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2年11月20日午.著名华裔女作家韩素音(Han Suyin)在瑞士美丽的小城洛桑寓所家中逝世.享年96岁。韩素音的根在中国,生前她多次深情地说:“我的一生将永远在两个相反的方向之间跑来跑去:离开爱,奔向爱;离开中国.奔向中国。我是中国人,也是客家人。”  相似文献   

2.
正对中国人来说,著名英籍华裔女作家韩素音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首先,他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比利时人,拥有中比两国血统;其次,她学的专业是医学,干出杰出成绩的却是文学;再者,1971年中国"九一三"林彪事件之后,她访问中国时,就能拒绝为炙  相似文献   

3.
文学大师巴金毕生从事文学创作活动,80年来写作、翻译作品总计达1300万字。其中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长篇小说《家》享誉中外。这部奠定了巴金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地位的小说名著是如何诞生的呢?  相似文献   

4.
巴老,走好     
祁鸣 《世界》2005,(11):4-5
我做了我可以做的事,我做了我应当做的事——巴金走了整整一个世纪,终于要歇脚了。那个叫巴金的老人,走了。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取名字有很多的讲究,巴金的本名和字,应该和《诗经·召南》——《甘棠》里的诗句“蔽芾甘棠”有关,所以他的字应该念fei甘。“蔽芾甘棠,勿剪勿伐”,陈子展先生把这两句诗直解为“小枝叶遮盖的甘棠,不要剪去,不要斫伤”。世界上最锋利的刀剪,是时光。整整一个世纪的光照在叫这个名字的老人身上,他被修剪,被斫伤,却也因此而发出光亮—  相似文献   

5.
许明 《神州》2014,(9):33-33
<正>And the Rain My Drink(《餐风饮露》,又译作《餐风沐雨》),是著名比利时籍华裔女性作家韩素音的杰作。在某种程度上,这部小说可以被看作是反英国殖民主义的著作。此书故事发生的背景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马来西亚,它生动地描述了马来西亚当地人(包括马来人,华人以及其他族裔)对英国殖民当局压迫的种种反抗,它“明晰地概述了马来西亚当时的场景,以及(英国)军队和恐怖分子(此处指马来西亚共产党  相似文献   

6.
闫立群 《收藏家》2014,(4):42-46
<正>近期吉林省博物院举办了《师承之路—张大千、方召麐书画作品展》。张大千是人们熟知的20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绘画大师。她的学生方召麐是20世纪中国画坛上一位极富声望的艺术家、香港画坛泰斗,更是女画家中之翘楚,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馆长刘唯迈将方召麐誉为"艺坛奇葩"。钱松喦评价她的作品"雄厚质朴、浑成大方"。方召麐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创新和求变,她的绘画作品不囿于传统,独辟蹊径,自成一格。这与她传奇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坎坷人生不懈追求方召麐(1914-2006年)又名如麟,生于江苏省无锡市。为江苏纺丝厂实业家方寿颐、王淑英之长女。方召麐的一生,经历了无数坎坷。7岁时,战争爆  相似文献   

7.
《荆棘鸟》纪念版作者:考琳·麦卡洛译者:曾胡出版社:译林出版社《荆棘鸟》的作者考琳·麦卡洛走了。当这个令人伤心的消息传来时,全世界的读者都在用各种方式深情缅怀她,谈论她及其作品的时代价值。早在1977年,澳大利亚作家麦卡洛就凭借《荆棘鸟》一举成名。在随后的40余年时间里,该小说在全世界卖出了3000多万册,并与《教父》《爱情故事》《富人穷人》《洪堡的礼物》等作品一起,被美国《时代》周刊列为20世纪十大畅销  相似文献   

8.
论文从"族裔认同与书写动机"、"追寻真实与伸张正义"以及"张纯如的书写启示"三个方面对张纯如的《蚕丝:钱学森传》、《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及《美国华裔史录》等英文作品的书写脉络进行解读。认为张纯如的英文书写基于大量的口述采访和历史考证,其作品兼具文学和史学价值。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张纯如对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深植于心。书写华人相关题材和探求历史真实,构成张纯如书写的两条基本脉络。她试图在文学和历史之间达成某种书写默契,去揭露一些本应被铭刻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而被遮蔽了的事实。张纯如不仅是一位畅销书作家,更是一位历史学家和人权斗士。  相似文献   

9.
正最近重读了一遍巴金的《随想录》,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依然被书中浓郁的自我忏悔的氛围深深感染,巴金自责为了活命不惜将一只全家人喜欢的小狗送给医学院做解剖,痛心当年对胡风等人的批判,悔恨曾经的自轻自贱……巴金说:因为那些年的所作所为,他感到一种强烈的羞耻感。其实,巴金当年的人性"堕落"远比文坛其他一些人轻微得多。美国作家霍华德·法斯特是世界著名的左翼人士,1953年他发表《萨珂和凡宰特的受难——一部新英格兰传奇》,将无政府主义领袖人物萨珂、凡宰特在美国所受的不公正审判公之于众,赞美两位受难者的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10.
巴金先生的长篇小说《家》,在1931年出版时就征服了千千万万读者,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年轻人,很少没有读过《家》和他的其他作品的,就连我们这些当时的中学生少年也能如数家珍地谈论小说中的觉民、觉慧、鸣凤、梅表姐……  相似文献   

11.
在《美国华裔作家的认同问题》中,我已分析了赵健秀、汤亭亭、黄哲伦的不同策略:赵欲摆脱唐人街的阴影,却反对同化,力主在主流文化之外营建华裔认同,但不知从何入手;汤以花木兰自况,表面上比赵更懂得撷取中国传统,旧瓶盛载的却是美国性别政治新酒,她戴上中国传统"女战士"的假面,对压迫妇女  相似文献   

12.
戴壮强 《贵阳文史》2005,(6):I0001-I0001
2005年10月17日19时06分,一代文学巨匠巴金永远离开了我们。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正通顺街。从1921年公开发表第一篇文章,到1999年2月续写《怀念振铎》一文,巴金一生中创作与翻译了1300万字的作品,他的《急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寒夜》《憩园》《第四病室》等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学的丰碑。  相似文献   

13.
颜坤琰 《名人传记》2022,(10):14-19
萧红被文学界和广大读者誉为“民国才女”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洛神”。她才华横溢,在人才济济的作家群中出类拔萃。但是,倘若没有鲁迅的教海和扶持,她很难得到一个广阔的文学舞台,也很难创作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回忆鲁迅先生》《马伯乐》等传世佳作,更不可能成为20世纪在中国文学史上占得一席之地的重要作家。  相似文献   

14.
忆萧殷     
正2015年9月24日,是我的老师萧殷诞辰百年纪念日。20世纪50年代,京城十年,老师迭经重挫;1960年他从《文艺报》回归广东,才复振起。《作品》杂志名声鹊起,发行量高峰期达79万份;《典型问题》三篇宏文,横空出世;批判"文艺黑线论",头角峥嵘,被闫钢评之为"使广东大旗多次飘舞在国家队前头",从此,令岭南评坛蔚然而兴。萧  相似文献   

15.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引起了读者以及评论界的关注。其独特的双重身份,细腻的描写手法,对母女关系深刻的描述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其前四部作品《喜福会》、《灶神之妻》、《通灵女孩》和《接骨师之女》的研究非常丰富,而对其第五部新作《拯救溺水鱼》的研究却非常匮乏。相对于前四部作品而言,《拯救溺水鱼》是谭恩美全新的尝试与突破,突破了她以往惯用的题材与内容,摒弃了以往的东方主义色彩而体现了多元化特色。  相似文献   

16.
《科学家》2015,(9)
<正>1935年,一代报人成舍我在风声鹤唳的北平喜获一子,取名成思危,希望他"居安思危",勿忘男儿肩负国家安危之重担。而成思危的一生,也确实如父亲所愿,居安思危、勇担重责。居安思危成思危所生活的北平,人民的生活可谓水深火热。对时局的厌恶,再加上深受鲁迅、茅盾、巴金等进步作家的影响,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对成思危的影响尤为巨大。他在《家》这部作品中,找到了自己的身影——觉慧。那个毅然决然离开家庭,寻找自己人生方向的觉慧,在成思危看来,就  相似文献   

17.
我虽然不是广西出版界的一员,却是她的忠实读者和朋友。我在学术事业上的起步和成长,都离不开广西出版界朋友们的支持和帮助。从八十年代初期开始,我先后参加了《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欣赏丛书》、《徐志摩的艺术世界》、《中国历代祸患丛书》等丛书的撰写,在广西几家出版社出...  相似文献   

18.
<正>黎锦晖,湖南湘潭县人,我国现代著名音乐家、作曲家。黎锦晖一生音乐创作颇丰,尤以儿童歌舞音乐和爱情通俗歌曲最为卓著,其《麻雀与小孩》、《可怜的秋香》、《毛毛雨》、《桃花江》等作品脍炙人口,百年不衰。20世纪20年代,黎锦晖最早举起平民音乐大旗,1920年在北京大学成立"明月音乐会"之后,又在上海相继成立明月歌  相似文献   

19.
论文对秘鲁非华裔作家和华裔作家书写中国的文学作品进行了梳理,总结出秘鲁文学界在不同时期由不同作者群体塑造的中国形象。从1872年该国文坛出现书写中国的文学作品,到2017年最新一部作品发表的近150年中,非华裔作家的苦力文学和批判文学从“他者”视角,主要塑造了中国迟暮帝国的负面形象;而20世纪80年代之后,渐成气候的华裔作家的寻根文学,则从“主体”视角塑造了中国东方大国的正面形象。秘鲁华裔作家在作品中打造命运共同体获得成功,对于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在该国乃至拉美的影响力有重要借鉴意义。但值得注意的是,秘鲁文学中对当代中国书写的缺失,促使我们在进行对外文化传播中不断创新,加强对中国新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20.
何文珺 《神州》2012,(7):78-80
"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台湾诗人席慕蓉首部诗集《七里香》里的诗句,曾被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奉为爱情的圭臬,记录并见证了他们的青春岁月。在许多人记忆里流淌的,岂止是她温润哀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