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侍廷里父老僤”与古代公社组织残余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文物》1982年第12期发表河南偃师出土的东汉建初二年《侍廷里父老倬买田约束石券》以后,关于汉代"单"的性质和功能问题,引起了史学界很大的兴趣。俞伟超同志的《中国古代公社组织的考察——论先秦两汉的单—佯—弹》一书,对"单"的历史演变作了深入系统的分析,指出汉代的"单"是和"里"并存的一种公社组织。前不久承台湾学者杜正胜先生惠赠《新史学》创刊号,内载杜先生与伟超同志的商榷文章《"单"是公社还是结社? 》,读后颇受启发。这个问题的讨论涉及对中国古代社会组织、土地制度以及社会生活的理  相似文献   

2.
汉代文献可见“街卒”称谓.具有“街卒”身份者与“县”有体现为“佣”“赁”形式的经济关系.“街卒”负责“街”之不安定因素的“训化”,主要承担治安任务.甘谷出土汉简资料有关“治滞”的内容,说明已经有专职治理交通堵塞的人员.相关信息反映当时都市管理体制已经予交通秩序以充分的重视.汉代都市文化的面貌,可以由这样一个特殊的侧面得以展现.当时社会日常秩序的构成,可以因此有所认识.  相似文献   

3.
<正>"大象"是汉画像石中常见的题材。2008年,在山东诸城昌城镇发现一块"象首人身"画像石(现藏于诸城博物馆二楼汉代石刻艺术展厅),用浅浮雕技法雕刻,装饰在门额上。象脸朝右,鼻子上扬,牙齿外露,眼球突出;人体四肢粗壮,肌肉发达,两腿分开比肩稍宽,像做舞蹈状。"象首人身"图像在汉画像石中并不多见,而汉代"舞象"之风盛行,此石对汉代"舞象"表演研究有着重要意义。象在汉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熊十力言:"汉以后二千余年之局,实自汉人开之。凡论社会、政治,与文化及学术者,皆不可不着重汉代也。"(熊十力:《读经示要》,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3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67页)与其他时期的承袭制度不同,整个汉代都处在思想家对于"汉承秦制"的批评与改造中。汉代思想与制度的相关性远高于其他时期。深入研究汉代思想与制度的相关性,一是有助于深刻认识汉至清这一中国历史的主要时段中,中国意识形态与政治制度的基底;二是对中国历史上思想与制  相似文献   

5.
正赣州向以"宋城"闻名全国,但赣城的肇始可追溯至汉代。由于地形险要,控扼两江,是古中原通往岭南、闽越的重要孔道,被认为是"南抚百越,北望中州","据五岭之要会,扼赣闽粤湘之要冲"的战略要地~(1)。早在汉代,便在蟠龙镇立赣县为治。此后几经迁徙,才在南朝梁承圣元年(552年)于今址落定,此即后来学者曾讨论的"唐城"。唐末卢光稠又扩城,才形成今赣州"宋城"。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济南运署街汉代铁工场遗址的性质和冶炼技术,应用X-射线荧光、X-射线衍射、热膨胀测温等方法,对遗址出土的部分遗物进行了相关分析。结合出土实物和测试结果,可以推断运署街遗址是汉代一处兼有冶炼和铸造的铁作坊。陶范、耐火砖、铁渣及矿石原料等冶铸遗物的分析指出,当时的矿石分选、加工、冶炼、铸造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代冶铁业的工艺水平。  相似文献   

7.
博山炉考     
博山炉是专门用于象征汉代仙家思想中仙山的器物,该器物在汉魏六朝被称为"博山香垆"或"博山",唐初才普遍称其为"博山炉".考镜"博山炉"之博,有三个主要义项或文化隐喻:极目远观之博望、泰山和博弈.此三者均与仙人、仙山或仙家世界相联系,是汉代作为"登天"、"致仙"或"成仙"的象征.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济源市轵城镇泗涧沟村西汉晚期墓葬出土的"百花灯"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宇宙山——昆仑山的浓缩,它形象地反映了汉代人追求的"长生"和"成仙"的意识形态,是汉代厚葬之风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中华路街区的昔时前身今之中华路街区,是昔时武昌城市兴起的发源地。其前身为"江夏山城"。据考证,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即有孙权"城江夏山""依山负险,周回二、三里,版筑土夯"之载述。所谓江夏山,即今之蛇山。那时的城区范  相似文献   

10.
学术界对汉代城乡人口比例及普通聚落的空间形态有不同认识。普通村落一般集聚在大小城邑周围。城乡聚落的比例与文献记载不同。已发现的汉代普通聚落遗址均未发现墙垣遗迹。乡内之里的户数和地理范围均不固定,布局多分散且无规律。普通居民居所建筑形式都大致相同,聚落布局能够表现出手工业与农业经济的发展面貌,这类平民居所应与文献中记载的"庐"有密切关系。汉代普通聚落考古工作一直相对滞后,今后应高度重视汉代普通聚落的田野考古研究,着力探讨其与汉代基层社会组织单位之间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1.
正位于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两侧的洪山区科技一条街,西起石牌岭路,东至关山口,全长10公里,经过30余年的建设,昔日的荒凉之地已极尽繁华,成为继北京海淀区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后、又一条以科技含量著称的特色街道,是改革开放40年来洪山区"科教兴区、科教强区"的重要成绩,是中国科技史上又一个光辉的典范。美丽、壮观的洪山区科技一条街,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背后隐藏着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12.
汉代"天马"形象在汉画像及墓壁画、雕塑中较为多见,尤其生有双翼的翼马形象格外引人注目。我们从文献资料中亦可看到汉代对天马的诸多描述,可知最初"天马"多以西域良马的形象出现,而非生有双翼。那么汉代天马形象何以从良马到翼马,变化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本文试以论之。  相似文献   

13.
卤簿是体现天子身份、地位和车马等级的一项重要礼仪,自汉以后卤簿亦用于储君、诸侯王,但各有差别。汉代储君卤簿是汉代储君礼仪制度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储君卤簿构成、乘车规格、储君卤簿出行限制以及车马日常管理等方面的梳理和探析,可以进一步了解汉代储君在整个国家政治体系中"国之根本"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14.
《江淮文史》2010,(5):177-177
<正>马鞍山路支行成立于2000年,是一家年轻的支行,与皖能大厦比邻。该路段素有"金融一条街"之称,几百米的范围内分布了工行、农行、中行、交行、招行、兴业、徽商、光大  相似文献   

15.
正汉代,四川人把母亲称为"姐"。许慎在《说文》中说:"姐本蜀人呼母之称。"所谓的"蜀人",指的就是四川人,许慎的意思是说,"姐"是四川人对母亲的称呼。同一时期,江淮一带是把母亲称为"社"的。《淮南子·说山篇》中记载:"东家母死,其子哭之不衰。西家子见之,归谓其母曰:‘社何爱,  相似文献   

16.
元朔五年,汉武帝为维护封建中央政权之需要,接受了董仲舒等人“大一统”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遂兴太学置博士弟子员五十人。这是汉代正式创立太学的开端,亦是我国历史上有文献记载正式大学的滥觞。随着封建地主阶级政治和经济的发展,统治阶级出于政权需要,汉代太学得到了发展。汉代首创太学,规模之大,人数之多,在世界教育史上是罕见的。在招生制度、教学组织形式、考试制度等方面,都有它的独特之处,有着深远的影响。(一)多途径的招生办法汉代太学生的来源是多途径的。或由“太常补  相似文献   

17.
正一、汉代以来的争议先秦时期有没有一辆车驾三匹马的制度(下文简称"驾三之制")?这是一个自汉代以来即有争议的问题。《说文》:"骖,驾三马也。"后世辞书多所因袭。如《汉语大字典》(第2版):"骖,独辕车所驾的三匹马。"《汉语大词典》:"骖,同驾一车的三匹马。"王力《同源字典》认为骖与三、参、糁(三岁牛)同源…,这就是说骖因三而得名。骖字最早见于春秋晚期的石鼓  相似文献   

18.
《收藏家》2016,(1)
正先来说说《石渠宝笈》《石渠宝笈》、《秘殿珠林》是专门记录清朝宫廷收藏绘画、书法和缂丝艺术品的著录书。该著录书是由乾隆皇帝下令编纂的,所以在书名前冠以"钦定"二字,以示不同寻常。据一般的说法"石渠"二字,典出汉朝班固的《西都赋》,内有:"天禄、石渠,典籍之府",汉代建有"石渠阁"  相似文献   

19.
“温明”不是“秘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顷读《文物》1987年第7期载裘锡圭先生文,他认为汉墓所出漆面罩应称"秘器",亦即"温明秘器"。按以温明混同于秘器,始自王念孙《读书杂志》卷六"温明"条,系据《汉纪》立论。王氏好执《汉纪》以攻《汉书》,屡有所失。如改《汉书·淮南王安传》之"离骚传"为"离骚傅(赋)",即系缘《汉纪》而致误,杨树达先生辨之甚核(见《积微居小学述林》卷六)。且王氏于汉代棺具、敛具未曾寓目,情况容有所未察。近来连年发掘汉代大墓,棺具、敛具之定名问题确有实际意义。因略陈管见,请裘先生与读者正之。  相似文献   

20.
汉代画像石中的"荆轲刺秦"图像分布于山东、四川、陕北、浙江等地,在构成要素上具有基本相同的图像格套。古代文献与刻石图像的比较表明,陕北和山东地区汉代画像石上的"荆轲刺秦"图像最为契合《史记·刺客列传》之描述。儒家所倡导的忠义孝勇的道德规范及复仇行为的盛行是其广为流传的社会基础,这一故事成为了汉代中下层官吏及豪强富绅昭彰逝者、训诫子孙及崇丧邀名的典型事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