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留学在美国     
留学在美国毛妮在美国人家中过圣诞节1988年的秋天,我乘西北航空公司的飞机,飞越太平洋,来到了位于美国中南部的俄克拉荷马州,开始了我的留学生活。一晃五年过去,身在异国他乡,有时想家想得发疯,但人的忍耐真是无限,因为不能半途而废的学业,居然就这么一天一...  相似文献   

2.
项南!你已经离开我们走了。可是我总觉得你还在这个世界上,随时随地同我在一起。有时我想你是出远门了,总有一天会回来的。们共同生活过的家,特别是卧室和你的书房,一切摆设保持原来的样子。你临走前穿的衣服整齐地挂在衣橱里,你喝水的茶杯放在桌子上,我一回到家里就感到亲切,空荡荡的心会慢慢平静下来。你走了以后,我们曾经工作过的福建、安徽、江苏等地方的同志,都诚挚地邀请我到他们那里住一段时间,而我却不愿意离开这个家。  相似文献   

3.
又到了秋季,因为爱踏枫叶林,因此为秋所迷。童年,总有鲜艳的红色,是枫叶的红。那时,最幸福的莫过于去看枫叶。满地的枫叶,一地都是,红的刺眼。曾经想过,如果可以,我愿身葬枫叶之中……到了夏天,就会想,既然夏天都来了,那秋天还会远吗?童年,似乎我就是一个人。独立,使得自己坚强  相似文献   

4.
美国著名现代建筑师、城市规划专家埃罗·萨里宁曾经说过,“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通过对都市建筑风貌的解读,我们可以清晰地知道城市的文化脉络与历史积淀。  相似文献   

5.
曹景行 《世界》2005,(10):61-62
每次看到这样的情景,心里就会被什么东西强烈地牵动一下。我很想对他们说“谢谢”,实际上更应该说一句“GODBLESSYOUALL”,虽然我自己并不相信世上有“主”。第一次是1995年刚过中秋节,我搭新加坡航空公司的飞机去美国旧金山。上了机刚坐下,就发现前后左右有好几对带着婴儿的父母。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美国男女,看上去三十来岁,引起我好奇的是,他们怀抱的孩子都  相似文献   

6.
乔谦 《文史月刊》2009,(10):78-79
纽约的朋友告诉我说,想了解美国就来纽约,想了解纽约就去曼哈顿、就去华尔街。 有两个条件决定了我有段时间可以经常光顾纽约:一是就读的美国康州大学,离纽约只有1个多小时的车程;二是校方为我们这些留学生提供了几辆车,而我又有幸成为其中一辆车的“主人”和司机。  相似文献   

7.
呼唤母亲     
六年前的母亲节,我的爸妈到法院正式办理了离婚手续。当律师问我是否服从判决,跟着爸爸生活时,我只是一个劲儿地哭,却什么也不说。望着母亲那布满泪痕的脸,我多想说:“妈,你别走。”可我,直到母亲离开,也没有说。当我隔着房间的窗户,望着母亲搬完家具,乘车离开时的身影,我多想追上去,呼唤母亲留下,可是,我仍旧设有说。听老人们说,梧桐树是所有树的母亲,如果想妈妈了,有话想对她说,那就悄悄地告诉梧桐树,梧桐树就会悄悄地把话告诉母亲。于是我便在门前,种下了一棵小小的梧桐树。每天我像照顾孩子一般,为梧桐树浇水、松土,悉心地照料着。六年后的今天,又是一个母亲节。我含泪将一朵百合花用红绳吊在那梧桐树的粗壮臂膀上,我希望,母亲也能闻到这花香。  相似文献   

8.
挖洞     
正我是一个在美国底特律出生,现住在波士顿的中国孩子,但我还没有去过中国。我常想:中国是什么样子呢?面积有多大?比波士顿大多少?离美国有多远?比波士顿到底特律还要远吗?从我懂事起,就听爸爸妈妈讲他们在中国时的故事。他们还告诉我,美国的晚上正好是中国的白天,中国的晚上是美国的白天。我非常想到中国去。  相似文献   

9.
跳跃北极圈     
喜悦 《中国国家旅游》2012,(11):144-153
萨利色尔卡:圣诞老人的“出租车” 离开北京12小时后,我站在了北欧一米厚的冰雪上。半天时间,飞越了40摄氏度的温差。我穿着短袖T恤,哆嗦着走到机场外面,只是想真切感受一下北极圈以北的温度。  相似文献   

10.
我们提长江文化,我想是相对黄河文化而言的.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对二者都有更好更深的了解与认识,才能更好更深地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如果仅只对一种文化有较深的了解,而忽视另一种文化,就会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11.
七月 《旅游》2012,(7):26-29
"此时此刻,正有两名大学生气喘吁吁地坐在我丽江酒吧的门口晒太阳,我亲自端上两杯咖啡,两个为了见我一面一连来过四次的孩子受宠若惊。我对他们说,在这里,这就是我的工作!""一年前,跑来丽江,开娜姆花房酒吧,是想离开北京、上海的社交圈、时尚圈、娱乐圈一段;是想休息、想安静、想离开融入太久的浮华之地,也是是非之地。接受澳大利亚电视台的采访,主持人告诉我,住在北京城的空气等于一个不抽烟的人、一天抽十二支烟的空气质量吓到了我。"  相似文献   

12.
王露露 《世界》2005,(9):76-78
高考于我已是遥远的过去,可每年我还会不自觉地关注那三天,毕竟自己也在这“炼狱”中滚爬过。如果说比利时的中学毕业生,不用考试就能上大学,是不是会刺激我们披挂上阵的考生?大可不必羡慕他们上大学不用考试,因为要想拿下大学文凭,他们可要比我们的大学生费劲得多,其实每家都有本难念的经。  相似文献   

13.
“妈——”     
自从妈妈离开家以后,爸爸消沉了许多,我受不了跟爸爸无言地待在房里闻烟味儿的感觉,我总觉得跟我的小猫一块窝在墙脚要温暖得多,因为在那儿冷冰冰的墙,我至少还可以靠。我的小猫,不,是大猫,它有宝宝了,五只。五个小家伙都雪白的,毛茸茸的,几乎时刻都拥入大猫的怀中吃奶或睡觉,说真的,它们可爱极了。有了更多的玩伴,我本来以为我会高兴些,可是我没有,甚至更不开心。我妒忌它们,妒忌那五个小东西,直到有一天我没有跟任何人说就将刚会吃饭的五只小猫分别送人了。  相似文献   

14.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博士说:"如果人有来世的话,我愿意出生在中国新疆那个多个民族、多种文化交汇的龟兹地区。"2013年5月15日,受在龟兹故地工作多年的文友卢法政先生之邀,我就飞赴汤因比渴望再生的龟兹地区。上午9点多,客机准时在微雨中呼啸起飞,似乎沿祁连山披挂着冰雪玉衫的脊梁一线飞越河西走廊,又横穿漫漫沙碛,数过不知多少道雪山与沟壑,便稳稳降落到乌鲁木齐地窝铺机场。等一阵,与《丝绸之路》杂志社新疆办事  相似文献   

15.
白寿彝先生离开我们了 ,他的道德文章给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精神遗产和丰硕的史学遗产。去年 4月间 ,在祝贺先生从事学术活动七十周年暨多卷本《中国通史》全部出版大会上 ,看见他老人家虽然较前清癯得多 ,但仍然容光焕发。他曾经告诉过我 ,住医院检查身体时 ,医生说他各个部位的器官都没有毛病。我思忖 ,他说不定有望寿登“期颐”呢 !想不到刚刚跨入2 1世纪 ,他就一病不起了。1 95 4年中国科学院历史一、二所刚创建时 ,寿彝先生是历史二所的学术委员和兼任研究员。那时我不在历史二所 ,所以和他的接触不多。我和他接触多起来 ,是在文化大…  相似文献   

16.
留住欢乐     
我以为 ,人们在这个世界上是否欢乐 ,关键在于自己 ,尤其是自己的感觉很重要 ,而物质条件、生活状况却显得次要了。我的邻居的孩子由于先天性疾病造成智力低下 ,看着活生生的孩子不能上学 ,我曾想 ,家里有了这样一个孩子 ,这日子咋过呀 ?可我想错了。那个家庭实际上过得很好 ,夫妻俩都很能干 ,把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整天充满着快乐的气氛。一次 ,他们带孩子到北京看病 ,还多逗留几天 ,在北京痛痛快快地饱览大好风光。他们说 :这孩子比起卧床不起的瘫痪孩子强上百倍。他们这么想了 ,他们当然就有了快乐 ,假如相反呢 ?也许情况就会是另一个样子…  相似文献   

17.
三十年代上海出版过一套外语自学丛书,如《日语百日通》《西班牙语百日通》等,这两种我都买到手,曾想通过自学途径把这两种外语学好。我后来因为离开上海,长期过一种颠沛流离的生活,时间精力都不允许,所以,这个愿望没有做到。不过我还可以写出“莎扬那拉”等几个词儿,还可以哼两句“鸽子”的调儿,怕还是这种学习带给我的好处呢!所以我仍然相信一种外语或少数民族的文字是可以自学的。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我到云南丽江一带,就记了一些傣语。我去内蒙古时,也记了一些蒙语。当然,后来没有再温习的机会,当时记录的小本子,以大家熟知的原因,也失去了。  相似文献   

18.
王源 《环球人物》2020,(6):120-120,F0003
说来是一种稀有的感受,这是第二次跟牧尘这个角色说再见了。一年多前的夏天,我曾经跟他做过-次郑重的告别——从剧组离开,与角色剥离。那时候的我还没有仔细想过,他最终会以什么样的状态呈现于荧屏,也不知道那些赤手空拳画出的灵阵会变成什么模样。直到看到那个生于北灵境小孩和父亲一起站在雪原之上,我才被屏幕里的画面慢慢拉回到与牧尘同行的时间。  相似文献   

19.
黄宏亮  王井 《神州》2014,(15):221-221
我有个11届汽车维修运用与维修专业学生陈明(化名)刚从学校毕业3个月,在这三个月里,4S店和修理厂做过学徒,都是做不到几天因为这个那个原因就离开了,曾也做过汽车配件销售、汽车保险等,都是做不了几天都离开,后面离开汽车行业做过电脑、空调销售,同样也是做不到几天就离开。在这三个月里他换了17份工作,做得最长的工是12天,最短的2个小时就离开。他感到很茫然,不知道什么工作才适合他,他应该怎样去工作,在失去信心和勇气后,在家不出去工作,连续2个月都在家里。在他父母的建议下,约我出来,帮  相似文献   

20.
菜鸟的焦虑     
黄剑 《南方人物周刊》2014,(45):100-100
去年秋天,我来到了《南方人物周刊》。就像用丝遇见了女神。一本正经地来而试,之后转出大门,兴奋地挥舞拳头,“得意”而忘形。 从读书时候起,我就一直喜欢这本杂志。不过一直埋藏在心里,从没想过有一天会到这儿工作,而且已经一年多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