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吕军  陈颖 《北方文物》2011,(3):36-41
吉林地区在考古调查和发掘中,常见有玉壶春瓶出土。目前所见,其质地有铜质和吉林地区(陶)瓷质两种,形制上也有一定的差异。在充分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对吉林地区出土的玉壶春瓶进行系统研究,讨论铜(、陶)瓷两种质地的器形特点,进而探讨玉壶春瓶的源流及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2.
龙霄飞 《收藏家》2000,(7):16-19
玉壶春瓶又叫玉壶春壶,是一种撇口、细颈、垂腹、圈足,以变化柔和的弧线为轮廓线的瓶类(见附图)。其造型上的独特之处是:颈较细,颈部中央微微收束,颈部向下逐渐加宽过渡为杏圆状下垂腹,曲线变化圆缓;圈足相对较大,或内敛或外撇。这种瓶的造型定型于宋代,历经宋、元、明、清、民国直至现代,成为中国瓷器造型中的一种典型器物。一“玉壶春瓶”之名因酒而来关于“玉壶春瓶”名字的来源,一般的书籍都说是因宋人的诗句“玉壶先春”而得名,也有说是因“玉壶买春”而得名,  相似文献   

3.
《收藏家》2017,(9)
<正>3.瓶类在古陶瓷器型中瓶的式样极为丰富,如隋唐时的传瓶、净瓶,宋代的梅瓶、玉壶春瓶、琮式瓶、皈依瓶、凤首瓶、鸡腿瓶,元代的连座瓶,明清时的天球瓶、观音瓶、筒瓶、壁瓶、藏草瓶、赏瓶以及多种像生状的葫芦瓶、橄榄瓶、荸荠扁瓶等,多为水器、陈设品或宗教礼仪用品。在诸多瓶体中最为突出、最常见又有时代演变特征的是玉壶春瓶,现代仿品也多见。玉壶春瓶是中国瓷器造型中的一种典型器型,流行地区广,沿用时间长,宋以后历代各地窑场均有烧制。它的造型  相似文献   

4.
玉壶春瓶是我国陶瓷艺术里的一朵奇葩,它造型古朴端庄,形体稳重大方,完美的弧线造型,展现出非凡的气度和神韵,散发出中国特有的陶瓷艺术精华,是瓷器界难得的艺术精品。在明清时期,玉壶春瓶无论造型上还是工艺上都展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平,这一时期也成为玉壶春瓶制作工艺的鼎盛阶段。  相似文献   

5.
古瓶盛酒后簪花花酒由来本一家──宋代梅瓶、玉壶春名称由来刘静宋代,在我国瓷器中,瓶十分流行,通常可见的有贯耳瓶、悬胆瓶、瓜棱瓶、净瓶、盘口瓶、葫芦瓶、堆塑人兽瓶、花口瓶、多角瓶、梅瓶和玉壶春等等。形形色色,争奇斗巧。在这些众多的瓷瓶中,其有的是继承前...  相似文献   

6.
2012年,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扬州太子岗遗址的一座灰坑中发现了一件青花龙纹玉壶春瓶。本文从考古地层学及类型学的角度对此瓶的时代及其窑口进行了分析,认为其可能是元末景德镇落马桥窑址烧造的。此件玉壶春瓶的出土为元青花的研究带来了可靠的新材料。  相似文献   

7.
1988年,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文物管理站在墓葬中发现1件青花玉壶春瓷瓶,经鉴定确认是元代文物。这件青花玉壶春瓶通高27.9、口径7.9、底径8.2、最大腹径14.4厘米。圆唇,喇叭口,细颈,圆腹,圈足微外撇,足底露胎处有不规整的刀削痕迹,器形与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青花玉壶春瓶基本相同。底釉呈鸭蛋青色,其上装饰一条蓝色的凌空飞舞的龙。  相似文献   

8.
1956年,湖南省博物馆从常德收集的一批瓷器中有一件元代青花人物故事玉壶春瓶,引人注目。国内保存的元代青花瓷器为数不多,这种绘人物故事的玉壶春瓶更是少见。这件玉壶春瓶是与两件元代青花双鱼大盘同时从常德收集来的。从其圈足内保存的泥锈来看,应当是出土物,而非传世品。瓶的造型优美,口外敞,颈细长,腹椭圆,圈足。口沿内画九朵如意头云纹,圈足上画卷枝纹。颈腹部的主要花纹为人物故事。瓶高30、口径8.4、腹径15厘米,口部胎厚0.2厘米。  相似文献   

9.
旅顺博物馆珍藏有部分清乾隆朝官窑颜色釉瓷器,本文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13件器物进行了简要介绍,包括仿汝釉撇口瓶、仿哥釉贯耳瓶、仿官釉贯耳方瓶、霁红釉玉壶春瓶、绿釉暗刻龙纹花口盘等。  相似文献   

10.
宋代花瓶     
四川遂宁金鱼村窖藏时代约当南宋末年,其品类十分丰富,且藏品的时间跨度很大,是汇聚了很可以体现时代风尚的一批器物。花瓶正是其中重要的一项,诚可视作记述了宋代瓶花故实的一批珍贵标本。然而“花瓶”一词用来专指插花之瓶,其出现于文献的时间是在哪一时代,又两宋文献中的“铜瓶”、“胆瓶”、“玉壶春瓶”等,其与实物究竟有着怎样的对应关系,将此一系列问题辨析清楚,遂宁窖藏才更能显示出它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论"夷"和"东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栾丰实 《中原文物》2002,2(1):16-20
“东夷”本是传世和出土文献对古史上某一时期东方居民的称谓。近年来,随着考古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把黄淮下游海岱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的族属称为东夷。本文旨在根据传世和出土文献的相关记载,廓清“夷”和“东夷” 的产生、发展、流变和消失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3.
“素心”与“史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发展史上,关于史家主体修养的探讨是一个重要问题。梁启超所谓“史家四长”说即是对这个探讨的总结和概括。在这一理论成就的形成过程中,唐代史家刘知几的“史才三长”说及清代史家章学诚的“史德”说是关键环节。当然,任何学术成果尤其是理论上的突破,都必须以一定的思想积累为前提与基础,这种积累首先必须是学者个人的,而从更为普遍的意义上讲,它更是社会的与时代的。因此,从孔子、孟子的时代起,我们  相似文献   

14.
晚清之前,中国始终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将中国之外的其他一切民族都看作是未开化的“蛮夷”。特别是明代朝贡制度形成后,“夷”“夏”卑尊泾渭分明。晚清从鸦片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近六十年间,实现了从“夷”到“洋”的艰难转变。本文从“中国中心观”的形成入手,对这一转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古代的"邛"究竟是族名还是地名,曾有一些不同看法.关于"邛竹杖",也历来看法不一.文中对此作了探讨,认为"邛都夷"人属古濮越系民族,"邛竹杖"则由于年代久远现已不甚明了,可能"邛人"所居地方所产之竹杖皆可谓之"邛竹杖".  相似文献   

16.
庄子《大宗师》集中出现了四则有关"真人"的论述。"真人"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作为庄子自身理想人格的画像,"真人"等同于"至人"。真人一旦上升到"道"的层面,又等同于"神人"。真人思想的矛盾性源自《庄子》一书内容的复杂性。作为天道哲学的真人,其思想源自《道德经》、《山海经》等典籍;作为生命哲学的真人,源自《黄帝内经》、《周易》等。由后者形成一种"葆真"的生命哲学观,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王三义先生认为,以国家起源的“民族模式”代替传统的“部落联盟模式”,易建平这种做法是不对的。本文认为,王三史先生的观点难以成立,原因在于,他混淆了“部落联盟”与“部落联盟模式”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并且,把希腊人和罗马人国家起源的例子当作了“特例”,而这摩尔根与恩格斯是当作典型例子的。  相似文献   

18.
本从都市平量器字入手,结合东汉相关的度量衡制度和两汉中遗存的刻铭陶、漆器字、以及东汉相关历史,考证都市平量器并非成都市平量器的简称。  相似文献   

19.
本对于古籍献中“百工”一词的多义和歧义现象进行分析、考证,发现它与“百官”一词的关系错综复杂,于是从字形、声音及化历史的研究对比中取证,认为“百工”作为上古一官职名,后世直接对译成“百官”实际上存在混淆和误解,却也可从中看出它们意义上的联系与区别,对这一特殊语词的变化的历史考证将对训诂学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20.
Museum learning的相关研究范式和成果主要集中在博物馆学观众研究和教育学教育技术研究领域中。国内这两门学科对museum learning的翻译存在分歧:博物馆学界将其译为"博物馆学习",而教育学领域则将其译为"场馆学习"。原因在于二者对museum learning的研究方法存在分歧,以及二者对"博物馆"一词本身范畴和概念存在认知差异。"博物馆学习"不仅保持了museum在跨语境研究中的一致性,更重要的是在概念上确保了自然科技类博物馆和历史艺术类博物馆在museum learning研究中的相同地位,这是"场馆学习"一词无法体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