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6世纪40年代,欧洲人(葡萄牙人)首次登陆日本.其后,他们在日本进行长达100年的传教和经商,日本和欧洲史学界称这一时期为"切支丹时代"或"切支丹世纪"①.在双方的贸易中,欧洲人从日本运走大量白银,白银成为日本最主要的输出品,这足以引起学者们的重视.本文从分析日本白银的开采冶炼着手,继而论述日本白银被大量运出的原因,然后统计了日欧白银交易的具体数据,并以此作为研究分析的基础.经研究发现,日本白银不但是日欧贸易中重要而特殊的商品,还是16-17世纪东西方交流交往的集中体现.欧洲人从日本运出白银不但促进了欧亚的经济交流,还推动了世界交通和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近世以后继葡萄牙人之后到日本经商的欧洲人是西班牙人。然而,日西贸易仅在短时间内有过繁荣,而大部分时候是凋萎的。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很多,既有日、西两国在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又有其他在日经商的欧洲国家的竞争与破坏。  相似文献   

3.
16世纪,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法国人相继来到暹罗进行商业活动,并寻求建立贸易据点。葡萄牙人是最早到达暹罗的欧洲人。暹罗丰富的物产早为葡萄牙人所瞩目,同时敏锐的葡萄牙人觉察到,暹罗既是东南亚地区的贸易中心,又是中国与南洋贸易航线上的重要国家,这使其成为东、西方贸易往来的中枢。因此,葡萄牙人于1511年占领马六甲后,积极寻求同暹罗建立友好关系,以便能够在这一地区发展贸易、扩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从《长崎荷兰商馆日记》看江户锁国初期日郑、日荷贸易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张劲松一、锁国前后的日本对外贸易关系安土桃山时代的日本,伴随着国内商业资本的发展和国内统一形势的出现,发展海外贸易的条件日益成熟,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也曾为恢复日明间的勘合贸易作过努力...  相似文献   

5.
明末清初,中国和日本没有官方关系,但以中国商船赴日贸易为纽带的经济关系却颇频繁。对于这一时期中日贸易情况,日本文献多有记载,一些西欧国家,尤其是锁国时期与日本保持贸易关系的荷兰的文献,材料更为详细具体。但由于我国正处明清交替之际,加之朝廷及一般文人对贩洋之事很少记载,所以我国有关这一时期中日贸易状况的记录甚为鲜见。正因如此,安双成、关嘉录  相似文献   

6.
17世纪以来,为了主导高额利润的冻亚贸易,荷兰人与英国人与先期掌握东亚贸易先机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及东亚本土的中国、日本、东南亚海商展开激烈争夺,揭开了东亚海权争夺的序幕。到17世纪后期,荷兰凭借其雄厚的海上武力,在东亚海权争夺中最后胜出。东亚海权和主要贸易利润落入欧洲人之手,决定性地改写了东亚历史发展的趋势,导致此后200多年东亚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化。  相似文献   

7.
1日英军退出西藏。日本攻城炮兵到达旅顺港。2日户部咨各省铸造铜元。4日自由女神像的雕塑者巴托尔迪逝世。荷兰和葡萄牙签订条约,瓜分印度尼西亚帝汶岛。5日广西右江道龙济光攻克罗城。6日外务部电出使俄国大臣胡惟德,商调解日俄战事。8日德国和罗马尼亚签订贸易条约以改善两国的贸易关系。11日清廷准张之洞奏,扩充汉阳枪炮厂,改称湖北兵工厂。广西道员王芝祥、龙济光大破褚大、欧四于罗城、柳城交界处,褚大等败走思恩。16日张伯苓创立天津敬业中学。18日俄军和日军在沙河河边相持不下,历时13天的战斗结束,俄军损失4万人,日军损失2万人。19…  相似文献   

8.
17世纪上半叶,荷兰、西班牙等欧洲国家为了主导高额利润的东亚贸易,展开激烈竞争。天启四年(1624年),荷兰窃据台湾,并以此为基地,从事辗转中国大陆、日本、东南亚和欧洲的多角贸易。荷兰侵占台湾初期的转口贸易,与明朝私人海商提供商品有密切关系。关于明末海峡两岸贸易主导权问题,有"荷兰东印度公司主导"与"华商主导"两派观点。本文则认为,影响明末海峡两岸贸易主导权的因素很多,明朝海商和荷兰殖民者都无法单方面主导。从天启四年(1624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荷兰殖民当局在台湾的转口贸易,经历了起步、发展和逐步衰落三个阶段,海峡两岸的贸易主导权则在不同阶段在明朝私人海商和荷兰殖民者间转换。  相似文献   

9.
17世纪上半叶 ,漳州港区与台湾荷兰人贸易是东西洋贸易网络的重要一环。荷兰档案文献记载Hambuan是 30年代海峡两岸贸易最重要的中国商人之一。本文指出台湾学者把Hambuan比定为同安仕绅林亨万的错误 ,利用荷兰资料和他致荷兰台湾长官的十封信函 ,重建一位通晓荷兰语、具有经商技巧和公关能力的明末自由商人的典型个案 ,分析他在海峡两岸贸易及中荷交涉中的作用。认为把海寇商人、豪绅商人视为明末海商的普通模式 ,抹杀了自由商人存在的事实 ,歪曲了中国海洋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七十年代以来,围绕纺织品、彩色电视机、钢铁、汽车以及半导体等工业产品,日美两国曾多次发生过贸易磨擦。而近几年里,日美贸易磨擦又突出地集中在农产品贸易方面,特别是集中在牛肉、果汁、柑桔等限制输入品方面。一日美农产品贸易磨擦的表面化是在七十年代以后。战后初期,日本经济处于恢复和发展时期。日美间的贸易,美国一直是顺差。农产品的对日输出也一直在不断地扩大。1965年以后,由于日本工业的迅速发展,日本工业产品输出急剧增加,从而打开了日美  相似文献   

11.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年东京国际集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实现战后补偿市民基金会”,于5月20、21日在东京主持举办了“‘战后60年’,与受害共同清算日本的过去国际会议”。与会为来自韩国、中国、中国台湾、菲律宾、荷兰、美国、朝鲜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200余人,其中包括战争受害、学、律师、议员等人。  相似文献   

12.
2004年,中日经贸活动持续发展,经贸与投资再跃新台阶并屡创历史新高,双方贸易额达1 680亿美元,往来人员达到435万人,中日之间缔结的友好城市达到262对,双方每周有500班次各种飞机对飞.在华投资日本各种企业包括办事处合计2.48万家,在华常住日本人有7.3万人,仅上海一地就有日本企业4 500家,常住日本人3.4万人.……  相似文献   

13.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三国吴人写的《临海水土志》,就已对台湾作过明确记述,三国孙吴政权曾派人去台湾考察居住。到明中期,大陆赴台开拓者已达十余万人。但是,明朝中期后,日本、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殖民者相继侵扰台湾。明末,荷兰人打败西班牙、葡萄牙和日本倭寇,占据台湾全岛,台湾沦为荷兰的殖民地。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来,日美贸易摩擦愈演愈烈,并酿成政府间的纷争。日美贸易中日本的顺差直线上升。这种不平衡的原因之一,是日本的贸易保护主义。 1982年,美国贸易官员布罗克向国会提交了一份题为“对美国贸易的日本壁垒及近来日本政府的贸易主动性报告”,列举了一系列日本进出口制度,包括国家的贸易制  相似文献   

15.
2004年.中日经贸活动持续发展,经贸与投资再跃新台阶并屡创历史新高,双方贸易额达1680亿美元.往来人员达到435万人,中日之间缔结的友好城市达到262对,双方每周有500班次各种飞机对飞。在华投资日本各种企业包括办事处合计2.48万家,在华常住日本人有7.3万人.仅上海一地就有日本企业4500家,常住日本人3.4万人。在日本的中国人已经超过60万人.中国已经成为向日本输出留学生最多的国家,2万多名中日婚姻的国际婴孩诞生。上述经贸及民间交流使中日关系即使在部分日本政要否认历史导致中国国内发生连续及大规模的反日示威游行时也没有受到严重冲击。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外贸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日本曾连续11年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日贸易额在2006年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在对华直接投资中,日本仅次于港澳台地区。但中日贸易结构仍较落后。日本的对华直接投资能否有助于中日贸易结构的改善和中日贸易增长方式的改变,促进中日贸易更好地发展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在环保问题上备受指责。荷兰环境评估所最近发布了一份报告,声称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报告还说,在去年增加的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中,中国占到了2/3,中国应该对此负责。此前也有两份分别由欧洲人和美国人进行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顺治九年(1652),一艘赴日本贸易的苏州商船回国。史学界对该商船的赴日时间及贸易方式存在争议:一说是1644年赴日,在日本进行了八年的海外贸易;一说是1650年或1651年私自出海,交易完毕后即回国。本文根据明清档案及朝鲜史料对该事件的记载,以及当时中国、东南亚、日本之间的贸易状况进行综合考察,可以肯定该商船是于1644年前往日本,并在日本与交趾之间从事贸易活动。  相似文献   

19.
蔡成喜 《百年潮》2001,(11):26-33
日本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贸易开始于1950年. 1949年底,日本中日贸易促进会给新中国的贸易部长发出信件,要求与新中国合作,发展中日贸易.1950年2月,中国贸易部副部长沙千里复电表示,欢迎中日贸易促进会来中国洽谈贸易.3月15日,盟军总司令部决定准许日本同中国进行贸易.这样,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而暂时中断的中日贸易又逐步恢复起来,到1950年底,中日双边贸易额达470万美元.然而,就在中日贸易刚刚起步之时,朝鲜战争爆发了.10月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12月6日,盟军总司令部决定中止中日贸易,并对新中国实行全面的"封锁禁运",刚刚起步的中日贸易又告中断.  相似文献   

20.
在半殖民地的中国出版过英文的汉学刊物,其读者是有意提高自己知识修养的欧洲人,其中大部分为居住在香港和上海的外国侨民。那个时代早已经过去,国际汉学的中心随之从殖民地和租界转移到了对中国感兴趣国家的首都和大学。如今,汉学又回到中国,而其性质也已完全改变:《世界汉学》第一期(创刊号)在北京问世了。目前这本汉学杂志在中国印行,其主编刘梦溪亦为中国人。刊中未提及编辑部隶属的机构或组织,但却列举了来自世界各国的二十一个合作单位。这是一项国际性的事业,其实施者为法国、德国、英国、俄罗斯、葡萄牙、荷兰、瑞典、美国、日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