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严 《神州》2014,(9):165-165
所谓俚语(slang),是指那些难登大雅之堂的、不礼貌的、粗鲁唐突的乃至于粗俗的定型用语,是“粗俗的或通行面极窄的方言”。大英百科全书称俚语是“极不正式的非标准词,通常并不限定使用地区”。理论上,俚语都是非正式语言,通常来自各个社会阶层。本文试图对汉英俚语进行对比,目的是对语言、文化的学习及翻译给予启示。  相似文献   

2.
郭静 《丝绸之路》2010,(14):59-60
俚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语言表现力,也是美国语言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美国俚语的发展趋势与产生的文化条件加以对比,对美国俚语的语言特色作了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3.
赵硕  王润孝  郭永建 《人文地理》2006,21(3):124-126
方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社会的发展是方言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基本条件。网络方言也同样是随着网络信息社会的出现而产生的,本文就网络方言产生的原因、本身特点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针对网络方言研究背景,从网络文化社会方言的发展现状及特点入手,提出网络语言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方言并从其简略化、图形化、符号化和时尚化等方面分析了当前社会文化发展的新趋势,从而证明也只有在对社会全面关注和考察基础上才能发现社会语言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在发音模式和发音规则上,甘肃会宁方言与英语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文章在阐述会宁方言语音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会宁方言中的部分发音对会宁英语学习者的英语语音产生的正迁移和负迁移现象,并指出相应的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5.
邵笑 《神州》2012,(31):159-159
语言的一个最重要特性就是社会性,社会产生.语言随之而产生,社会发展,语言随之而发展。但是在同一社会中不仅存在着为所有民族所共同使用的普通话,还存在着为某一特定地区或某一特定集团所使用的方言。使用方言的人可能也同时使用普通话,因此使用者就需要对方言和普通话之间进行转换。  相似文献   

6.
本文回顾了我国在方言调查研究领域所进行的工作,总结了首轮方言志在语言学等众多学科中产生的意义及影响。文章指出我国方言的复杂性,提出第二轮修志记述方言的必要性以及需要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周振鹤 《人文地理》1988,3(1):57-64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历史上汉民族迁徙的大势及其与方言发展演化的关系,论述了历代移民及其对汉语方言地理的影响。首先,从先周时代到西晋末年几次重要的南向移民行动产生了南方各方言的最初渊源;其次,西晋末年以后由北面的三次汉族人民迁移决定了汉语方言地理的基本格局;第三,元代以后的东西向移民以及清代以来对东北和台湾的移民对汉语方言地理作了重要的补充。  相似文献   

8.
新编《广州市志》卷十七(社会)于1998年3月正式出版发行。长达90多万字的新编《广州市志》卷十七(社会)由四个分志组成,按序为:《风俗志》、《方言志》、《宗教志》。《家庭志》。《方言志》以粤方言从产生、形成到发展的过程为依据,对广州方言进行了全方位的。详尽的记述、分析和介绍。广州方言是汉语的一支重要方言,广州作为广东省省会,自古以来都是我国重要的通商口岸和集散地,其使用的方言在海内外的交际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方言志》对广州方言进行了全方位的、详尽的记述,突出地显示其所具备的学术价值。参考价值和…  相似文献   

9.
在各地的方言中,我们不仅能窥见承载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事实的地域文化印记,而且会发现一种方言系统将某些不属于其地域特点的词汇融合进来,成为与自己方言融为一体的组成部分. 青海方言,在汉语方面属于北方方言,在某些程度上与江淮流域的吴语方言有些相同或相似.这与青海汉族的历史有密切的关系.历史上由于人口迁移、商贸联系、各民族长期相处及地区间的交往等诸多因素,使青海方言呈现出五彩斑斓的色彩,形成了它的独特风格.追其原因,一方面是人类的迁徙活动让其地方方言在青海这片土地落地生根;另一原因是由于青海相对封闭,所以形成的语言固有形态很少被破坏,在俚俗方言中相对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相似文献   

10.
对扬雄《方言》一书,向有宗从《尔雅》、拟则《尔雅》等说法,按照这种看法,《方言》在体例上是模仿《尔雅》,对词义的诠释,也是照搬《尔雅》释义.《方言》只是在《尔雅》释义的基础上做了一些补充,或为《尔雅》的训解作释.我们认为,如果从《尔雅》一书在语言学史上所占重要地位角度,说《尔雅》对《方言》编写有一定影响,是可以的,如果说《方言》从体例到内容都宗从《尔雅》、拟则《尔雅》,却是值得研究的.  相似文献   

11.
在安丘南部方言中,重叠是一种普遍见到的语法手段,种类多,使用面广,其中尤以动词重叠问题最为突出.本文选以安丘南部方言为研究对象,从语法学角度对方言中动词重叠现象的构成形式、语法功能和表义特征做了较为全面的其时描写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苏气”、“杭式”、“巴武”产生的源头和背景,认为志书记载方言应使用其原始规范词语。指出对于一些已经约定俗成的方言,不宜随意改动,否则,方言将失去其应有的魅力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的出发点是研究《金瓶梅》中的吴方言现象,但其目的却是试图借此解开《金瓶梅》作者之谜,故有其独到的学术价值.作者认为,《金瓶梅》中既存在山东方言,又存在吴方言,可见该书作者必兼备相当熟悉山东方言和吴方言这两个条件.一般地说,北方方言(包括山东方言)因接近官话而较易掌握,而吴方言则因其语言、词汇和语法的特殊性显得较难掌握.据此立论,《金瓶梅》作者应是吴方言区某地人并在山东生活过一段较长时间且熟悉山东方言者,这个人正是明代太仑人王世贞.  相似文献   

14.
英语俚语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份,是一种特殊的言语形式。英语俚语具有独特的社会交际功能。只要恰当使用能收到其它词汇难以比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梁永斌 《丝绸之路》2010,(20):47-48
本文对庄浪方言词进行了搜集、整理和解释,发现一些庄浪方言词的语音有着明显的中古音成分;同时,古汉语中一些词的意义和用法也留存于庄浪方言中.  相似文献   

16.
晚清的文字改革一直走着"步武日本"与"规仿泰西"两条路.章太炎1906年主持<民报>后,与日本的"汉字统一会"、法国巴黎的<新世纪>杂志,就语言文字问题展开论争,并创作出学术名著<新方言>.本文试图回到这两次论争的历史背景,梳理参与论争各方的思路与资源,探索学术史背后之思想史,阐明章太炎如何立足于方言,抵抗新时期仿日与崇欧的代表--"汉字统一"论和"万国新语"说.此过程中,他一方面展示了晚清以小学言国粹、言建国者的文化视野;另一方面阐述了以方言为根基、打通古今的"言文一致"观,以言语之"展转缘生"为依据,建立在文化地域亲缘性基础上的"语言统一"论.这两点都对现代中国的文化理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遵义方言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没有入声,古入声字今基本读阳平,极少数读去声、阴平,个别读上声.遵义方言没有入声韵,古入声字今全读阴声韵.和普通话相比较,古入声字在今遵义方言韵母中的分布自有其特点.  相似文献   

18.
影响方言的地理因素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芳元  徐永山 《人文地理》1996,11(Z2):63-64
方言在形成和发展进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自然环境中的山川、社会经济生话的方式、历史行政区划的变更和移民的路线等,对方言的语文、语汇及其地理分布都有十分明显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总有它的俚语。我们这个时代,流行的俚语就不少。俚语不一定提供理性的解释,但也可能恰是因为缺乏理性而妙趣横生,透露出某种智慧。譬如,近来总听见某些人用“牛”字来形容另外一些人,“牛”是夸奖他人的,“牛逼”也是,“牛人”则更加无疑是用来形容能力出众之人。诚然,无论是哪个带  相似文献   

20.
丁梦诗 《黑龙江史志》2013,(21):303-304
修水方言属于江西方言昌靖片,而重叠式在修水方言中使用的非常频繁,形式丰富多样。其用法既有和普通话相同的地方,也有颇具独特地方色彩的一面,如大量使用词缀"嘚""、哩"等。这篇文章通过考察一些方言实例,在语法上对重叠式在修水方言与普通话中的用法进行比较,以找到二者之间的差异,并期冀能展现出家乡方言与众不同的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