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横贯我国中部的秦岭附近,有一座海拔3767米的高山,这就是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一高峰、秦岭主峰——太白山。太白山有着非常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这里林木茂盛,中草药遍地皆是,自古便有"太白山上无闲草,满山都是宝,认得作药用,不识任枯凋"的说法,太白山中草药材数量之多、储量之大,居全国八大药山之首。  相似文献   

2.
窦贤 《丝绸之路》2008,(5):5-10
太白山是巨龙般横亘于八百里秦川中秦岭的主峰,秦岭是中国最著名的自然地理分界线,自古被誉为“九州之名阻,天下之险峻”。秦岭主峰太白山,最高处海拔3767.2米,是中国大陆东经105度以东地区的最高峰。  相似文献   

3.
鳌太穿越,是指由鳌山沿秦岭山脊徒步至太白山,堪称是国内最难走的徒步线路之一。鳌山,也称西太白,位于陕西省太白县,海拔3476米,是秦岭第二高峰。太白山,位于陕西眉县与周至县交界处,主峰拔仙台,海拔3767.2米,是秦岭最高峰。整个穿越过程,实际行程在100公里左右,海拔跨度从1740米到3767米,大都行走在冰川遗迹形成的石海、雪地之间,几乎囊括了秦岭的所有精华,此线路道路之艰险、气候之变化莫测、沿途风景之美丽,在国内都是首屈一指。  相似文献   

4.
太白山客源市场结构与游客行为模式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周旗  卫旭东 《人文地理》2003,18(5):89-93
太白山森林公园是以秦岭主峰太白山旅游资源为依托开发的集旅游度假、休闲疗养、科学考察为一体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本文通过对太白山客源市场结构及游客行为的抽样调查,重点分析了游客对旅游环境的偏好和游客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5.
太白山游记     
唐宏 《丝绸之路》2005,(11):21-24
前往太白山之前,头脑里首先映出的是李太白的两句诗:“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太白山之险峻,在心里便埋下了很深的伏笔。而游过了太白山之后便发现,其山给人的惊喜不仅仅是险峻。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长白山"名称的辨析,本文认为不成山是长白山最古老的称谓,其含义即是色白似盐而不成.徒太山、太白山等是长白山的别称,而盖马大山、单单大岭是指不相同的山脉,与长白山无关.<三国史记>中的"太白山"和<三国遗事>中的"太伯山"之所指皆不是长白山."白头山"与"长白山"在朝鲜文献中含义较为复杂,但当指称中国境内之长白山时,二者并无区别.  相似文献   

7.
陕西是中国旅游资源最富集的省份之一,被誉为"天然的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乾陵、法门寺、西安城墙、西安碑林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名扬天下。这里山川秀美,景色怡人,西岳华山、黄河壶口瀑布、陕南秦巴山地、秦岭主峰太白山等自然景区都吸引着海内外游客的目光。但在全媒体时代,如何扩大知名度、提高美誉度,实现旅游资讯和旅游目的地新形象传播的有机统一,有待进一步厘清思路,深入研讨。一、对信息受众进行定位与细分,有针对性的选择媒体平台  相似文献   

8.
<新唐书·渤海传>记渤海"俗所贵者"总计十四项.其中的"太白山之菟",唐晏、黄维翰和金毓黻诸先生皆主张应改为"太白山之兔".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这种传统的观点受到了不断的挑战,相继出现"东北虎"说和"茯苓"说两种观点,对于这些新观点的提出与发表,在进一步寻求根据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感到新说仍难持立,旧说尚难率而易之.  相似文献   

9.
基于网络文本内容分析的太白山背包旅游行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振斌  党娇 《人文地理》2011,26(1):134-139
通过对陕西省太白山相关网站论坛游记的文本内容进行分析,总结出太白山背包客行为特征的高频词,分为五类:动机、路线地点、感知、沿途所见和自助性。结果表明,登顶、穿越、徒步是太白山背包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大爷海"、"拔仙台"是各类网站文本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旅游景点,太白山南坡地名词语的使用频率都排在北坡之前;背包客的自助性特点突出;在登山过程中较多地关注安全问题;背包客对沿途的"积雪"、"森林"、"白云"和物种多样性留意较多。  相似文献   

10.
秦岭山高谷深阻碍南北交通,古人为穿越茫茫秦岭,开拓了多条道路。环太白山南麓的骆谷道即以南山捷径、险象环生而闻名。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林木采伐区域的推进,自明中后期,骆谷道已衍生出多条路径,依山就食者众多。清乾隆中后期,流民涌入南山老林,以刀耕火种、砍伐林木维生。清廷于此地设立佛坪厅,将厅城建在骆谷道中段之佛爷坪,以发挥安抚流民、剿灭匪患、控制要道、稳定边防的作用。但资源消耗型的生产、生活方式,对自然资源无尽索取,最终导致水土流失、灾害频发的生态危局,佛坪迅速衰落。加之匪患频仍,在生态、生存双重危机下,最终导致县治迁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