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洋 《神州》2020,(6):52-53
中国传统戏曲具有深厚的文化智慧,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需要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促进大学生的人格锻造。高校将传统戏曲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当中,能够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以传统戏曲文化的学习和实践不断健全大学生的文化品格,帮助大学生建立文化自信,从而增强大学生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归属感,不断彰显民族个性和个人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2.
戏曲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长期积淀的宝贵产物,是高校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极好教材。本文就目前大学生戏曲文化素养普遍缺陷原因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并对今后的发展前景做了积极展望。  相似文献   

3.
廖涛 《神州》2014,(2):120-120
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开放也带来的文化的开放。外来文化的进入中国使得中国本土的文化受到冲击。尤其是戏曲文化收到的打击,尤为激烈。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不够,中国的戏曲文化还有受到本国人民的不理解。戏曲的发展内忧外患。因此,从新时期后,戏曲进行了内外改革,以应对内外矛盾,促进发展,保存中国的优秀文化。舞台话剧作为在新时期出现的戏剧类型,其教学与发展是与戏剧的改革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戴婷 《沧桑》2009,(1):246-247
戏曲在中国是重要的娱乐形式之一,丰富的故事、优美的唱腔早已深入人心。多少艺术家受到戏曲文化的影响,把自己所听到的故事、看到的人物,塑造在他们的艺术作品中,使戏曲舞台上长久地存留了那么多熠熠生辉的人物形象。中国传统戏曲的娱乐性便不可回避地根植其中。一方面,戏曲在形成之初便具有了先天的娱乐因素;男一方面,在戏曲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市民经济的发展与大众对通俗文化的迫切需要,也促进了戏曲的娱乐作用的发展。娱乐性便成为中国传统戏曲的第一特性。  相似文献   

5.
地域戏曲生态在文化习俗的主导下呈现出特有的区域特质,明末清初常州戏曲在繁荣商品经济的支撑下获得了广阔的生存空间,而人文的兴盛为戏曲提供了足够文化储备的同时,也促成了戏曲雅正特色的形成。同时,文质相倚的风俗指向也造成了区域内外戏曲表现的统一与分化。  相似文献   

6.
宫文华 《沧桑》2013,(4):185-188
晋北道情是一种活跃在山西北部的地方戏曲剧种,有着古老的历史渊源和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晋北道情积累和保留了大量的戏曲剧目。研究这些剧目,对这些剧目进行分类,对于了解这个地区古代的文化演进轨迹,对于我们当下的戏曲和文化改革,都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7.
尹晴画 《神州》2020,(4):41-41
湖北戏曲作为我国地方文化的重要标志,是中国几千年来的生活写照。伴随着社会变迁经济技术的飞速发展,多方文化的洗礼大众娱乐的方式也不断的呈现多样化,这对于地方戏曲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我们应该直面迎接挑战,从内部结构和外部建设两方面实现地方戏曲融合发展,在文化保护发展的进程中探索地方戏曲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8.
唐强 《神州》2014,(14):190-190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明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戏曲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长久以来,深受人们的喜欢。司鼓职位是整个戏曲表演中非常重要的角色,其地位不可小觑。本文介绍了司鼓在戏曲表演中的重要作用,为研究我国这一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纪文清 《神州》2013,(13):16-16
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年传承,源远流长。但是,随着现代社会快节奏、高效率的运转,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娱乐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国人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极大丰富,港台文化、海外文化与大陆文化的渗透与辉映,把人们的文化需求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在这样一个文化多元、艺术多元的时代,古老而传统的戏曲艺术无  相似文献   

10.
杨榕 《文献》2006,(3):113-126
明清时期,福建各地民俗活动频繁,城乡演剧之兴盛,已成为民众文化生活之大事.故福建地方文献中就有了戏曲活动的记载,戏曲碑刻即其重要组成部分,内容涉及戏班、戏神、演剧、罚戏、习俗等,折射出民间演剧之缩影.碑刻是我国古代的重要记事方式,福建各地宫庙林立,庙多立碑石记述其历史、祀神或重建修缮事宜,随着戏曲的形成与发展,碑刻与戏曲结下了不解之缘.戏曲碑刻是记录戏曲信息的载体,属于戏曲文物型文献,其碑文少则十几字,多则数百字,甚至达千余言.福建传世的戏曲碑刻多见于明清,包括庙碑、护林碑、墓碑等,其中尤以庙碑为主,反映出戏曲碑刻与宫庙的密切关系.它们出自历史上地方戏盛行的福、莆、泉、漳等地,是研究福建戏曲的珍贵史料,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1.
《风景名胜》2008,(2):52-53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等四种基本形式。在古典戏曲中,不能不提四大经典爱情戏曲——《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自问世数百年来,它们被改编成各种剧种活跃在戏曲舞台,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它们的故事发生地,也成了游人争相前往的热门之地。它们以超强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成为了当地旅游的一块金字招牌。  相似文献   

12.
古典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民族文化、巩固民族信仰、发扬民族精神、培养民族气质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学界对于戏曲中的神话形象、神话原型、鬼魂戏、神话仪式与宗教、神话戏的艺术特征与地位、影响等方面展开了多层次、多角度的探讨和研究,颇有建树。但也存在着只是注重于某一方面的个案研究,而缺乏历时性和共时性研究等不足之处。系统地对中国古典戏曲的神话元素及传承方面的研究,可以探寻其流变规律、文化传承与播迁状况,以及文化关照下的社会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13.
段红玉 《神州》2013,(32):203-204
中国戏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盛唐真天子倒坐梨园至今,戏曲的发展历史在我国演绎了近一千五百多年。随之封建制度的潮起潮落和自然衰败,中国戏曲沿袭历史的沧桑而变迁终归根。当今戏曲,随之国富民强时代发展和改革创新,也在悄然变化自然转型。但在民族昌盛、文艺复兴大文化发展的环境下,戏曲艺术对国家对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此而言,戏曲是一切事物不可替代的门类学科。  相似文献   

14.
丁雅琳 《神州》2012,(21):209
戏曲电影是中国独有的片种,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戏曲电影以戏剧化冲突为原则,弘扬褒善贬恶的传统道德观,将写实与写意风格、虚拟性与假定性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5.
曹运福 《神州》2020,(5):57-57
戏曲作为我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代戏曲表演的过程中,要想为观众展示出更加良好的形象,必须要对演出的样式进行巧妙的构思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为传统戏曲赋予全新的生命活力。本文通过分析戏曲导演对演出样式的指导形式进行深入研究,更好地为戏曲事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乔方悦 《中国地方志》2023,(1):15-23+124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古代方志编纂中并未为修志者所重视。古代方志中的戏曲史料依附于社会民俗活动存在,民国时期开始形成独立篇目,逐渐被修志者所关注。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编纂戏曲志,其目的是为全面、系统地记录与整理各地有价值的戏曲资料。现有的两类当代戏曲志因记述内容侧重不同而在体例上有所区别,在编纂方法上继承传统,体裁完备,同时合理运用图片载体保存戏曲表演影像。当代戏曲志所记内容为我们了解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戏曲发展状况提供了途径,拓宽戏曲史的研究界限,对戏曲发展的整体过程建立起更为生动、立体的认识,同时也为专业志的编纂提供体例和方法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民间戏曲     
《丝绸之路》2008,(2):40-44
民间戏曲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艺术结晶,是悠久的历史文化产物,在中国文化史、世界文化史上闪耀着灿烂光芒。  相似文献   

18.
在东南文化中,戏曲的发达大概是一个重要特点。如明代万历年间是戏曲史上自元代杂剧繁兴以来的又一个黄金时期。而就在这一时期的曲坛上,出现了两大戏曲流派,即以沈璟为首的吴江派与以汤显祖为首的临川派。这两大流派均在东南地区。现在我就吴江派的问题谈一谈意见。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典戏曲在宋金元时期逐渐形成、发展并成熟。戏曲故事的情节、对白和人物形象深入人心,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符号,并作为装饰图案呈现在日常器用之上。受此影响,元明时期的龙泉窑大胆引入戏曲元素作装饰题材,用自身擅长的精美印花及刻划花直观地表现戏曲故事,丰富了装饰纹样,为青瓷的生产注入了新鲜活力,从而为龙泉窑在元代的大发展以及明代前期的继续繁荣提供了助力。将戏曲元素融入青瓷装饰,不见于宋代龙泉窑,是元明时期伴随戏曲艺术繁荣在龙泉青瓷装饰中出现的新情况。  相似文献   

20.
岳静静 《神州》2020,(5):59-59
戏曲作为我国传统艺术中的瑰宝,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戏曲艺术家的传承与发展,让中国传统文化大放光彩。随着现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许多变化,很多戏曲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没有对角色的人物性格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除了唱腔、道白、身段等基本功之外,对情感的表现不足,很难引发人们的共鸣这样也就造成戏曲表演失去了原汁原味的特色,很难促进戏曲表演的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