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究英国学派历史叙事从国际社会向国际体系转向的意义在于:国际关系理论如何丰富了历史尤其是世界史的叙事类型。就叙事类型的角度而言,上述转向同时也意味着英国学派从典型叙事向发生叙事的转向。其中,"国际社会"概念主导了英国学派的典型叙事和从典型叙事向发生叙事的过渡,"国际体系"概念则完成了英国学派的发生叙事。这种转向带来了重要的启示和镜鉴:反思意识和语境对峙。同时,这也提醒我们正视西方的叙事模式与客观历史事实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2.
世界历史的分期与国际体系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在介绍、分析和批判西方学术界世界历史权威分期法的同时,从国际体系演变的角度,提出了人类从60,000年前分散的采猎群到今天全球经济政治高度一体化的新的历史分期法。作以一种全新博大的历史观对西方历史学和国际关系学两大领域的主流理论提出了挑战。本译自作《世界史中的国际体系:国际关系研究的再构建》一书。作认为正是由于历史研究的匮乏,致使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陷于只能孤芳自赏的境地。而只有融理论研究于历史探讨,建立一个超越现有诸种框架之上的新时空观,国际关系研究才能走出误区,真正对社会现实和其他学科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郭永虎 《世界历史》2006,(6):138-140
现代主流国际关系研究通常将签订于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视为欧洲国际体系的开端。1648年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作为一种时间坐标对国际关系研究影响可谓深远,以至于形成了该领域研究的威斯特伐利亚模式。虽然该模式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仍居于主导地位,但同时它也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一方面,它使得多数国际关系理论被无意识地锁定在相对狭隘的欧洲和西方历史的范围之内,这意味着不同于欧洲和西方的文化和历史基本上被排除在国际关系理论的建构之外;另一方面,它在某种程度上干扰了国际关系学对1500年前的世界的整体考察,而且它还严…  相似文献   

4.
进入21世纪以来,"东北亚"成为国际社会和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区域。无论是令世人眩目不暇的各种争端和事件,还是萦绕耳畔的建构"东亚共同体"的各种声音,都需要探究甚至"拷问"其深层次的缘由。回顾历史,有助于排解众多令人难以纾解的现实纠结和困惑;审视当下,有益于辨识悠长历史演变的旋律和节奏。对东北亚史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探讨尝试着在理论层面上建构新的解读东北亚历史的"路线图";对东北亚区域文人史观的考证呈现出微观实证研究"尺树寸泓"的细腻质感;对东北亚空间的历史透视凸显了中西古今相互比照的"力道";对现代东亚国际体系建构时期区域安全模式的分析扩展了东北亚史研究的空间和维度;对后冷战时代东北亚区域一体化的剖析考验着东北亚各国在主观上如何抉择。历史的"筋骨血肉"俱在,历史学却"身姿百态",因而,东北亚的新"变局"需要新的"东北亚史研究"去辨识。  相似文献   

5.
重要概念构成了人们感知、理解、阐释历史和现实的方式。对于构建学术体系而言,重要概念不仅是内容,也是工具。本期笔谈试图探讨以下几个问题:重要概念在当代国际关系的历史叠加与观念重塑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遏制"概念如何影响了冷战史研究范式?"概念史"将会给国际关系史研究带来哪些借鉴?"羁縻"概念的内涵在中国古代边疆治理实践的宏观演进脉络中发生了哪些变化?"天下体系"理论与中国传统天下观的内涵存在着怎样的差异?探究重要概念与学术体系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为国际关系研究"历史路径"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思路,有助于避免对非西方和西方重要概念的误解甚至以讹传讹的现象,有益于从中国视角与西方学术界进行学术对话。  相似文献   

6.
<正>在20世纪之前的数千年间,国际关系的演化主要体现在几十个帝国的兴衰。基辛格所推崇的"构成世界秩序基础"的威斯特伐利亚国家要么是帝国的继承者,要么是帝国裂变而来。国际关系学一直处于贾斯汀·罗森伯格所说的"政治学囚笼"之中,根源在于国际关系学是建立在主权国家这样的"类似单位"基础之上,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失去了紧密的联系。城邦、帝国和主权国家是人类历史上普遍性  相似文献   

7.
许多明史界和国际关系史界的研究者都认为,明代东北亚国际关系格局是最为典型的"华夷秩序"体系。帝制中国的"华夷秩序"体系可谓"春秋公法",牢牢笼盖朝鲜、琉球和日本,使东北亚诸国诚心向化、恭谨输贡、严守藩封,心悦诚服奉帝制中国为天朝上国。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明代东北亚国际关系格局十分复杂、十分诡谲,"华夷秩序"体系遭到严峻冲击和挑战。日本始终没有承认明代中国的宗主地位,明日关系与明朝关系、明琉关系不可等同视之,有本质差异。特别是日本在十六世纪中叶结束南北分裂后,侵朝鲜、伐琉球,叫板明朝独大地位,俨然在构筑"华夷秩序"之外的"和夷秩序",东北亚国际关系格局是二元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大历史"小组会议上的学术发言为例,试图呈现"大历史"的旨趣。首先,西方兴起的"大历史"从整体多层次探讨历史,从而拓宽了史学研究的视野,为多个文明的协同共建提供了启迪,尤其是使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理念能为此做出贡献;其次,"大历史"主张联接自然史与人类史或称利用人类已有的全部知识参与历史建构,从而有利于历史研究实现突破;再次,"大历史"应用于教育,在韩国成为"融合教育"的主轴,且在世界多地受到年轻学子的青睐;最后,以"大历史"的视角审视现有的学科,如政治学,则有非同凡响的洞见。总之,"大历史"以整个宇宙演化为大背景构建整体的人类历史观,其理论和实践不仅拓宽了历史研究的视野,还有利于在全世界范围内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  相似文献   

9.
历史与理论的关系,实质上是人类的社会实践与理论的关系,因此可以说它是人类的社会性思考的一个永恒课题。战后以来,西方国际关系研究的“社会科学化”和专业分工所导致的学科“碎化”趋势愈演愈烈,弊端也日益明显。20世纪后期以来,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于复杂多维的国际政治现象,任何一种研究途径都有其合理性与有效性的限度,只能解决部分问题。国际关系的学科边界极为模糊,这就决定了依托不同的知识谱系,打破相关学科间的藩篱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的重要性。以国际关系的历史研究与理论研究之关联这个基本问题为例,优秀的论著表明,理论思考可以卓越地体现在历史叙事之中,而历史实例的娴熟运用则能有力地支撑理论建构。但多年来国内这两类研究颇有一种相互隔绝甚至厚此薄彼的倾向:历史家常常只摆事实不讲“道理”,认为国际关系不过是对外政策及其实践之总和,并无抽象理论可言;理论家则言“义理”而罔顾事实,视历史研究为小道,结果把理论架空。有鉴于此,本刊特约请国内几位国际关系研究者,围绕几个具体研究领域来共同探讨这一主题。讨论的目的当然并非刻意高抬传统一人文主义或任何单一研究途径的价值,而只是提醒人们:举凡学术研究,无不靠事实与理论相互联系共同推进。历史研究是一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历史实践是理论的重要来源和检验途径,而历史实践和历史认识本身也需要理论的指导,国际关系领域自不例外。国际关系研究之传统一人文主义与行为一实证主义两大研究途径完全可以相互借鉴、互为补充。当前国内学界讨论的一个焦点问题,是如何实现国际关系研究、特别是国际理论研究的“中国化”或日“本土化”。或许,将历史学的长处、包括中国源远流长的史学优良传统与现代社会科学的先进思想方法和研究手段结合起来,是值得尝试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与理论的关系,实质上是人类的社会实践与理论的关系,因此可以说它是人类的社会性思考的一个永恒课题。战后以来,西方国际关系研究的“社会科学化”和专业分工所导致的学科“碎化”趋势愈演愈烈,弊端也日益明显。20世纪后期以来,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于复杂多维的国际政治现象,任何一种研究途径都有其合理性与有效性的限度,只能解决部分问题。国际关系的学科边界极为模糊,这就决定了依托不同的知识谱系,打破相关学科间的藩篱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的重要性。以国际关系的历史研究与理论研究之关联这个基本问题为例,优秀的论著表明,理论思考可以卓越地体现在历史叙事之中,而历史实例的娴熟运用则能有力地支撑理论建构。但多年来国内这两类研究颇有一种相互隔绝甚至厚此薄彼的倾向历史家常常只摆事实不讲“道理”,认为国际关系不过是对外政策及其实践之总和,并无抽象理论可言;理论家则言“义理”而罔顾事实,视历史研究为小道,结果把理论架空。有鉴于此,本刊特约请国内几位国际关系研究者,围绕几个具体研究领域来共同探讨这一主题。讨论的目的当然并非刻意高抬传统人文主义或任何单一研究途径的价值,而只是提醒人们举凡学术研究,无不靠事实与理论相互联系共同推进。历史研究是一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历史  相似文献   

11.
欧洲一体化的历史与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与理论的关系,实质上是人类的社会实践与理论的关系,因此可以说它是人类的社会性思考的一个永恒课题。战后以来,西方国际关系研究的“社会科学化”和专业分工所导致的学科“碎化”趋势愈演愈烈,弊端也日益明显。20世纪后期以来,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于复杂多维的国际政治现象,任何一种研究途径都有其合理性与有效性的限度,只能解决部分问题。国际关系的学科边界极为模糊,这就决定了依托不同的知识谱系,打破相关学科间的藩篱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的重要性。以国际关系的历史研究与理论研究之关联这个基本问题为例,优秀的论著表明,理论思考可以卓越地体现在历史叙事之中,而历史实例的娴熟运用则能有力地支撑理论建构。但多年来国内这两类研究颇有一种相互隔绝甚至厚此薄彼的倾向历史家常常只摆事实不讲“道理”,认为国际关系不过是对外政策及其实践之总和,并无抽象理论可言;理论家则言“义理”而罔顾事实,视历史研究为小道,结果把理论架空。有鉴于此,本刊特约请国内几位国际关系研究者,围绕几个具体研究领域来共同探讨这一主题。讨论的目的当然并非刻意高抬传统人文主义或任何单一研究途径的价值,而只是提醒人们举凡学术研究,无不靠事实与理论相互联系共同推进。历史研究是一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历史  相似文献   

12.
战略史考察与大战略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历史与理论的关系,实质上是人类的社会实践与理论的关系,因此可以说它是人类的社会性思考的一个永恒课题。战后以来,西方国际关系研究的“社会科学化”和专业分工所导致的学科“碎化”趋势愈演愈烈,弊端也日益明显。20世纪后期以来,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于复杂多维的国际政治现象,任何一种研究途径都有其合理性与有效性的限度,只能解决部分问题。国际关系的学科边界极为模糊,这就决定了依托不同的知识谱系,打破相关学科间的藩篱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的重要性。以国际关系的历史研究与理论研究之关联这个基本问题为例,优秀的论著表明,理论思考可以卓越地体现在历史叙事之中,而历史实例的娴熟运用则能有力地支撑理论建构。但多年来国内这两类研究颇有一种相互隔绝甚至厚此薄彼的倾向历史家常常只摆事实不讲“道理”,认为国际关系不过是对外政策及其实践之总和,并无抽象理论可言;理论家则言“义理”而罔顾事实,视历史研究为小道,结果把理论架空。有鉴于此,本刊特约请国内几位国际关系研究者,围绕几个具体研究领域来共同探讨这一主题。讨论的目的当然并非刻意高抬传统人文主义或任何单一研究途径的价值,而只是提醒人们举凡学术研究,无不靠事实与理论相互联系共同推进。历史研究是一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历史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与理论的关系,实质上是人类的社会实践与理论的关系,因此可以说它是人类的社会性思考的一个永恒课题。战后以来,西方国际关系研究的“社会科学化”和专业分工所导致的学科“碎化”趋势愈演愈烈,弊端也日益明显。20世纪后期以来,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于复杂多维的国际政治现象,任何一种研究途径都有其合理性与有效性的限度,只能解决部分问题。国际关系的学科边界极为模糊,这就决定了依托不同的知识谱系,打破相关学科间的藩篱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的重要性。以国际关系的历史研究与理论研究之关联这个基本问题为例,优秀的论著表明,理论思考可以卓越地体现在历史叙事之中,而历史实例的娴熟运用则能有力地支撑理论建构。但多年来国内这两类研究颇有一种相互隔绝甚至厚此薄彼的倾向历史家常常只摆事实不讲“道理”,认为国际关系不过是对外政策及其实践之总和,并无抽象理论可言;理论家则言“义理”而罔顾事实,视历史研究为小道,结果把理论架空。有鉴于此,本刊特约请国内几位国际关系研究者,围绕几个具体研究领域来共同探讨这一主题。讨论的目的当然并非刻意高抬传统人文主义或任何单一研究途径的价值,而只是提醒人们举凡学术研究,无不靠事实与理论相互联系共同推进。历史研究是一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历史  相似文献   

14.
思想史视野与国际关系的历史和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斌 《史学月刊》2005,(6):11-14
历史与理论的关系,实质上是人类的社会实践与理论的关系,因此可以说它是人类的社会性思考的一个永恒课题。战后以来,西方国际关系研究的“社会科学化”和专业分工所导致的学科“碎化”趋势愈演愈烈,弊端也日益明显。20世纪后期以来,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于复杂多维的国际政治现象,任何一种研究途径都有其合理性与有效性的限度,只能解决部分问题。国际关系的学科边界极为模糊,这就决定了依托不同的知识谱系,打破相关学科间的藩篱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的重要性。以国际关系的历史研究与理论研究之关联这个基本问题为例,优秀的论著表明,理论思考可以卓越地体现在历史叙事之中,而历史实例的娴熟运用则能有力地支撑理论建构。但多年来国内这两类研究颇有一种相互隔绝甚至厚此薄彼的倾向历史家常常只摆事实不讲“道理”,认为国际关系不过是对外政策及其实践之总和,并无抽象理论可言;理论家则言“义理”而罔顾事实,视历史研究为小道,结果把理论架空。有鉴于此,本刊特约请国内几位国际关系研究者,围绕几个具体研究领域来共同探讨这一主题。讨论的目的当然并非刻意高抬传统人文主义或任何单一研究途径的价值,而只是提醒人们举凡学术研究,无不靠事实与理论相互联系共同推进。历史研究是一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历史  相似文献   

15.
宋鸥  欧春荣 《史学集刊》2003,(4):104-106
由吉林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和历史系联合举办的“历史学与国际关系学 :方法论探索与学科构建”高级国际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3年 9月 1 7日— 1 8日在吉林大学召开 ,六十余位国内外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此次研讨会的主题是围绕历史学与国际关系学的互动关系、方法论探索和学科构建展开的。著名国际关系理论学家、英国科学院院士、伦敦经济学院国际关系系巴里·布赞教授在会上作了《历史学在国际关系学研究中的作用》的主题演讲 ,内容涉及以下四个方面 :一、西方国际关系研究的模式。西方国际关系研究模式主要是威斯特伐利亚模式 ,权力竞…  相似文献   

16.
<正>2015年6月28—30日,由中国外交学院东方外交史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澳门大学历史系和俄罗斯西伯利亚联邦大学共同举办的第七届东方外交史国际学术会议在俄罗斯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成功召开。来自中国和俄罗斯多所知名高校与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五十余人齐聚一堂,秉承前六届"辨同异,合东西"的传统,围绕"中亚与东亚国际关系的历史与现实"这一  相似文献   

17.
在方法论层面上,约翰·加迪斯的冷战史研究经历了由国际关系理论主导到历史方法主导的转向。20世纪90年代之前,加迪斯倡导跨学科视角,探索国际关系理论与外交史研究结合的途径,从理论上分析美国"遏制战略"和冷战进程,提出了冷战"长和平"的命题。不过,加迪斯根据现实主义理论做出的冷战史解读失之于简单化,而冷战的终结则进一步暴露了其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因此,冷战结束之后,加迪斯开始注重历史学的方法,尤其是新文化史的方法。加迪斯冷战史研究方法重心的转变,对美国外交史研究多元化协调发展而言,可能是一种缺憾。  相似文献   

18.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和新特点,立足于全球谋篇布局,加强中国外交顶层设计、战略谋划和底线思维,坚定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在外交战略和国际关系方面提出许多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逐步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和中国特色的国际战略思想。一是增强战略定力,寻求与各国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超越了"国强必霸"的定律,夯  相似文献   

19.
<正>2015年3月27—29日,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在北京举办了"第三届国际关系史青年论坛"。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国际关系史研究的新史料与新问题",约有来自全国五十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八十名代表参加。论坛的第一个环节是前辈专家学者的讲话和主题发言。我国世界现代史学科的奠基人、首都师  相似文献   

20.
<正>2014年8月20-2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忻城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忻城召开。一、有关土司问题的理论探讨。土司制度研究的深入,离不开相关理论问题的探讨。关于对土司制度历史地位的评价,李世愉《土司制度历史地位新论》指出,"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拓展视野,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去挖掘这一课题的价值",并从土司制度提供了一种区域社会管理的新模式、土司制度的推行是文化包容和管控的新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