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动态     
寻找“中国记忆”当学者们惊呼发现了消失数百年的古老染布绝技——夹缬的时候,最后的夹缬艺人却成了卖馒头的个体户;虽然老纤夫们组成了川江号子研究会,但是川江上最后一片已经在水利工程中被淹没,千年的舟楫文化留下的最后呼喊即将销声匿迹……这就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对的现实。  相似文献   

2.
[编者按]:此文系’97中国贵州国际蜡染联展既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1960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沈从文先生的专著《龙凤艺术》。书中“谈染缬”一文说:“唐代至少已有三种染缬技术普遍流行:即蜡缬、夹缬和绞缬。”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认同,并被广泛引用。又说:“蜡缬”,就是我们常说的蜡染。查《辞海》1979年版,有“蜡染”古称“蜡缬”的条目。查《辞源》1983年版,既没有“蜡染”一词,也没有“蜡缬”一词。从很多有关历史文献中或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到缬、染缬、绞缬、夹缬以及为各种花纹命名的鱼子缬、撮晕缬、玛脑缬、鹿胎缬、醉眼缬等…  相似文献   

3.
苍南夹缬     
苍南夹缬历史悠久,传承有序,是中国古代夹缬的活态遗存。本文从版式、题材、图案内容、构图特征、表现方式等几个方面,对苍南地区民间流传的夹缬作了较全面的概述。  相似文献   

4.
在古代汉语里,"缬"字是指在丝织品物上印染图案花样.绞缬指扎染,蜡缬指蜡染,在今天的西南民间,扎染和蜡染仍在流传.夹缬在唐代极为盛行,敦煌莫高窟唐彩塑菩萨身上穿的多是夹缬织物,但宋代以后逐新从复色趋向于单色,然后便湮没了.  相似文献   

5.
在古代汉语里,“缬”字是指在丝织品物上印染图案花样。绞缬指扎染,蜡缬指蜡染,在今天的西南民间,扎染和蜡染仍在流传。夹缬在唐代极为盛行,敦煌莫高窟唐彩塑菩萨身上穿的多是夹缬织物,但宋代以后逐渐从复色趋向于单色,然后便湮没了。  相似文献   

6.
在这个丝、麻争宠的时代.谁还会惦记一块蓝白花的土布是如何染成的?又有谁记得敦煌莫高窟彩塑菩萨身上穿的“彩衣”究竟源自哪里?事实上,这一切是一种可追溯到千年的传统技艺——夹缬(音xi(?))。在唐代,只有宫廷王侯才能穿着用夹缬印染出的丝绸;而今,身为苍南夹缬最后的传人,薛勋郎却已经想要放手——“舍不得是肯定的。但每个人都要吃饭,不赚钱还要倒贴,谁能坚持得下去呢?”  相似文献   

7.
《文物》1979,(8)
"夹缬"一词屡见于唐代文献,如《唐语林》卷四有"因使工镂板为杂花,象之而为夹结";白居易诗有"成都新夹缬"。吐鲁番出土唐代文书中亦记有夹缬被子。然而"夹缬"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使用什么样的花版,怎样进行操作,却没有记述。近人偶有论及,或语焉不详,或将印花工艺与印花设备及操作方法混为一谈,依然莫明其究竟。印花工艺与印花工具设备及操作法虽有一定关系,但不是同一概念。按印花工艺分,有直接印花、拔染印花、防染(防印)  相似文献   

8.
密密的点,静静地扎,当一个简单动作重复无数次,双手甚至有了运势有了节奏的时候,你会觉得这是一场极为精彩的表演,这些手以集体的形式出现时,那便是粉墨登场的一台好戏,. 扎染,古称“绞缬(xié)”,跟蜡缬、夹缬、灰缬一样,都是用“防染”的方式呈现花纹.最初是在丝绸上,后来多以棉布为主.唐代僧人慧琳在《一切经音义》中解释“以丝缚缯染之,解丝成文曰缬”,此处的缬指的就是绞缬.大概古今皆如此,比起其他三缬,绞缬更易上手:用线将织物扎结后入染,解结成纹.因此,扎染成为时下最盛行的“蓝染体验”方式,比蜡染、蓝印花布、夹缬都要省时省工,也容易出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蜡染,见于史载称之为“蜡缬”,是中国古代著名三大印染(蜡缬、绞缬、夹缬)工艺之一。它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从古至今,在世界上都享有盛名。这一历史传统工艺,究竟起源于何时?尚无定论。但从战国秦汉时期始至今日,其传统工艺及图案纹样,始终处在不断的更...  相似文献   

10.
宋彦霖 《东方收藏》2023,(1):137-139
蓝印花布是在唐代兴盛的夹缬、蜡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制作工艺包括制布、制版、制缸(制染料)、刷浆(草木灰制成的防染浆)、染色、晾干、刮灰等流程。明清两代是灰缬蓝印花布生产和使用的鼎盛时期[1],目前景象保存较完好的蓝印花布亦可追溯到明末。因而,本文选取明清蓝印花布景象,结合当代传承人对蓝印花布的创新实践,从视觉效果出发,初步分析建构蓝印花布景象的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11.
蜡染,古人曰“蜡缬”,是中国著名三大印染(蜡缬、绞缬、夹缬)工艺之一。它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古始至今日在世界上都享有盛名。其传统工艺和图案纹饰,始终处在不断更新、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但究竟起源于何时,尚无定论。从目前已掌握的考古发掘出土的蜡染实物资料,和贵州少数民族民间蜡染的继承发展状况,为研究古代蜡染的产生及继承发展,提供了可信的证据。现浅论如下:一、西南出土蜡染概述据考古资料报道,迄至目前为止.出土蜡染实物的有四川、贵州、新疆、甘肃等地,共有蜡染织品三十余件。现只就四川、贵州出土的蜡染织品简述…  相似文献   

12.
<正>蜡染是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始于西周,盛于隋唐,流传至今。蜡染与扎染(绞缬)、镂空印花(夹缬)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蜡染属于织染工艺,《礼记》等文献均有记载。蜡染古时候称为蜡缬,蜡染工艺是用蜡刀点蘸熔蜡描绘花卉或其他图案在麻、丝、棉、毛等织物上放入染料缸中浸染,涂有蜡汁的织物在浸染时,搓揉导致蜡的不规则龟裂,使颜色在布面呈现特殊的裂纹,着色后去蜡,布面上的蓝底白花、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图案出发,通过对唐三彩彩釉装饰与唐代染缬工艺的比较研究,阐述了唐三彩的彩釉图案与唐代染缬图案的关系,并对唐三彩的彩釉工艺与染缬工艺原理之间存在的共通之处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与思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结合出土资料考释了敦煌文献中"朱履椀、朱履柒垒子""铜沟桥""白去、(夹)缬绮""綖、颜"等几个疑难名物词语。通过考证认为:"朱履椀"和"朱履柒垒子"中的"履"是"里"的通假字,"朱里椀"和"朱里柒垒子"都是外黑里红的古代常见漆器;"铜溝(沟)桥"录为"铜(讲)桥"是误录,"铜沟桥"即"铜钩桥",是古代器物中起连接作用的铜锔子;"白去"中"去"是"绮"的通假字,"白绮"为古代常见丝织品,"(夹)缬绮"当为在原有的织好的花纹的基础上又印染出其他花纹的丝织品;"綖(颜)"即为佛经中常见的"綩綖",是一种外来的高档丝织品。  相似文献   

15.
马建河 《旅游》2012,(4):20-25
2007年10月30日,浙江省乐清市白石镇中雁村的陈松尧喜滋滋地打开了花板,一股草本清香直沁肺肠,搁置了十几年,又见蓝夹缬(xie)!1997年10月,台湾的"汉声"杂志采编一行寻遍了中国,只在苍南宜山镇八岱村找到了家仍在生产的小作坊,业主是薛功廊,75岁的许康算师傅在断断续续地生产着,会操作的也只有他一个人。  相似文献   

16.
技术传承可分成标准性传承与经验性传承。西方在16世纪就开始了木船的标准性传承,而中国历史上的川江木船制造技术则一直是一种经验性传承。我们把川江木船制造技艺先进与传承途径落后的巨大反差,概括为"川江案例"的概念,以便于反思中国传统技术的传承问题。川江木船技术先进与川江特殊的河流环境和相对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密不可分。而川江木船技术传承落后的原因则较为复杂。为此本文揭示"川江案例"在技术传承上存在"文本化式弱"和"文本精度弱"两个问题。中国传统制造技术文献更多是一种主观的事功文化总结而非制造蓝本,中国传统图像感性写意的艺术表现形式是造成中国传统木船"文本精度弱"的重要原因。川江木船制造技术"文本化式弱",一方面在于巴蜀社会传统重义理之学而轻应用技艺之学、手工业集约化弱而规模小、国家介入程度低,另一方面在于川江木船技术独特性和功能区域性不仅使木船在区域内丧失了文本化的主观诉求和客观需要,而且使川江木船对区域外影响力很弱,以致在全国性木船文本化过程中川江木船处于"失语"状态。  相似文献   

17.
正1871年《烟台条约》签订,外国轮船可以进入川江航段,川江遂进入木船与轮船并行的时代。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编年库中,有些地方报纸关注到这一时期的川江木船。1891年10月4日发行的The Sun报,有一篇题为《Riots at Ichang》的文章,其中说到利特尔的轮船公司进入到了川江,对于当地传统的木船运输业是个沉重打击,但当地政府出台了一些政策来保护本地的木船运输业,譬如  相似文献   

18.
川江的特殊历史地理背景及其在三国时期的战略地位决定了围绕川江对峙的双方政权对这一地区的经营擘画。由于对峙过程的持久性和地域的复杂性,双方的军事方略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政区建置的调整。本文即从政区建置入手,剖析三国时期两个阶段中峡口东西两个政权,即鼎立时期的蜀国与吴国以及蜀亡以后的司马氏与吴国之间,围绕川江战线的攻防策略。  相似文献   

19.
西藏博物馆藏普度明太祖长卷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明代长幅画卷,画幅和5种文字书写的题记构成画心主体。长卷病害严重,亟需进行保护修复。本工作对该长卷的装裱形制、工艺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发现长卷总体上采用了中国传统的长卷装裱形制,从头至尾的结构依次是米贴、天头、隔水、画心、地头、轴杆,不同之处在于长卷上下边缘采用红色和绿色丝织品包边、背衬五彩夹缬,具有典型的西藏地域特征,是汉藏不同装裱工艺结合的实物见证。同时,本工作也对长卷保存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估,主要病害包括磨损、虫蛀、断裂、折痕、污渍、字迹脱落、不当修复等。其中断裂和颜料的大量脱落及磨损与装裱形制有关,五彩夹缬质地粗糙,红色和绿色包边造成长卷上下边与中间部分层数不同,厚度差异较大,是长卷上下区域颜料磨损比中间更加严重的原因。进一步采用了视频显微镜观察、拉曼光谱法、X射线荧光光谱法、光纤光谱法和高光谱成像等多种无损(微损)检测手段对长卷绘画和装裱材料进行了综合研究。首次明确了长卷画心所用纸张为中国传统手工纸(以结香为原料,帘纹清晰可见,表面经过了涂布加工处理),命纸为桑皮纸,覆背纸是以桑皮、构皮和竹为原料制作的手工纸。绘画主色材料以矿物颜料为主,...  相似文献   

20.
假如说昆曲成了大家闺秀小家碧玉,那么很多剧种就还是流浪儿,东四十条清代皇家粮仓改造的餐厅里,昆曲俨然大有"皇家昆曲"的派头,但"每晚仅备60席"的噱头,又酷似"CBD帝王,仅备60席"之类的房地产广告。而川剧可能连郊区的限价房还混不上还无家可归呢。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的风光令人眼红,但对川剧来说,可气的不是昆曲,而是川江号子——川江号子居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在川剧面临生存危机之际,没听说过川江的船夫因为成天吊起嗓子仰天长啸,就能在岸上买个房子什么的,也没听说政府有关部门每个月像发放方面卫生纸一样给川江船夫发一箱金嗓子喉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