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据《山海经》记载:2000年前塔河和孔雀河下游是“盖乱河自西南注也”的地方。 《汉书·西域传》载,这里“多葭、苇、柽柳、胡桐、白草”。 清朝中期,塔里木河水量还是很大的,《西域水道记》称它是“河水汪洋东逝,两岸旷邈,弥望菹泽”。 清末《新疆图志》说,“塔里木河西南上游,近水城邑田畴益……水势日渐分流,无复昔时浩大之势。” 1952年,台特玛湖替代罗布泊成为塔河尾闾湖。 1972年,美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地球资源相片上看到罗布泊已干涸,大西海子水库取代台特玛湖成为塔河尾闾湖,英苏以下266公里河道断流。70年代后,绿色走廊…  相似文献   

2.
浦阳江改道是浙东萧绍平原开发进程中的关键节点。浦阳江下游考古资料以及嘉靖年间成图的《广舆图·浙江舆图》可以补证明代浦阳江下游河道改道前的东出流向。以改道为契机的萧绍平原综合性水利整治完成后,区域水利事务在空间上由平原内部转向外围,其主体内容也从分散的蓄泄“内水”转变为统一的障遏“外水”,由此平原河湖水系联结成完整的水利系统。改道打破了萧绍平原东西之间的河川阻隔,山阴、会稽和萧山三县围绕三江闸、江海塘和麻溪坝等水利工程的创建与维护,从分散走向“山会萧”水利共同体。  相似文献   

3.
《风景名胜》2010,(4):24-29
生命之棚·城市印象·名片巨人"生命之棚",由植物簇拥两旁,形成一条绿色场馆走廊。脚底下是直径达1.5米的巨大生态鱼缸,走廊中还设有水母等各类海洋生物的展示柱,让排队也成为一件快乐的事。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塔里木河下游地区环境变迁与政治经济地位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塔里木河下游地区环境变迁与政治经济地位的变化王守春塔里木盆地东端的塔里木河下游地区在历史上曾经有着重要的地位。这一地区在古代曾是塔里木盆地中人类的重要居住地区,也是联结东方和西方的通道——丝绸之路所必经的要冲之地和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是中原王...  相似文献   

5.
文章利用历史文献和考古成果,结合野外调研,研究历史时期以来塔里木河下游的行政变化和交通变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下游生态环境的演变规律。研究认为,从细石器时期到汉晋时期,塔里木河下游气候湿润,生态环境比较稳定,人类活动从原始经济向汉晋城邦文明稳步演进,对外交通便利,形成塔里木盆地东部重要的鄯善(楼兰)独立王国:东晋以后,气候逐渐变干,下游对外联系的主要交通枢纽和交通线路被废弃,鄯善国消亡,塔里木河下游绿洲成为封闭的游牧区:18世纪中期以后,下游绿洲归属吐鲁番政区管辖,对外联系再次畅通,是因为这一时期气候湿润:19世纪末期,气候变化剧烈,再次变干,塔里木河下游与吐鲁番之间的政治、交通联系中断,开始属于塔里木河流域的上一级行政区管辖。  相似文献   

6.
楼兰古绿洲的河道变迁及其原因探讨西北历史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干旱区,地表径流决定人类居住和生存的空间,是环境变迁的决定因素。楼 兰古绿洲的环境演变及其在4世纪末的最终消失都与塔里木河及孔雀河河水的空间分布密切 相关。石器时代至公元4世纪中叶以前,塔里木河与孔雀河合流,经库鲁克塔格山南麓东流,形 成面积广大的孔雀河三角洲,成为楼兰古绿洲繁荣与发展的基础;4世纪中叶,部分塔里木河水 在营盘附近歧道南流,离开了孔雀河三角洲,楼兰古绿洲开始衰败、萎缩;4世纪末,孔雀河、塔 里木河河水全部南流,孔雀河三角洲水源断绝,楼兰古绿洲衰废、消失。这其中,孔雀河三角洲 的自然地理特征是影响孔雀河河道发生变迁的基础因素;人类引流蓄水的捕鱼活动和屯田所 需河渠管理系统的兴废是影响河道变迁的重要人为因素。4世纪中晚期,塔里木河下游与孔雀 河的改道南流是在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耦合作用下发生的。  相似文献   

7.
由于盲目开荒,无节制用水,塔里木河下游断流达320多公里,流域内生态系统急剧变化,严重制约了新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威胁到我国西北地区的生态系统。3月初,国务院批准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8.
从南疆城市库尔勒出发,在塔里木盆地北缘一路南行,就能看见大片胡杨林掩映的罗布人村寨;穿过寨子,就是塔里木河;跨过架在河上的木桥,就到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相似文献   

9.
<正>一.黄河下游河道的历史变迁据史料记载与《黄河志》的统计,历史上,黄河决口泛滥约1500次,其中较大的改道二三十次,重大改道有六次。第一次重大改道:在上古时期,黄河在下游"播为九河",分多股入渤海。春秋战国至西汉末黄河一直保持一定河形,史称为"大河故渎",或"王莽河""王莽故渎"。战国中期黄河下游大规模筑堤固定下来的河道汉志河,结束了多股分流局面。汉志河走向:古宿胥口(今河南浚县)-今濮阳西南—今馆陶县东北-  相似文献   

10.
李海军 《丝绸之路》2011,(14):50-51
可持续发展关注自然与人文生态,重视传承,这样的发展观适合生态脆弱的河西走廊地区。本文根据资源的重要性、现状、承载力现状,将河西走廊的旅游资源归为国家级、重点保护类,省、市、县级常规保护类,非重点经营类,并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开发利用总体思路。  相似文献   

11.
谢红彬  钟巍 《人文地理》2002,17(2):67-69,66
纵观极端干旱地区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的全过程,可以看出:在气候环境自然演化的背景下,人地关系存在着时间与空间上的两种变迁。从历史时期看,从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人地关系大致经历了依附自然、干预顺应自然、干预自然、回归自然四个阶段。从空间上看,表现出人类"逐水而徙","依水而居"的相互关系。各个阶段以气候环境变化为背景,以水资源为主线,表现出人地关系演变的时空特征。塔里木水系的瓦解和塔里木盆地的沙漠化以及胡杨林植被面积的缩小,说明近100年来人类活动对人地关系的演化逐步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干旱区流域经济分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在阐述流域经济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在我国进行干旱区流域经济研究的重要意义。详细分析了我国干旱区流域经济的一般特征,即:生态环境状况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错位,流域经济发展面临严重的生态退化问题,流域经济中心在历史上发生了变迁和流域经济的简单性等。指出干旱区流域经济实质上是干旱区流域生态经济。最后提出了干旱区流域经济应开展的重点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盆地水资源利用与生态平衡及土地沙漠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气候极端干旱的塔里木盆地 ,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 ,使水资源消耗由以自然生态为主转向以人工绿洲生态为主 ,从而使生态环境发生相应变化 ,这种变化的基本规律是 :沙漠化与绿洲化并存 ,互有消长 ,“人进沙退”和“沙进人退”皆有 ,但以沙进人退为主。上游灌区引水增加 ,人工绿洲由原先多分布在河流下游三角洲向山前平原推进 ,面积不断扩大 ,使这里生态环境改善。河流中、下游由于水量减少 ,古代绿洲衰亡 ,天然植被退化 ,沙漠化扩大 ,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而处于沙漠和绿洲之间由林地、草地和自然水域构成的过渡带不断缩小 ,防护功能不断减弱 ,形成了沙漠危逼绿洲的严峻态势。  相似文献   

14.
杨永春 《人文地理》2003,18(4):42-47
本文主要根据社会调查结果资料分析了甘肃省河西地区石羊河流域下游民勤县的环境变化趋势及其成因,认为中国西部干旱区各流域下游几乎都存在环境恶化趋势。20世纪50年代以来,该地区地下水位迅速下降,沙漠化、土壤盐渍化、植被衰退过程加快,农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造成环境变化的人文原因主要是全流域人口增长过快所引致的耕地扩张所造成的农业用水需求无节制的增长,导致中上游截留下游淡水资源,使得下游地下水利用规模逐年扩张引致地下水位快速下降和水质迅速恶化。后者又导致盐渍化过程加剧以及农业产量的急剧下降。农业产量下降又成为盲目开垦荒地的主导因素之一。这些都导致了植被衰退和破坏,共同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灾难性突变。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synthesizes the 2000s-era “peopling of the Americas” data drawn from molecular biology, osteology, and archaeology. Collectively, they suggest that colonization proceeded in two pulses, both originating in western Beringia, and before that, south-central and southeastern Siberia. The first pulse occurred circa 16 k–15 k cal. B.P. by watercraft along the coast of Beringia and western North and South America. The second took place 1,000 years later and involved proto-Clovis hunter-gatherers who used the ice-free corridor as a conduit south. At least eight North American sites dating as far back as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suggest that the peopling picture may eventually need to change to accommodate an earlier than previously thought migration through the ice-free corridor. For now, the data are not strong enough to support this scenario, but they are tantalizingly close.  相似文献   

16.
The economics of Central Asian transportation are such that railroads are more economical than waterways if they run parallel, but water transport is considerably more economical than motor transport in the absence of railroads. This explains why shipping was never significant along the Syrdarya, one of the two major streams of Central Asia, which has been paralleled by a railroad (from Orenburg to Tashkent) since 1906. The situation was different in the case of the Amudarya, which was paralleled by a railroad in its lower reaches only since 1955. The significance of shipping on the Aral Sea is declining rapidly as more water is being withdrawn from its tributary streams for irrigation and the sea level is dropping. The author sees a future for water transportation on a southern east-west route made up by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Amudarya and the Karakum Canal. However, such a route would require considerably additional capital investment on the canal to make it accessible to larger barges.  相似文献   

17.
中古时期北方地区的水环境和渔业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文献的记载,对中古时期北方地区的水环境和渔业生产情况略作考察。文章指出:中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总体水环境仍相当优越,河流汛期较长,水流量较大,可以通行船只的河流众多;当时这一地区还散布有数量众多的湖陂沼泽,其中不少淹浸面积相当广大。由于水环境良好,当时这一地区的鱼类水产资源仍相当丰富,沿河傍湖之区众多百姓以捕捞为生,渔业生产仍较为发达,在当地的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的补苴地位。  相似文献   

18.
灞河是西安市东部渭河支流,古都长安重要的天然屏障。灞河河道历史变迁及其环境影响研究是西安历史环境研究的重要内容。文章研究了灞河中下游河道的历史演变和环境影响,认为毛西村以上灞河中游河道演变主要表现为河道下切、西移,通过研究灞河右岸阶地,计算出了灞河中游河道自形成以来的西移、下切量。中游河道变迁产生的环境影响主要是白鹿原原边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严重。毛西村以下的下游河道秦汉以来河道位置比较稳定,文章提出汉代灞桥在段家村、下水腰村一带,汉代漕渠在解放村附近与灞河相交。历史上灞河下游河道变迁主要表现为河床淤积抬高,隋初至元代淤积量为2米左右,元代至清代淤积量为2.68米。河道淤积影响下游桥梁、渠道安全,沿河洪水灾害威胁严重。河道淤积的主要原因是历史上伴随蓝田县人口快速增加,秦岭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加剧。  相似文献   

19.
城市建成区户外游憩系统初探——以兰州市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肖星  李文兵  伍延基  张林 《人文地理》2002,17(6):6-10,96
从分析城市建成区居民生活与闲暇现状出发,对构建城市建成区户外游憩系统进行了理论思考,认为:城市建成区户外游憩系统适合城市建成区居民户外游憩活动谱中较小尺度的游憩行为;为满足城市居民的闲暇需求而建构的游憩系统,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达到游憩场地和游憩设施效用的最大化、居民游憩偏好的最大满足;以人为本是户外游憩系统构建的总原则,地方性、内向定位等则是总原则的具体体现。在此基础上,以兰州市为例,提出了建成区户外游憩系统的实际构想--构建兰州市建成区户外游憩系统,既要看到该市建成区环境具有明显的"廊道"效应、黄色为背景色等特征,又不能忽视在建成区内的一百多万城市居民的生活实际。依据户外游憩系统构建原则,在充分利用兰州市现有的游憩场地和游憩设施的前提下,提出了滨河游憩走廊、城市中心体系游憩系统的构建思想。  相似文献   

20.
程军 《历史地理研究》2020,40(4):119-131
1898年清廷颁布《内港行船章程》后,长江内河轮运骤兴,开放轮船行驶的内港日渐增多,截至1929年全流域有超过418处内港开放行轮,内河航运格局为之一变。长江流域开放行轮的内港在空间上集中于下游地区,中游也有较多分布,上游地区则十分稀少。行轮内港的开放在时间上则呈现出下游到上游、干流到支流两种趋势。近代行轮内港的时空变迁趋势反映了轮运这一新式交通在长江流域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