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战后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解放的共同目标使越印两国相互同情相互支持。印度独立后,采取不结盟和中立的外交政策,对越南战争采取了不干涉政策,越印关系处于冷淡时期。1953年朝鲜停战后,印度支那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印支战争可能进一步扩大并升级为全面战争。印度对越南采取了积极的调停政策,日内瓦会议后,维护印支和平的共同目标和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越印关系开始密切。  相似文献   

2.
刘恒 《史学集刊》2023,(2):84-96
1962年中印边界发生冲突,为美国与印度形成遏制中国的战略共识及较为密切的军事关系提供了契机。印度尼赫鲁政府对国防政策进行全面反思与整顿,制定出以中国为主要军事防范对象的长期国防计划,并寻求美国和苏联等大国对其国防建设的支持。出于拉拢印度、遏制中国的冷战目标,约翰逊政府延续肯尼迪时期的基本政策,继续向印度提供较大规模的军事援助,不仅以此为筹码要求印度修改国防计划,而且试图索要更多的政治回报。围绕对“中国威胁”的判断和应对方式、国防建设的目标和手段等诸多核心问题,美印存在明显分歧。这些分歧反映的是美国在亚洲遏制中国的冷战目标与印度加快军事现代化进程的国家利益之间的抵牾,决定了美印关系发展的限度。无论是冷战时期还是今天,遏制中国的战略共识虽然能促成美印关系迅速升温,但不足以弥合二者国家利益的根本差异。  相似文献   

3.
20世纪60年代,随着印度核能力的不断发展,以及它在核意图上所表现出的不确定性,约翰逊政府越来越担心印度可能会走上发展核武器道路。考虑到由此可能会产生的不利影响,约翰逊政府采取了美印和平利用原子能合作、改变印度国内核舆论以及劝说印度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等方法,试图以此阻止印度发展核武器。尽管这些应对措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它们并没能真正解决印度核问题。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结果,一方面是因为印度不愿意放弃发展核武器的选择权,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约翰逊政府认为维持良好的美印关系的重要性远大于阻止印度发展核武器,美国并不想因该问题处置不当而干扰美印关系的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4.
1958至1960年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印尼的“双轨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骏 《世界历史》2005,17(6):16-23
1958—1960年,艾森豪威尔政府确立了同时与苏加诺以及印尼陆军发展关系的“双轨”政策。该政策是美国对印尼政策演变的一个重要环节,奠定了美国对苏加诺政权政策的基础。双轨政策是在意识到美国对印尼政策目标和政策手段有限、美印(尼)关系具有较强不确定性和较多制约性因素的背景下制定的,带有浓厚的过渡色彩。双轨政策的确立,标志着美国开始调整与印尼民族主义的关系。美国对印尼政策的重点由促使印尼走上与西方联合、共同反共的道路,转向了利用印尼民族主义,抑制印尼共,阻止印尼与东方阵营的联合。  相似文献   

5.
试论1949-1951年中国的印度政策与西藏的和平解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建立前夕 ,美国积极侵略西藏 ,独立后的印度也企图延续它从英国继承的西藏政策和在藏权益 ,西藏地方分裂分子在美印等国的支持下蠢蠢欲动 ,西藏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领导人决定以军事力量为后盾和平解决西藏问题 ,他们精辟地分析了有关国家在西藏问题上的矛盾冲突 ,利用印度维持其在藏利益的政策 ,找出了外交上的突破口 ,在坚决反对其干涉内政的同时争取与之早日建交并修正此前的对印政策 ,有效地制约了美国对西藏的干涉 ,使西藏和平解放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6.
李达南 《百年潮》2002,(9):19-24
40年前,由于印度在中印边境上采取"前进政策",步步进逼,越过实际控制线,我被迫自卫反击.经过一个月的武装冲突,在我单方面停火和主动后撤后,这个中印几千年友好史上不愉快的小小插曲终于迅速结束.正是不打不成交,此后双方逐渐均采取务实和灵活的政策,印方从中印边界问题不容谈判转向边界问题不应影响两国友好关系.1988年已故总理拉吉夫·甘地访华,双方确定了在边界问题上互谅互让、相互调整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1941年12月9日,重庆国民政府正式向日本宣战,自此1937年7月7日爆发的"抗日战争"就成为"太平洋战争"的一环。中国与英、关、荷诸国,共同采取对日作战的统一战线,战场由中国本土扩展到缅甸、印度。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被联合国委任为"中国战区"(包括中国本土及越、泰、缅、印诸地区)最高军事统帅,与英、美诸国所承担的"南太平洋战区"结为一体。蒋介石为了视察印度、缅句的实际情况,以便派遣远征军协助英美军对日作战,于1942年2月偕夫人宋美龄访问了印度。这次访印,不但加强了中印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而且影响到1942年以后,日本侵略军在缅甸及南太平洋地区的进展,它的意义是不可忽视的。本文据第一手翔实史料而写成,以期充实抗日战争研究。  相似文献   

8.
中国和尼泊尔于1955年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但建交过程却一波三折。在此过程中,印度的影响非常突出。1947年印度迈向独立的进程促使尼泊尔的拉纳政权试图与国民党时期的中国恢复邦交,但国民党的垮台终结了这一前景;新中国的崛起尤其是西藏的解放令尼印两国心生恐惧,尼印双方的"特殊关系"以及印度的阻挠令尼中关系的恢复止步不前;当中印之间就西藏地方的通商和交通等问题签订协议后,尼泊尔在尼赫鲁的默许下最终得以与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相似文献   

9.
20世纪60—70年代,印度的外交政策深受印中对抗的影响。1962年败给中国后,印度自认在南亚的统治地位受到震动,因此积极调整国防政策,希望夺回南亚霸主的地位。其后,印度干涉东巴危机,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吞并锡金。在这一系列事件中,印度一方面谨慎地避免直接危及印中关系的行为,另一方面不吝展示其重新获得军事和政治实力的地区强国形象,增强其与中国对话的国际地位。印中对抗不仅深刻地影响了印度的外交政策,甚至还间接地塑造了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以及不丹各异的政治生态和对华关系。  相似文献   

10.
1965年印巴战争不仅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矛盾和冲突发展的结果,更为重要的是,这还是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后大国关系在南亚地区变化的直接结果。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之后,美国决策者把遏制中国作为其南亚地区政策的核心,同时以军事援助和经济援助作为实现其南亚政策目标的主要手段。但是,美国的政策中存在着援助印度对抗中国与同时发展同巴基斯坦的同盟关系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美国对1965年印巴战争的反应和政策,就是以不介入及以停止援助作为迫使印巴接受停火的压力,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巴基斯坦发展同中国关系的惩罚。美国的政策实际上丧失了对印巴两国施加影响的渠道,这不仅使得苏联在调停印巴关系中发挥了主导作用,而且也导致苏联在1965年印巴战争后大力援助印度并发展同巴基斯坦的关系以及巴基斯坦发展和密切同苏联及中国的关系,美国在南亚地区的影响迅速减退。美国对1965年印巴战争的反应和政策表明,以对外援助作为实现美国在第三世界的战略目标的主要手段,其作用和影响力是极其有限的。  相似文献   

11.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印度地缘战略重要性凸显。为了取得印度的参战配合,1942年英国派出克里普斯使团去印度解决英印关系危机,美国则派出了以约翰逊为首的技术使团赴印协助双方解决问题。从约翰逊被任命到该使团为调停印度事务大费周折的过程,透视出美国在这一时期对印度外交政策的矛盾性:既支持印度的独立,充当反殖民主义的斗士;又试图加强对印度的政治经济渗透,同时还不得不顾及英美两国的特殊关系。而一旦需要作出选择,英美关系又往往会被放在外交政策考量的首位,这恰恰反映了美国传统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外交之间的深层矛盾。  相似文献   

12.
从十八世纪末起,英国加紧了对印度的鲸吞蚕食,到十九世纪中叶完全并吞了印度。二十世纪初,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逐渐高涨,各个阶级在共同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中表现了各自的阶级要求和愿望。 甘地在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态度上,在怎样改造印度、建设印度这样一个根本问题上,作出了与印度资产阶级根本不同的回答。与印度资产阶级欢迎资本主义文明、要求发展本民族的资本主义相反,甘地激烈地抨击资本主义文明是罪恶,认为要使印  相似文献   

13.
陶莹 《史学集刊》2008,26(1):84-89
纵观冷战期间印美关系的演变历史,非结盟却并不完全交恶的状态是主调.外交目标的分歧、印巴矛盾、经济援助以及印度国内背景等方面是影响两国关系的多重性因素,正是这些因素的此消彼长,形成了印美关系在友好与淡漠状态之间徘徊.  相似文献   

14.
印巴分治后,克什米尔冲突的爆发,美苏冷战不断向亚洲扩展,印度的中立主义政策及其实践,这些力量相互作用,对美国的南亚英联邦战略政策形成越来越大的挑战。在将印巴两国都纳入西方集团因印度反对而未成之后,对印巴两国外交底线更清楚的认识、东亚形势的巨变、中东防御的需要等,使美国把希望寄托在巴基斯坦身上,杜鲁门政府准备积极介入南亚,但主要是国内的因素,美巴同盟关系最终还是由共和党政府完成。美巴结盟标志着美国在南亚次大陆实行的英联邦战略政策的结束和积极介入的平衡政策的开始,但它并不意味着美国对印巴两国有所取舍。美国希望借此达到既遏制苏联集团又遏制印度建立中立主义集团和推行地区霸权主义的目标,但也为它以后的南亚政策实践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15.
郭梅花 《攀登》2006,25(4):54-57
美中印都是对亚太事务有着重要影响的大国。冷战时期,美国的冷战结盟政策成为影响中美印间关系的主要因素。冷战结束后,随着亚太战略形势的变化,中美印渐形成了三角互动关系。三国间如何互动,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该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50年代前期,美国出于维护其霸权地位和遏制共产主义的需要,对印度支那重要性的认识逐步增强,到1954年,积极着手直接出兵干涉,但由于种种原因终未能实现直接干涉的图谋。从1954年前后美国的印度支那政策中可以看出,美国已逐渐由间接干涉转变为直接卷入,这是美国对印支政策的一个转折点,同时也预示了此后美国印支政策的演变方向。  相似文献   

17.
作为人口大国之一 ,印度与中国一样 ,有着庞大的海外移民群体及其后裔。目前 ,海外印度人已超过二千万人 ,分布在 1 1 0个国家和地区。上世纪 90年代以来 ,随着海外印度人对所在国和印度影响的增强 ,海外印度人在印度及海外都引起了比以前更多的关注。印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以吸引更多的海外印度人投身印度国内的经济建设 ,为印度的发展作贡献。本文概述海外印度移民的基本情况 ,分析海外印度人与印度的联系及对印度的影响以及印度政府对海外移民的政策 ,希望从中能得到某些启示 ,从而对中国的侨务政策提供某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李加洞 《安徽史学》2015,(6):110-117
殖民地印度时期,在南亚次大陆上分布着560多个土邦。二战后英国工党政府背弃了以往保守党的土邦政策,采取了理论上继续支持王公、现实中则背弃王公的两面性政策。代表英王的副王和政治部支持王公拥有成立自治领的权力,试图以此为筹码为王公的未来争取更多的利益,而其真实态度则是鼓励宗主国从土邦撤离,要求王公加入未来的新政府。在印巴分治的前夜,英属印度政府成立土邦部,出台《加入协定》,采取了威逼利诱的两手策略。宗主国的政策转变、政策的两面性、对土邦态度的暖昧性和土邦策略的两手性使王公被迫加入了新成立的自治领,致使印度王公消失。  相似文献   

19.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对英国殖民地印度的热情陡然上升。美国同情和支持印度的自决。为促使印度支持盟国的反法西斯战争,美国力促英国让步,并希望英国按照美国的榜样给予印度自由。然而,美国的两次努力均为英国拒绝。对美英关系可能恶化的担心,以及对印度国大党不妥协态度的不满,使美国最终停止了努力。美国对印度自决的态度经历了从积极支持到有限支持直至最终停止的过程,美国的非殖民主义在印度的实践反映了美国支持印度自决的政策底线,其意识形态诉求受制于它更高远的战略目标,这预示了美国战后在其他地区自决问题上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20.
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杰出领袖尼赫鲁,为了表达印度人民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坚定支持,为了加强中印人民在共同反抗帝国主义殖民斗争中的合作,于1939年8月23日至9月5日,对中国进行了首访。访问期间,尼赫鲁受到了中国人民的最高礼遇,国民政府最高层和中共主要领导都同他进行了深入交流,国共报刊纷纷发文,称其为"印度民众的伟大领袖"、"我们民族的这位亲切的朋友"。尼赫鲁自己也称这次访华是"印中关系史上的里程碑",它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