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给我们带来丰富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享受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法律和伦理的冲突,情与法之间该作何选择,是现代人不得不面临的两难困境。《生物医学与法律伦理》课程正是关注生活,启迪人生,带给学生哲理思考的一门公共选修课程。推进《生物医学与法律伦理》课程教学改革,对学生的人生成长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周德军 《沧桑》2010,(3):215-218
实用型公共选修课程旨在通过较短时间内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学会较为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包括实用性的生活技能和实用型的生活常识。公共选修课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是以传授学生实用型的生活法律知识为目的,增强学生的消费维权意识为目的的一门课程。该公共选修课立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等规制市场的法律,结合最新的消费维权,传授学生以实用知识。  相似文献   

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性课程,无论是何种专业的学生都应该充分的重视起这门课程对于自身的影响和积极的教育意义。但是当前我国许多高校,尤其是艺术类学生对于这门课程有着较为严重的逆反心理,对于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难频频出现。本文就将针对当前我国艺术类学生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逆反心理进行简单的探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周德军  谢仁海 《沧桑》2010,(6):229-230,232
普法型公共选修课程旨在通过较短时间内的课堂教学,特别是围绕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经济法律展开的经济法律常识普及式教学。公共选修课程《经济法概论》以针对高校大学生开展较高层次的普法教育宣传为目标,向学生们传授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经济主体、契约自由、市场运行、对外贸易等方面的基本法律知识,加强普法力度,拓展综合素质,增强创新意识,对培养高校大学生的法律思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唐荣 《神州》2012,(23):101-10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教育部规定的各高职高专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是帮助高职学生树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献身的崇高理想信念,养成忠贞的爱国主义情操,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自我修养能力,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随着社会发展的日益多元,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是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师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作为课程教学质量指标性的精品课程建设,受到了各高职高专院校的普遍重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作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加强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既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时代发展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赵瑞峰 《神州》2012,(15):315-315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为全国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指导思想,同时也为每一位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的教学改革及课程开发提供了决好的机会。有许多体育教师都在探索新《标准》发展思路的手段和方法,但是,也会有一些人在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标准》的理解上有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从而导致《标准》不能正常的发挥作用。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归纳总结了几点,以供专家学者和老师们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7.
盖鑫 《神州》2012,(18):102
《日语》课程是英语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当前高校二外日语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日语的能力,围绕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本人多年教学实践,对日语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莫新平 《神州》2013,(7):132-132
《Photoshop网页图形图像处理》课程是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论述了电子商务专业《Photoshop网页图形图像处理》课程改革的方向,我们以淘宝网为实训平台,对该课程进行了重新设计,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以任务驱动开展项目化教学,加强课程教学与社会岗位的无缝对接。  相似文献   

9.
谢香萍 《神州》2020,(6):100-100
《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中职学校德育课程的必修课,设置这门课程的原因,是为了帮助中职学生有效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品质及法律法规意识。基于《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所以,不能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学,这样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既不易深刻掌握吸教师讲学的内容,又难以对其进行利用。教师要打破常规的方式,引用体验式教学,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及职业道德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提升该课的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0.
陈胜科 《旅游纵览》2013,(8):200-201
《导游实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必修课之一,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备受关注。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培养计划的目标要求,针对《导游实务》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方面提出本科院校《导游实务》实践教学改革措施。《导游实务》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之一,也是导游资格证考试的四门课程之一,具有实操性、应用性强的  相似文献   

11.
马慧珍 《攀登》2007,26(3):133-136
《论语》是儒家的重要典籍之一,是中国政治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基石,它囊括了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诸多思想。其中的“仁”、“礼”思想、教育思想、人才观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和精髓。它启迪着人们自觉修身达“仁”,完善自我,去追求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实现人生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12.
王东 《神州》2012,(36):79-79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性质、任务和内容决定了它突出的实践性和修养性,根据教学现状,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检验应在课堂教学效果检验的基础上,重视实践教学效果的检验,激励教师创新考核方法,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学生法律观念。  相似文献   

13.
傅明亮 《神州》2012,(22):259-259
《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中等职业学校新一轮德育课程改革后开设的一门新课,是中职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其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法律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准确把握新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的思路及内在逻辑关系,恰当处理教材内容,针对当前中职学生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改革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就能使这门课程的教学得以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4.
韩洪美 《神州》2013,(18):60-60,62
《机械基础》是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常用零件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初步选用常用机构和通用性零件的能力,以及使用和维护一般机械的能力;学生掌握该课程的内容,会对学习专业课和新的科学技术,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进行技术改造产生直接影响。本文作者结合多年来的实际教学的经验,从学生、实验教学、多媒体教学的角度探讨《机械基础》教学方法改革。  相似文献   

15.
试论高校地理专业人文地理学的教学改革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陆林  凌善金  王莉 《人文地理》2003,18(5):65-69
依据7所高校地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高校地理专业人文地理学课程体系基本形成,《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等课程成为人文地理学的核心课程。各高校根据自身特点,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开设了涉及目前人文地理学发展较为成熟领域的课程。《人文地理学》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它在人文地理学课程群中的总括地位,该课程的教学重点应该在于阐述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课程性质和教学重点对教材提出了要求,我国不同时期出版的教材各具特色,但随着高校地理专业人文地理学课程体系日趋合理,《人文地理学》教材应与《人文地理学》课程性质和功能相一致。人文地理学外业实践教学不可或缺,但目前仍较薄弱,有待加强。人文地理学外业实践教学应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为指导思想,选择较为典型、富有代表性的地域进行。  相似文献   

16.
卢文涛 《神州》2014,(14):78-79
针对《液压传动》课程内容比较抽象,实验学时所占比重相对较低,学生不易实际应用的现状,结合新建本科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将CDIO教学理念应用在该课程,使学生掌握液压系统的构思、设计、实现及运作过程,增强学生对液压传动基础知识的掌握,及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积极型,改善课堂教学质量,为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打下一定基础,并为其他课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神州民俗》2006,(12):49-49
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翻开香港各大学的课程简介,发现有越来越多易学课程,如浸会大学持续教育学院有“易经与现代人生”、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有“风水的科学应用”、中大学校外进修学院在管理学系列也加入了易经元素,课程系列为“危机管理”及“领袖本色”。  相似文献   

18.
杨曦 《风景名胜》2021,(1):0302-0302
在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已较为成熟,其不仅重塑了教师的角色与教学方式,也极大优化了教学的效果。本文就以《模拟导游》课程为例,简单分析了信息化环境下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希望能为相关同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李艳春 《神州》2012,(23):111-111
自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高校陆续开始开设西方经济学课程,中国对西方经济学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从排斥、借鉴和大胆吸收与利用的过程。由于这门课程在中国的历史较短,其中很多观点又与中国传统信奉的马克思经济学的理论观点迥然不同,使学生产生了很多困惑。另一方面,这门课程涉及了大量的图形和数理实证分析,又让很多学生望而生畏。然而,《西方经济学》又是我国高等院校财经类和管理类专业必开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能否学好这门课程,影响到其他后续经济学课程的学习,因此,对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20.
1980年5月,《中国青年》杂志发表署名"潘晓"的惶惑长信。信中提出了"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的困惑之问和"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伦理命题。随后,成千上万的青年被卷进一场涉及社会伦理和人生观的大讨论。1980年第8期发表了武汉大学历史系三年级学生赵林的《只有自我才是绝对的》一文,使"潘晓讨论"再度升温,赵林也自此成为大讨论后期的焦点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