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全球性问题已是危及人类生死存亡的现实难题问题。其实质是由于人类短视的实践活动所引起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的全面危机。全球性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在形成的全球化大背景与传统的以主客二分思维模式为核心的思想观念矛盾冲突的现实产物,表明僵硬的"主客二分"思维模式已不适应全球化进程。我们只有在世界范围普遍建构新的共生理念,在共生理念的支撑下协调处理好全球化下人、社会、自然三者的关系,才能克服困境,超越自我,迈向新的里程。  相似文献   

2.
马小茹 《沧桑》2009,(6):80-81
新的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以民族国家为主的利益主体之间以及人类共同利益的关系日趋紧密,各国利益既有“俱荣俱损”的一面,又有各自具体利益获取不均,高度分化的一面。因此我们融入全球化,要处理好国家利益同其他利益主体以及人类共同利益的关系问题,只有在民族国家主体利益和全人类共同利益相依共生的基础上,坚持利益的主体性意识和全球性意识的统一,才能处理好我国同世界的利益共生关系,从而维护我们国家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3.
农永光 《神州》2013,(8):70-71
目前我国德育的实效性普遍低下,主要是德育方法上存在着灌输式、功利化等问题,而德育方法的各种偏差又是由主客二分认识论和科学理性崇拜的价值趋向导致的。哲学解释学反对科学理性的统治和主客二分的认识论,强调"理解"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理解"道德律令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生命价值,产生德育的实效。哲学解释学的基本理念对处于我国学校德育方法的变革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高苏 《风景名胜》2021,(5):0120-0120
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突破了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两种传统生态价值观的根本对立 , 实现了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有机统一。体现了辩证思维、矛盾思维、系统思维等缜密的哲学逻辑思维。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有效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 大力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5.
《攀登》2021,(1)
气候变化问题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挑战,国际社会唯有携手同行,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化解这一最大生态危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核心要义是共谋全球性的社会公正与生态和谐。在当今世界,由于政治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充分发展,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几乎完全受到人与人关系的制约与支配,因而,大力维护全球性的社会公正是积极推进生态和谐的前提与基础。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到"实现生命共同体",这是一种超越主权国家,以全人类和整个生态系统福祉为核心的价值观。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生命共同体,符合当今世界的绿色发展潮流和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也彰显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鲜明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6.
"全球史"概念是人类活动范围逐渐扩大,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的产物.古希腊人的Ecumene概念和古代中国的"天下"观、以欧洲或西方为中心的所谓"世界史"、以人类主要文明或文化作为研究对象的文化形态史观,都在不同程度上为当代"全球史"和"全球史观"的出现提供了理论的启示和可资借鉴的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推动了全球史研究的兴起,全球化进程和全球性问题成为新全球史学者关注的对象.但无论如何,全球史仍然属于世界史的范畴,全球史观只是世界史研究的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而已.  相似文献   

7.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人们普遍感到哲学的状况落后于现实,曾有“哲学的贫困”之说。当哲学界反思这一现状,逐渐认识到改革现行哲学体系的必要时,首先涉及到的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界定和认识,并就此展开了讨论。笔者把这一问题目前研究的现状综述如下。有人认为应全方位透视哲学基本问题群,它包括三对关系:自然与人类、思维与存在、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在这三对关系中,自然和人类的关系是对象性、实体性的关系,是哲学最基本的问题。其它两种关系展这一基本问题的展开和深化。还有的人认为恩格斯所说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实质上是以西欧…  相似文献   

8.
苑鑫  陈英 《黑龙江史志》2013,(13):232+234
人的解放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女性解放问题不仅仅是男女平等的问题,而且是人类和谐发展的问题;不仅仅是女性问题的解决,而且是事关人类生存困境的解决。女性是人类的二分之一,女性解放的进程直接关系到人类解放的进程。因此,女性解放与人的解放的关系是女性问题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女性解放作为人的解放的一部分,它与人的解放密不可分,既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本文分析了如何正确理解和处理女性解放与人的解放的关系。只有这样,中国女性解放运动才可能朝着健康的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9.
具有儒家思想特色的政治权力合法性理论——“正统论”中的理性光芒和政治智慧,主要体现在“正统论”中的超越合法性上。这种理论与意识形态以想象的方式按照某种惯例引导人去想象自己与自身所处的实际状况之间的关系不同,启发人从现实的角度思考人与历史、现实的关系,从而将“超越合法性”还原于人心。由此,我们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寻找能够重新凝聚民族精神的价值理性时,应提倡“中华主流精神”,使它有助于建构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化结构模式,以参与新的世界史规律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邵泽义 《攀登》2023,(4):84-89
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基层社会高质量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受到理念思维滞后、支撑要素缺位和模式创新乏力等限囿性要素的影响,基层社会治理的困境尤为突出,并集中表征为治理理念、治理能力和治理模式等基本向度。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践关照主要体现在群众需求的多元化、现实问题的复杂化和社会风险的随机化三个方面。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体系构建的诉求表达是实现一体化的组织体系、协同化的制度体系、融合化的技术体系、互动性的动力体系和共生性的目标体系。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史兴起过程中,布鲁斯·马兹利什提出了不同于威廉·麦克尼尔、马歇尔·霍奇森、斯塔夫里阿诺斯、杰里·本特利等人的观点。他关注当代全球化现象,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史学界的全球化研究界定为"新全球史",其研究主题包括全球化、跨国公司、国际非政府组织、全球性与地方性的关系、全球文明,等等。他对全球文明构建中的地方与全球之间关系、跨国公司、国际非政府组织、全球人道观念这些问题的阐述体现了其新全球史的学术探索。他提出并倡导的新全球史研究与其学术经历有关,也与20世纪下半叶全球化大潮这一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中国和伊朗———亚洲东部和西部的两个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它们都有各自的光辉而灿烂的古代文明,对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对人类文化都产生过重大影响。今天面对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技术网络化的挑战,如何促使中伊友好合作关系持续稳步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因此,如何将丝绸之路作为两国友谊的桥梁,更需要站在21世纪全球化时代看中伊关系的发展前景和走向。  相似文献   

13.
张笑扬 《攀登》2013,32(4):51-56
作为当代西方批判理论和女性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南茜·弗雷泽(Nancy Fraser)的正义理论深刻透视全球化运动中正义的实质、主体以及路径选择。她从"单维"到"多维"尺度(再分配、承认、政治代表权)、"规范"正义到"反规范"时期正义策略、"辩护"到"批判"这三个向度展开对正义乌托邦的"解构"与"想象",并力图重构全球化视阈下正义尺度,为我们研究全球化背景下的正义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4.
王延模 《丝绸之路》2011,(24):75-76
语言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产生的,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才出现的,人们用文字记录语言,把实践当中积累的经验和创造的文化系统地记录下来,传达给不同地方和不同时代的人。语言离不开思维,是思维最主要的表达方式。当然,文字的创造也就毫无疑问地打上了思维的烙印,反映了人类认识的过程和思维水平。中华民族先民创造的汉字符号历史悠久、形体独特、内涵丰富,每一个汉字形体在方寸之间贮存着可以说解的意义信息,一点一画都闪耀着先民的独特思维和创造性智慧。本文仅以"鸟"、"乌"为例,揭示其背后所蕴藏的造字智慧。  相似文献   

15.
论全球化时代的人地关系与政策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静  陈彦光 《人文地理》2003,18(5):7-10
本文的主题是讨论经济全球化对人地关系的影响。首先,认为全球化强化了人地关系的重要性。在全球化推动现代性区域的空间范围不断扩大的同时,外化的空间及可能性在递减。全球性经济活动受到了地理环境的更大程度的制约。同时,经济全球化不会改变人类活动的基本空间型式和相互联系,也不意味着人类会自觉减轻对地理环境的巨大压力。其次,分析了全球化给人地关系带来的新变化。全球化条件下的人地关系呈现出从区域扩展为全球、从静态走向动态、从孤立化走向网络化三个新特点。最后,提出了全球化条件下优化人地关系的政策调整的新思路。一是倡导全球化条件下的先行性的人地关系伦理,二是要建立优化人地关系的全球性评估网络和政策网络。  相似文献   

16.
李逸铭 《丝绸之路》2013,(6):151-152
环境伦理是迫于生态危机,力图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际伦理中的"善"推延到人与自认的关系领域,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也是为解决人类所共同面临的生态危机问题所提出来的,具有反思性和历史前瞻性。  相似文献   

17.
苏海洋  陈朝隆 《人文地理》2022,37(4):122-131
首次从旅游领域将共生理论分析框架应用到城市间空间相互作用中,对城市群旅游共生进行理论分析。通过引力模型、欧氏距离模型和共生系统分类法,探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旅游共生空间的若干问题。研究表明:城市群旅游共生组织模式基本处于由间歇共生向连续共生的正向演化阶段,空间呈现“2+3+4+2”城市群旅游共生层级体系,形成了三大旅游共生城市组团。城市群旅游共生行为模式大都处于由竞争共生向互惠共生的正向演化阶段,港澳广莞和佛惠中分别为主要互补与竞争节点,出现正向、稳定、逆向、往复、随机无序等五种演化路径分异。城市群旅游共生系统表现为初级旅游共生关系单一且稳定,中级旅游共生关系混沌且随机,高级旅游共生关系分异且稳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唯物史观与“地理环境决定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唯物史观与"地理环境决定论"李学智近代西方学者的"地理环境决定论",虽未能科学地阐明人类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但其中已含有某种程度的唯物主义因素;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地理环境与人类历史发展关系问题的学说,也正是一种"地理环境决定论"──一种与近代...  相似文献   

19.
论文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出发,探讨以新兴春节祭为品牌共同体的形成及其启示。首先,从中国驻日使领馆职能定位、春节祭执行委员会管理理念、春节祭可持续发展的利器等方面,全方位揭示新兴春节祭品牌化的独特发展模式与成功经验。其次,从节庆情境与互动仪式链产生、节庆体验与资源共享、节庆溢出效应与利益共赢等三个方面,阐述了以中国节庆品牌为平台的中日民众情感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之形成机制,提出新型全球化格局下,以共建品牌共同体的路径,来构建新时代中日关系和命运共同体的新思路。研究认为,节庆仪式品牌将华人族群和日本市民、中国社会和日本社会联系在一起,并相互影响结成多元关系网络即品牌共同体;两国民众及地方政府通过品牌共同体的实质性交往和对话,培育了中日友好共同体意识和共生共荣的良性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20.
宁德畲族民间的射日故事,在人类与自然的抗争中,呈现出权利生态的共生与制衡关系。权利生态表现形式极为丰富:既有人神较量、互证共生,也有相互对峙、暗中制衡,亦有权衡利弊、让渡权利。以男性为核心的"对峙—逾越",与以女性为核心的"搅局—复位",构成了人际权利生态的自我消解,也平衡了天人之间的对峙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