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北"是中国的东北地区国土的总称,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以汉文化为主并融合了其他民族等习俗的多元文化。东北秧歌舞蹈是汉族民间舞蹈中的重要一个舞种,为了研究东北地区的秧歌,采用不同层面与角度来分析。本文拟选取舞蹈生态学角度来对东北秧歌进行研究和探讨,从而了解这一舞种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2.
《中华遗产》2010,(2):106-117
舞得欢畅、唱得逗情、结构严谨、礼仪厚重;是一种生活的回报,也是集体记忆的传承。集这种魅力于一身的,就是海阳秧歌。如今它作为汉族舞的代表,已经被编入舞蹈教材,这让它不再仅仅是一种地方性的民间娱乐,而成为遍及中国大地的秧歌春节大狂欢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3.
王欧乐 《神州》2012,(18):288-288
中国民族民间舞具有显著的自娱性特征,因此,编导在民族民间舞训练中,要善于激发演员的情感,使演员真正从中体味到中国民族民间舞的真情所在,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调动和激发演员的训练主动性、积极性,才能将舞蹈风格蕴涵着的历史的、民族的、时代的气息、神韵与演员的个性、情感结合得恰到好处。  相似文献   

4.
论满族舞蹈的继承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舞蹈文化积淀深厚的民族。满族虽然形成于十七世纪初,但它的先世,却可以从明代的女真人,上溯到三千多年前的肃慎人。肃慎人是长期居住在我国东北边疆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是以狩猎为生。肃慎人的后裔女真族就是满族的先世。所以满族生活习俗就是女真族习俗的绵延。清军入关后,尽管受到了许多汉族习俗的影响,但在其主要方面,却仍然保持着本民族固有的特点和风格。由此看来,今天舞台上经过发展,演变而来的满族舞蹈和“满族秧歌”舞蹈,使我们很自然地会把它的动作和表演及服装道具与本民族的民俗习性连系起来,…  相似文献   

5.
李友谊 《神州》2020,(6):24-24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民族民间舞蹈是中国的传统艺术之一,它常常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它代表着民族的审美情趣和美好愿望。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多元文化的融入,大众审美发生了变化,给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带来了新的挑战,但同时也迎来了传承和发展的新际遇。我国作为文化强国,应该创新民族民间舞蹈,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现代际遇,希望民间舞蹈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得到更好地传承。  相似文献   

6.
崔晓雪 《神州》2014,(5):216-216
我国民族众多、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这些都赋予了我国民族民间舞蹈具有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内涵。新中国成立,尤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民族民间舞创作走向繁荣,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品。近年来,我国的舞蹈创作者们,把民间舞创作的视野扩大到更多的民族当中,在创作中努力追求表现各民族独有的传统风格和民族文化精神,不断强化作品中的"民族性"与"时代气息"。由此,涌现了许多题材新颖,具有浓郁色彩又令人耳目一新的舞蹈作品,使我国的民族民间舞创作与时代共进,不断地源远流长。本文尝试归纳当代民族民间舞创作的一些特点,并结合舞蹈《花腰花》作粗浅地阐述。  相似文献   

7.
白石 《神州》2012,(35):26
作者从东北秧歌道具手巾的功能性出发,从承载文化信息;扩大舞台表现力;可舞性的艺术效果;以及便捷性与适应性等几个方面,阐释选取手巾为东北秧歌教材主要道具形式的成因,从而更加完善课堂东北秧歌教学的手段,并积极探索舞蹈道具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张素琴 《民俗研究》2012,(4):157-158
刘晓真《走向剧场的乡土身影一一从一个秧歌看当代中国民间舞蹈》①(以下简称《走向》)对以鼓子秧歌为代表的当代中国民间舞蹈风貌作了细致的历史探究和发展论述。它并未耽于线性的考察与民间舞蹈“知识性”描摹与梳理,而是从一个较为宏观的角度,对当代中国民间舞蹈在政治与文化格局变化中的生存境遇选择,在经济冲击与信仰衰落之中的身体变化,在面对非遗时形态“新”与“旧”的价值迷茫做了深入的思考和理性的阐述。把1949年作为民间舞蹈研究的时间起点,并非是对“新舞蹈艺术”、“边疆音乐舞蹈大会”以及“延安新秧歌运动”所形成的民间舞蹈舞风进行切断,而是在这个的特殊的时间节点中找出横跨两个世纪、不同历史时期民间舞蹈发展共同的文化和政治底色.。  相似文献   

9.
汉唐古典舞这门课程的形成经历了半个世纪,从理论研究入手,经过剧目创作实践,而后形成的一门主干课程。主要希图解决中国古典舞民族风格问题和民族舞蹈技能、技术与民族传统文化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因此这门课程是以汉、唐和清代近百种戏曲舞蹈作为支点,同时参考古典舞孪生兄弟一民间舞的生动、活泼,对节奏、速度的处理方式,花了几十年的功夫、研究史籍文献和文物中的舞蹈形象资料,并以民族学、社会学、宗教学、哲学、礼法、习俗等社会科学作为文化解码,激活丰富的文物资料,破解古典舞蹈发展、演变的历史,并通过相邻艺术审美共性的印证,是在自己的文化母体内,不依借、不搬套外来艺术所形成的中国古典舞基训课。这门课程强调民族的审美特色,强调了体现审美的丈化内涵和优秀的古典精神,强调了专业技术技能的文化属性,强调了形、神、意象的统一和一元化发展。同时也强调了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对历史批判继承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张艳红 《神州》2011,(26):34
满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从宋代开始,"半游牧"的满族的先人女真族就与中原腹地的"农耕民族"的汉族开始了争夺与反争夺、控制与反控制的冲突和斗争,开始了思想文化、意识观念的交锋,在精神思想领域上、在民族文化心理上、在  相似文献   

11.
张艳红 《神州》2011,(11):34-34
满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从宋代开始,“半游牧”的满族的先人女真族就与中原腹地的“农耕民族”的汉族开始了争夺与反争夺、控制与反控制的冲突和斗争,开始了思想文化、意识观念的交锋,在精神思想领域上、在民族文化心理上、在民族传统习俗上都有着交锋、冲突和压制。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土族》2014,(2):72-73
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它以身体语言的方式表现人们细腻的情感、鲜明的性格、深刻的思想等,同时这种语言也反映出各种文化、历史、地理环境、生活习性和审美情感。安召舞——土族舞蹈的典型代表,最具土族民风的舞蹈。2011年5月,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我们从它的起源、发展、动作技术、音乐风格,比对其他少数民族舞蹈的同异之处,土族安召舞在现代社会中,也逐步融入了多元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汉族文化与兄弟民族文化不断进行着碰撞与交融,中华文化实际上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创造的。近年来,研究者越来越认识到,文化的多源发生、多向发展和多元并存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常态和规律。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北方民族曾多次入主中原,为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的缔造和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本文拟从北曲兴盛的原因看北方民族文化的影响,从而对元代北杂剧(包括散曲)的繁荣做出更加合乎实际的解释与评价,意在说明,北方民族在北曲创造上有其独特的贡献,北曲是多民族文化共同培育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4.
民间舞蹈     
汉族民间舞蹈洛川老秧歌流传于延安地区洛川县城关附近。洛川老秧歌是在农村流传的老秧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以扭为主,步伐较小,双膝颤动,脚跟拧地,上下起伏,近似一种地秧歌。给人以新颖别致、细腻优美、风格淳朴之感。  相似文献   

15.
张晓蕾 《神州》2014,(3):34+47
"哏"、"俏"是东北秧歌中最独具特色的风格。"哏"、"俏"的风格是在东北地区这片广袤的黑土地上产生、发展的,经过时间的积淀使其融合到了东北秧歌的动作表现之中、融入到了东北秧歌舞蹈表演之中。本文从东北秧歌风格特点"哏"、"俏"的产生、"哏"、"俏"的舞蹈表现形式、舞蹈表演中的"哏"、"俏"三个方面来分析"哏"、"俏"的风格特点、发展形式以及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6.
清朝作为一个少数名族建立的政权,建立之初民族特征明显,在生活习惯、风俗、政策、社会体制等各方面与汉族存在很大的区别。但随着入关后满族与汉族各方面交流的增多,以及清朝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满汉融合得到不断的加强,其中一体现突出于宫廷饮食上。宫廷作为全国统治的核心,是历朝历代社会的中心。宫廷饮食代表着那个时代饮食的最高水平,也可以看成是具体而微的时代体现。此文主要是从清朝宫廷饮食的变化中探究满汉融合的趋向。  相似文献   

17.
从战国李悝著《法经》起,直到清王朝制定《大清律》,上下两千年,形成了独具中华文化特色的中华法系,与印度、阿拉伯、罗马、英美四大法系鼎足并立,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历史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各少数民族法律,逐渐发展形成的。满族从长白山发源到入主中原,在建立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的同时,融合吸取了历史上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统治阶级治国安邦经验和法律原则,参以本民族崛起过程中形成的有效经验与传统,制定完善了集中国古代封建法典之大成的《大清律》,代表了中华法系的优秀成就…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的是1644年清军入关,建立“大一统”专制王朝对我国北方区域文化之影响。区域文化,也就是具有相对独立个性特征与完整内涵的地区性文化,就本文而言,主要指以儒学为核心,在中华民族历史传统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汉族农耕文化,清朝以前,其范围向北大致延伸至长城以南;二是活跃于蒙古高原的游牧文化,三是东北地区兼畜牧、狩猎、采集、农耕等多种生产方式的混合型地区文化,因采猎是其代表性特征,故亦可称之为采猎文化。在历史上,区域文化往往是民族的代名词,这是因为“民族”一词和强调体质差异的“种族”不一样,它本身就是文…  相似文献   

19.
陈晨 《文史精华》2003,(1):56-60
在延安时期波澜壮阔的革命文艺大潮中,新秧歌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具有着十分突出的意义。因为它不但是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毛泽东“讲话”精神的最早体现,是以《白毛女》为代表的中国新歌剧产生的直接源头,而且也是文艺同工农兵相结合,努力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的具体实践和典型代表。1942年后,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新秧歌运动发展速度之快、波及范围之广、演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汉族而外,尚有壮、回、维吾尔、彝、苗、满、藏、蒙古、土家、布依、朝鲜、侗、瑶、白、哈尼等五十多个少数民族。历史事实证明,各民族都是伟大祖国的缔造者,他们对我国的历史发展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共同推动了社会的前进,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民族志》的编写,直接关系着祖国的历史发展,它可用大量生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汉族与其他民族“谁也离不开谁”,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