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祖基、林满红的两部书《近代台湾地方对外贸易》(以下简称《近代》)、《茶、糖、樟脑业与晚清台湾》(以下简称《茶》)在论述近代台湾对外贸易,尤以大宗出口的茶、糖、樟脑业的发展对近代台湾社会经济之影响存在不少观点相对立的论述,在笔者看来,两本书都是研究近代台湾外贸方面的力作,只是由于研究所采取的视角不同,因而所观察的问题及所得出的结论就会有出入,从总体上说,后者并没有深入到近代台湾外贸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清政府自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统一台湾以来,鉴于台湾多发地震、经济需要恢复和政治上的考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在台湾建造稳固的城池。但随着台湾人口的增多、经济的发展以及军事、政治形势的变化,清政府逐步放弃了最初在台湾实行的不筑城政策。  相似文献   

3.
一、1945年10月25日,与祖国大陆分离长达50年之久的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1895年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将其割让给日本,致使台湾和祖吲大陆分离长达50年之久。  相似文献   

4.
台湾道台是台湾方志修纂的重要组织者、参与者,他们在台湾方志序言中表达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治台方略。在台湾道台的描述中,台湾是一个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文化教育日渐兴盛的地方。透过台湾道台之眼,我们也可以窥探台湾之"实",即清政府对台湾的管辖不断深入完善、台湾社会在曲折发展中步入近代等重要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5.
中法战争期间清政府的抗法保台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883至1885年,法国发动了一场侵略越南和中国的战争。这场战争分别在越南北圻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战役又主要集中在台湾。因此,中法战争中清政府如何坚持抗法保台、维护对台湾的主权,成为其对法军事斗争中的核心问题。本文拟对中法战争时期清政府抗法保台斗争的策略演变做一系统探讨。  相似文献   

6.
18 41年 9月和 1 842年 3月 ,英船纳尔布达号 (theNerbudda)和安妮号 (theAnn)先后在台湾鸡笼 (现基隆 )和大安港搁浅沉没。船上的 1 89人被台湾兵勇乡民包围 ,成为战争俘虏。1 842年 6月 ,台湾镇总兵达洪阿和台湾道姚莹奉到道光帝的谕旨 ,在台湾将其中的 1 3 9人“正法”。同年 1 1月 ,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照会闽浙总督怡良 ,要求清政府惩办“杀俘”的姚莹、达洪阿等人。清政府令怡良前往台湾查办 ,不久将姚莹、达洪阿两人革职拿问 ,押送北京。以往史学界就这一事件中英船的性质、搁浅原因、姚莹等人物的评价以及清朝和英…  相似文献   

7.
艺兵 《炎黄春秋》2000,(11):49-49
康熙二十年,清政府平定三藩之乱以后,东南沿海近海的大小岛屿均为清政府所控制,中国大陆已完全统一。此时康熙皇帝决心出兵收回台湾。  相似文献   

8.
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清人对台湾地位的认知经历了复杂的变迁。晚清之前,清人思考台湾问题的出发点在于"靖边患",这不仅反映在康熙用兵台湾的战和决策中,而且反映在清政府的治台之策上。但康熙用兵台湾的客观结果却是清朝收复了台湾、实现了统一,这一意义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日见彰显。晚清以降,随着外患的进逼,清人对台湾地位的认知逐渐发生变化。在日本侵台事件的刺激下,台湾地位的重要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中国版图尺寸不敢以与人"的认知成为时人的共识。与之相应,清政府的治台之策也由此前的"番界"政策转变为"开山抚番"。  相似文献   

9.
1874年,日本借“牡丹社事件”武装侵台,清政府派沈葆桢负责处理台湾事务.在沈葆桢请求下,李鸿章派部将唐定奎率淮军13营武装保台,挫败了日本的侵略意图,并进行台湾早期“抚番”开发.在台期间,淮军共有2000余名官兵伤亡病故.为祭祀追念这些将士,清政府允准在台湾凤山修建了凤山淮军昭忠祠.  相似文献   

10.
台湾蚕业可说是滥觞于明郑,清康熙年间为台湾蚕业之发端,刘铭传时代则为台湾蚕业推动之开始,但是企业性之展开,则为日据以后的事。本所谓的蚕业基本上包含制种、养蚕以至于缫丝业的发展,后则属于纺织业的一部分。台湾因受气候因素等影响,使得蚕业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日据时期,当局将蚕丝业带上了企业经营。蚕区分布以台北区和新竹区为主,而后即以大湖为中心,而台湾的缫丝工业,始于1914年,最早的缫丝工厂是台湾蚕业株式会社,首先为脚踏缫丝,1921年前后是属于脚踏缫丝工厂期,之后才有机械缫丝。  相似文献   

11.
海峡两岸的民间至今仍流传着为数不多的台南官银票,是一百多年前清政府设置台湾省发行的纸币。它记录了清政府统一台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12.
自古以来,大陆与台湾就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明清时期,大陆人稠地少,为生活所迫的大陆东南沿海人民,冲破千难万险入垦台湾,使台湾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本文从清政府的禁渡政策、台湾的自然环境等方面分析了清朝时期不利大陆移民开发台湾的诸多因素,以从侧面来反映大陆移民开发台湾的艰辛与困苦和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概况。  相似文献   

13.
古琳晖 《百年潮》2005,(6):23-26
台湾自古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895年,清政府以一纸屈辱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自此,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达50年之久.  相似文献   

14.
有关清政府的对台政策,通常以1874年沈葆桢渡台为界,在这之前被视为消极经营的阶段,其中又以严禁偷渡、禁止携眷入台、禁止汉人开垦“番地”等政策为清政府消极治台的突出表现,但这只是纵向比较的结果。如果横向比较的话,纵观清政府的全部对台政策,包括政治、经济、教、民族政策等各个方面,这些不利于台湾经济发展的政策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因而并不能涵盖清政府全部的对台政策。所以要探讨清政府的对台政策,  相似文献   

15.
甲午割台前台湾曾经历过两次严重的外来危机,分别是1874年的台湾事件(即牡丹社事件)和1884年的法军侵台。这两次危机使清政府认识到了台湾作为海防门户的重要意义,对台湾的经营也由过去的消极防台改为积极治台,台湾的各项建设由此气象一新。  相似文献   

16.
清世宗雍正帝把台湾视作“要紧地方”。他把巩固对台湾的统一,保障台湾的稳定,作为治理台湾的基本出发点。为此,雍正时期在行政、边防、文教、民族等各个方面,进一步加强了对台湾的统治。一健全台湾的行政管理机构首先,雍正帝把设立巡台御史制度化,推行开来。康熙六十一年,清政府以朱一贵之变,始设巡视台湾监察御史。雍正帝即位  相似文献   

17.
一台湾银行的建立及性质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根据清政府与日本于1895年4月17日签订的《马关条约》,台湾及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自此台湾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直至1945年光复,日本帝国主义统治台湾整整半个世纪。  相似文献   

18.
日本对我国台湾的经济掠夺(1895—1945)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午战争后,根据1895年4月签订的《马关条约》,腐败的清政府被迫把台湾全岛割让给日本。从此。我国神圣领土台湾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长达五十一年之久。 早在1895年6月,日本在台湾设总督府,对台湾人民实行法西斯统治,一面进行武力镇压,一面进行野蛮的殖民掠夺,力图把台湾变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原料供给地、商品销售市场和资本输出市场。这是日本帝国主义霸占我国台湾的重要政治目的之一。本文试图  相似文献   

19.
1895年4月.甲午战争中失败的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从此.台湾便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台湾人民如火如荼的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斗争亦随即展开.台湾同胞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光荣的历史篇章.发扬了中华民族反侵略反压迫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20.
"牡丹社事件"发生后,清政府任命沈葆桢为"钦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赴台与日本交涉并办理台湾防务事宜。沈葆桢东渡后,深感台防空虚;随后,李鸿章急调唐定奎所部淮军武毅铭军十三营入台巩固台防。中日《台事专条》签订后,日本按约撤军。沈葆桢巡台期间,审时度势地提出"开山抚番",唐定奎又率淮军协助其安抚番社。在台湾期间,淮军招抚狮头诸番社,宣威怀德,力行教化,为"开山抚番"各项事宜的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亦为清政府在台湾保卫主权、巩固治权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