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地域特质的角度出发,针对山西东部平定县的周边村落——红岭村、天花池村、庙沟村等地进行实地勘察分析与研究。对这几个村子在新农村建设当中村容、村貌进行了调查,尤其是在民居住宅形式上进行深入地研究与分析,从自然地理环境、民居特征、风俗习惯三个方面分析了晋东地区平定县周边村落的地域文化与特质。  相似文献   

2.
晋东南地区包括长治市和晋城市,传统民居遗存非常丰富。以晋东南地区的传统民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了299个村落,将每个村落60%以上的传统民居形态作为该村落传统民居类型的划分标准,运用聚类分析法做分类,得出窑洞、房窑混合、二层楼屋、一层土石木房屋4个类型区。并用GIS做核密度分析,得到各类型传统民居的主要分布区。在此基础上,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两个层面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方法探讨了晋东南传统民居类型的形成机制,认为自然环境是基础因素,地形地貌及建筑资源的分布影响着传统民居的修建材料、建筑环境及类型分布。人文环境包括明清商业手工业的发展、传统文化和明清社会动乱,对传统民居的立面形态、细部装饰、院落布局的样式等有一定作用,是晋东南传统民居类型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冀南地区传统村落众多,且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文章以邯郸市涉县关防乡岭底村为例,基于实地调研所获得的数据,从区域环境、聚落形态、民居建造3个方面初步分析岭底古村落的选址布局及古民居的营造特点,旨在为冀南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的保护和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竹桥村是"金溪书"的发祥地和主要承印地,位于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双塘镇,至今仍保存着完整的村落形态、古老的民居建筑和大量的文化遗存。古村中的古驿道、古井、门楼、街道、水塘、民居建筑无不彰显着竹桥村独有的布局特色,公共建筑及祠堂雄阔浑厚的建筑格局也透出传统宗族血缘文化的庄严。文章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研究相关文献,从竹桥村的区域生境、形态特征以及民居建造3个方面进行分析,揭示赣东地区竹桥村村落建构类型及特点。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人们对传统文化旅游的需求逐步上升,以周边著名景区为依托对传统村落进行旅游开发模式逐步兴起,但多数传统村落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未重视环境保护,破坏传统村落环境的现象层出不穷。本文以位于黄果树风景名胜区内部的贵州省安顺市白水镇滑石哨村为例,分析旅游发展对传统村落的环境影响。首先分析滑石哨村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现状,其次总结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最后针对性提出滑石哨村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策略,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张颖  田阳  边新元 《风景名胜》2020,(2):0208-0208
基于乡村地域性挖掘文化资源,科学分析资源优势,有利于乡村规划的有机发展。文章立足于实践,以惠营房村为例,从历史文脉、乡村格局以及建筑特征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以期抓住地域性特质,进行梳理研究。  相似文献   

7.
我在《潮汕化索源》一中,对“什么是潮汕化”这个问题,从三个方面做了界定。界定的第三点说:“潮汕化包含着许多化特质,它们组成了既与共存于同一地域中的畲族化、客家化不同,也与周边其他地域化有异的一个体系。在这些化特质中,语言是最具有区别性特征的一种。  相似文献   

8.
范国蓉 《四川文物》2015,(2):87-90,96
传统民居具有地域特点鲜明、布局灵活、结构灵活、装修装饰生活气息浓厚等特点,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传统民居的保存现状并不容乐观,尤其是对传统民居的保护更是堪忧。近年来传统村落的保护为保护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发挥了积极作用,可以说提供了新的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9.
正自2013年始,受地方文物部门之托,北京国文琰文物保护发展公司在文物保护样板工程南方民居代表——安徽省黄田市徽州区呈坎村古建筑群、宣城市泾县黄田村古建筑群,持续开展保护规划、维修设计、修缮施工及展示利用等工作。基于保证民居村落的整体风貌,开展修缮保护和内部改造,丰富文物维修保护理念与模式,培养南方民居保护技师和工匠,推进优秀传统民居村落类文物的展示利用。规划设计阶段,修缮方案考量群众生活,兼顾民居的管理需求、使用功能;展示利用方案综合考量传统民居建筑的典型性、代表性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传统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村是其民族文化长期积淀的外在表现,也是少数民族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结晶。作为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景宁地区峰峦耸立,溪流纵横,地形复杂。数百年来,勤劳智慧的畲族人民因地就势建造家园,形成了独特的村落风貌。文章从畲族传统文化出发,结合村落自然环境,对景宁地区畲族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特征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对今后更好地保护景宁畲族传统村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吴晓 《民俗研究》2010,95(3):192-199
村落艺术活动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文化样态,蕴含着特定地域和族群的精神旨趣及心理图式,一直以来,被作为文化人类学村落研究中的一个独特领域得到关注。村落艺术活动的研究成果由此主要呈现出人类学、民俗学和社会学色彩。不同的学科色彩体现出不同方法和视角特征,村落艺术活动相应得到不同样式和特质的文化阐释。作为一种新的视角和新的学科范式,艺术人类学基于其特有的阐释途径,能够于综合文化视野中和动态把握中对村落艺术活动做出一种具有文化诗学品性的解读和理解,从新的层面呈现出村落艺术活动的新的文化特质和文化现代性意义,并发掘和拓展了该现象值得深化的问题域。  相似文献   

12.
白马人是藏缅语族中文化形态独特的少数族群。分布在川甘两省交界地带的白马人聚居地,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地理共同体。白马人聚居地是长江流域海拔较高的人类居住地带,也是我国西部生物-文化多样性两者兼得以保持完好的典型区域之一。本文试以四川省平武县若干白马人村落为研究样本,阐述了诸如村落与自然环境的融洽、乡土民居建筑与自然神崇拜等物质与意识形态文化景观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3.
图们江北岸的朝鲜族村落历经百余年发展,积淀了浓郁的村落风貌特色和民族文化内涵。这些传统村落选址布局和房屋建造等方面运用朝鲜半岛风水理论的痕迹十分明显,注重山体、水体、植被等自然环境的选择和组织,具有"山环水抱,以水定址"的村落外部生态格局,"聚井而居,有机生长"的村落内部空间格局,"形神兼备、和谐交融"的传统民居建筑特色。由于当地经济发展迟滞缓慢,再加上政府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这些传统村落的保护面临着一些问题。以龙井地区长财村为例,该村是典型的朝鲜族传统村落,存在着传统村落建筑风貌、村落传统格局、村落水口空间等受到严重破坏、村落"活力"明显不足等问题,为此,从保护村落传统空间格局、延续传统建筑风貌特色、完善村落空间场所功能和打造村落民族特色景观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长财村村落遗产保护的现实路径,以期能为我国朝鲜族聚居地区传统村落遗产的原真性、特色性保护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悬空村位于山西省宁武县涔山乡。村庄背依悬崖,面临深渊,建在海拔2000多米的绝壁上。房屋依山就势,高低错落,多数房屋前部以木桩支撑伸出崖外,各家户门前搭设木板互连成村中唯一一条空中村道,长约1公里。整个村落犹如悬于空中。一条石砌台阶小道是村庄唯一对外通道。该村落的发现对研究当地传统民居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5.
窑洞作为黄土高原上的主要居住形式,已经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伟大成就之一,在民居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与文化研究价值。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社会环境不同,导致窑洞民居存在地域差异性。本文通过选取陕西窑洞中具有典型性的渭北与陕北窑洞作为研究对象,从选址、结构布局、装饰风格等方面,对陕西窑洞做比价分析研究,剖析窑洞民居的差异性特征,进而使人们更好地了解窑洞民居这一伟大的建筑成就。  相似文献   

16.
《神州民俗》2007,(7):14-16
在开平的1833座碉楼与3060个村落中,开平选择了三门里村落、锦江里村落、自力村村落与方氏灯楼、马降龙村落群四处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提名地,它们具有什么过人之处呢?记者为此采访了开平碉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谭伟强。  相似文献   

17.
后沟村调查     
后沟村是一座位于山西榆次的偏僻古村落。2012年由多方面专家组成的调查组,对后沟村开展了全方位的调查。专家组与当地政府共同会商了对村落文化价值、文化个性、文化水平、文化特色等的定性和定位,研究确定了调查保护原则,全面深入调查了村落历史、民俗。随着调查工作的开展,村中传统民居及古建庙宇作坊得到了修缮保护,村民的生活设施得到改造。全新的保护理念和运作模式,使后沟村声名鹊起,从一个贫困落后的小村变为全国闻名的古村落。  相似文献   

18.
明清山西民居建筑以其恢宏的气势和精美的装饰闻名于世,而封建等级制度严格控制了建筑物建造规格,这一点在屯城村门楼的修建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屯城古村落民居代表着晋东南民居的典型风格。通过实地走访和测绘,以屯城古村院落中门楼为例进行分析,总结出了晋东南古建筑民居中门楼的布局方式、组成部分以及其装饰风格。发现了屯城古村在门楼修建的方式方法上独具风格,带有很强的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19.
散落在岩画遗产区域左江沿岸的壮族传统村落,作为左江花山岩画遗产区域的构成部分,是左江流域壮族人经过漫长繁衍生息与文化变迁的重要见证,是乡土聚落与民俗文化的体现。左江沿岸村落受地缘与血缘影响,依环境、宗法、承续等因素在历史上自然延伸扩展形成,依水而筑、临江而居,蜿蜒型河道以及连接不断的河流阶地等地理特征,直接影响了沿岸村落的分布、选址、规模及其发展。遗产区域壮族村落现存传统的地居式民居,是在漫长历史过程中,由原单幢类本土干栏建筑,经过地面化演变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组合类地居式民居建筑,对左江流域气温高、雨水足、湿度大的气候具较强适应性。对遗产区域传统村落的构成要素与形态和传统民居的构成要素与特点的认识,为左江岩画遗产区域文化景观的保护利用与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参考依据,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科学保护、有机更新与协调发展的积极对策。  相似文献   

20.
正陈田村位于新洲区凤凰镇,是第一批武汉市历史文化名村。陈田村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丰富,保存至今的主要历史文化资源包括传统石砌民居建筑、郭希秀湾门楼、肖家田红军活动旧址等建筑,以及村内的青石板铺地、石阶、池塘、自然驳岸、古树名木和散落各处的石碾等历史环境要素,还有民俗、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展现了村落古朴的传统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