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指出:“民俗文化,简要地说,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我国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是指存在于少数民族间的农耕方式、民居形式、服饰传统等物质文化,宗族、氏族、家属、乡镇、村落及各种民间社会组织,民间宗教、伦理、礼仪和艺术等意识形态,以及口头语言,等等。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社会文化信息的载体,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因而,它动静相间、纵横交错地的反映着古往今来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的各种层面,既是印证历史的年轮,又可谓折射时俗风尚的镜子。或言之,语言不止是交际工具,还是一种凝积着多种层面社会信息的文化现象。民间流行习语,是兼具俚语、俗语语类特点的重要民俗语言品类,因其具有颇为鲜明的民间性、口头性、时代性、地域性和习用性等性质,故而能够很直接地透视一时一地的社会时俗风尚。反之,创造、流行民间流  相似文献   

3.
中原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这里集中沉淀了丰富、多元的民俗文化,并对该地区的经济、政治、生活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原民俗文化具有典型的原始性特征,它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物质民俗文化、社会民俗文化和精神民俗文化。由于中原长期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民俗文化不断地向外辐射、扩散,又不断地融合、吸收外来的民俗文化,再向外辐射、扩散,使中原民俗文化成为中华民俗文化的核心和基础。  相似文献   

4.
语用中的民俗作为一种语言化现象,包括的范围很广,如副语言习俗、数习俗、言语风尚以及语法、修辞、语音、字诸方面的习俗惯制要素等。本主要通过汉语的例子管中窥豹,对谐音、和谐与对称、言语禁忌、语言崇拜、语言伦理等五种语用民俗作了一些探讨。目的在于揭示语言的化性质、化价值、化功能和语言化的相对性特点。  相似文献   

5.
互助土族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平 《中国土族》2008,(1):20-22
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土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许多风尚和习俗,并代代相沿,积久而成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土族民俗文化。互助土族自治县作为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站在构建和谐互助的战略高度,以“建设彩虹家园,打造土族品牌,构建民俗文化特色县”为总体发展思路,着力发展土族民俗文化事业,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6.
民俗与语言都是人类原生文化形态,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劳作和社会实践、人际交往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而语言作为民间文化的栽体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和记载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这样也就形成了以反映民俗形态或具体民俗事象的概念、性质、特征等且与民俗有着某种联系的语词--民俗语汇.明清民歌大量的民俗语汇真实再现了彼时的社会风俗文化形态和市井生活.因而,对其进行系统分类研究,对于还原历史原貌、纵览民俗风情、透视民间百态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民俗文化与女性社会地位--以畲族女性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俗社会中人的社会地位是由权利、金钱等决定的;辈分、道德、才华等,也是构成人的社会地位的要素。此外,中国历来有从生理性别上确定女性地位的民俗传统,女性家庭成员处于男性的从属地位。堆在畲族民俗文化研究中,我们发现:畲族女性有较高的家庭和社会地位。而畲族女性的地位,与民俗文化密切相关。众所周知,民俗文化是民众创造、传承和享用的生活文化。民俗文化因地域、民族的不同而显示其鲜明的个性。本文试图从女性视角审视畲族民俗文化,并对民俗文化与女性地位之间的关系作一考察。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以农立国,牛是重要的生产工具,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在古代岭南少数民族地区,牛耕虽然存在,但其农业生产作用似乎较为淡薄。牛在社会生活的作用和意义,则较多表现在民俗文化方面,或可称之为牛文化,它既表现在物质文化方面,也表现在精神文化方面,体现了独特的地方民俗文化风彩与特色,在古代岭南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演变发展过程中,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意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论"民俗问题"与"辨风正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俗是人类社会长时期相沿积久而形成的习俗惯制、礼仪、信仰、风尚等民间文化传承现象的总和,是经群体或社会约定俗成并流行、传承的民间文化模式,是规范个体行为、社会秩序和调解社会心理的非主导性生活模式。民俗作为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样式的复合模式,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社会文明进程的基本要素,具有对社会生活制衡与调控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刘桂华 《收藏家》2023,(2):98-103
青州市博物馆藏有唐、宋、金、元、明及清代的故事镜30余件,从文化属性上主要分为三类:一是神仙人物类,如唐双鹊月宫盘龙镜、金仙人龟鹤齐寿镜、元鹿鹤同春镜、元洛神纹镜等;二是历史人物类,如宋许由巢父镜、宋王质观弈镜、金柳毅传书镜等;三是民俗文化类,如金八童骑马镜等。纵观精美的故事镜,无论是从题材内容还是艺术风格上,它们都具有独特性、创新性和时代性。这些铜镜背后的故事,折射出人们的精神追求以及文化思想,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民俗风尚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一) 考古学与民俗学,乍一看来是两门互不相关,各有独自规范的学科领域;考古学主要是通过田野调查与发掘,并运用地层学、类型学以及一切可能的技术手段,专门研究古代人类物质遗存的内涵性质及时空关系,并进而探讨古代人类行为与社会文化的本来面貌及其发展过程的一门人文科学;而民俗学则是以人们在日常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中,通过语言与行为所世代传承的各种民俗文化事象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人文科学。就此而论,在考古学与民俗学之间的确存在着一系列基本的差别,除了研究对象领域的差异之外,在研究方法与技术上,在各自学术传统的背景上以及在理论分析的框架上,也都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一般地说,考古学只对  相似文献   

12.
唐代扬州民俗文化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扬州在唐代文化典籍中是一个繁荣昌盛的商业都市的典型,如当时民间谚语中就有"扬一益二"之称①,而且构成了一种文化情结,体现出时人对扬州历史和风尚等内容的理喻.同唐帝国的京都长安、洛阳相比,扬州民俗文化具有独特的意蕴,这是我国文化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旅游纵览》2015,(6):28-29
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及对轻松自在生活的渴望,推动了旅游活动日渐发展,这给旅游目的地带来经济振兴、促进民俗文化繁荣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对旅游目的地民俗文化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民俗文化是旅游活动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发展旅游活动时科学有序的开发民俗文化必不可少。本文在概述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就其浅析了旅游活动对民俗文化产生负面影响的原因并提出了民俗文化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4.
王音娜 《神州》2013,(16):169-170
传统民歌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和传承性的语言、民俗关系是最密切的,民歌就是语言的民俗,它主要以语言为手段,表现处于原始状态或民间地位的劳动群众对于物质世界的与各种社会现象的认识、感知和要求。民歌的语言来源于生活语言,是经过加工的语言的音乐语言的结合体。即劳动群众通过口头创作,使生活语言的律化提炼成文学语言;使文学语言歌唱化,升华为音乐语言。经过口头综合口头传唱,  相似文献   

15.
略论中国古代人物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铜镜背面装饰的各种花纹和铭文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及时代风尚有一定的关系。特别是由于镜背面积较小,其上所选用的题材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为了解当时社会情况的方方面面提供了实物资料。因此铜镜纹饰一直是学者研究的重点,也是收藏家注意的重要方面。中国古代铜镜上的纹饰十分丰富,有人物、动物、植物、器物、天象、地理、建筑、几何纹等,其中有关人物的题材尤为广泛和精美,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聂世美先生在《菱花照影》一书中认为:“较之抽象的几何纹饰与寓  相似文献   

16.
新型城镇化语境下民俗文化反哺的效能与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镇化急促推进的过程中,文化生态迅速变迁,民俗文化1不仅仅以消亡的形式呈现,它也不断糅合新的时代因素,发生进化、传播、发明及涵化,无论我们承认与否,民俗文化反哺机能始终在发生作用。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注人本身,在本质上与民俗文化反哺的效能发挥是对立统一的。因而,努力激活或发挥民俗文化反哺的效能,有效利用文化生态机制、社会控制机制、社会和谐机制、创意资源机制、身体技术机制和心理认同机制等反哺的潜在维度,加强民俗文化保护,关注农民市民化,营造"记得住乡愁"的民俗文化生态,因势利导,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新型城镇化推进的成效和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刘若斌 《民俗研究》2015,(3):94-100
当我们把宋代民俗审美文化从宋代文化中剥离出来进行本体论研究时,可以深刻地发觉其具有的内在审美品格和审美特质,这是对宋代民俗文化审美之根性的确认。宋代审美文化又是宋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正如士人们的"中隐"型人生处世理念和审美理想,又如市民阶层纯真朴素地融合在日常生活当中的物质、信仰等层面的审美创造,宋代民俗文化审美既有多样的目的性和现实实用性,又以其超功利性涵养宋人的精神世界。宋代民俗文化审美作为宋代文化系统中的子系统之一,它附丽着民俗文化与审美文化的特色,体现出诗意、理性、俚趣等美学特质。  相似文献   

18.
试述民俗文化活动的主要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林香 《神州》2013,(5):22-22
民俗文化伴随人类的产生而产生。它一经产生就规约了特定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并呈现出集体性、传承性、地方性、变异性、丰富性、实用性。民俗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创造的语言和行为模式。或者说是民族共同创造和遵守的行为规则。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古老风俗、习惯、信仰为主要内容,以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的文化活动;用以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段,它产生并贯穿于浩瀚历史长河的劳动过程。  相似文献   

19.
生活方式是从人类生活的角度表现人类社会的一切社会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范畴。生活方式作为人的各种活动形式的总和,包括了相当广泛的内容,涉及到人们对衣食住行、劳动生产、休闲娱乐、社会交往、待人接物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以及与这些观念  相似文献   

20.
民俗文化与当代油画看似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独立体系,实则不然,二者在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处于相互交融与渗透的状态。油画创作者深受生于斯、长于斯的民俗沃土影响,却形成了异于本土艺术传统的审美品格、认知与心性,进而在油画创作中有着极富感染力的艺术呈现。以民俗文化在中国油画历史语境下所产生的背景为切入点,选取当代油画中向民俗文化借鉴并重构与转换的油画作品进行具体分析,有助于厘清传统民俗文化符号和油画语言之间的异质同构关系,进而对探索民俗文化符号的相关理念及表现形式在当代油画中所形成的审美视觉语言的意义颇有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