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阮籍《咏怀诗》在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杰出的艺术成就,历代许多诗评家对其作出了丰富而多样的阐释,结合这些诗评家、评论家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的注解目的与阐释方式,这些阐释可分为三种类型:谨慎的难以情测,主观的比附时事,极力地推崇认同。通过深入探究这三种类型的阐释,进一步探讨阮籍《咏怀诗》在历史上的流传与接受状况。  相似文献   

2.
李磊 《丝绸之路》2012,(2):78-79
学界对阮籍四言《咏怀诗》的研究成果匮乏,主要集中在篇数、创作时间以及思想艺术特征等方面。依据现存文献,四言诗中某些诗篇的创作时间、作者及其文学地位仍然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3.
赵倩倩 《丝绸之路》2012,(10):56-58
阮籍是魏晋易代之际的名士,《咏怀诗》是其思想感情和人生追求的形象化体现,是在政治高压下的苦闷和呻吟,刘勰《文心雕龙》所说“阮旨遥深”是对其诗的客观评价。北岛是经历了十年“文革”动乱的时代青年,其诗歌充满了怀疑与否定的理性力量,是“朦胧诗”的代表。阮籍和北岛虽处在不同时代的两条线上,却在诗歌创作方面,尤其从时代背景、抒情方式、内心感受、思维方式、意象运用等诸多方面显现出内在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4.
《咏怀诗》的最深层意识就是孤独意识。文章结合魏晋之际的时代背景及阮籍的个人经历,从阮籍理想的矛盾冲突着眼,探究阮籍孤独意识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阮籍的《咏怀诗》体现了个人人生体验与时代悲剧,而这一心理体验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共同恐惧与无所适从,也适用于现代知识分子的人性体验分析。  相似文献   

6.
《效阮公诗十五首》是江淹早期诗作中一组值得重视的作品。阮公,即阮籍,三国魏著名诗人,主要作品是五言《咏怀诗》八十二首,多用比兴寄托、借古讽今的手法,诗旨遥深,颇难索解,故《文选》李善注引颜延年、沈约等人的注解说:“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效阮公诗十五首》与此类似,这就必须准确、深入地理解其诗旨。首先有必要弄清组诗的写作背景。其《自序》为我们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相似文献   

7.
文史精萃     
“春”的雅称三春古人习惯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舂,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所以,有的诗文中提到的“三春”,其实就是指春天。孟郊《游子吟》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九春春季3个月共90天,10天一春,故又得“九春”之名。阮籍《咏怀》云:“悦怿若九春,馨折似秋霜。”青春春天,草林极青,一派葱葱郁郁,因之称  相似文献   

8.
晚近姚华适为“通人”,他最为世人肯定的学问是曲学。姚华曲学在其“诗统”阐释中彰显出总结性、系统性,以其曲学专著《曲海一勺》为代表,“诗统”的主要内涵有:一、从曲学内部来看,依体制先《原乐》,辞乐合一,诗被管弦,乐变体变,故变而为曲;就诗本而《明诗》,诗关性情,千栽未易,曲最能传情;论功用必《骈史》,声音之道与政相通,可“化民成俗”,诗关世运,世变诗变。如是则曲最应时世。二、由是则形成诗一词——曲的发展统系,此统系皆薪火相传了“诗统”精神。三、今之曲当随世而“通变”,以继“诗统”。三者间,前二者是有意识的阐释,此种“温故”为历代所无;后者是介于有意与无意同的“诗统”续建,此种“知新”则多付阙如。  相似文献   

9.
王丹妮  吴晓乔 《神州》2012,(36):10-10
“真”、“善”、“美”是文学创作的价值原则。“真、善、美三合一”?创作理念指导着当代小说的创作,三者在文学创作的活动相互融通。在童庆炳老师的《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的文学理论基础上,本文以当代作家马晓丽的名作《云端》为例分析文学创作价值追求对于小说创作的影响。本文将从文学的真实、文学的伦理与情感和文学美的创造,这三个方面进行阐释。揭示“真”、“善”、“美”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笔者将《诗》、《书》、《礼》、《易》等初原、根本的典籍称作“中华元典”,尝试探讨中华元典的文化功能。以下分论之。 一、《诗》的文学价值与教化功能 作为中华元典重要组成部分的《诗经》,其历史作用可从文学价值与教化功能两个方面加以探讨。先论其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以禅喻诗”是一种经验性的类比思维,“禅”与“诗”都是复杂的范畴,难以笼统论之。前者涉及禅语、禅法、禅理、禅趣、禅宗有关宗派、参禅的活动(态度、方法等)、禅家之妙谛和禅宗公案故事等;而后者则涉及诗人、诗派、作品、读者四大方面,进而包容构思、写作、赏析和评论等活动。”所谓“喻”则取譬喻之意,表现为一种通过将“禅”与“诗”进行类比,最后诉诸于“诗”的思维方式。本文主要分“何以以禅论诗”、“何为以禅喻诗”、“如何以禅喻诗”和“从《沧浪诗话》看以禅喻诗”四个部分,分析了“以禅喻诗”的存在原因、意义内涵、思维方法和在严羽《沧浪诗话》中的具体表象,以实现对其较为全面的理解和阐释。  相似文献   

12.
王少杰 《丝绸之路》2013,(2):115-116
历来读者对阮籍《大人先生传》有多种解读。结合阮籍一生的经历,文中的“士君子”、“隐士”、“薪者”、“大人先生”四类人格意象分别代表了早年充满名教理想、“高平陵事变”导致早期理想破灭转而全身远祸,中年之后追求精神解脱,晚年经过了一系列苦苦探索最终追求精神绝对自由的阮籍。  相似文献   

13.
阮籍与酒     
王明 《文史天地》2004,(12):54-55
谈阮籍离不开酒,谈酒绕不开阮籍。阮籍喝酒很厉害。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堪称顶尖级大师。阮籍的酒量有多大我说不准,只知道《晋书》上有他一口气“饮酒二斗”的记录。阮籍一生醉了多少次没法统计,但他醉酒的时间之长很吓人,《晋书》说他曾经“醉六十日”没醒。  相似文献   

14.
本文第一则依据《郭店楚墓竹简》的《六德》及庄子《天运》、《天下》、董仲舒《春秋繁露·玉杯》等文对《郭店楚墓竹简·语丛一》第37至44号简的排列顺序加以纠正,并认为《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六经的较原始排列次序。第二则根据《郭店楚墓竹简》的《缁衣》篇的“巷”字对金文的“(?)”字及从“(?)”的一些字的音义进行了阐释。第三则释《郭店楚墓竹简》的《缁衣》篇的“林人不敛”为“麻人不敛”,破读为“靡人不钦”。  相似文献   

15.
“六经”次序探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诗》为首”的“六经”次序 ,并非出于今文家 ;而“用《易》居前”的“六经”次序 ,虽然出自古文家 ,但也渊源有自。《易》居《诗》、《书》、《礼》、《乐》之前或居其后 ,这两种“六经”次序的形成 ,实与孔子晚年前后经学思想的变化密切相关。陆德明“用《易》居前”本于“著述早晚” ,周予同“以《诗》为首”“按《六经》内容程度的浅深”的论断 ,文献尚难坐实。从帛书《要》篇提供的线索看 ,孔子晚年以前轻视《周易》 ,所以殿《易》于《诗》、《书》、《礼》、《乐》之后 ,晚年以后重《易》 ,所以冠《易》于《诗》、《书》、《礼》、《乐》之前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仅以《毛传》解《诗》“独标兴体”为题,从历时角度,阐明其特殊的诗学地位和贡献,认为:《毛传》把《诗三百》原本单纯的引起之“兴”,发展为复杂的隐喻之“兴”,从而构建起自己独特的解诗之道,开创了以讽喻、寄托释“兴”的传统,并通过《郑笺》、《文心雕龙·比兴》篇的阐释得以延续和不断丰富起来,进而对后世中国古代诗学以及古代思想文化传统的建树均居功甚伟,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7.
《心摇集》西部诗歌创作的新收获穆肃读了高平的第九部诗集体《心摇集》,我感到他的诗有了更成熟的深化与突破。作者在后记中引用《文心雕龙·物色》中“物色之动,心亦摇焉”阐解书名非常妥贴,因为这些诗正是他近年来心灵的摇撼。收在这部诗集里的91首诗分为三部分,...  相似文献   

18.
石介《庆历圣德诗》是北宋中期政治、学术与文学三者强力互动的产物。儒道实践精神的迅速张扬,以“君子小人之辨”为核心的朋党政治新理念的成熟,以及赋颂文学传统的传承与嬗变,共同造就了该诗不同凡响的精神内涵。作为宋初儒学名家,石介将“道”的普遍原则运用于时政判断之中,褒贬忠佞,形诸歌咏,不仅开创了以赋颂之作为党争服务的先例,且标志着朋党政治已经完成了由权利之争到意气之争的形态转变。在北宋政治文化及颂美文学的演进史程中,《庆历圣德诗》无疑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19.
荀子与《诗》学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是战国晚期儒家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他对于“六经”的传承,有着卓越的贡献。自清代汪中肯定荀子于“六经”之贡献以来,有许多学者对荀子与《诗》学的关系,多持怀疑态度。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马王堆汉墓帛书、阜阳汉简郭店楚简等以及上海博物馆所藏楚简等地下出土文献的不断涌现,为我们研究荀子与《诗》学的关系提供了一些新的视角。我们由荀子与《诗》的传流,地下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中关于《诗》的称、引情况,《荀子》一书引《诗》、论《诗》的特点和影响三方面出发,可以知道荀子与《诗》学的传承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对《诗》学的传承是有着极其重要的贡献的。  相似文献   

20.
张文翰 《神州》2013,(23):45-46,48
为了更加丰富比较书法文化知识,通过对《兰亭序》《祭侄稿》《黄州寒食诗帖》之间平行或交叉的比较,重在浅析三者之间的载体:文学人生中渗透着“至痛、至哀、至闷”的文字情感。在比较异同的基础上,进而领悟三者文学文化的内涵,解读他们各自闪光的“人生哲学”,也许在精神上会获得一种新的境界,也许在心灵深处会产生长久的共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