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释■     
《甲骨文编》卷十二有■(铁二·二)、■(前七·四·一)、■(粹三七六)、■(邺三下·四三·四)等字。孙诒让释作系(■),他说:“《说文·系部》系,籀文作琢,从爪,此即■之省。”罗振玉从孙说,亦云:“《说文解字》系■也。从系声。籀文作■,卜辞作手持丝形,与许书籀文合。”王国维先从孙说,后又谓《说文》■之古文。丁山从王说,他在释商代《小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出土铜器铭文和陶文“具”字形体演变实例,考证了第四版《金文编》附录下第059号和第014号两个疑难字的形、音、义,指出此二字所从均为变形和移位后的“具”字。059号字应从“走”,“具”声.即《玉篇·走部》“■”字古文,014号字应是从“■”,“■”声,即《说文·■部》“■”字古文。  相似文献   

3.
“蒙阳”布     
“蒙阳”布高4.3厘米,宽2.5厘米,重3.65克。面文左右并列古篆两字,背有竖弦三条,无文字。此布制作精美,无锈蚀,背部微现青绿色,其余为古铜原色,故文字极清晰。此布右首一字作(?),从(?)从下。《说文》:“(?),覆也。从一下垂也。莫狄切。”今俗作幂。又《说文》:“(?)、重覆也。从(?)一。莫保切。”此两字形状接近,读音相似,在一般情况下可以通用。《说文》:“(?)、彘也,竭其尾,故谓之豕,象头四足而后有尾。读与豨同。(?)、古文。”《说文》:“(?)、覆也,从(?)豕。莫江切。”按《汗简》豕作(?),亥作(?)或(?)。豕、亥两字在六国文字中形式相同。《说文》:“(?)、古文亥为豕,与豕同。“故亥、豕古文为同一字。《汗简》:“(?)”为蒙字,注:“出朱育集字”。此字从冃从亥与从  相似文献   

4.
《洛阳北窑西周墓青铜器铭文简论》一文首次刊布了15种铜器铭文,内容十分珍贵。其中有1件簋,铭文中的作器者被作者释为“中播”,称此簋为“中播簋”。我们认为“播”应释为“弊’。西周散氏盘铭中有地名(?),旧多释为“播”。张亚初先生最先改释为“敝”,李家浩和李零先生将此字及包山楚简中从“敝”的字释出。这些考释是非常正确的。獘字下部从“犬”应没有问题,上部所从可视为散氏盘“敝”宇的省形,与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乙前》63下蔽字所从“敝”形近。《说文》犬部:“獘,顿仆也。从犬敝  相似文献   

5.
读《说文》札记一则李守奎“串”字不见于《说文》,但《说文·心部》有一“患”字:患,忧也。从心,从上贯□□,□□亦声。古文从省。……《说文》对患字字形的分析颇为费解。后之学者多已看出其中破绽,或谓之“亦近于望文为义”①或谓之“乃浅人所改窜”②。然大...  相似文献   

6.
一,释“媵”楚简中有如下字:努《包山楚简》113,130,1611,164,180简劳劳(天星观上简。《简帛编》隶作“”见该书991面)。今按:《简帛编》的隶定是正确的,但此字不见于《说文》。我们认为从“释为。《集韵证韵》字古文作,《古文四声韵楚简字形变变,均〈古文四声韵〉引裕并由如上所述,字应该释为,字在简文中用途名,释出了字,见于楚简中的下列字也就可以认识了。(1)多《包山楚简》270简为两人名。有的还于人名前冠以“正”,有的又于人名后加上“识之”二字,有的既有“正”又有“识之”。对于“正”,注释者以“县正”作解…  相似文献   

7.
襄樊市博物馆所收藏的襄阳山湾铜器中,有一件有铭的铜鼎。关于鼎的形制、铭文,王少泉同志已撰文作了详细的介绍。此鼎盖、器皆有铭文二行六字,据王文所释,盖铭为:“邓尹侯之洉(池皿)”,器铭为“邓尹侯之”。杨权喜同志则释盖铭末二字为“浴(池皿)”,器铭末二字为“(鼎可)?(化鼎)”?.从所发表的铭文摹本看,盖铭中的“(池皿)”字当隶定为“(沱皿)”,其上一字释“浴”于字形无据;释:“洉”,形虽相近,亦不可通,此字应释为“沰”,为从水石声之字。春秋战国文字中,“石”或写作后,见《先秦货币文编》及《古玺文编》卷九;或写作,见《说文》“磬”字古文所从,  相似文献   

8.
亦 ,《说文》 (十下亦部 )谓“人之臂亦也 ,从大 ,象两亦之形” ,段注引“《玉篇》今作掖” ,“徐铉等曰今别作腋”。所以此为“腋”之本字 ,在形符———正立人形的两臂下 ,用指示符标出腋之所在 ,按“六书”说当为指事字 ,当代学者 ,如裘锡圭《古文字学概要》则将此字归入“表意字”中的“指示字”。在甲骨文中 ,此字多用为承上之辞 ,表示也、再、又等意思 ,如卜辞有 :“癸巳卜 ,争 ,贞今一月雨。癸巳卜 ,争 ,贞今一月不其雨。王占曰 :□丙雨。旬壬寅雨 ,甲辰亦雨。己酉雨 ,辛亥亦雨” (《甲骨文合集》 1 2 487正反相接 )。验辞中两个亦字…  相似文献   

9.
古陶文释丛     
释阥古陶文有图一.1 所录之字,旧无释。按此字从水,从两阜相对,应即阥字的古体。阥,《说文》无.《字》:“阥,俗阴字.”先秦文字。繁简无定则,从双阜之字与从阜者同.《说文》(即双阜)部隘,二字,篆文皆有从阜、  相似文献   

10.
释商代金文里的“南门”合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释商代金文里的“南门”合文施谢捷商代金文里有一徽号文字作[1],见于《父丙鼎》①。新版《金文编》把它作为不识字处理,归在附录上②;李孝定谓此字“从门,上不成文,当为门之象形”,释为“门”③;最近王慎行认为此字“下从门”,上部象亭楼之形,此乃城门上建...  相似文献   

11.
《史学月刊》1984年第6期詹子庆同志《先秦士阶层的演变及其历史地位》一文,引顾颉刚先生“吾国古代之士皆武士”之说,论述颇为精到。唯詹文未对“士”之训诂略作考察,是美中不足。《说文》训士:“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从一从十.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此说近人多不以为然.实则士字甲骨文作“(?)”,“(?)”正是古文之十.另一方面,商代军制,以十进  相似文献   

12.
说“■”     
古籍中“写”字词义,纷坛众多,词义关系,错踪复杂,令人眼花缭乱,把握维艰。本文依据古籍,试图摸清诸义的来龙去脉,解决“写”字一词的本义、引申义、通假义等问题。 《说文》:“写,置物也。从宀,舄声”。其字结体为形声字,以宀揭示词义所属,以舄标记词的声音。宀字,甲骨文写作房屋之形,无疑是以形象表示屋宇之意。其用途为住人置物,所以《说文》说:“置物也”。此义当为词的本义。《礼记·曲礼》:  相似文献   

13.
读包山楚简札记七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鄂君啟節始见(?)字。舊说或以为居字,或以为(?)字。新版《金文编》主後说,理由是“節内另有居字作(?)”。今包山32号简“所死於其州者之居后(?)族”,居和(?)連文,釋文作“居(?)”,甚是,《说文》:“(?),(?)也。从尸得几而止。”按凥即(?)之異体,字並从几。《说文》凥注音作“九鱼切”,實误。當逕讀为(?)。  相似文献   

14.
《左传.僖公三十年》:“冬,王使周公阅来聘,飨有昌歜、白黑、形盐。”杜预注:“昌歜,昌蒲殖。”孔颖达疏:“昌歜,飨之所设必是篷豆之实。……《说文》云‘歜,盛气怒也。从欠蜀声’。此‘昌歜’之音相传为在感反,不知其字与彼为同为异。遍检书传,昌蒲之草无此别名,未知其所由也。”  相似文献   

15.
《玉篇》残卷卷九《欠部》:“歒:子合、子陆二反。《说文》:‘呜歆也。’野王案:口相呜之声也,或为嗽字在口部。又音徂感反,《左氏传》:‘响有昌歇白黑形塩。’杜预曰:‘蒲殖也。’舴名毯,《说文》为鱼字,在鱼部。”  相似文献   

16.
1981年,在江陵纪南城遗址内西北部之徐岗乌龙遗址,出土一有字陶豆。此豆残,缺盘及座,仅存豆柄。柄为泥质红陶,外施黑衣,细柄中空,残高11厘米,标本为 T_1:10。时代为战国中期。豆柄上有刻文三字,比较清晰。(见附图)。此三字,黄锡全同志释为“(走阝)公”。第一字左旁应是“走”,上部“”形多一横,与“赤”字或作(此鼎、毁)、吴字或作(吴季子之子剑)类同;下部从“之”即止。(走阝)字见于战国古玺(《古玺汇编》0261)。(走阝)从邑,应是地名。据《包山楚简》,楚除县令称公  相似文献   

17.
白于蓝 《江汉考古》2001,(2):55-58,54
《郭店楚墓竹简》一书由文物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后,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笔者近日审阅是书,感觉内中释文和注释中仍有部分可商榷者,故草成此文,以就正于方家。一    子孙以其祭祀不屯。[二七]                (《老子》乙简一六)[注二七]:“屯,简文为‘屯’字的省形。《说文》:‘屯,难也’。裘按:从字形看,似为‘乇’字。”    按,所谓“屯”字,原篆作“”。从字形看,此字既非“屯”字,亦非“乇”字。郭店简中“屯”字作“”(《缁衣》简一)、“”(《老子》甲简九);“乇”字作“”[…  相似文献   

18.
郑珍对古文的研究,主要见于他的《汗简笺正》一书。①古文是春秋战国时代通行于东方六国的文字。秦统一中国以后,通行李斯所定小篆,古文逐渐废止·但是,作为汉字发展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一种字体,古文仍占有相当的地位。研究它,对于探究汉字的起源演变,探究汉字的形、音、义及其相互关系,都是很有意义的。后世系统搜集整理古文的著作,最早当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次推北宋郭忠恕的《汗简》。《说文》共收录万余字,其中重文千余。重文中有的注明“古文某”,则指此字是正字的古文体。有的语言学家还认为,凡正字未列重文者,则正字或是小篆,或是小篆、籀文同形,或是小篆、籀文、古文同形。换句话说,就是这类正字中还有相当部分是古文。②郑珍  相似文献   

19.
清代说文学大家段玉裁在校改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时,是以贯通《说文》的“书例”为基础的。段氏对《说文》正篆的校改,约有下列七种情况:1、据形误校改例,如:《说文·一下·部》:“也。从声。”《段注》:“‘,也。从梯声。’按今本篆作‘’、‘声’,从‘禾’...  相似文献   

20.
<正> 吐蕃一名出自两《唐书》,其名义近百年来中外学者多有论证,其中以西方学者把“吐”字认为是藏语(上部)字的译音一说颇为人所信从。我不同意此说,曾试作考察与推论,但亦迄未能得其实。近作《藏族源流与汉藏关系》一文,对此继作探索,以为吐蕃一名实沿自吐火罗,系从古读,《唐书》改译,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