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翻译海明威的作品向来是文学翻译的一大难点。论文立足于翻译标准的理论基础,以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弗朗西斯.麦康伯短暂的快乐生活》为题材,深入分析了小说的两个译本,即由鹿金先生和张祥麟教授分别翻译的译本,并通过对比分析这两个译本,从而得出翻译文学作品应遵循"信"、"达"、"雅"三个翻译标准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1822年和1823年分别在印度和中国出版了历史上最早的基督教<圣经>汉语完整译本--马士曼译本和马礼逊译本(统称"二马译本"),开启了基督教新教翻译出版多达30余种汉语文言、白话和方言版本圣经的历史.在新约翻译上,二马译本都受到了天主教白日升译本的奠基性影响,其中马士曼译本还参考了马礼逊译本;在旧约翻译上,因其他事务产生的纠纷,导致了两人的各自独立翻译.在参考天主教译本的基础上,两个译本还开始了剥离天主教话语系统、创建基督教汉语圣经话语系统的尝试.  相似文献   

3.
徐辉 《神州》2013,(26):144
许渊冲与杨宪益及戴乃迭夫妇对《琵琶行》的英文译本各有特色。本文以"适应选择论"的翻译方法,即三维转换角度对比两个翻译版本。经过研究显示:许渊冲主张尽最大可能追求信、达、雅,为了符合原文的韵美,可以破除一切翻译限制。而杨宪益夫妇则主张译本必须忠实于原文的文化特质。但是在适应选择方面两个人的翻译观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4.
自从严复提出"信、达、雅"翻译标准以来,随着时代的变迁,翻译标准也一直在不断变化,但是都没有完全脱离这三字标准。"忠实通顺"标准即相当于严复的"信"与"达",通过评析《爱玛》两种译本的有关段落,对"忠实通顺"这一标准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5.
唐丹 《神州》2013,(33):36-36
鲁迅先生的翻译思想都充分体现着其伦理价值,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先生救人救国的翻译目的所体现的服务伦理的价值,及其译本选择和硬译的翻译方法的坚持则高度蕴含了劳伦斯·韦努蒂提出的"存异"的伦理价值。对鲁迅先生翻译思想伦理价值的分析对正确评价其翻译思想、对现代翻译活动和翻译研究都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在杨宪益和霍克斯的两种《红楼梦》译本中,本文选择了比较容易引起争议的中国特色习语的翻译作为研究对象。联系了翻译理论中的新领域—由佐哈尔提出的多元系统理论,来剖析这两种版本中,译者是如何使自己的译本达到其翻译的目的并使读者接受。  相似文献   

7.
老舍的《骆驼祥子》自1945年美国翻译家伊文·金的译本以来已有四个英文译本,从多元系统理论角度对此作品译本的分析少之又少。本文将以以色列学者伊玛尔·埃文·左哈儿提出的著名多元系统理论为指导,以施晓菁和葛浩文《骆驼祥子》的两个所属不同时代的译本为例,就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亚里士多德的《雅典政制》是研究古希腊政治史的重要史料。主要的汉译本有两种,其中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译本在学术界影响较大。两个译本都存在多处翻译问题。本文以商务印务馆出版的译本为对象,摘其要者36处从古希腊文原文出发一一辨析,并引后者加以对照。本文的举误以指出字句上的误译为主,间或考证史实说明文意,这方面主要建立在西方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些地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张静 《神州》2013,(26):145
本文从许渊冲教授提出的"优势竞赛论"的角度将从两位翻译大家王佐良老师和廖运范老师的译本中寻求对比,从而理解优势竞赛论在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邓良春 《丝绸之路》2010,(20):51-52
目的论在翻译批评与实践中被广泛使用,强调译文符合翻译行为目的,在文学文本中体现为某种功能对等.本文拟从杜甫〈春望〉一诗的三个译本中探讨译者的翻译目的,从不同角度寻找对等翻译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古希腊神话汉译活动自1907年由商务印书馆编译所集体译述的第一部作品《希腊神话》起至今已逾百年。其间译本呈两种形态,即经典译本和普及译本。双方在译本特点、读者群体,译介方式上都有所不同。译介活动呈两种趋势,即经典化和通俗化。前者宏观上体现了译介活动从零散到系统的发展规律,是政治意识形态操控下的产物,后者则是在消费时代语境下,译者翻译理念市场转向,文学观念世俗转向,和国家全民阅读政策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未来古希腊神话译介仍将朝着通俗化方向发展,译本也将针对读者年龄进一步分级。  相似文献   

12.
随着现代语言学的发展,在西方,语言学被广泛地运用到翻译的研究中,这其中也包括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理论。《道德经》这部中国古典哲学的精髓是除《圣经》外被译为外国文字最多的著作之一。在这众多的译本中,我们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标准去看呢?本文主要以《道德经》一书中的"道"的翻译为蓝本从原型理论的角度分析翻译标准的问题。通过分析发现一些基于其它翻译理论的翻译标准问题从原型理论的视角出发也能找到共鸣。同时对于一些具体问题利用原型理论来分析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3.
冯宁 《神州》2012,(23):19-19
《红楼梦》被称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包含丰富的中国特色历史文化知识,具有很强的可解释性。那么,译者在《红楼梦》的翻译过程中,注释成为一种有效的补偿策略,这对保持源语文化的异质性以及有效定位读者心中的期待译本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百年潮》2016,(8)
正《国际歌》刚传入中国时有两种中文译本,但翻译的都不太理想。1923年,瞿秋白从苏联回国开始着手重新翻译《国际歌》。重译《国际歌》的宗旨是要让翻译过来的歌词既准确又易唱。瞿秋白对照原文逐字逐句的推敲,在译到"国际",也就是"International"这个词时颇费踌躇,这个词对应的中文只有两个字,但是外文却是多个字母和音节。如果照例译成"国际"一词,配上原谱,那么"国际"这个词唱起来就拖得很长,不好唱,瞿  相似文献   

15.
《维摩诘经》属于印度早期大乘佛教主要经典之一。关于维摩诘信仰在中国的普及是以此经的翻译流布为前提的,它的翻译情况现存三种译本,其中罗什译本《维摩诘所说经》^[1],最为精义流畅,颇为盛行,云冈雕刻中的维摩诘经变,就是依据此译本雕刻的,据目前统计大约有30余幅^[2]。  相似文献   

16.
邓娜 《神州》2012,(31):1-2,4
生态翻译学理论为译者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来审视翻译活动。本文归纳分析了该理论,把译者主体的适应选择与诗歌翻译这一载体相结合,从“三维”(语言、文化和交际)转换角度对《静夜思》一诗的几种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旨在得出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的译本,并对该领域的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7.
《满文老档》是清初珍贵的满文档册,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先后出现三版《满文老档》的汉语译本。本文比较这三个汉译本的主要区别,即对"原档残缺"部分的处理、对乾隆年间签注的处理、翻译的文风及语词,试证明三个汉译本不同部分的利用价值各不相同,需要相互参考使用才能避免对史实的遗漏和误解。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作品在日本译本众多,藤井省三是当代鲁迅研究者的一位代表,他于2009年出版了自己的新日译本,挑战代表专家竹内好的翻译手法,突出“异化”,摒弃“归化”。藤井的新译本有着明显的和传统译本的不同,从中也可以看出日本鲁迅研究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19.
李星颖  熊杰 《神州》2012,(26):36-37
在《红楼梦》的海外传播中王际真译本起到重要作用,却被当代学者忽略,究其原因是因为王译本是一个主要关注爱情主线的节译本。本文根据勒菲弗尔的操纵理论,分析了赞助人的意识形态在该译本翻译过程中的操纵作用,对此现象做出了解释。  相似文献   

20.
《湖南文史》2012,(8):41-41
《红楼梦》在1830年就有了第一个英文译本。在1830—1892年,总共出了四个版本的《红楼梦》英文译本。这些译本不仅不准确,而且显得很荒唐,译者为了渲染这部书的“异国情调”,满足异国读者的猎奇心理,把黛玉翻译成BlackJade(黑色的玉,英语引申义为“荡妇”),虽然字面上的翻译还说得过去,但是,却不顾这个名称在英语中的引申意义,给外国读者在理解林黛玉这个人物的时候,带来了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