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江山如此多娇》是著名山水画家傅抱石、关山月历时四个月,于1959年为北京新建的人民大会堂所绘的巨幅山水画。其高5.5米,宽9米的巨大幅面是中国画历史上空前的,毛泽东主席亲自为作品题句:"江山如此多娇。"整幅画面表现出新中国生机勃勃的景象,而这张山水画也是上个世纪50年代"毛泽东诗意  相似文献   

2.
帅好 《炎黄春秋》2012,(7):74-78
1959年秋天,中国美术家协会在北京举办李可染水墨山水写生画展,命名"江山如此多娇",随即在广州、上海等七大城市巡回展览。以"为祖国山水立传"为帜的画家李可染,登上了"爱国李家山水画"的旅程。他在当年《美术》杂志上撰文表达:"画画不单是依靠‘视觉’、‘知觉’,更重要的是还必须画‘所想’,由‘所见’,推移到‘所知’、‘所想’。"传承了千年的绘画"隐逸"传统,曾经熏陶了李可染的中青年时代;1950年代,包括李可染在内的中国画家不再"隐逸",开始活跃在公众视野中,放大"所想",为红色江山树碑立传。"杏花春雨、黄山烟云、幽谷鸣泉、无锡梅园、  相似文献   

3.
英雄与红尘     
意大利"建国三杰"之一加里波第(Giuseppe Garibaldi)在创下开国不世功业之后,面对江山如此多娇,却没有半丝留恋红尘之意,反而坚拒俸禄,只带着一袋豆子,便功成身退,飘然而去。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和傅抱石是分别驰骋在我国现当代文学和国画领域的两位风云人物,他们一个以诗集《女神》、剧作《屈原》等名作著称文坛,一个以国画《江山如此多娇》、《大涤草堂图》等巨作闻名画坛,而且各自在文学史、美术史上建立了显赫的地位,深受世人瞩目。他们自结识后,惺惺相惜,肝胆相照,彼此尊重,互相合作,历经岁月的考验,建立了深厚的情谊。而傅抱石艺术生涯的后期在中国画坛大有作为,又与郭沫若的支持与激赏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5.
正人民大会堂里有一幅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江山如此多娇"的巨幅国画。画面上,一轮红日映照大地,近景是高山悬瀑、苍松翠柏,远景是雪山浩茫、黄河逶迤,象征着中华民族的长城在山势中蜿蜒延伸。这幅巨画是由国画大师傅抱石和关山月共同创作完成的。(一)1959年7月,正在湖南长沙、韶山一带参观写生的傅抱石突然接到南京拍来的电报,电文大意是:抱石同志,中央来电,请你火速进京,为人民大会堂作画。这太出人意料了,傅抱石毫无心理准备。就在几天前,他在韶山毛主席故居参观时,从广播里听到了人民大会堂落成剪彩的消息。作  相似文献   

6.
正2019年7月2日,南京博物院艺术馆推出了傅抱石"江山如此多娇—毛主席诗意画展",作为7月份以来南京博物院展出的重要绘画展览,藉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这是南京博物院继推出"兹游奇绝冠平生—傅抱石纪游写生绘画展"后以院藏傅抱石毛主席诗意画作品为内容推出的又一具有特色的专题展览。此次展览共展  相似文献   

7.
正一、智慧:以象征意义不容歪曲的《万山红遍》回应"江山如此多黑"的酷评美术史家的研究表明,自1962年到1964年,画家李可染根据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的意境,创作大同小异的山水画《万山红遍》七幅。这些作品在当时家喻户晓,产生了极大影响。《万山红遍》的立意与艺术手法,正如画题显示的那样,突出在一个"红"字上。画家选朱砂为颜料。朱砂为大红色,有金刚和金属的光泽。由于朱砂的大片使用,画面笼罩在一片红色的海洋  相似文献   

8.
《山茶》2011,(11):191-191
古语有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即使如此.却也阻挡不了人们游历各地的梦想。江山如此多娇.选择一辆适合出行的座驾.一同去游遍名山大川,尽享旅途中的乐趣。上海大众TIGUAN途观的出现,无疑给广大驴友带来了福音。  相似文献   

9.
著名的画家、金石家、篆刻家傅抱石曾经为毛泽东刻过一方石印。这方大印印面达5厘米见方,印台高4.5厘米,印钮2.5厘米,上面雕刻了一只盘卧回视的怪兽。寓意"神兽吉祥,天人合一",表达了对毛泽东的祝福与景仰之情。这方巨印,是傅抱石于1959年在北京刻治的。那年,傅抱石和广州的关山月一起,被国务院召到北京,受命为新建成的人民大会堂绘制巨画《江山如此多娇》,这幅巨画将由毛泽东题款。按照中国画的传统习惯,在画上题字,需要盖题字者的印章,于是傅抱石想到应该为  相似文献   

10.
2005年1月24日,胡锦涛主持政治局会议研究加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问题,会议指出,在新世纪新阶段,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必须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历史可以证明,八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在追求中国独立、富强、民主的征程中,与在其后成立的各民主党派并肩奋斗,共同进步,在孕育了五千年文明的中国土地上,打造出一个"如此多娇"的江山。  相似文献   

11.
殷振宇 《神州》2014,(5):126-126
美术鉴赏课是一门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与分析批评能力的课程,而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中。《千里江山图》不仅是青绿山水画的代表作品,还是古代山水画的巅峰作品。针对高中生的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画面构图和空间构造为出发点,鉴赏《千里江山图》。  相似文献   

12.
正2017年11月1~3日,故宫博物院接连举办了"赵孟頫书画国际学术研讨会"和"《千里江山图》暨青绿山水画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地区以及美国、日本、荷兰的四十三位代表参加了两个会议。其中十九位学者在有关《千里江山图》的会议上发言。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千里江山图》及有关宋徽宗朝青绿山水的研究;二,青绿山水画演变的关键阶段和青绿山水画史的建构;三,其他青绿山水画家及作品的个案研究。第二三方  相似文献   

13.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后游》一诗中道:“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意思是美好的江山好像在待着游人去观赏,花柳更把它们的色彩姿态无私地呈现出来。面对江山花柳如此的盛情,旅游者如何去欣赏呢?笔者以为,可以在“远望近观,动静相兼”这八个字上作文章。 出门旅游,纵情山水,眼前看到的往往是一幅幅近景、中景和远景相联的立体图画。要欣赏体味其中之美,离不开远望近观。郭照在《林泉  相似文献   

14.
<正>《飞舞的龙达》是中国当代著名风光人文摄影家王达军拍摄的作品,其作品第一印象是"乱",在摄影作品评价中"乱"可不是赞美之词,然而这幅摄影作品,好就好在这个"乱"字上了,"乱"飞的龙达,乱窜的火焰,乱挥手的人群,构成一个纷乱的画面,细细品来,这绝不是杂乱无章,恰恰是这三个乱的因素,在诉说着一个祭祀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相似文献   

15.
边芸 《文史月刊》2010,(10):21-22
<正>一、周养浩搞起了"监狱经济"沈醉、徐远举和周养浩被称为"军统三剑客"。周养浩是《红岩》中沈养斋的原型,1907年出生于浙江省江山,与戴笠和毛人凤是同乡。周养浩举止斯文儒雅,却心狠手辣,是军统内部有名的"书生杀手",策划部属了杀害爱国将  相似文献   

16.
以捐纳制度为标志的公开化、合法化地买官卖官,为中国历代秕政,至清末登峰造极。其品种之齐全,可谓挖空心思,五花八门。朝廷公然以此作为财政收入,中饱"公"囊。市场官场化,有所谓"红顶商人";官场市场化,到处是买官赚钱。卖官之滥,使得官职候补几十倍于编制。卖官卖掉了江山,如此腐败黑暗,不亡实无天理。请看《清末买官卖官的公开化与合法化》一文。  相似文献   

17.
丁晨 《丝绸之路》2011,(19):46-49
一提起蜀道,人们首先会联想起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蜀道难》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的千古绝句。清代学者严可均编纂的《全三国文》诸葛亮名下收录的一篇《黄陵庙记》记述了诸葛亮“趋蜀道,履黄牛,因睹江山之胜”,说诸葛亮进军四川之事。南朝历史学家裴松之在《三国志》的注释中曾引《魏略》一书,已用“蜀道”一词。  相似文献   

18.
正"虎贲"一词始见于《尚书》的《牧誓》、《立政》篇,指军中猛士尤其是周王的近身卫士。西汉平帝时更名宿卫的期门军为虎贲,为后世所沿袭。目前已知的商周金文中并无"虎贲"一词,但有"虎臣"与之相类。虎臣一词又见于《尚书·顾命》及《诗经》的《常武》、《泮水》篇。伪孔传以为虎臣即虎贲氏;郑笺称《常武》之虎臣乃一职官,《泮水》之虎臣泛指威武如虎的武将。有学者认为虎贲由虎臣分化而来,乃虎臣之一种。1窃以为虎臣当即虎贲,名称变换而已。  相似文献   

19.
汉画像艺术探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一、画像辨义(一) 画像砖、画像石研究的对象,是汉代建筑壁面上,棺椁表面上镌刻及窑烧的画面。这些画面主要包括线刻和浮雕(浅、中、高几类)。汉代建筑遗存至今,地面除石阙、石兽、祠堂及一些城垣、宫室的残留部分外,基本上是各地出土的墓葬。因此,画像砖、画像石的材料来源,自然以各地出土的墓葬为主。“画像”一词,来源于宋代兴起的金石学,如赵明诚《金石录》、洪适《隶释》、《隶续》等书中,屡用画像一词。以后明、清学人沿用,直至今天的文物考古界、美术界中,也普遍使用这一用语。宋以前,“画像”  相似文献   

20.
正最早出现"皇帝"一词,是在战国时期的《尚书·吕刑》中,在这本上古时代的《书》里,曾两次出现"皇帝"一词,一次是"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另一次是"皇帝清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虽然孔传注疏、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和王先谦《孔传参正》等书中对上文中"皇帝"一词解释不一,看法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这里的"皇帝"是对前代帝王的尊称。《庄子·齐物论》也曾有"皇帝"一词出现:"长梧子曰:‘是皇帝之所听荧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这里的"皇帝"是指三皇五帝中的黄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