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记·吴大伯世家》上论句吴时说:先周首领古公亶在父有长子曰太伯,次子曰仲雍、少子曰季历.诸子中以“季历贤,有圣子昌(周文王姬昌) ,太王(古公亶父)欲立季历传位于昌,是故太伯仲雍兄弟俩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  相似文献   

2.
吴臧孙钟铭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4年在江苏省六合县程桥东周墓中,曾出土编钟一组(九件),钟的正面均有铭文,文字为反书,其中最完整的铭文共三十七字,铭曰“隹王正月初吉丁亥,攻敔中终(文日)之外孙,坪之子臧孙,择氏吉金,自作(仑禾)钟,子子孙孙,永保是从”(见《考古》1965年3期).六合古名棠邑,先属楚,后属吴.墓葬地点,正是吴国西伐楚和北进中原的要地.钟铭中自称“攻敔”,铭文中“攻敔”、“攻吴”或“工(?)”经各家考证,都是属于吴国制造的器物,自不待言,墓主人臧孙,应是当时吴国驻在边陲的重要人物,由于吴史略而不详,尚无可考证.钟铭上自称是中终(文日)之外孙,《尔雅·释亲》“女之子为外孙”,则中终(文日)应是死者的外祖,以其外祖冠在铭文上,尚属首见,其人应是吴国极其显贵的人物.  相似文献   

3.
刘钊 《文献》2020,(1):9-19
《吴越春秋·吴太伯传》"吾以伯长居国,绝嗣者也,其当有封者,吴仲也,故自号勾吴,非其方乎?"一段文意存在着疑难,不易理解。以往的注释和翻译大都有问题。其实句中"绝嗣者也"的"绝"字应该是"继"字之讹。句中"吾以伯长居国,继嗣者也"是用太伯在周的身份,即以"继嗣者"扣合"勾吴"的"勾(句)"的通假字"后",而"其当有封者,吴仲也"是用应该接受分封的吴仲的名字中的"吴"字扣合"勾吴"的"吴"。  相似文献   

4.
从青铜器铭文论吴国的国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吴国的国名及由来吴国国名,史籍记载历来作“吴”,见于《春秋》经、传和《国语》、《战国策》以及《越绝书》、《吴越春秋》等.他如先秦典籍,也作“吴”,如《周礼·考工记》:“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吴粤之金、锡,此材之美者也”;《楚辞·国殇》:“操吴戈兮被犀甲”,是其例.秦汉典籍也作“吴”,如《吕氏春秋》、《淮南子》等,70年代银雀山出土的汉简也作“吴”.然而,司马迁在《史记》中又提出了另外一种说法,《吴太伯世家》:“太伯之奔荆蛮,自  相似文献   

5.
春秋后期,处于长江下游的吴国,曾赫赫一时,然史籍记载其国君错乱乖误之处颇多,今就在位年代,缕述如下,以供参考.一、余祭和余眛的在位年代.据《史记·吴太伯世家》的记载,吴王余祭(一作“戴吴”、“句余”)自鲁襄公二十六年(前547年)至昭公十一年(前531年)在位17年;吴王余眛(一作“余昧”、“夷末”、“夷眛”)自鲁昭公十二年(前530年)至鲁昭公十五年(前527年)在位4年,《中国历史纪年》即以此为依据编辑该二国君纪年,其后《中国历史年表》和《中国历史纪年表》均因袭之.《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古代部分)于公元前531年条下书作“吴王余祭死,在位17年”,注中说:“《春秋》谓余祭于公元前544年被阍所杀.此据《史记·吴太伯世家》.“又于公元前  相似文献   

6.
程桥三号墓盘匜铭文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根据句吴太叔盘反书的特点,考证器主“ 禹”相当《左传》“旬余”,并判定盘铭为吴王余祭即位前之器。又考证罗儿匜地名“学卯”相当《地理志》“ 犹”,参考吴国与徐国的联姻关系.推测匜铭为徐器。  相似文献   

7.
二年主父戈与王何立事戈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周金文集成》(以下简称“《集成》”)第17册11364号著录一件战国赵“二年戈” ,原器曾为清末陈介祺(斋)旧藏 ,今不知下落。笔者见过该戈的两件全形原拓本(图一)[1],内部刻铭可释为 :“二年 ,(主)父攻(工)正明(?)我□ ,左工师邬许 ,马重丹所为。”胡部铸铭可释为 :“□奔。”(图二)从拓本看 ,戈阑侧加宽加厚 ,这种特征见于战国中晚期。铭文“我”字之上一字不能确释 ,其下一字仅余残画 ,铭末“所”下之字也有残损 ,但还可以看出应是“为”字。赵国题铭常在铭末有“所为”二字[2],这是此戈国别当属赵国的证据之一。戈胡部的铭文可能是…  相似文献   

8.
1983年,在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西60米处发现一批青铜器。其中有一件铜匜,铭文十分重要。李芳芝先生在《中原文物》1992年第2期曾撰文加以介绍和考释。笔者对铜匜铭文有与李先生不同的一点看法,试草成小文,以就正于李先生和同好。先将铭文隶释如下: (?)伯□夷自乍(作)旅也(匜),其万年无缰子=孙=永宝用享。铭文第一字从嚣从高省。按金文高字作“(?)”“(?)”,作“(?)”形只是省去了右边的一竖笔,同时口旁可能借下边嚣字所从之口为之。这样的借偏旁现象在古文字中并不乏见。我们认为此字应是在嚣字上迭加高声而成的一个累加声符的形声字,即嚣字加声符的一种异体。古音嚣在晓纽宵部,  相似文献   

9.
王辉 《文物》1992,(10)
1985年8月,山西省榆社县城关村民烧砖取土时发现1件春秋晚期吴国青铜剑。剑身有铭文2行24字,原报道释为"工吴王(月古)发訾谒之弟季子所扃后余厥吉金旬曰其元用剑"。细读之后,觉得有些释文似不尽妥,因草此小文。1."(月古)发□谒"铭称"工(?)王(月古)发□谒",原报道释"谒"前一字为訾,说"‘訾’通疵,《说文》:‘疵,病也。’"又引《说文》:"谒,白也。"因此解释此句大意为:"吴王诸樊  相似文献   

10.
《鄂君启节》车节铭文里有这样一句:"女(如)(?)徒,屯廿(?)台(以)堂(当)一车。"郭沫若先生释(?)字为棓,谓"棓疑是背负的东西,犹今俗言背子。"从文义上看,这种解释是可通的,至于为什么要那样解释?郭氏却没有作文字学上的说明。殷涤非、罗长铭二同志则以为;"棓徒"是"空手持梃不持兵刃的士卒,管子乘马作白徒,墨子非攻下误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详尽地考证了《中作父乙方鼎》铭文所载之西周昭王伐虎方时,赐中之埰邑“(?)土”之“(?)”字。铭文宋时出土,“(?)”字未识。今考证其字亦即“(?)”字,亦是甲骨文之“(?)”地,古书所载之“潛(鬵、灊)地”,地望在今湖北省孝感市附近,地近古灊水。“(?)((?)、灊)”(水)在今湖北省潜江县境,非今嘉陵江上游之古潜水、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境之古潜邑。  相似文献   

12.
1974年,安徽省庐江县出土1件攻敔王光剑。剑身有铭文2行16字,原报道释文有误,现重新释写如下:攻敔王光自乍(作)用剑。(走亘)余允至,克戕多攻。其中"(走亘)"、"戕"二字是反文。"(走亘)"字原文从"辵"从"亘",为"(走亘)"字的异体。铭文前一句的意思十分清楚,是说这柄  相似文献   

13.
江苏丹徒北山顶春秋墓发掘报告以及该墓出土的春秋铜器铭文在《东南文化》1988年第3、4合期上发表后,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对这些铭文的研究考释成果也陆续面世.近来笔者读到了三篇有关这一课题的论文,即:周晓陆、张敏两君所著《北山四器铭考》(以下简称周文),商志(?)、唐钰明先生著《江苏丹徒背山顶春秋墓出土钟鼎铭文释证》(以下简称商文)及曹锦炎先生著《(?)(六阝)编钟铭文释议》(以下简称曹文).这三篇文字虽然在对铭文的释考上有分歧,但都有独到的见地.笔者读后受到很大启发,引起了对该课题的研究兴趣.本文拟将笔者通过研究得到的一些极不成熟的想法,及学习上述三篇成果后产生的一些久思不得其解的疑窦就教于学界同好.  相似文献   

14.
研究吴史吴文化者,多取始于周太伯仲雍东奔立国“句吴”说,因此句吴人姬姓——周室宗亲.(精确地说,句吴统治集团为周家宗亲)由于这是出自史学大师司马迁的笔下(《史记·吴太伯世家》)故人都奉之为圭臬,笔者却不敢视之为信史,略陈管见如下:太伯仲雍兄弟奔东吴说是不可靠的.诚然,上古时期民族迁徙是常有的,但少数几个人迁奔如此之远却是绝无“仅有”了.就地理而言,从岐山至太湖之滨即便取直也有三四千里之遥.兄弟二人(至多带少量随从)不要说是出于仁义让位于幼弟,就  相似文献   

15.
《鄂三城遗址调查简报》报导了两件铜戈(实为戟),其中一件援绢帛,长胡二穿,?侧有??銎,径2.2厘米,似柄从銎内穿出,顶端加矛即成为戟,直内上刻有“??”二字(文应释为“陈往”,乃人名,曾二见: 一、于省吾先生著《商周金文录遗》578号为陈(日住)戟,胡部有铭文八字(重文一):‘陈(日住)之岁,(亻告)(造)?之戟”。二、《书道全集》卷一(日本平凡社1965版211页)著录一枚两面的楚私印,一面为“陈?”一面为“陈往”,当是一名一字。(参见裘锡圭先生说,见《考古学报》1980年3期295页)。“陈往”或作“陈(日住)”,如同“均”或作“(土旬”(《古玺文编》13.6),楚王?章(镈)又作?璋  相似文献   

16.
《文物》1972年2期《湖北京山发现曾国铜器》一文中报道出土的一件铜鬲,铭文“佳黄□□用吉金乍(?)”。原文(?)作隶作鬲,然细审(?)字与鬲字不合,应隶为缶。乃宝字之省。《说文》:“宝,珍也,从它玉贝,缶声。”金文中宝字缶即作(?),如康侯鼎、服尊、效父毁、师(?)(皀殳)等。容庚《金文编》陶字云:“(?)父盉假(?)为宝”。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  相似文献   

17.
吴工年戟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年安徽省霍山县发现古墓一座,出土戟1、戈1、殳1和(车口)2、马衔2。按此乃二马一车制之埋葬。戟、戈均有错金文字,得知戟为"攻敔"戟,戈为"蔡侯"戈,王步毅同志已作了详细报道,并对戟、戈铭文有所释读。余觉此亦重要发现,因跋数语记其要也。戈铭"蔡侯之用戈",此蔡侯名字与寿县蔡侯墓中出土铜器铭文的蔡侯名字相同。余曾以陈侯午(钅臾)铭证之,知其为蔡昭侯臾(详见《寿县蔡侯铜器的再研究》,《考古与文物》1984年第4期),兹不再赘。戟为戈、矛分体,于戈胡正反面错金八字。文曰:"攻敔工年,自乍用戟"。正面胡文"攻敔工年"四字皆反文,王步毅同志  相似文献   

18.
1985年8月,山西省榆社县县城东北三角坪山土一件吴季子剑,剑身有铭文2行24字.由于原铭字迹纤细及伤蚀,许多字的笔画在拓本中不现.影响了部分文字笔画的完整,再加上照片刊布时不甚清晰,且又放反,所以不太各易辨认.原报道释文有误.以致无法通读,现根据原剑照片(附图)重新改释如下:工(?)王姑(?)(发)(?)反之弟季子者(?)尚受余( 氏十)(厥)司金,(?)(以)乍(作)其元用蹜鐱(剑).其中姑、反、之、季、子、乍、元、剑9字是反文.  相似文献   

19.
陈全方、陈馨《新见商用青铜器瑰宝》一文,介绍了上海崇源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从海外购回的10余件商用青铜器,其中西周(?)簋甲、乙两器铭文中有“(?)香”一词,见于铭文的前半部分:(?)肇作朕文考甲公宝(?)彝,其目夙夕用厥(?)香敦示<祀>于厥百神,亡不鼎,燹夆(?)香,则登于上下……“(?)香”之(?),或反书作(?)。此字金文首见,陈文释作“(?)”,显与字形不符。按据字形及其构词,此字可分析为从“鬯”“聖”省声,当即馨香之“馨”的异体。《说文》曰:“馨,香之远闻者。从香,殸声。殸,籀文馨。”“鬯”是祭祀用的香酒,故“馨”字可…  相似文献   

20.
陕西省眉县杨家村2003年元月发现西周窖藏青铜器,全部铸有长篇铭文,是研究西周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四十二年(辶桒)鼎》铭文记载了周王赏赐贵族及封建诸侯的礼仪.《四十三年(辶桒)鼎》铭文记载了周王任命作器者担任虞林的官职,并叮嘱他要勤勉从政.《(辶桒)盘》铭文记载了作器者歌颂祖先功德的文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