤九黎”是苗族最早的先民 ,“九黎…  相似文献   

12.
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春,一个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季节。你看,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伐向我们走来了。"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天的花把脱去冬装的大自然装点得格外美丽。它们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将开未开,有的心花怒放,有白的,有黄的,有红的,有紫的……就像春天的使者,总是千姿百态、五颜六色、浓妆淡抹、  相似文献   

13.
孙良 《神州》2013,(9):123-123
何为幸福?百科名片上这样写到:幸福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其实,幸福是什么,很难有统一的答案。有的主张"精神的快乐为幸福";有的主张"个人的快乐为幸福";有的主张"全体的快乐为幸福"。现代中国有个幸福中国联盟,其目的是践行社会责任,幸福自我,幸福他人,幸福大家,让幸福如影随形。中国在取得经济成长,国家富强的阶段性成绩的同时,已经看到了或者说有能力谈论下一个目标,那  相似文献   

14.
龙山耸立势峥嵘,脉发祁连四县横。背负山河通玉塞,面流湟水贯金城。雾生碧岫灵常护,雪压丹峰瑞自成。电掣雷惊潜百怪,龙施霖雨惠苍生。——刘生智《赞龙王山七律》人们一提起"祁连山"就想到祁连县,一说起"天山"就想到新疆的天山和天池,其实,"祁连县"是因处祁连山中段而得名,"天山"因处关外异域,关乎江山社稷而得名。倘若再做深入的探察,可发现最早匈奴人叫"祁连山"或"天山"的地方,应该是今天青海省互助县的"龙王山"地区,居住在当地的原居民藏族  相似文献   

15.
大自然是我们人类的老师,他把秘密全都教给我们人类。哈尼人把自己当做自然万物一分子,把自然万物当成自己的家人,有的近郊,有的远处,哈尼人与动物、人与植物、人与本族、人与外族等哈尼人胸怀万物海纳百川的生存哲学故事,五花八门,妙趣恒生。  相似文献   

16.
《科学家》2015,(3)
<正>以前常听人说,干工作要踢开前三脚,这或许源于道家的理论吧。道家理论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大概左右脚只能交替前行,也就只能来两下,要想多来几下,耍个花样,还需要凭空踢出第三脚,这样才算是有本事。类似的与三相关的说法还有什么:新官上任三把火,三人行必有我师等。因为有了"三",才有了变化。那么做研究是否也要这样呢?一个普通人若要从事科学  相似文献   

17.
寻龙记     
龙,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传说能隐能显,春风时登天,秋风时潜渊,为众鳞虫之长,四灵之首。每一个炎黄子孙骨子里都有一条龙脊,而我们3个大男人怎能不知龙。寻龙,寻找那条属于自己心中的"龙"。  相似文献   

18.
张颂甲 《百年潮》2012,(10):61-65
看到时下新闻工作者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我不由得想起当年周恩来总理和曾任《大公报》总编辑、社长的王芸生先生的一段谈话。解放后,周总理有一次问王芸生:多年来,《大公报》培养出许多名记者,有什么经验?王芸生笑着说:报告总理,我没有什么经验,如果说有的话,就是三个字:"发路费"。王芸生所说的"发路费",也就是鼓励记者走下去,深入采访,放手让他们发挥聪明才智,不作过多干预。这样,写出的报道自然会有创  相似文献   

19.
暑假期间,大多中学生能合理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和其他体育活动等,能愉快地度过暑假。但是,仍有一些想不到的事情会发生。如:有的学生"沉溺"网吧不归,有的学会抽烟、饮酒,有的因结识社会不轨人员而"稀里糊涂"误入歧途,有的受不良黄色音像制品、书籍的影响以身试法……,有的是高年级学生欺凌低年级学生,甚至动刀子伤人。近日更有两起中学  相似文献   

20.
16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一个瞬间,但在一个人的生命中,它却承载着太多的东西:梦想与追求,欢笑与泪水,成功与苦难……有的人跌倒后又爬了起来,有的人跌倒后再也没能爬起来;16年,有的殚精竭虑华发早生,有的被免职赋闲在家,有的成了部级领导,有的出逃了,有的被判刑了;16年,从评出"首届全国优秀企业家"到现在,那些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风云人物,可谓有的一路坎坷、有的一路欢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