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正自莫尔发表《乌托邦》500年来,人类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伟大变化。然而,回首500年前莫尔的《乌托邦》一书,我们仍然有必要进行纪念。《乌托邦》是近代财产公有思想的源头,马克思主义将乌托邦共产主义从空想转变为科学,开启了一百多年追求共产主义的运动。站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回首这500年人类历史尤其是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与变化,不禁思绪万千。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对共产主义书刊的查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宣传共产主义思想的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刚刚被介绍到中国时,只是作为西方社会主义思想流派的一种,在少数知识分子中流传。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在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李大钊等人的宣传介绍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迅速传播,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  相似文献   

3.
吕春阳 《百年潮》2022,(12):49-54
<正>1986年,邓小平在接受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采访时曾指出:“我是个马克思主义者。我一直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是邓小平终身的信仰,他一直坚信,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共产主义必将实现。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终其一生从未动摇过。是什么指引邓小平树立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指引其走上革命道路的呢?邓小平曾说:“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  相似文献   

4.
卷首语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发生了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情,那就是在1921年7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国工人阶级队伍中的先进分子,他们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将其运用到中国革命斗争实际当中;他们一开始就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奋斗目标,将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作为紧迫的任务;他们由当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先进文化的旗帜,是共产党先进性的思想理论根源。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能够坚定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牢固确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能够提高我们贯彻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的自觉性;对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有着重要而迫切的现实意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执政党永葆先进性的前提、基础和根本条件。  相似文献   

6.
《百年潮》2017,(9)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理想信念问题,多次指出,我们干事业不能忘本忘祖忘初心。共产党人的根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立根固本,就是要坚定这份信仰、信念和忠诚。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远的旗帜和锐利的思想武器,把通过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这表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  相似文献   

7.
<正>20世纪的中国史学,通常被划分为传统史学、近代史学和马克思主义史学三大流派,而马克思主义史学从孕育、形成到发展、转型,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史学的进程。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对于深入地探讨20世纪的中国史学,深切地认识和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一、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概说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中国史学,或者说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史学  相似文献   

8.
在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制定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奋斗目标的重要时刻,我们怀着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的喜悦,迎来了继往开来的新世纪。回顾过去的二十世纪,这是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空前发展、在实践上取得伟大胜利的世纪,也是马克思主义遇到巨大挑战的世纪。展望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新世纪,马克思主义只有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才能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因此,以科学精神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所肩负的伟大使命。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既得到了继承,又得到了发展,先后出现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样两种形态。毛泽东…  相似文献   

9.
野吕荣太郎是日本共产党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领导者和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首开以马克思主义研究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史的先河,为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苏晓明 《攀登》2001,20(3):24-27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形成自己世界观的一部关键性作;它是马克思第一次把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学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因此建构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轮廓;因而,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正起源地。  相似文献   

11.
正李大钊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开创性的贡献。学界迄今对李大钊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李大钊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中的贡献,如梁柱认为,作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推介做了尝试,也为建党做了理论准备(梁柱:《十月革命与中国革命的伟大转变——以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为基点》,《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7  相似文献   

12.
《湖南文史》2010,(2):1-1
切·格瓦拉绝对称得上20世纪最具传奇的人物之一。他被称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完美的人,在拉美人民心中,他是“革命圣人”,是“耶稣”;在西方媒体眼中,他是“红色罗宾汉”、“共产主义的堂·吉诃德”。  相似文献   

13.
100多年前,一个红色的共产主义“怪影”在欧洲游荡,宣告了人类历史上壮丽的共产主义运动的诞生。它一旦兴起,就以其无限的生命力,磅礴的气势,从小到大,由弱到强,迅速地发展为世界上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洪流,时至今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无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上都已取得极其巨大的成就。19世纪40年代,在西欧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共产主义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约400个成员;随后成立的第一国际,在17个国家成立支部,  相似文献   

14.
张恺 《攀登》2023,(5):34-39
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明的人类社会必然发展趋势,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主义的相关论述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马克思、恩格斯把共产主义分为两个维度,一个是应然的维度,指共产主义的理论;一个是实然的维度,指共产主义的运动。第二,马克思、恩格斯把共产主义的必然性,归结为人的本质力量发展的必然和物质生产发展的必然两个方面。第三,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实现共产主义要靠不断的革命,要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实现。  相似文献   

15.
乔治·卢卡奇(1885~1971)是匈牙利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他在青年时代为总结革命经验而写作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是他在所有哲学著作中影响最大、争论最多的著作,这本书"有一个时期被称为西方共产主义的圣经"。卢卡奇从独特视角解读了阶级意识,揭露了资产阶级"虚假的阶级意识"并指出了"真正的阶级意识",表明他试图对当时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指导,其意义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16.
试解“共产主义”之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主要在西方,共产主义的幽灵并未消失,各种的人提出各种共产主义或近似共产主义的概念。我在这里要谈的自然是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自《共产党宣言》问世直到苏联垮台,世人对共产主义始终一则以惧,一则以喜。但是究竟何为共产主义,无论惧者喜者至今仍多迷惑不解。无怪恩格斯早在1894年就提出,对“共产主义”一词不宜普遍使用,最好留待能够确切地表达它时才用它。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在21世纪马克思主义内涵的理解上,由于对继承与创新的不同侧重,学界形成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21世纪"创造的"还是21世纪"理解的"之间的分野;在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上,学界形成了二者是本质同一,还是整体与部分、整体与主体等三种不同关系的论争;在中国应如何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学界提出了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逻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问题逻辑和综合运用各种逻辑等五种不同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8.
《文史博览》2010,(2):1-1
切&#183;格瓦拉绝对称得上20世纪最具传奇的人物之一。他被称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完美的人,在拉美人民心中,他是“革命圣人”,是“耶稣”;在西方媒体眼中,他是“红色罗宾汉”、“共产主义的堂&#183;吉诃德”。  相似文献   

19.
正近些年来,在西方资产阶级思潮的冲击下,唯物史观在我国学术界受到冷落,甚至可以说受到挑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指出的:"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1)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也就意味着唯物史观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近些年来,有的人忌谈唯物史观,有的人甚至以轻蔑的眼光看待唯物  相似文献   

20.
陈峰 《史学月刊》2022,(5):114-125
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进入了一个深度调整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继续致力于去教条化,逐步告别经学模式和经学思维,走上科学求真之路,着手建构本土化的历史体系。面对实证史学的复兴,马克思主义史学以包容态度认可其合理性与有效性。对于西方史学的冲击和挑战,马克思主义史学借鉴与批判并重,但历史观的冲突仍难以调和。马克思主义史学还与“告别革命论”和所谓“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展开针锋相对的论争。在新的语境中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地位得到突出和强化。未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命运取决于其自我变革、自我突破的勇气和能力以及角色和定位的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