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江泽民总书记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这篇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自从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可持续发展新思路并一致通过《21世纪议程》以来,中国政府作出了~系9列相关决策,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并将其作为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智慧城市上升为中国重要的国家战略并在很多城市持续推进建设,将近300个城市开展了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智慧城市建设是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促进绿色、低碳、智能和高效发展,探索智慧城市建设的路径与模式,对于促进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数据应用为城市研究、规划协同与方法创新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大数据与传统数据方法的整合,进行城市与区域空间的仿真模拟,从而推动智慧化的  相似文献   

3.
马丽雅 《攀登》2013,32(4):122-128
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地区是青海省人口和城镇的密集区,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推进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打造若干个具备现代城市形态的中小城市,有利于加速人口、产业集聚,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对推动青海"四个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建设青海东部城市群是促进青海东部及全省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布局,也是西部欠发达地区进行新型城市群建设的实际探索。为了提升城市的竞争实力,使城市可持续发展,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更加需要及早进行品牌规划和建设。  相似文献   

4.
新型城市化是以新型工业化为基础,以城市发展为中心环节,以农村人口城市化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发展的战略;也是适应小康后人民生活要求提高,实现生态环境友好和城市功能增强的生活家园建设模式。参考国外有关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科学理论,国内多年来有关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研究成果,结合各地推进新型城市化的现实方式,归纳了新型城市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总书记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上要求:“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必须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位置,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这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制定了总体蓝图,提出了具体任务,明确了奋斗目标。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我国已确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其中将“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基础”,列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以“聚宝盆”著称的我国柴达木盆地,矿产资源极为丰富,目前已发现的矿床和矿点有1,000余处,探明的矿种有65种,潜在价值约1万亿元;占青海省矿产资源总值的84%以上;但柴达木盆地又属于不发达的资源开发区,底子薄、工业基础差,从50年代到70年代建设的一些项目,未能充分顾及环境保护问题。目前,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重点向中西部地区的逐步转移,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和世界移民史的框架内,从中国的人口政策、经济发展战略、外资的引进和城市化与就业政策等角度,对中外社会经济性质及移民政策进行比较分析。认为,中国的人口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保持了极低的对外移民率;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未来中国国际移民与人口比例将比当时欧洲崛起时低得多、“移民峰”的时段也将比欧洲当年的时段短得多。  相似文献   

7.
地理志编写的新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理志是方志中最古老的门类。新方志记载地理应有新的视角。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人地理的有关内容均应纳入记述视野。设地理卷没有统一模式,各地可以探索创新。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中共十六大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写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以此为指导,我们将建制和人口资源环境合成地理卷,赋予一些新的内涵,列为各卷之首,以突出基本国策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本主要讨论如何记述这些内容,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城市规划和城市经济发展的概述入手,阐述了城市经济规划发展的主要内容及工作重点,并从优化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城市的产业结构;加快公共设施的建设,发挥城市的竞争优势;平衡各方利益关系,增强城市经济效益;合理配置城市土地资源,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探讨了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以其为保障城市规划的合理性,推动城市平稳发展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八五”期间成都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回顾王荣轩中央关于“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李鹏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论中部地区在中国可持续发展中的独特功能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魏晓 《人文地理》2005,20(1):126-128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环境多样、人口分布、社会经济水平区域差异大的国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本文分析了中部地区的优势,论述了中部地区在中国可持续发展中的独特功能,指出中部地区是:①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食品供应基地;②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水源地、③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能源地,④中国经济区域协调发展的中枢地带。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中国的崛起必须是全领域发展,在开发西部地区的同时,必须把中部地区的开发提高到中国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充分发挥中部地区在中国可持续发展中的独特功能,进而推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日环境合作现状与吉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当今时代的两大热点问题,环境问题的国际化已把整个人类置于全球环境的摆布之中。中日两国随着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加强,对环境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并有了相互合作的需要。本文分析吉林省同日本的环境合作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我省积极发展扩大同日本环境合作的对策建议,以促进吉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基于基尼系数的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基尼系数内涵的扩展,提出了经济-环境基尼系数的概念,进而计算出了经济-环境协调度,并对协调度进行分解,以探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机制。结果表明:中国经济-环境协调程度在1996-2006年间经历了一个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曲线过程,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历程受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经济发展因素对协调度的贡献大于经济存量因素,环境要素中与污染物相关的因素贡献较大;经济在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东部地区在强大经济实力的支持下环境建设水平迅速提高。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PRED系统评价与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伟民  陈文成 《人文地理》2008,23(2):119-123
区域PRED系统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心的重大课题。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区域PRED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结合福建省的具体情况建立福建省PRED系统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计算,分析福建省1995-2004年PRED各子系统及总系统的发展状况和趋势,对系统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并进行协调性分析,提出协调福建省PRED系统的方法和措施,以达到福建省PRED系统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姚丽斌 《人文地理》2001,16(3):94-96
本文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阐述了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文中分析了对环境与发展之间关系的两种认识误区:不计自然成本的经济增长决定论的发展观念和消极保护自然环境的零增长观念。并阐述了可持续发展观对于环境与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树立环境与发展相互协调的观点,追求经济、生态、社会三位一体的发展。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坚持可持续发展,走环境与发展相结合的道路,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采取节约型资源战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加强环境治理,保护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5.
沈正平  韩雪 《人文地理》2007,22(6):47-51
在海洋经济区中,海岸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虽然其资源丰富且种类繁多,但由于受到多种作用力的交互影响,而客观上存在各种灾害频繁、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江苏是海洋资源大省,海涂面积占全国海涂总面积高达30%左右,大陆海岸线长度约占全国大陆海岸线总长度的5.3%,但却又是海洋经济弱省,其海洋产业产值仅占全国海洋产业总产值的4.4%,与广东(21.71%)、山东(14.14%)、浙江(14.05%)、福建(12.68%)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已经成为江苏区域发展中必须正视和急于解决的突出问题。本文从可持续发展原理出发,通过分析江苏省海岸带的特点及其开发利用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了实施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以及所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管华  王珊珊  葛珩  李艳 《人文地理》2007,22(1):122-124
苏东海陆交接带是介于中国东海和华东地区之间的过渡区域,是一典型的海陆交接带。由于历史上长期受黄河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该区域的生态系统脆弱性较为显著,资源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以中部盐城段为例,对苏东海陆交接带生态足迹及其动态变化规律的计算和分析表明,该区域1996-2003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万元GDP生态足迹呈下降趋势、生态赤字呈上升势头,从而得到生态不可持续发展状态正在逐年加剧、而资源利用效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的结论。因此,应积极采取以控制人口数量、发展资源节约型经济、提高农业劳动率、加强资源环境管理和保护等为主的措施,缓解生态赤字增长势头,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PRED系统分析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河南省已成为我国第一人口大省。利用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本文对河南省的人口、资源(重点是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环境现状与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河南省PRED系统进行了定量评价。本文指出河南省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根源在人口,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解决在于人力、人才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据此,本文提出了人口控制与人力资源开发、资源的开源与节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以及城镇化等对策。  相似文献   

18.
深圳工业化过程中同全国各省区建立起了资金、技术、市场以及人才(包括劳动力)方面的广泛联系。本文基于外来人口指标,构建了深圳户籍人口迁移模型,并加以测度及分析,从人口迁移角度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深圳同全国各省区经济联系强度与两地的人口规模成正比;其次,与两地的交通距离成反比;第三,深圳与全国的经济联系呈辐射状的圈层结构;第四,外来户籍人口数与两地收入差距相关性不明显。进而分析了形成这种联系格局的其他影响因素,并对深圳加强与全国区域经济联系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束锡红  何海 《人文地理》2000,15(4):72-75
环境资源,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邓小平发展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也是在西部开发中宁南山区反贫困的重要政策选择。宁南山区长期以来既是一个生态条件如植被、水系、气候、土壤等多次发生改变的地区,又是一个屡经社会战乱及人口频繁迁移的地区。对于这样一个大面积的贫困山区,不应仅仅看成是农业的失败,而更应看作是长期以来人与环境关系的错位。本文将从引导区域环境正向变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资源与人口的协调发展,及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等方面探讨宁南山区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反贫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