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明诗咏青海     
早在唐代,就有许多诗人写下了大量描述青海的“边塞诗”,但唐代写青海的诗人中,除高适、吕温以及《敦煌唐人诗集残卷》中的马云奇和佚名诗人之外,大多数人并未涉足青海高原,而明代歌咏青海的诗篇就产生在本乡本土,西宁诗人张问仁和从各地来青海的文人学士、官吏将佐创作的诗篇,构成了明代咏青诗歌的主调。  相似文献   

2.
高丽国佚名文士编选唐代七言律诗而成《十抄诗》一书,收录白居易诗十首,其中两首被学界认定为佚诗.然据敦煌残卷得知《水精念珠》与贯休诗大同小异,今予比勘并给出是非优劣之按断.又,高丽名僧子山为《十抄诗》作夹注,编成《夹注名贤十抄诗》.广征博引,涉及经史子集诸种,又旁采释、道之书以证诗中名物制度,史地因革,文字发展等情况.然而由于其人暂时寓居寺院,主业又是祝圣活动,所作"夹注"难免出现文字衍夺,译语疏漏,甚或舛错讹误.今亦予以删、增諟正.古语云:"前修未密,后出转精.""转精",不敢自诩;尽力而为,是做到了.  相似文献   

3.
关于敦煌文书中的“Lho bal”(蛮貊)与“南波”、“南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敦煌藏文文书P.t.1089《吐蕃官吏呈请状》等中的"Lho bal",直译为"边鄙蛮貊",具体是指吐蕃统治下河西地区落蕃唐人及其后裔为主的民族,主要有汉、回鹘、突厥等成分,陇右地区的落蕃唐人及其后裔也可称Lho bal。在吐蕃统治结束后,瓜沙地区的汉人建立了归义军政权,河陇其它地区的落蕃唐人后裔中相当一部分人口则形成了嗢末(吐蕃语属民,"奴部"之意)部族。敦煌汉文文书中的"南波"与"南山"应是指9-10世纪活动于瓜、沙、肃州南部祁连山中的含有原月氏等血统的民族,南波、南山也有可能被称为Lho bal,但并不能完全代表P.t.1089号文书中的Lho bal。吐蕃统治河陇西域时期的"南(nam)"部族(多弥)则不能被称为Lho bal。  相似文献   

4.
《敦煌唐人诗集残卷》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由王重民先生辑录而成的,1962年发表于《中华文史论丛》,后收入《全唐诗外编》。该书在编者按中说:“这两个唐人诗词残卷,是被法国人伯希和从敦煌劫走的写卷之一……”“卷中有诗七十二首,从未见过著录。它们的作者是唐朝中期我国国内民族战争中被吐蕃俘虏的两个汉族人。一人姓氏已不可考,只知他在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吐蕃攻占敦煌后,在这一年秋天被押解离开敦煌,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诗的王国,唐代又是这个王国诗歌创作发展史上最光辉灿烂的时代,诗人密集,诗作繁富. 唐诗结集,就选集言,唐人选唐诗集,以今所见,已有元结《箧中集》、殷璠《河岳英灵集》、芮挺《国秀集》、高仲武《中兴间气集》等近十种.在敦煌写卷中,我们还发现了唐写本选唐诗集残卷和别集残卷,不下十种之多.就总集言,南宋时已有计有功《唐诗纪事》八十一卷、洪迈《万首唐人绝句》四十卷,至明有朱警《唐百家诗》一百七十一卷、胡  相似文献   

6.
唐朝时期,阿拉伯、波斯等地商人来华经商,这些人被称作"蕃客",他们大多聚居于长安、广州、扬州各口岸.随着穆斯林商人的日益增加,便有了"蕃坊",唐朝政府也在蕃坊中设立了管理机构来解决蕃坊中一系列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苏辙集>和<全宋诗·苏辙诗集>中的苏辙佚诗进行考辨,发现<初春游李太尉宅东池>、<益昌除夕感怀>、<除夕>、<过豫章>、<诗一首>等五首佚诗不是苏辙所作,分别属于张方平、唐庚、黄庭坚、苏轼等人所作.开展苏辙佚诗的辨伪工作,可以使其诗集更趋完善,能促进其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8.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军在河西、陇右的精锐被调往内地平叛,吐蕃乘虚而入,自东向西不断蚕食河西走廊,凉、甘、肃、瓜等州的部分人口被迫向西逃亡,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一度成为他们避难的目的地.部分学者据此认为该地区的人口在陷蕃前出现了明显的增长.然而,通过对敦煌文书和相关史籍的分析可以看出,随着河西地区军事形势的不断恶化,敦煌在不久之后也开始受到吐蕃的直接威胁,当地的大量非军事人口被迫加入逃亡的队伍,向西逃往相对安全的伊、西、庭州等地.因此,敦煌的人口数量到陷蕃之时不仅没有增加,较之天宝年间还出现了明显的萎缩.  相似文献   

9.
黄遵宪《日本杂事诗》开篇前五首(《立国》、《开辟神话》等)诗吟咏的是日本神话与历史,可称之为“神话诗”。神话、历史、政治三者在这部诗集中是紧密结合的。结合当代神话学与神话历史理论,通过对诗中日本神话与历史的分析,可以透视出作者以诗歌传达政治理想的意图与叙事策略以及内含的“天朝”心态。  相似文献   

10.
刘祁在金元时期"文名满天下"①,与元好问同为金末元初文学和史学巨擘,在理学方面也颇有建树.刘祁的<神川遁士集>没有保存下来,但在<元音>、<国朝文类>、<元诗体要>、<元诗选>、<金文最>等书中仍有诗文留存.今人所编<全金诗>和<全辽金诗>中共收刘祁诗12首,皆为精品,另有梦中所作诗句一则.除此之外,在<永乐大典>残卷中尚存有刘祁逸诗4首.  相似文献   

11.
《敦煌秘笈》最新刊布的日本杏雨书屋藏敦煌"羽037R"《算经》残卷与S.19及Дх.03903为一卷之裂,与P.3349/S.5859《算经》写卷同为一书。两《算经》写卷有多处完全相同的错误,至少可以判定二者"师出同门",甚至有可能其中的一卷就是另一卷所据之底本。  相似文献   

12.
敦煌S.1344《唐开元户部格残卷》所载垂拱元年八月二十八日敕明确允许诸蕃商胡于内地兴易。然而,这条敕文中关于商胡进入内地后"不得入蕃"的规定,依然是要限制商胡越境。这又与唐代粟特商人频繁往来于中原与西域的实际情况不相符,说明敕文并没有被长期严格执行。这一情况的出现可能是因为垂拱元年敕关于"不得入蕃"的规定是针对西域战事做出的。唐代关于禁断商旅及物资入蕃的一些敕文,也大多是与边疆局势紧张有关。与唐代律、令、格、敕中反复强调阻断商旅相对,唐朝与外藩之间实际上存在大量的私人贸易。这体现了唐朝对外贸易的开放态度以及战时临时性边境管制之间的矛盾与调和。  相似文献   

13.
<孔子诗论>公布后,再次牵动有关<诗序>问题之讨论,同时也为重新探究"诗教"观念之继承或转化建立起新契机.虽然<孔子诗论>中对于风体诗的评论,明显有重情的趋势,而代表汉代<诗>教思想的<诗序>,又明显注重政治风化之作用,彼此遂产生较大的差异,且显然有思想转化之现象.然而这种<诗>教思想明显转化之痕迹,在<孔子诗论>所评论<大雅>之<皇矣>、<大明>、<文王>三首诗中却非如此,而有继承发展之现象.职此之故,本文将深入此三首史诗的内容,从对比各首诗的诗义以及<诗论>、<诗序>所评论之内容,参照汉代政治之状况,而对<诗>教思想之继承发展情形有更确实的理解.全文之进行:在前言说明为文之动机、目的以及讨论范围之后,进入核心议题,依序讨论此三首诗从诗义到<诗论>,乃至于到<诗序>的诗教思想继承发展之情形,获得更清楚的思想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4.
路远 《文博》2009,(1):74-79
本文围绕西安碑林藏苏轼《集归去来辞诗》刻石,对苏轼的“尚意”书法不践古人、追求个性自由的本质,及其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略加述评。对该刻石所据之墨迹本的由来及刊刻者邓霖其人,对苏轼这件书法作品产生的背景及其价值,略加考述。认为《集归去来辞诗》刻石之“六首本”和“十首本”各有出处,不能因为《苏轼诗集》收录10首,便轻易否定“六首本”。  相似文献   

15.
吐蕃占领教煌时期,汉地佛教通过敦煌等地向吐蕃本部传播,对吐蕃佛教产生重要影响.吐蕃曾在敦煌等地举行释放唐朝战俘、两国通好、礼佛祈愿等活动;敦煌蕃汉官员与唐朝中央政权也曾发生过一些联系与接触;吐蕃在河陇推行的各项制度大量模仿唐制,唐朝文化礼俗在敦煌地区仍然被官方和民间一定程度上加以保留和吸收;落蕃唐人及其后裔仍然保持着很强的对唐朝中央政权的向心力.正因为这样,所以才有了公元848年敦煌世族张议潮率众起义,驱逐吐蕃,建立归义军政权,遣使归唐的壮举.  相似文献   

16.
陈铁民、候忠义先生《岑参集校注》(以下简称《校注》)卷四收有《冀国夫人歌词》七首,认为是岑参所作,并在题注中说: 《岑诗系年》:“闻一多先生曰:‘敦煌唐写残卷影片此六(应为七)首(第五首全缺)不著名氏,在岑参《江行遇梅花之作》后,又格调视余篇较高,疑亦岑诗。’案裴冕于两京平后封冀国公,则此诗当作于乾元元年或广德二年前后公居长安时。”冀国夫人:冀国公裴冕之妻的封号。唐制,国公之妻例封国夫人。李嘉言先生《岑诗系年》与《校注》并谓“冀国夫人”是指冀国公裴冕之妻。据两《唐书  相似文献   

17.
韩宁 《文献》2005,(4):169-178
《乐府诗集》卷十六到卷二十列"鼓吹曲辞",在"鼓吹曲辞"部分郭茂倩对鼓吹作出了自己的概念判定,他的概念判定主要依据的前代文献是《宋书·乐志》.在"鼓吹曲辞"的题解中郭茂倩首先列出了《宋书·乐志》中关于鼓吹的记载,然后对其部分观点进行反驳,从而确定了自己的鼓吹概念.郭茂倩对《宋书·乐志》的观点认同的是,鼓吹曲为军乐.对《宋书·乐志》的观点不认同之处有三:其一,《宋书·乐志》认为鼓吹和骑吹"二曲异也",郭茂倩认为二者的区分并不严格;其二,《宋书·乐志》认为鼓吹之名始于魏晋,郭茂倩则言:"短箫铙歌,汉时已名鼓吹,不自魏、晋始也."其三,对短箫铙歌的认定,《宋书·乐志》言:"鼓吹,盖短箫铙哥."不是很确定.郭茂倩言:"鼓吹曲,一曰短箫铙歌."认为短箫铙歌只是鼓吹曲的另一种叫法,进而还得出了"黄门鼓吹、短箫铙歌与横吹曲,得通名鼓吹,但所用异尔"的结论.[1]郭茂倩在对《宋书·乐志》的驳论中确立了他的《乐府诗集》的"鼓吹"概念.  相似文献   

18.
乾隆二十二年科举加试试帖诗,翁方纲是实行此举的核心人物.现存其《复初斋试诗》手稿,其中一篇《赋得春从何处来》,讨论了四首同题之作,并区分优劣,集中体现了翁方纲关于试帖诗的理论.  相似文献   

19.
“王伯敏先生藏敦煌唐写本《四分律小抄一卷》(拟)残卷研究”一文,是黄征先生所撰,该文发表后,宗舜法师曾对其中的一些误失有所商榷.为了使这一残卷得以更好地整理与研究,笔者不惴浅陋,就其录文与校记,再提出若干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20.
本文所介绍的诗歌是那些久已失传、赖敦煌遗书的发现重见天日的唐代文人诗作。这些诗为唐诗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新材料。故自敦煌宝藏现世以来,这些诗歌激发着广大学人的研究热情。在众多研究中,增补《全唐诗》、考证诗歌作者是学术界的焦点所在。王重民先生的《补全唐诗》、《〈补全唐诗〉拾遗》,陈尚君先生的《全唐诗续拾》以及黄永武、项楚、徐俊等先生对佚诗作者的考辨是这些成果的代表之作。本文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些佚诗的情况及价值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