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嘉靖年间,朝政腐败,内忧外患日益严重。江南苏州地区由于地处东南沿海,又是物产丰饶的渔米之乡,一度倭患严重。曾历任苏州府同知、兵备佥事与苏淞兵备道副总兵的任环率领军民奋起抗击倭寇,保境护民,竭尽全力,立下不朽的功勋。他虽没有戚继光、俞大猷那么出名,却也堪称名副其实的抗倭英雄。  相似文献   

2.
《沧桑》1994,(6)
长治,古称上党,是中华文明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据考古发现,早在一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并且创造着自己的文化。 上党文化属于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部分。千百年来,在这块土地上孕育出了不少中外闻名的杰出人物。如汉朝的军事家冯奉世,早于唐僧取经200多年的东晋旅行家、翻译家、高僧法显,后赵皇帝石勒,抗金英雄王彦,抗倭英雄任环,而清康熙时代的保和殿大学士吴琠则被沁县人民列入古沁州的三件宝“鸡蛋、瓜子、吴阁老”,引以为自豪  相似文献   

3.
蒋伯壎先生是三四十年代著名的钱币收藏家,同时又是一位卓有成就的邮票收藏家,他的收藏对当时的钱币界有着较大的影响。蒋伯壎,原名蒋寿,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生于江苏省苏州市一个贫寒家庭。光绪三十二年(1906)考入苏州教会学校读书,宣统元年(1909)考入苏州邮局任拣信生,后在徐州、南京、重庆、杭州等地邮局工作,1954年退休。殁于1965年7月,终年七十一岁。他收藏钱币的时间先后达四十余年。 1920年蒋伯壎先生在南京邮局任支局长时,开始收藏钱币和邮票。为了收藏钱币和邮票的方便,他改名为蒋伯壎,从此,蒋伯壎之名闻名于钱币界。1927年先生调四川重庆邮局任  相似文献   

4.
1927年中国大革命失败后,陈独秀受到共产国际的指责,作为错误路线的领导人,几乎承担了全部责任。对此,他陷入困惑、迷茫之中而不能自拔。当他获悉托洛茨基的政见竟与其一致时,便有意引为知音,开始进行党内反对派的活动。然而,当托洛茨基提出以苏联为轴心、保卫苏联、损及中华民族利益的政治口号时,他便又质疑问难,与之格格不入了。发展到后来,他与托洛茨基分道扬镳,成为一个左冲右突、天马行空的独行客。  相似文献   

5.
许云樵《姑胥》一书指苏州古来有“六门三关五鼓楼”。铁铃关便是“三关”(浒墅关、金阊关、铁铃关)之一。铁铃关位于苏州城西,毗邻枫桥,枕傍大运河,易守难攻,曾在抵御倭寇中发挥了作用,故又称枫桥敌楼。该楼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为抵御倭寇而建,与此同建的葑门敌楼和木渎敌楼,均已被毁。因此铁铃关是苏州唯一保存较为完整的抗倭关楼遗迹。 明代中叶,日本在内战中溃散的武装浪人,窜踞我沿海岛屿,并勾结我沿海地区盗匪凶徒,侵入我国沿海和长江、运河一带,烧杀抢掠,史称倭寇。据《民  相似文献   

6.
<正>大运河从燕山脚下一路向南,越江而过,便到了江南,从苏州望亭镇流入了苏州,至吴江而出,在苏州境内长达81.8公里。提及运河,苏州人特别的骄傲,中国早先的几条人工运河,都与苏州息息相关。胥溪、练渎、黄浦都是为了苏州的发展而开挖的。三千年来,苏州历经风雨沧桑,人们赋予它种种的称号,诸如鱼米之乡、文萃之帮、丝绸之都、工艺之市、园林城市、人间天堂等,文化底蕴深厚,愈加显示出它的精美。  相似文献   

7.
我和景麟(炳正)兄是相交60余年的老同学、老朋友。远在1935年,章太炎先生创办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全国各地好学之士很快云集苏州。就这样,来自山东荣城的汤景麟和来自山西稷山的我,便相聚于章门之下。章先生开讲之始,旁听的很多,有不少是慕名好奇而来,根本听不懂所讲内容,不久便纷纷离去。最后固定下来的成员,约六七十人。就这六七十人,也很不整齐。年高的70余岁,年小的十六七岁。知识程度,悬殊很大。因此,在先生的指示下,进行了研究生考试。规定:学历较高和有著作的,可以批准为研究生;  相似文献   

8.
林道茵 《古今谈》2002,(2):55-56
杭州人都知道苏东坡,怀念苏东坡;苏氏有生之年,也时时刻刻想念着杭州,牵挂着杭州。宋熙宁四年(1071)苏东坡携眷离京到杭州上任。在随后的十年时间内,他连续在杭州、山东密州以及苏州几个地方为官,但给他留下印象最深刻的,独有杭州。他初到杭州时,便写出下面的诗句:  相似文献   

9.
白谦慎 《收藏家》2002,(8):40-45
1914年,张充和生于上海。其时其地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均具有极重要的意义。上海是中国近代以来最大的开放口岸,也是中国东南的经济文化中心。中西文化的重要交汇点。张充和出生后4年,新文化运动便兴起。这是一个充满危机和生气的时代,一个中西冲突、新旧交替的时代。张充和的家庭就是这个时代的一个缩影。张家祖籍为安徽合肥,曾祖张树声,曾任两广总督。辛亥革命后,张家迁到苏州。虽说祖上为旧式官僚,张充和的父亲张冀牖却是一位开明的教育家,他在苏州办学校,倡导新式教育,所办乐益女中,曾聘请张闻天、柳亚子、叶圣陶、匡亚明等任教。而张充和自幼在合肥的祖母家接受传统教育,9岁时由吴昌硕弟子、精于楚器研究的考古学家朱谟钦(拜石)先生指导,学习古文和书法,16岁回到苏州。苏州自明代以来就是中国文人文化的  相似文献   

10.
吴佩孚1874年4月22日出生于山东蓬莱,据说他出生的那一天,其父梦见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由于戚继光字佩玉,所以就为他以佩为名,字子玉。吴佩孚本是读书之人,于18%年参加科举考试,一鸣惊人,中了第三名秀才。有了功名,按部就班,吴佩孚也算可以有个不错的前程了。但是由于他得罪了县太爷,只好逃离家乡,落魄流落到北京街头。  相似文献   

11.
正俞平伯(1900~1990)祖籍浙江德清,1900年1月8日生于苏州马医科巷曲园春在堂。乳名僧宝。其曾祖俞樾是清末著名学者,章太炎的老师、主持诂经精舍(清代嘉庆时期的著名书院。地处浙江杭州府治孤山之阳)31年之久。因此平伯自幼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1915年俞平伯从苏州平江中学肄业半年即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部,从此离开了家乡苏州。在北大期间他投身新文化运动,1918年5月他的第一首新诗《春水》和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一起刊登在《新  相似文献   

12.
“老苏州茶酒楼”在苏州的酒楼饭店中当排列第几?没人作过调查统计。但因为它是著名作家陆文夫开的茶馆,且是地道的“苏式”,于皇,“老苏州茶酒楼”便成为苏州传统饮食文化的一个窗口。“美食家”为你点将苏帮菜,老苏州茶酒楼当姓苏。以一部中篇小说《美食家》驰名海内外的陆文夫,对于苏州传统的饮食文化自有一番独到的研究。而在他发起建造的老苏州茶酒楼,更是集正宗苏帮菜肴、点心之精华,甚至散落于苏州民间之菜系。这座位于苏州古城区东南角十全街上的老苏州茶酒楼,为一座约六百平方米的仿古建筑。抬眼所见,门楣上方高悬一丈余…  相似文献   

13.
七、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之间的关系  早在半个世纪以前 ,宫崎市定就已深刻地指出 :明清时期的苏州 ,“不仅是一个政治城市 ,而且还是一个商业城市 ,并逐渐变化为一个轻工业城市” 。这个结论十分正确 ,因为到了清代中期 ,仅只就工业中的一个部门———丝织业而言 ,就成为了苏州府城的经济支柱。正如后人所言 :“有清一代 ,苏垣东半城几全为丝织业所聚居……地方经济之荣枯 ,亦几视丝织业之兴衰为断” 。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 ,虽然宫崎氏所说的苏州仅只是苏州府城 ,但是他的这个结论同样也适用于本文所说的苏州城市。简言之 ,由于本文…  相似文献   

14.
<正>清代,苏州"贵潘"自从安徽来到苏州后,便与苏州太湖之滨的光福结下不解之缘,营坟墓、筑丙舍、建园林,曾经留下很多遗迹。特别需要指出的是,200多年间潘氏家族先后有535人葬在光福,足见与光福的关系有多特殊。随着时间的流逝,知晓其遗迹者越来越少。为了编写地方志,笔者查阅民国十六年(1927)《大阜潘氏支谱》,寻找其家族在光福的遗迹,还原其中许  相似文献   

15.
图为海峡两岸官方馆藏都没有的一部清代重要著作,即贵州遵义人刘庆汾编译的 日本维新政治汇编》. 此书编译者刘庆汾,字子贞,清咸丰四年(1854)出生于遵义县三岔镇周家田,他本一乡间士族子弟,中过秀才,依门当户对之例,二十三岁时做了沙滩黎庶昌之弟黎庶諴的女婿.清光绪七年(1881),黎庶昌被朝廷派驻日本钦差大臣,就把自己的女婿张沆和侄女婿刘庆汾带去日本亲自栽培,张沆未成气候半途而废,提前回国,刘庆汾学成先为使馆翻译,侍从于黎庶昌左右,得以谙熟外交,数年就被提任为大清国驻日使馆的文化参赞,回国后任川东道台、苏州知府,继而调内阁总理衙门,外放兴泉(厦门)道台,辛亥革命后闲居天津,1929年去世,享年七十五岁.  相似文献   

16.
高升 《大众考古》2022,(3):43-47
<正>《抗倭摩崖题记》位于普陀山东南岬角一处崖面之上,与洛迦山隔洋相望。碑文主要记录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抗倭名将俞大猷等人率军在普陀山抗击倭寇,并歼敌于普陀山洋面的场景。这次普陀山之捷,彰显了抗倭将士一往无前、英勇抗敌的精神。  相似文献   

17.
一般认为,抗倭开始于元末,明万历年间结束。 第一阶段:洪武年间(1368-1398)。外交途径无法解决倭寇问题,明朝决定实行海禁政策。洪武十三年(1380年),日本官府牵连胡惟庸事件,明朝断绝了与日本官方的关系,开始在沿海建设大规模的防务工事,先后派汤和、周德兴防倭。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日本南朝已经被北朝所并,南朝浪人与海盗商人相勾结,倭寇之祸益烈。但由于此时明朝国力强盛,防御有方,终洪武之世,海禁严格,海防晏然,倭寇并未酿成大祸。  相似文献   

18.
孙浩 《中国钱币》2006,(2):67-68
邬德华(AlphonseMarieTraceyWoodward),1876年生于印度洋中的留尼旺岛,父亲是美国海员,母亲是法国人。1879年随其母亲定居日本横滨,1895年迁居神户。父亲喜爱收集邮票,邬德华年幼即继承其父藏品,并养成一生之收藏癖好。16岁时就撰写邮票文章,在美国邮刊上发表。1905年他售出他父亲的各国邮票集藏,着重于日本邮票,不久成为日本、朝鲜、台湾邮票之权威,1928年出版《PostageStampsofJapanandDependencies》(日本及其属地邮便),此书获得1929年英国皇家集邮学会(RPS)年度奖,至今仍为这方面权威之作。邬德华研究的兴趣相当广泛,1909年时尚在…  相似文献   

19.
张家康 《炎黄春秋》2003,(10):26-31
大革命失败后,陈独秀受到共产国际的指责,作为错误路线的领导人,几乎承担了全部责任。对此,他陷入困惑、迷茫之中而不能自拔。当他获悉托洛茨基的政见与其一致时,便有意引为知音,开始进行党内反对派的活动。然而,当托洛茨基提出以苏联为轴心,保卫苏联的政治口号时,他便质疑问难,与之格格不入了。发展到后来,终与托洛茨基分道扬镳,成为一个左冲右突、天马行空的独行客。  相似文献   

20.
信志刚 《收藏家》2004,(5):33-38
程璋(1869-1936年),初名獐,后改为璋,字德璋,号瑶笙,安徽休宁人。后移居江苏泰兴。他早年随其父程鉴堂进入常州济恒典铺,专司包房管理典物。由于他酷爱绘画,便常利用工作余暇,涂抹点染,临摹古画。后来觉得无人指授,盲目临习,易走弯路,遂拜常州花卉画家汤世澍为师。经良师循循善诱之教导,不足一年,便画艺大进。他父亲去世后,程璋便把一千数百元的遗产,全部用来购买日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