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清末民初以来,面对国家危亡的局势,许多知识分子通过“中华民族”话语和历史书写,推动民众民族意识的觉醒。其中,顾颉刚的民族史编撰思想尤其具有典型意义。顾颉刚最初只希望做与实用和政治无关的学问,其古史辨致力于打破中国“民族出于一元”的神话,这无疑与当时已兴起的中华民族话语相抵牾;在“九一八”事变后的民族危亡之际,他自觉地转向救亡图存和民族边疆现实问题的研究,并在反思其疑古立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提出了“中华民族是一个”的理论,强调以此理论为核心编撰中国通史和民族史,纠正古史材料“言分化有余,言团结不足”的偏颇,以历史教育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尽管顾颉刚的中国通史和民族史编撰事业并未完成,但其民族史编撰思想及理论自觉意识,对新时代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研究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仍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明初源的追溯——读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王子今大致自战国秦汉时期以来,古史传说时代的“三皇五帝”事迹已经成为当时的历史结构的最初基架。古史系统中的五帝传说和三皇传说,古史辨派的严谨的史学家们早已指出了其中后人增饰的痕迹,因而断定其...  相似文献   

3.
《]时事公报》是解放前宁波地区的一家有着近30年历史的民营性报纸。它的诞生是时代呼唤的结果,也顺应了历史的发展。但是,这份民营报纸的发展,也如当时那个多变的时代一样,经历了风风雨雨。本文从《时事公报》的创刊出发,简介了该报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4.
我国文明时代初期社会发展道路及夏代社会性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古代的社会性质问题是专家们长期探讨的重大课题,它直接影响到对于各个历史时代的社会结构的分析和研究。对于中国古史分期问题的探讨早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经开始,许多专家的真知灼见和卓识谠论,推动了这项研究向深入发展。正所谓历史研究得久了这研究本身也成了历史,可以说古史分期研究的本身已经形成了一部很有特色的学术史和史学理论发展史。在下面的讨论中,对于前贤和专家的关于古史分期问题的理论体系,由于个人水平所限,恐理解失当,故而不进行这方面的评析,而只是以叙述自己  相似文献   

5.
正本书以夏禹神话传说为研究对象,充分吸收前人成果,立足文献考辨,一方面追溯夏禹神话传说中蕴含的"史影",一方面探讨夏禹神话传说的演变发展,同时客观评价古史辨派神话研究的功过得失。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夏禹神话中的‘史影’",重在探求和考证夏禹神话传说中的"史实素地",通过考古发掘、出土材料和文献记载,梳理与夏民族、夏禹有关的历史传说:古史谱系、民族起源、平治水土、征伐战争、夏族"图腾"等。  相似文献   

6.
陈勇  张莹 《史学史研究》2024,(1):32-42+82
钱穆是民国时期研究古史地理成绩卓著的一位学者,在他长期的考地研究实践中,总结出了一整套探检古史地理的理论和方法,他把这一套理论、方法概括为“地名原始”“地名迁徙”“地名沿革”三原则、三通例,并自觉运用到古史地理的研究中,取得了不少开创性的成果,对于推动传统的舆地之学向现代历史地理学的转变,尤其是推动中国地名学由传统向现代的过渡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受当时疑古思潮和中原文化中心说的影响,加之过分重视地名迁徙理论,泛用声训、训诂,缺乏对考古材料的关注,他治古史地理的一些结论不免会有诸多可商榷处。对钱穆治古史地理理论和方法得失的检讨和总结,既可加深对民国历史地理学的认识,也可为当今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何努 《华夏考古》2021,(4):116-128
传说时代包括史前和原史时期,这一时期的历史的史实素地可以被考古资料真实地、片段地记录,而相关的古史系统则是后人根据当时的需要,利用既有史实构建的。因此,不论是二重证据法、三重证据法还是文献考古法,都不可避免用考古资料与古史系统对应的不对称矛盾,需要方法论的创新,即以考古证据链为主股,配合文献证据链股,辅以人类学证据链股,拧成一条有机联系的"三股证据链绳",去探索史实素地,重建传说时代历史。陶寺遗址考古实践,证明了这种方法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古史的氏族时代——应用长时段理论的一个考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社会结构的角度进行分析 ,中国古史的氏族时代应当是与编户齐民时代相对应的一个漫长的历史时代。它滥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经过新石器时代到夏商时期有了比较充分的发展 ,至西周春秋时期社会上大量涌现宗族 ,氏族时代进入了新阶段 ,氏族时代在战国时期临近尾声 ,秦王政统一六国标志着氏族时代的终结。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的“长时段”理论可以启发我们重新认识中国古史的一些重要问题。先秦时代的社会形态 ,与后世有很大差异 ,这些差异的形成原因为深层的社会结构形态所决定  相似文献   

9.
贾俊侠 《文博》2011,(1):86-90
陕西师范大学王晖教授的《古史传说时代新探》于2009年11月在科学出版社(后文所引其书只记章和页数)付梓出版了,这是一部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前沿性著作,是王教授十几年来对古史传说时代天、地、人研究成果的凝结,更是对之前学者古史传说时代研究成果的批评、订正、补充和完善。《古史传说时代新探》分为三编,上编"五帝时期传说古史研究",中编"三代及其始祖传说古史研究",下编"古史神话传说与原始思维研究",共收录论文20篇。  相似文献   

10.
汪双六 《安徽史学》2005,(2):108-111,59
从史学的角度研究<周易>,在古代已形成了以宋代杨万里<诚斋易传>为代表的史家易学派,但前人所走的都不过是以史证易的路子;进入20世纪以来,一批现代学者不约而同地集结成一支与传统易学卓然不同的古史易学派,他们先自<周易>经文中寻觅古迹史影,进而发展到试图运用古史知识复现出<周易>一书的原初面貌,虽各家创设的门径和体系互不相关,但他们得出的结论却是惊人的一致:<周易>是一部史书.  相似文献   

11.
林则徐与新疆史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则徐不但是近代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 ,也是研究清代新疆史地的杰出代表。本文着重探讨了林则徐在谪戍新疆时期 ,通过日记、信札、诗词、奏折与杂录等形式开展新疆史地研究的情况 ,内容涉及新疆的历史、道里、形胜、古迹、地名、环境、物产、驻防、屯田和新疆人民生活等。其研究能发前人所未发 ,独树一帜 ,体现了林则徐注重文本与实地结合 ,经世致用和深刻思想性、预见性等多方面特点。  相似文献   

12.
储著武 《安徽史学》2006,39(2):120-128
20年代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呈现出一种畸形的发展状况。近代史研究不被时人看重,但却有不少近代史著述出版。到1928年,通过对近代史史料的整理工作,由斯而发,罗家伦明确提出了要科学地研究中国近代史,开启了近代史研究的新局面;从史学史的角度对这些近代史著述的特点作出总结,知人论世,可以窥见20年代近代史研究的状况。  相似文献   

13.
在中华各民族的发展史上,苗族也是一支历史悠久,有着灿烂文化、延续着古老和现代文明,与其他各兄弟民族一样,对中华民族的团结和中国革命的成功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一支少数民族。在新民主义时期,贵州有大量的苗族优秀儿女就对中国的革命事业奉献出他们的青春甚至生命,这才有了后来的革命成功以及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本文中提及的几位人物,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回顾中国近代史上四位仁人志士在澳门的活动,借以强调澳门与祖国内地密切的联系及澳门在中国近代史上所处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literacy trend in modern Italy in the light of recent literature on history of reading and, more generally, cultural history. The focus is on two subjects: (1) the essential features of Italian literacy in the modern age, highlighting elements such as heavy censorship, hostility to compulsory education from the ruling classes, training essentially based on voice and memorizing, etc., and (2) the uses of literacy, that is the access to and the comprehension of written texts, especially regarding people with minimal skills or cut off from college training (i.e. children, women and peasants).  相似文献   

16.
晏绍祥 《历史研究》2012,(2):147-162,192
由于古代史料的性质和近代早期历史写作目的的影响,从古代到近代早期的西方,古代史基本为政治和军事史以及大人物所统治,社会经济与普通人遭到忽视。21世纪的古代史写作,大多将政治史排挤到相对次要的地位,普通人及其日常生活成为主要内容,其笔下的古代世界,着重古希腊罗马公民的社会生活以及影响公民生活的诸种政治和经济因素。古代史主题变换与研究转型,既与学者们对史料的认识以及对社会科学方法的借鉴有内在联系,也与西方史学注重公民活动的传统相关。世界古代史研究仍需在掌握语言工具的基础上,更多地借鉴现代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实现从理论、方法到内容的转型,深入古代社会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近代以来,西方人把博物馆这一事物移植到中国,并伴随博物学引进西方现代知识体系;中国人在加深了对博物学和博物馆的认识的同时,也把中国传统学术按西方现代学科体系进行分类、整合。于是,近代中国的知识体系潜移默化地发生了蜕变。  相似文献   

18.
The history of contract co-operatives in Japan, from the eighteenth century to the modern era, illustrates how local people have created long-standing institutions ensuring solidarity and security in times of emergency. Village cooperatives, developed entirely outside the framework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or legal regulation, were based on moral contracts of mutual protection against misfortune. Functioning over hundreds of years, they have reflected an ethic of reverence for life which is neither traditional nor modern, nor circumscribed to cultures of East or West. It is a universal value particularly worthy of emphasis in these times of sharpening cultural division and conflict.  相似文献   

19.
居延二千年历史环境的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汉代、唐宋、近代为基点 ,回顾了居延地区两千年间的生态环境演变 ,认为人类的过度开发是造成居延绿洲和文明逐渐消失、衰败的根本原因。以历史的实证 ,敲响保护生态环境的警钟  相似文献   

20.
SUMMARY: The abundance of goods in the modern world has a tendency to prejudice interpretation of their value, but the way people value their goods is complex, relative and changeable — scarcity is just one factor. There is a long history of value theorization across the social sciences, but archaeological considerations of value remain uncommon and focused on prestige goods. In this paper, I review alternative conceptions of value through the lens of the modern world, with an example of Spode creamware used by a governor in the early decades of colonial Sydney. I argue that the process of devaluation, through discard and waste, offers a unique archaeolog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shifting values people of the modern world placed on commod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