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受历史与地缘政治的影响,中国是世界上面临最复杂的周边形势的国家之一。从冷战时期强调意识形态与领土安全、奉行结盟到新时期提倡独立自主与不结盟的原则。从冷战时期的阶级斗争与阵营对抗思维到冷战后追求经济安全,倡导合作机制,提倡互惠、互利,建立和谐世界的理念。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中国的周边外交根据时势不断深化发展,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2.
冷战时期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特征与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冷战时期,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不断变化,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周边环境呈现出北方安全、东南方严峻的基本态势;60年代,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十分险恶;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国周边安全形势有所改善;进入80年代,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大大改善。冷战时期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阶段性特征表明,国际格局和周边主要国家对华政策是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两大外部因素,中国对外战略和综合国力则是两个重要内因。事实证明,内因比外因重要。  相似文献   

3.
冷战史是后冷战时期受到中国及国际学术界高度重视的研究领域。 2 0 0 2年 8月 6日至 8日 ,北京大学现代史料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及北京东城东方历史学会主办的冷战中的中国与周边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福建省武夷山市举行。来自中国、美国、日本、韩国的与会学者 ,围绕着冷战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主题 ,进行了富有成果的学术交流。冷战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历史回顾  冷战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演变和基本特点 ,同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东亚的影响密不可分。张振江 (中山大学历史系 )的《美国与中苏关系 :以雅尔塔…  相似文献   

4.
顾宁 《世界历史》2004,2(4):79-88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 1 991年苏联解体 ,世界处于美苏冷战的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段时期与苏联进行的教育交流经历了风风雨雨。教育交流是外交和政治关系的延续 ,中苏教育交流是中苏两国关系的晴雨表。在世界进入后冷战时期 ,回顾冷战年代中苏教育交流的历史 ,必将总结出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多边外交可表述为一个国家的外交取向及对外行为方式,强调国家更趋于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国际关系,处理其他国家的关系,体现外交政策,是现实政策世界的工具。上合组织的建立不仅有利于维护中国同俄、哈、吉、塔四国边境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安宁,促进睦邻友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对维护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安全与稳定提供了一种不同于冷战思维的安全模式,为增进国家间的相互信任开辟了一条有益的途径。上合组织的存在与稳步发展对中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成功体现了中国多边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6.
经济外交是认识和理解冷战历史的重要研究角度。经济外交与对外经济战略、对外经济关系、私人企业对外交往活动有着较为明显的联系与区别。对外援助是经济外交最重要的表现形式。美国相关解密外交档案的启示作用,一是帮助澄清了经济外交是美国实现冷战目标的最重要工具之一;二是冷战时期美国对第三世界国家实施的经济援助计划,是其遏制苏联大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西方学术界对富兰克林·罗斯福战时外交的的研究大致经历以下几个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 6 0年代中期的一致论时期 ;6 0年代中期到 70年代初期以新现实主义学派和新左派为代表的多元化解释时期 ;70年代中期到 80年代的新一致论和综合时期 ;80年代中后期重新对罗斯福外交进行回归性的批判时期和冷战后时期。由于受到国际环境、美国国内政治和罗斯福本人个性等因素的影响 ,对罗斯福战时外交的研究学派众多 ,争论激烈 ,分歧始终存在。随着时代的发展 ,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逐步介入 ,为罗斯福外交的研究不断开辟新的方法和途径 ,尤其冷战的结束为罗斯福外交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8.
核武器与新中国60年发展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抗日战争时期的"原子弹是纸老虎"到20世纪50年代对"蘑菇云"的追逐,中国领导人对核武器态度的变化只发生在战术方面,而战略上的积极防御以及在国家安全诉求之外对民族复兴、外交独立、国际认可和尊重、追赶先进、实现现代化等多方面的诉求,才是这一过程中不变的主旋律,同时也是中国发展核武器的根本动因。从追逐"蘑菇云"的"革命国家"到积极参与防止核扩散的负责任大国,核武器对新中国60年发展历程的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意义。  相似文献   

9.
夏亚峰 《历史研究》2022,(1):185-205+224
里根担任美国总统期间,制定并实施了一套冷战战略。此战略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所谓“以实力求和平”,确立美国对苏联的实力优势地位;二是所谓“静默外交”,通过低调谈判,解决两个超级大国间复杂而敏感的问题。在这一战略的指导下,里根政府双管齐下,通过军备竞赛,企图拖垮苏联;利用外交手段,企图逼苏联就范。与此同时,里根政府冷战战略留下了后遗症,一是造成美国严重的财政负担,二是为后冷战时期世界动荡不安埋下种子。  相似文献   

10.
吴文兵 《黑龙江史志》2013,(23):363-363
中国长期以来的外交方针是大国为重点,周边与发展中国家虽然也被认为是基础和首要,但并未成为我国外交的优先方向。新时期随着中国崛起势头愈见明显和全球格局的不断变化,周边已经成为中国发展与崛起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周边外交也将成为中国最为重要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1.
后冷战时期东盟国家地区安全战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后冷战时期东盟国家地区安全战略孙福生冷战结束后,世界进入国际社会各种力量重新组合,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新格局正在形成的过渡阶段。在新形势下,由于内外战略环境的改变,东盟国家的地区安全战略也正在发生引人注目的变化,这无疑将对东南亚地区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  相似文献   

12.
蔡麒龙 《神州》2012,(27):41-41
1840年之后的中国,随着列强侵略的加深,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逐渐形成。这种民族主义在外交上的体现就是中国民族主义外交。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时期所表达的外交诉求,五卅运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为了关税自主、取消治外法权和废除外国租界,不断地与帝国主义列强作斗争,都是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外交的范畴。笔者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外交源流、主要表现、历史影响三个方面浅析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外交。  相似文献   

13.
“冷战”作为概念最初是指美苏之间“不是和平的和平”的状态。到了1947年下半年,杜鲁门政府将与苏联的“冷战”对抗作为美国对外干涉的战略。20世纪50年代中期,冷战对抗延伸到亚非拉国家。冷战时期西方学者就已经开始研究冷战,关注的是冷战的起源和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与冷战两极对立一样,学者们有关“冷战”的界定和范畴的观点泾渭分明,针锋相对。冷战时期的西方学者主要依赖美国档案,从事以美国为中心的冷战研究。冷战结束之后,美国之外的历史学家提出“冷战研究去中心化”的议题,希望不要仅仅从超级大国的视角来观察和研究冷战,提出强化对冷战时期超级大国对第三世界干涉的研究,这使冷战研究的地理范畴大大扩展,成为过去30多年冷战研究的一个热点。尽管有学者坚持认为,冷战是美国的国家项目,但事实上,冷战既是美国历史的一部分,也是全球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4.
余伟民 《史学集刊》2013,(1):112-117,121
20世纪的世界体系经历了从"解构"到"局部重构"、再到"全面重构"的历史过程。冷战处于世界体系的"局部重构"阶段。这种特殊的国际关系形态既反映了世界体系结构的内在矛盾,也反映了世界体系与国际体系的张力与互动。冷战史表达的结构性矛盾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国家利益竞争和国际关系中的霸权之争,更具实质性的是两种对抗性社会制度及其指导性意识形态的斗争。冷战后的历史运动表明,冷战终结并非人类社会在发展道路选择上的最后结果。后冷战时代世界体系结构性矛盾的升级和深化使国际社会面临诸多现实的挑战和风险。由于世界体系层面全球治理机制的滞后,缺乏公共产品支撑的国际体系面临失范的风险,后冷战时代的世界正呈现出难以把握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5.
.总论.资本主义精神:新教伦理、个人主义还是“民族主义”董正华2007.1.0172006年度中国世界史研究述评世界历史编辑部整理2007.2.004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的主权保护徐蓝2007.2.017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中的地位和作用胡德坤关培凤2007.3.004十月革命的胜利是科学社会主义的胜利———纪念十月革命90周年于沛2007.5.004论社会信息化的影响与冲击———从当代历史进程到世界史研究王旭东2007.5.043.国际关系史.抗日战争时期苏联对华政策解读赵士国2007.1.091美国与新西兰联盟的裂痕王帆2007.2.056拓展冷战研究———兼论中美关系的“…  相似文献   

16.
首脑外交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家间交往的一种频繁使用的外交形式,随着国际格局多极化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首脑外交也日益突显出其独特作用,并且为当今大多数国家的政治首脑所接受,冷战约束后,首脑外交更加趋向于公开化,制度化,全球化,在当今国际新秩序的构建过程中,资本主义世界的铁三角同盟(日美欧战略三角)也面临着战略性的结构调整,向着全球性战略伙伴关系发展,日本与欧盟及其成员国的关键日益密切,日欧间首脑的频繁互访无疑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冷战时期的美国外交政策受到由下列三套相互联系的观念构成的冷战意识形态的深刻影响:建立在自由主义基础上的反共主义和输出民主的理想;从民族主义衍生出来的国家伟大、全球责任和(自由)世界领袖信念;源自种族主义的东方主义偏见和文化等级观念。正是美国的冷战意识形态把美苏冲突建构成自由与极权两种生活方式之间的斗争,使冷战超越单纯的地缘政治争夺变成争夺人心的较量,冷战在某种意义上是美国的意识形态工程。  相似文献   

18.
产生于冷战时期的"三个世界"理论曾经是指导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方针。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国内和国际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国际环境方面最重要的是和美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因此而改变。在国内环境方面,中国的快速发展以及仍为发展中国家的身份促进了新  相似文献   

19.
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冷战后国际形势巨变以及非传统安全地位的上升,促使环境问题成为国际社会产生博弈的新领域。环境外交成为一种新型的外交形式,受到越来越多关注。中国的环境外交虽然起步较晚,然而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也逐步走向成熟,并在国际环境外交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20.
牛丽娜 《沧桑》2011,(6):94-97
冷战后,大国化成为日本主要战略目标。与此同时,因环境外交成为世界各国关注重点,日本也将其作为大国化战略重要组成部分,从各个外交层面积极行动。我们不能否认其对全球环境改善的积极作用,但也应明确大国化战略是其深层动因,且存在殖民主义弊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